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Slide 1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3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4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5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6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7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8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9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0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1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2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3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4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5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6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7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8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19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0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1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2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3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4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5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6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7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8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29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30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31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32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33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34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35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


Slide 36

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知識王網路闖關

(高中生、比時間快正確度、獎金三萬
元)
 http://law.tca.org.tw/1st_Method.aspx

 全國法規資料庫-logo設計比賽(任何人

都可以,獎金五萬元)
 http://law.tca.org.tw/logo.aspx
 法務部民法「新物權」命名徵選活動

辦法(任何人都可以,獎金一萬元)
 http://www.lawcenter.com.tw/event/m
oj-property/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高中公民與社會(三)---

編輯者:梁蕙蓉、魏嘉美、林貞君

第二課 民主政治與公民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貳、民主政治的基
本原則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
•二、民主政治的價值與限制
•三、民主政治的限制

參、民主生活

•一、從程序民主到實質民主
•二、公民的養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參政權的擴大---公民複決(創制權的實施)

肆、公民德行

•一、公民身分與公民意識
•二、現代公民應有的德行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 民主(democracy)一字,乃由希臘文demos(人民)
和kratein(治理)兩字合成。

(二)字義

• 民主即「人民治理」/多數人的統治(亞里斯多德)。

(三)形式

• 直接民主or間接民主,只要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
民,不管直接或間接行使,皆可稱為民主政治。

(四)意義

• 狹義:是一種【 政治體制 】。
• 廣義:是一種【 生活方式 】。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五)思考

• 誰是【 人民 】?如何界定這群人民的範圍?
• 如何【 統治 】?是否為全體人民參與?參
與統治的程度為何?

(六)共識

• 開放各種【 參政機會 】給大多數人民,並盡量保障
任何少數不會被排斥。
• 直接【選舉】最高行政首長或立法代表為基本參政權,
並繼續追求統治權的擴大,如【複決】立法代表的提
案,或直接【創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的法案政策。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1.民主

2.非民主

(1)形式上: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同
等地位和權利,不因語言、文化、
宗教而有所不同。

(1)認為人天生有高下之分。

(2)實質上:從精神意涵上相信所有
人都有同等的理性能力。

(2)需由某些秀異人士從事領導
工作,只有他們才知道甚麼是
對人民好的。

(3)由於平等的信念及對理性的信心,
相信人民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
定。

(3)具備特殊背景或條件(如專
制皇權重視家世血統)的少數
人(寡頭制),或甚至是一個
人(君主制)。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平等的信念
 1.平等精神不被重視與落實時,民主政治有淪為非民

主政治之虞。
 2.二次大戰前,希特勒經由民主程序,將民主體制

修改為個人獨裁,不僅發生屠殺猶太人的慘劇,更
發動戰爭,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

納粹(Nazi)
 納粹一詞是由希特勒所領導之「國家社會主

義德國勞工政黨」的德文名稱而來。
 該黨之德文名稱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譯為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
 將該黨名稱取其中的前二音節便成為納粹(
Nazi)。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十分相似,同樣都強

調國家至上,英名領袖的中央集權。
 不同的是,納粹主義還帶有強烈的種族主義
,主張優秀種族應該是血統純淨的種族菁英
,甚至因此展開屠殺德國猶太人,以淨化日
耳曼血統的的行動,於是造成歷史上知名的
集中營大屠殺悲劇。

希特勒歧視其他弱勢族群與民族
 1936年當希特勒參加柏林奧運時,原本希特

勒想要借由奧運來證明日耳曼民族的優越,
但在當年的比賽裡,有一位表現極為優秀的
運動員歐文斯(Jesse Owens),一人同時
囊括100百尺、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以及
跳遠冠軍等四面金牌。但因為他是非裔美人
,所以作為主辦國元首的希特勒,原本應該
要和得獎選手握手,但希特勒竟公然露出鄙
夷態度,當場拒絕與歐文斯握手道賀,逕自
離去。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
任德國總理。
•1934年總統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並
將總統與總理兩個職務合二為一,擁有無上
的權力,可以無限期連任,並命令所有軍隊、
法官以及政府官員向他宣誓效忠。在執政期
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共和,將德國改稱為納
粹德國或德意志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
締其他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共
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
為一體,開始了獨裁之路。

※補充: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南一版)

(一)政府權威的【 基礎 】和【 構成程序 】

(二)意見【 表達 】和資訊【 來源 】
(三)公民【 身分 】和公民【 社團 】

※補充: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
 非民主政治可分為威權政治與極權政治,兩者特徵

如下:
威權政治
背 產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新興國家

1.政府權力來自於革命
或政變
特 2.由一人或少數統治菁
徵 英進行統治
3.人民政治生活受到嚴
格控制

極權政治
20世紀的制度
1.全面控制國家,嚴密控制人
民生活每一層面
2.嚴格、不容挑戰的意識型態
操縱
3.秘密警察與高壓統治手段

壹、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民主政治的意義
(一)字源
(二)字義
(三)形式
(四)意義
(五)思考
(六)共識

二、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一)平等為主要區別
(二)民主政治的實行需堅定
平等的信念
三、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二)近代民主的復甦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一)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1.民主政治濫觴於雅典。
2.特色是賦予每個公民相當完整的統治權。
3.亞里斯多德的歸納描述:
• (1)【法律】由人民直接參與制定
• (2)大部分【行政職務】也開放給人民以抽籤方式決定
• (3)【司法、法院】也由人民直接組成陪審團進行審判

4.前提假設:
• (1)小國寡民
• (2)重視法律
• (3)提倡公德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起初雅典有類似「國王」的職位,是由勢

力最大的部族領袖擔任。
 但隨著部族勢力的興衰,雅典的政治權力
逐漸轉變到貴族手中。
 西元前594年時,雅典的貴族制度歷經了一
次重要的改革,使得貴族的政治權力大幅
受到限制,而逐漸轉變為民主政治。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雅典的政治家梭倫(Solon)在西元前594年

時,首次將雅典的貴族權力縮小,並設置
了「四百人議會」,使雅典的「公民」首
次有權利進入政治領域。
 四百人議會的成員,由雅典各部族成員推
派選中,但有一定的階級和資產的限制。
 「公民」的資格被視為雅典男性自由人所
擁有的「特權」,並非所有人都有的普通
權利。

雅典時代的直接民主
 到了西元前508年時,克利斯提尼將四百人會議再次擴

大為「五百人會議」,使公民會議的代表性大幅增加。
而五百人會議也成為雅典的政治中心。
 除了議會之外,雅典的「公務員」也是由公民來擔任的
,公民透過自願參與、抽籤等方式,便可以擔任一年的
公職,但同一職位同一人一生中只能擔任一次。
 克利斯提尼政治改革另一項重點,便是他採用了「陶片
放逐制」。透過陶片放逐制的實行,所有企圖危害雅典
民主政治的人,都將被放逐到海外,這在當時是極為嚴
重的懲罰。
 於是許多雅典的政客也利用此方法去攻擊政敵,使雅典
的民主政治蒙上了陰影,甚至被認為是「暴民政治」。

雅典的民主
 梭倫的政治改革,首次使貴族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公民

的權力也獲得保障,也是世界上地一次實行的「民主制
度」。
 雖然雅典的公民資格有嚴格的限制,並非是真正的普遍
民主制度,但這已經讓當時的平民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使得一部分政治權力由貴族下放到少數的民眾手中。在
當時,這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 公民對政治的熱心參與,讓雅典的「民主」制度運作的
相當順利,雅典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雅典公
民透過參與政治生活,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雅典的民主
 柏拉圖並不喜歡雅典的民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

為蘇格拉底就是被雅典公民所處死。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對於「菁英主義」的推崇。
 他在《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他對雅典民主的批判,
他認為把國家政治交到一群無知的人民手中,將會導致
國家的衰亡。
 因此必須由哲學家來擔任國王,並透過階級和職業的世
襲,保存菁英的純正血統,以及職業的專業技能,方能
延續國家的生存。

雅典的民主

古典民主理論—人人積極參政

(二)近代(古典)民主的復甦
1.重新確立主權在民、法治等原則。
2.為抵抗專制王權提出理論根據,結果卻為現代
的立憲政府奠定基礎。

• (1)【 自然權利 】的提出:英國政治思想家洛克為代表。
• 駁斥君權神授說
• 人們簽訂契約成立國家、政府
• 政府行為受契約約束,不得隨意侵犯人民的權利
• (2) 【 權力分立 】理論:法國的孟德斯鳩為其大成。
•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 三權之間要互相牽制,以防杜任何一權獨大
• 建立以法為治、權力分立制衡的政府體制

從古典到修正(菁英)
 1.知識分子進入權力圈:
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二次大戰期間的歐洲

 2.嚐到權力滋味,改變批判態度:
德國、奧地利的群眾運動,使知識分子對群眾不再信任

知識分子比較願意接受菁英理論

古典理論

修正(菁英)理論

假 民主公民是理性的,
設 政治知識充分,政
治興趣高;

民主公民是非理性的,不但政
治知識貧乏,且其政治興趣
不高;

現 若是公民政治知識貧
象 乏,政治興趣不高
,則民主實踐無法
成功。

倘公民全數都對政治缺乏興趣
,可能走向犬儒主義;但相
反的若都具高度興趣,可能
走向狂熱主義;

主 人人參政,且參與政
張 治的內容應豐富。

一般民眾僅限於選擇領導者,
政治應由重要菁英擔負重要
責任。

強 政治的參與可提升人
調 民的道德。

人民道德的提升為教育與宗教
的功能。政治在決定權力與
社會價值的分配,無關乎道
德之提升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1.熊彼德與修正民主理論(或稱經驗民主理論)

• (1)民主與非民主的差異僅在於領導者產生的方式不
同,至於決策制定的過程,無論哪一種體制民眾都
很難真正參與。
• (2)民主只是一種產生行政首長與代議士,並使公共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 菁英集團藉和平競爭,爭取人民選票,進而掌握決
策權力;
• 一般民眾由定期選舉中選擇領導人,藉以避免專制
的出現;
• 民眾對於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實非必要。

從修正(菁英)到審議式民主
 外在因素
19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開始衰退,年輕知識分子對老
一輩支持現狀的立場不滿,菁英民主理論遭到批判。

 內在因素
多數民主國家中,一般民眾感覺:自己在其建制內,
1.不但無法獲得充分的人格尊嚴,
2.對於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策,也缺乏真正的影響力。

審議式民主的主張
 1.擴大參與場合:

不限於政治組織,應普及於日常生活建制中,如工廠、公
司、學校、社區等。
 2.阻遏或逆轉行政權力集中化:

國家政務應盡量分散給地方處理,中央應僅負協調之職。
 3.強調社會公益:

政治淪為財大氣粗者循民主程序追逐私利的手段,社會
公益易遭忽視。

巴勃:以『強民主』 取代『弱民主』
 「弱民主」:

在自由主義為精神基礎的民主制度下,人民把公共事務完全委
諸代議士,完全忽略其本身的公民責任,由於自己未真正參
與政治,無法從中領悟公益的可貴與一味追逐私利的可憎,
更無法阻止那些追逐私利的利益團體的囂張行徑。
 「強民主」:
公民擁有各種參與的機會,且充分應用他們的民主。
建議設立社區委員會,由小地區的鄰里組成,討論並決定社區
生活有關的各項問題,政府應盡量分散權力,鼓吹普遍實行
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主張公職仿照古代雅典,縮短任期由公
民抽籤輪流擔任,俾培養公民責任感。

(三)近代民主理論的演變
2.審議式民主理論
• (1)主張【 擴大 】人民的政治參與機會,塑造
有活力的公民社會,避免主權在民淪為口號。
• (2)提倡民主的實踐,由公民生活的社區著手,
重新導入雅典民主的諸多精神,包括平等、直
接、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 (3)鼓勵對不同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藉由【 各
種管道 】發展成公共論壇,長期深入又廣泛的
與各方交換意見。

審議式民主的原則
• 政治辯論是為了做出符合公眾整體利益的
抉擇,公民或政黨在政治競技中,不應採
取狹隘的、小團體利益的立場。
• 政治機會和權力必須平等,必須獨立於經
濟和社會之外不能被經濟和社會優勢團體
所控制。
• 民主政治必須建立公民的自尊,增進公民
的政治能力,讓公民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合
法利益。

 1.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觀察,下列

(A)

哪個國家應該最不可能是採行民主
選舉的國家?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大考中心研發試題】

 2.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指出:「民

(C)






主世界是由公平、自由的選舉而產
生的政權,這種因形式平等而產生
的政權,就是民主。」根據其主張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人民「知」的權利受國家控制
(B)人民須在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中
,接受政府篩檢過的不完整訊息
(C)人民對政府體制、政府施政、社
會各項議題,享有法律保障的意見
自由
(D)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受到政府的全
面監控,扮演政府的傳聲筒。

 3.嘉郁:「政治是專業的,公民的政治參

(D)

與只要限定在定期投票選舉適合的領導者
來處理公共事務即可。」
 佳玟:「在任何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件事
都讓民眾來參與,授權或是代表制是必須
的,否則會產生效率不彰的問題。」
 家瑩:「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過度
的民眾參與可能導致極權主義,因此,部
分公民對政治抱持冷漠的態度,反而有利
於社會的穩定。」
 請問:嘉郁、佳玟、家瑩三人的看法與何
種民主理論學派的主張相近?
 (A)多元參與民主理論
 (C)審議民主理論

(B)古典民主理論
(D)菁英民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