Transcript 正常染色体
T—A
T—A
G—C
C—G
A—T
A-T
A-T
A—T
C—G
G—C
G-C
T
A -T
G
G—C
C
C—G
A A—T
A A-T
T
A-T
T
A—T
G
C—G
C G—C
G
G—C
T
A
A
A—T
C
G G—C
C—G
TA—T
TA-T
A A-T
A A—T
CC—G
G—C
G
C G—C
第三章
染色体病
(chromosome disease)
第一节
人类的正常核型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
第三节
染色体病
第一节
人类的正常核型
一 、人体染色体数目、结构和形态
二、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三、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
四、染色体的显带技术
五、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人类的正常核型
细胞遗传学的发展与染色体研究技术的进
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877年Fleming首次发现了细胞中的染色体
1923年Painter T S(佩因特)利用睾丸组
织为实验材料制备了人类染色体标本并进
行了观察,提出 2n=48,XX(XY)。
1952年美籍华人徐道觉(Hsu T C)等建立
了低渗处理法制片技术,他虽然发现人的染色
体数为46,但是未能肯定自己的发现,而仍相
信Painter的2n=48的结论。
1956年,美籍华人蒋有兴(Tjio J H)和
Levan A(莱文)以人的胚胎肺组织为材料,证
明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这标志着人类细
胞遗传学的开始。
一 、人体染色体数目、结构和形态
染色单体
中
期
染
色
体
结
构
随体
次缢痕
短臂
(p)
长臂
(q)
主缢痕(初级缢痕)
次缢痕
端粒
根据人类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可将染色体
分为3种类型
①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metacentric chromosome)
②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③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acrocentric chromosome)
染色体的三种类型:
中
部
1/2~5/8
中央着丝粒
染色体
亚
中
部
5/8~7/8
亚中着丝粒
染色体
近
端
部
端
部
7/8 —末端处
近端着丝粒
染色体
第一节
人类的正常核型
一 、人体染色体数目、结构和形态
二、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二、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952年美籍华人徐道觉(Hsu T C)等建立
了低渗处理法制片技术.
1956年,美籍华人蒋有兴(Tjio J H)和
Levan A(莱文)首次利用秋水仙素(colchicine)
阻止细胞进入分裂后期,使中期分裂相的数目
增多。
1960年Nowell(诺埃尔)发现用植物血球凝集
素(phytohaemagglutinin, PHA)使体外培养
的人体淋巴细胞进入分裂期。
同年 Moorhead P S(穆尔黑德)综合应
用各项新技术,建立了外周血短期培养的标
准化方法,推进了人类染色体的研究工作。
1、人类外周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采血
接种
培养
收集细胞
制片
秋水仙素处理
低渗
染色
显带
固定
观察
人类G显带染色体
2、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抽羊水最佳时间妊娠16—20周
吸绒毛最佳时间妊娠7—9周
肿瘤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
骨髓细胞
腹水细胞
染色体标
本制备
第一节
人类的正常核型
一 、人体染色体数目、结构和形态
二、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三、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
三、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
1960年,在丹佛城召开第一届国际细胞
遗传学会议,制定了人类染色体的命名体
制,称为丹佛体制(Denver system)。
染色体分组 A、B、C、D、E、F、G七组
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Denver体制)
大
组
A组
染色体号
1
3
2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B组
4 —— 5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C组
6 ——12、X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D组
13 ——15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有随体
E组
小 F组
G组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6
17
主要特征
18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19 ——20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21——22、Y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有随体
Y染色体略大、长臂平行伸展、无随体
核型(Karyotype) :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
染色体称为核型。确切的说核型是指是一个体
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和形态特征排列
所构成的图像。
核型分析: 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
确定是否正常。
核型描述:
按国际标准,正常核型的描述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染色体总数 46 ,
第二部分为性染色体组成 XY( XX ),
两者之间用“,”隔开。
正常男性的核型为 46,XY
正常女性的核型为 46,XX
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图
正常女性:46,XX
正常男性:46,XY
第一节
人类的正常核型
一 、人体染色体数目、结构和形态
二、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三、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
四、染色体的显带技术
四、染色体的显带技术
1968年瑞典的细胞化学家Caspersson,首
次应用荧光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在荧光显
微镜下出现宽窄和亮度不同的荧光带。
带(band):用特殊的染色方法可使染色体在
其长轴上显出一个个明暗交替或染色深浅
不同的横纹。
带型(banding pattern):应用显带技术,将人
类24种染色体显示出的各自特异的带纹。
人类的染色体显带核型
Q带:氮芥喹吖因(QM)
Q带:用氮芥子喹吖因(QM)或盐酸喹吖因
(QH)等荧光染料所显示的带,在荧光显
微镜下进行观察。
缺点:Q带保存时间短,而且需要在荧光
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因而,限制了Q显带技
术的应用。
人类的染色体显带核型
Q带:氮芥喹吖因(QM)
G带:胰酶+Giemsa
G显带(G banding):
1971年Seabright M用胰酶处理和 Giemsa染
色显示的带纹,称为G带。可以显示出与Q带
相似的带纹。
Q带亮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染成深带,
Q带暗带相应的部位,被Giemsa染成浅带。
G显带克服了Q显带的缺点,G带标本可
长期保存,而且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因
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进行染色体分
析的常规带型。我们能够确认染色体结构的
改变。
人类G显带染色体
人类的染色体显带核型
Q带:氮芥喹吖因(QM)
G带:胰酶+Giemsa
经 处 理 的 标 本 + Giemsa or Acridine
Orange
人类的染色体显带核型
Q带:氮芥喹吖因(QM)
G带:胰酶+Giemsa
经 处 理 的 标 本 + Giemsa or Acridine
Orange
R带:染色体末端深带与G带相反
1971年Dutrillaux盐溶液处理染色体标本
+Giemsa
人类的染色体显带核型
Q带:氮芥喹吖因(QM)
G带:胰酶+Giemsa
R带:盐溶液+Giemsa
C带:NaOH或Ba(OH)2 +Giemsa
Y染色体 、 着丝粒 、 次缢痕
人类的染色体显带核型
Q带:氮芥喹吖因(QM)
G带:胰酶+Giemsa
R带:盐溶液+Giemsa
C带:NaOH或Ba(OH)2 +Giemsa
Y染色体 、 着丝粒 、 次缢痕
T带:染色体末端结构异常
人类的染色体显带核型
Q带:氮芥喹吖因(QM)
G带:胰酶+Giemsa
R带:盐溶液+Giemsa
C带:Y染色体 着丝粒 副缢痕
T带:染色体末端结构异常
N带:AgNO3+Giemsa, NOR
染色体带命名的国际体制
染色体的界标、区和带
区
界标
3
p2
1
1
q2
3
4
1p31
1
2
1
2
3
4
5
1
2
1
23
4
记述某一特定带时:①染色体号 ②臂的符号
③区的序号 ④带的序号
界标
2
Xp
区
1
带
1
Xq28
1
2
3
4
5
6
7
8
Xq
2
第一节
人类的正常核型
一 、人体染色体数目、结构和形态
二、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三、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
四、染色体的显带技术
五、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五、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一)高分辨显带(high resolution banding)
20世纪70年代一套单倍体带纹数320条
70年代后,细胞分裂同步化制片技术和
染色体显带技术的改进,一套单倍体带纹
数550条、580条或更多的带纹。
染色体高分辨显带
早中期、晚前期
550--850
人类1号染色体高分辨带及其与分子标志的关系
(二)微细胞遗传学
运用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带技术,研究
染色体细微结构及结构改变后的遗传学效
应的科学。
例:先天愚型
1959年细胞学检查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显带分析后,21q22片段重复相关。
应用高分辨染色体显带技术,
21q22.3片段重复。
先天愚型患者
(三)分子细胞遗传学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
应用高分辨染色体显带技术,
先天愚型病因与21q22.3片段重复相关。
21q22.3片段显微切割、荧光标记
绒毛细胞、羊水细胞
荧光原位
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