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鄉一日遊 帶大家到大樹鄉認識認識~ 第一站曹公圳 這是曹公圳喔! 曹公圳小故事: • • • • • 清朝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年),鳳山縣知縣曹謹初上任,正逢嘉南百餘華里亢 旱,連年饑荒,饑民鋌而走險,淪為盜賊。曹公為求老百姓足食及地方安寧,下鄉至 九曲堂附近的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堤岸,看著溪水滔滔不絕,嘆道:這是上天賜給 鳳山縣民最好的水資源,為何前幾位縣長都不知好好籌劃運用呢?真是暴殄天物啊! 於是徵詢地方工匠及農民意願後,開始測量地形高低及水流路徑,開鑿水圳。至道光 十九年(西元一八三九年),全圳竣工通水,獲得上級長官台灣府知府熊一本稱讚, 並依據地方百姓的感恩,命名為「曹公圳」,寫了一篇「曹公圳記」上奏朝廷(見曹 公廟前「曹公圳記」碑文)。水圳沿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至鳳山 下里等五里,圳路共四十四條,全長四萬三百六十丈,當時的鳳山、高雄地區共有三 千一百五十甲農田,因灌溉而受惠,由一年一熟的看天田,成為一年二熟的允水田 (上腴田、良田),鳳山縣一躍成為南台灣米糧重要產地。 曹公舊圳進水口,設有五孔閘門,又稱「五孔涵」。舊水門正上方嵌有二塊花崗 石石碑,上方一塊書「曹公圳」三字,道光十九年立;下方一塊書「重修曹公圳」五 字,光緒十三年立。進水口前端,砌有磚材船首型護礅,形制保存完整,大部分埋入 淤土中,僅露出平頂部分。日治期間,另設鋼筋、水泥閘門,與舊水門並存,檜木制 水板尚存,但呈腐朽殘缺。四周現闢為竹林,使舊水門遺跡隱蔽在竹園中。曹公新圳 水門距舊圳水門約三百公尺,遺址已遭農民填平,闢為鳳梨園。 今天鳳山巿還有曹公廟、曹公國小和曹公路的紀念象徵。由於高屏溪沿岸的開墾、 採砂等因素而改變了河道,曹公圳制水門巳成為陸地上的古蹟。 目前曹公圳只有後庄有小塊地的灌溉,其他從高屏溪的圳口開始,就有工廠沿圳 溝而設,澄紅色的工廠廢水與曹公圳只隔薄薄的水泥壁,而這樣的水是兩條主要輸送 給澄清湖水庫之水源之一。如今高屏溪床在圳口河道東移,溪水不再進入圳道。 回想先人努力尋求更多的資源,而今人卻貪圖一時的便利,造成後代子孫們無窮的 禍害,如何珍惜、保護現有資源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參觀後心得: • 參觀後曹公圳後,讓大家學了許多的知識,雖然又熱又累,但我們還是很認 真的聽呢,現在曹公圳越蓋越小了,而他原本的圳頭也沒水了,但就因為沒 手我們才能去看看,而我們必須先走一條又高又長的樓梯,就像在天空上走 路一樣,沒想到馮証皓卻兩腿發軟,真好笑,而那有向船型的東西,讓我覺 得有趣,但他們人民卻把他的角敲斷,原本以為是別人惡作劇,到最後才聽 莊老師說,是因為怕會煞到對面的村子,所以才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問,還知 道了許多的知識呢。 第二站三合瓦窯 這是瓦窯的內部和作品 三合瓦窯的介紹 • 清朝末年,大量人口移居臺灣促使建築類型由原本的草寮 轉變為磚瓦,使得 磚瓦需求量大增才有瓦窯設立。南部 的瓦窯分布在台南縣六甲鎮、高雄縣旗山鎮 溪洲及大樹 鄉大樹、竹子寮兩村,由於竹子寮東林下淡水溪,汲水方 便、土質細緻,所製成的瓦片不過水,被視為上等建材, 於鼎盛時期有近百條瓦窯,為全台灣省當時最主要的瓦窯 集中地。 黏土對瓦窯業來說極為重要,豐富的黏土礦對 窯業來說是可以持續燒下去的主因,竹子寮的黏土礦因沒 雜質、很Q,燒出來的磚瓦不過水、色澤好、瓦片上不會 打白圈,而竹子窯聚落內的居民絕大多數也都進行與這種 土壤相關的產業: 務農與窯業。竹子寮大多數窯場均分 布在土礦場周圍,所在的位置還必須可以掌握週邊的資源 如水與燃料等。水資源主要來自高屏溪與井水,燃料部分 則為丘陵地上的林木(相思材)。 瓦窯的燒製流程 • • • • • • • • 練土:淋水於土,掘土置入攪拌器,轉入輸送帶,滾入練土機,練得土料 勻稱, 水分適中,軟硬合度,宜於擠壓成形之泥團。 成形:練土機中的泥團經抽風機吸盡泥團中的空氣,通過擠壓器形成板壯 長片 泥板,經過切條器或壓模器,得磚瓦泥坏或各種造型。 陰乾:陶製品的乾燥受風及日照的影響,太強易使坏體產生龜裂,所以作 品的厚 度越大,乾燥速度必須越慢。 入窯:將磚瓦生坏堆滿窯內,堆積最主要原則有二:力求坏體排列、堆積 的方式 能夠導引火焰、燒透坏體;坏體堆積穩固,窯燒與冷卻所產生熱漲 冷縮或 地震,不致頃倒。其次,盡量放的多、堆的快。 封窯:封窯須由有經驗者看火,窯門以炭磚、泥漿封之。 窯燒:一天兩班輪替,每班二人,半日出灰一次,出灰約半小時,需擋火 路,共 需8-10日。 冷窯:經過一個月的降溫,確認瓦色由灰轉紅,再逐次將窯門上的磚卸下。 出窯:早期經常為了趕工,在窯溫未退之時,入窯搶搬。此時酷熱,需長 衣或 大衣以隔熱,常見斗笠之細線在窯室遇熱而碳化變成黑色,其溫度可 想 而知。 參觀後的心得: • 參觀後三合瓦窯真˙讓我印象很深刻,因為它那的 做品精緻又漂亮,還有它梢瓦的地方,我們一進 去,就像在吹冷氣一樣涼,真想賴再那就不走, 那如果住在那的話,就可以不用吹冷氣了,也就 可以不用繳錢了,真是一舉兩得,有涼涼的冷氣 吹又可以不用繳冷氣錢,哈哈!開玩笑的,而我們 剛一踏進了瓦窯,看見了很多個叔叔阿姨在那刻 著陶土,看到他們細膩的刻畫著陶土讓他們便的 很美麗,參觀三合瓦窯後,我們去看他們所賣的 東西,每想到都值好幾百塊呢! 第三站大樹舊鐵橋 這是鐵橋的樣子 大樹鐵橋的解說: • 由台一線高屏大橋轉入省道台21線,進入大樹鄉境不久,即可望見一 座造型優美的虹狀拱橋橫跨高屏溪上,本橋起建於日本時代明治年間, 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建橋共費時八年之久,於一九一三 年完工,以圓弧鋼骨結構為主,橋墩磚造包以花崗石人工砌成,全長 一五二六公尺,是當時亞洲最長橋樑。當時建橋所有材料都從高雄、 基隆碼頭藉鐵道運來,而且許多工事都靠人力完成。所以,當今仔細 觀賞橋墩上美麗的人工雕石及壯觀如虹狀的二十四座橋拱,不由的讓 人對前人的付出心生無限敬佩。 在本橋未建之時,原有一條木造便橋供火車行駛,但每年雨季來 臨,則又交通中斷,只能恢復原始的撐筏過溪了。 位於屏東縣六塊厝站和大樹鄉九曲堂站的下淡水溪鐵橋是促成屏 東平原經濟發達的最大功臣,和屏東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當鐵 路電氣化,民國七十七年台鐵重建高屏溪橋後, 下淡水溪鐵橋(高屏 舊鐵橋)功成身退,壯麗灰藍色的身軀挺立新橋一側,因其具有歷史 及文化價值,目前已被列為國家級古蹟並成為大樹鄉驕傲的地標物。 高雄縣政府已將其橋下的高屏溪河岸空間規劃為自然生態公園,未來 將結合古蹟的導覽,引導民眾接觸自然。 參觀後心得: • 當天我們去大樹鐵橋時,他正在維修,所 以我們無法太靠近他,但工人不斷的使用 工具,使那發出了令人刺耳的聲音,所以 我們就在遠處看,我們所要寫的習題的答 案,算到了最後,我們才知道他只剩下8座 而已,所以我們用短短的幾秒就把習題寫 完了,真厲害。 第四站莊家古厝 這是裝家古厝 古厝介紹 • • 姑婆寮古厝位於大樹鄉姑婆寮山頂,雖然藏身山林包蔽的荔枝林中,地處偏 僻、交通不便,仍常有慕名者前去探訪。匠工精美的傳統四合院建築,身歷 其境彷彿置身前清時代,引人思古幽情。 整棟建築年代可分清代和日治兩部分,較早建造部分是前落、後落、後 左右伸手,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前落左右伸手則完工於日本時代,這一點 可以從外觀建材磨石子部分得到證明。古厝呈長方形,有廳堂七間、門房三 間,建築規模為「七包三」四合院,是國內難得一見的民間古建築。 莊家古厝的起造人是兩位兄弟,他們都具有勤奮、節儉、敦厚的傳統美 德,也很注重教育後代,這點可以從這一棟建築中得到答案。例如:大門進 去以後,地面紅磚的排列方式呈「入」字形-表示對來訪者「歡迎光臨」及 親近人群, 外牆空隙的塑雕是竹節和書卷-表示注重節操、節儉和勤讀; 壁角留有貓孔及外壁鳥踏-表示尊重萬物。 莊家子孫們雖然已經沒有住在古厝,但是古厝保存完美,而且莊家的人 依舊秉持祖先的遺訓-歡迎大家的光臨參觀。倘若你是一位喜歡歷史及建築 藝術者,莊家古厝一定會留住你目光和時間,讓你留連忘返。 參觀後心得: • 參觀後我們大家才知道莊家古厝還有人在 住,因為再其中一家有冰箱.沙發.還有一隻 小狗,而我多次在外面叫他,他卻對我不 理不睬真的很無聊,但我們班卻在廚房發 現奇觀,竟然在天花板上有魚尾巴,讓有 帶相機的人,大大的show一下他們的拍照 技巧,而沒帶相機的人呢?就在那大大的拍 手歡呼,真是有趣,而那裡的牆壁真的好 美喔,他們使用日本時期才有的瓷器用牆 壁,真漂亮呢!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第五站木炭窯 這是木炭窯喔! 木炭窯的大解說: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大樹鄉一日遊 帶大家到大樹鄉認識認識~ 第一站曹公圳 這是曹公圳喔! 曹公圳小故事: • • • • • 清朝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年),鳳山縣知縣曹謹初上任,正逢嘉南百餘華里亢 旱,連年饑荒,饑民鋌而走險,淪為盜賊。曹公為求老百姓足食及地方安寧,下鄉至 九曲堂附近的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堤岸,看著溪水滔滔不絕,嘆道:這是上天賜給 鳳山縣民最好的水資源,為何前幾位縣長都不知好好籌劃運用呢?真是暴殄天物啊! 於是徵詢地方工匠及農民意願後,開始測量地形高低及水流路徑,開鑿水圳。至道光 十九年(西元一八三九年),全圳竣工通水,獲得上級長官台灣府知府熊一本稱讚, 並依據地方百姓的感恩,命名為「曹公圳」,寫了一篇「曹公圳記」上奏朝廷(見曹 公廟前「曹公圳記」碑文)。水圳沿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至鳳山 下里等五里,圳路共四十四條,全長四萬三百六十丈,當時的鳳山、高雄地區共有三 千一百五十甲農田,因灌溉而受惠,由一年一熟的看天田,成為一年二熟的允水田 (上腴田、良田),鳳山縣一躍成為南台灣米糧重要產地。 曹公舊圳進水口,設有五孔閘門,又稱「五孔涵」。舊水門正上方嵌有二塊花崗 石石碑,上方一塊書「曹公圳」三字,道光十九年立;下方一塊書「重修曹公圳」五 字,光緒十三年立。進水口前端,砌有磚材船首型護礅,形制保存完整,大部分埋入 淤土中,僅露出平頂部分。日治期間,另設鋼筋、水泥閘門,與舊水門並存,檜木制 水板尚存,但呈腐朽殘缺。四周現闢為竹林,使舊水門遺跡隱蔽在竹園中。曹公新圳 水門距舊圳水門約三百公尺,遺址已遭農民填平,闢為鳳梨園。 今天鳳山巿還有曹公廟、曹公國小和曹公路的紀念象徵。由於高屏溪沿岸的開墾、 採砂等因素而改變了河道,曹公圳制水門巳成為陸地上的古蹟。 目前曹公圳只有後庄有小塊地的灌溉,其他從高屏溪的圳口開始,就有工廠沿圳 溝而設,澄紅色的工廠廢水與曹公圳只隔薄薄的水泥壁,而這樣的水是兩條主要輸送 給澄清湖水庫之水源之一。如今高屏溪床在圳口河道東移,溪水不再進入圳道。 回想先人努力尋求更多的資源,而今人卻貪圖一時的便利,造成後代子孫們無窮的 禍害,如何珍惜、保護現有資源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參觀後心得: • 參觀後曹公圳後,讓大家學了許多的知識,雖然又熱又累,但我們還是很認 真的聽呢,現在曹公圳越蓋越小了,而他原本的圳頭也沒水了,但就因為沒 手我們才能去看看,而我們必須先走一條又高又長的樓梯,就像在天空上走 路一樣,沒想到馮証皓卻兩腿發軟,真好笑,而那有向船型的東西,讓我覺 得有趣,但他們人民卻把他的角敲斷,原本以為是別人惡作劇,到最後才聽 莊老師說,是因為怕會煞到對面的村子,所以才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問,還知 道了許多的知識呢。 第二站三合瓦窯 這是瓦窯的內部和作品 三合瓦窯的介紹 • 清朝末年,大量人口移居臺灣促使建築類型由原本的草寮 轉變為磚瓦,使得 磚瓦需求量大增才有瓦窯設立。南部 的瓦窯分布在台南縣六甲鎮、高雄縣旗山鎮 溪洲及大樹 鄉大樹、竹子寮兩村,由於竹子寮東林下淡水溪,汲水方 便、土質細緻,所製成的瓦片不過水,被視為上等建材, 於鼎盛時期有近百條瓦窯,為全台灣省當時最主要的瓦窯 集中地。 黏土對瓦窯業來說極為重要,豐富的黏土礦對 窯業來說是可以持續燒下去的主因,竹子寮的黏土礦因沒 雜質、很Q,燒出來的磚瓦不過水、色澤好、瓦片上不會 打白圈,而竹子窯聚落內的居民絕大多數也都進行與這種 土壤相關的產業: 務農與窯業。竹子寮大多數窯場均分 布在土礦場周圍,所在的位置還必須可以掌握週邊的資源 如水與燃料等。水資源主要來自高屏溪與井水,燃料部分 則為丘陵地上的林木(相思材)。 瓦窯的燒製流程 • • • • • • • • 練土:淋水於土,掘土置入攪拌器,轉入輸送帶,滾入練土機,練得土料 勻稱, 水分適中,軟硬合度,宜於擠壓成形之泥團。 成形:練土機中的泥團經抽風機吸盡泥團中的空氣,通過擠壓器形成板壯 長片 泥板,經過切條器或壓模器,得磚瓦泥坏或各種造型。 陰乾:陶製品的乾燥受風及日照的影響,太強易使坏體產生龜裂,所以作 品的厚 度越大,乾燥速度必須越慢。 入窯:將磚瓦生坏堆滿窯內,堆積最主要原則有二:力求坏體排列、堆積 的方式 能夠導引火焰、燒透坏體;坏體堆積穩固,窯燒與冷卻所產生熱漲 冷縮或 地震,不致頃倒。其次,盡量放的多、堆的快。 封窯:封窯須由有經驗者看火,窯門以炭磚、泥漿封之。 窯燒:一天兩班輪替,每班二人,半日出灰一次,出灰約半小時,需擋火 路,共 需8-10日。 冷窯:經過一個月的降溫,確認瓦色由灰轉紅,再逐次將窯門上的磚卸下。 出窯:早期經常為了趕工,在窯溫未退之時,入窯搶搬。此時酷熱,需長 衣或 大衣以隔熱,常見斗笠之細線在窯室遇熱而碳化變成黑色,其溫度可 想 而知。 參觀後的心得: • 參觀後三合瓦窯真˙讓我印象很深刻,因為它那的 做品精緻又漂亮,還有它梢瓦的地方,我們一進 去,就像在吹冷氣一樣涼,真想賴再那就不走, 那如果住在那的話,就可以不用吹冷氣了,也就 可以不用繳錢了,真是一舉兩得,有涼涼的冷氣 吹又可以不用繳冷氣錢,哈哈!開玩笑的,而我們 剛一踏進了瓦窯,看見了很多個叔叔阿姨在那刻 著陶土,看到他們細膩的刻畫著陶土讓他們便的 很美麗,參觀三合瓦窯後,我們去看他們所賣的 東西,每想到都值好幾百塊呢! 第三站大樹舊鐵橋 這是鐵橋的樣子 大樹鐵橋的解說: • 由台一線高屏大橋轉入省道台21線,進入大樹鄉境不久,即可望見一 座造型優美的虹狀拱橋橫跨高屏溪上,本橋起建於日本時代明治年間, 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建橋共費時八年之久,於一九一三 年完工,以圓弧鋼骨結構為主,橋墩磚造包以花崗石人工砌成,全長 一五二六公尺,是當時亞洲最長橋樑。當時建橋所有材料都從高雄、 基隆碼頭藉鐵道運來,而且許多工事都靠人力完成。所以,當今仔細 觀賞橋墩上美麗的人工雕石及壯觀如虹狀的二十四座橋拱,不由的讓 人對前人的付出心生無限敬佩。 在本橋未建之時,原有一條木造便橋供火車行駛,但每年雨季來 臨,則又交通中斷,只能恢復原始的撐筏過溪了。 位於屏東縣六塊厝站和大樹鄉九曲堂站的下淡水溪鐵橋是促成屏 東平原經濟發達的最大功臣,和屏東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當鐵 路電氣化,民國七十七年台鐵重建高屏溪橋後, 下淡水溪鐵橋(高屏 舊鐵橋)功成身退,壯麗灰藍色的身軀挺立新橋一側,因其具有歷史 及文化價值,目前已被列為國家級古蹟並成為大樹鄉驕傲的地標物。 高雄縣政府已將其橋下的高屏溪河岸空間規劃為自然生態公園,未來 將結合古蹟的導覽,引導民眾接觸自然。 參觀後心得: • 當天我們去大樹鐵橋時,他正在維修,所 以我們無法太靠近他,但工人不斷的使用 工具,使那發出了令人刺耳的聲音,所以 我們就在遠處看,我們所要寫的習題的答 案,算到了最後,我們才知道他只剩下8座 而已,所以我們用短短的幾秒就把習題寫 完了,真厲害。 第四站莊家古厝 這是裝家古厝 古厝介紹 • • 姑婆寮古厝位於大樹鄉姑婆寮山頂,雖然藏身山林包蔽的荔枝林中,地處偏 僻、交通不便,仍常有慕名者前去探訪。匠工精美的傳統四合院建築,身歷 其境彷彿置身前清時代,引人思古幽情。 整棟建築年代可分清代和日治兩部分,較早建造部分是前落、後落、後 左右伸手,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前落左右伸手則完工於日本時代,這一點 可以從外觀建材磨石子部分得到證明。古厝呈長方形,有廳堂七間、門房三 間,建築規模為「七包三」四合院,是國內難得一見的民間古建築。 莊家古厝的起造人是兩位兄弟,他們都具有勤奮、節儉、敦厚的傳統美 德,也很注重教育後代,這點可以從這一棟建築中得到答案。例如:大門進 去以後,地面紅磚的排列方式呈「入」字形-表示對來訪者「歡迎光臨」及 親近人群, 外牆空隙的塑雕是竹節和書卷-表示注重節操、節儉和勤讀; 壁角留有貓孔及外壁鳥踏-表示尊重萬物。 莊家子孫們雖然已經沒有住在古厝,但是古厝保存完美,而且莊家的人 依舊秉持祖先的遺訓-歡迎大家的光臨參觀。倘若你是一位喜歡歷史及建築 藝術者,莊家古厝一定會留住你目光和時間,讓你留連忘返。 參觀後心得: • 參觀後我們大家才知道莊家古厝還有人在 住,因為再其中一家有冰箱.沙發.還有一隻 小狗,而我多次在外面叫他,他卻對我不 理不睬真的很無聊,但我們班卻在廚房發 現奇觀,竟然在天花板上有魚尾巴,讓有 帶相機的人,大大的show一下他們的拍照 技巧,而沒帶相機的人呢?就在那大大的拍 手歡呼,真是有趣,而那裡的牆壁真的好 美喔,他們使用日本時期才有的瓷器用牆 壁,真漂亮呢!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第五站木炭窯 這是木炭窯喔! 木炭窯的大解說: •

大樹鄉一日遊
帶大家到大樹鄉認識認識~
第一站曹公圳
這是曹公圳喔!
曹公圳小故事:
•
•
•
•
•
清朝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年),鳳山縣知縣曹謹初上任,正逢嘉南百餘華里亢
旱,連年饑荒,饑民鋌而走險,淪為盜賊。曹公為求老百姓足食及地方安寧,下鄉至
九曲堂附近的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堤岸,看著溪水滔滔不絕,嘆道:這是上天賜給
鳳山縣民最好的水資源,為何前幾位縣長都不知好好籌劃運用呢?真是暴殄天物啊!
於是徵詢地方工匠及農民意願後,開始測量地形高低及水流路徑,開鑿水圳。至道光
十九年(西元一八三九年),全圳竣工通水,獲得上級長官台灣府知府熊一本稱讚,
並依據地方百姓的感恩,命名為「曹公圳」,寫了一篇「曹公圳記」上奏朝廷(見曹
公廟前「曹公圳記」碑文)。水圳沿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至鳳山
下里等五里,圳路共四十四條,全長四萬三百六十丈,當時的鳳山、高雄地區共有三
千一百五十甲農田,因灌溉而受惠,由一年一熟的看天田,成為一年二熟的允水田
(上腴田、良田),鳳山縣一躍成為南台灣米糧重要產地。
曹公舊圳進水口,設有五孔閘門,又稱「五孔涵」。舊水門正上方嵌有二塊花崗
石石碑,上方一塊書「曹公圳」三字,道光十九年立;下方一塊書「重修曹公圳」五
字,光緒十三年立。進水口前端,砌有磚材船首型護礅,形制保存完整,大部分埋入
淤土中,僅露出平頂部分。日治期間,另設鋼筋、水泥閘門,與舊水門並存,檜木制
水板尚存,但呈腐朽殘缺。四周現闢為竹林,使舊水門遺跡隱蔽在竹園中。曹公新圳
水門距舊圳水門約三百公尺,遺址已遭農民填平,闢為鳳梨園。
今天鳳山巿還有曹公廟、曹公國小和曹公路的紀念象徵。由於高屏溪沿岸的開墾、
採砂等因素而改變了河道,曹公圳制水門巳成為陸地上的古蹟。
目前曹公圳只有後庄有小塊地的灌溉,其他從高屏溪的圳口開始,就有工廠沿圳
溝而設,澄紅色的工廠廢水與曹公圳只隔薄薄的水泥壁,而這樣的水是兩條主要輸送
給澄清湖水庫之水源之一。如今高屏溪床在圳口河道東移,溪水不再進入圳道。
回想先人努力尋求更多的資源,而今人卻貪圖一時的便利,造成後代子孫們無窮的
禍害,如何珍惜、保護現有資源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參觀後心得:
•
參觀後曹公圳後,讓大家學了許多的知識,雖然又熱又累,但我們還是很認
真的聽呢,現在曹公圳越蓋越小了,而他原本的圳頭也沒水了,但就因為沒
手我們才能去看看,而我們必須先走一條又高又長的樓梯,就像在天空上走
路一樣,沒想到馮証皓卻兩腿發軟,真好笑,而那有向船型的東西,讓我覺
得有趣,但他們人民卻把他的角敲斷,原本以為是別人惡作劇,到最後才聽
莊老師說,是因為怕會煞到對面的村子,所以才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問,還知
道了許多的知識呢。
第二站三合瓦窯
這是瓦窯的內部和作品
三合瓦窯的介紹
• 清朝末年,大量人口移居臺灣促使建築類型由原本的草寮
轉變為磚瓦,使得 磚瓦需求量大增才有瓦窯設立。南部
的瓦窯分布在台南縣六甲鎮、高雄縣旗山鎮 溪洲及大樹
鄉大樹、竹子寮兩村,由於竹子寮東林下淡水溪,汲水方
便、土質細緻,所製成的瓦片不過水,被視為上等建材,
於鼎盛時期有近百條瓦窯,為全台灣省當時最主要的瓦窯
集中地。 黏土對瓦窯業來說極為重要,豐富的黏土礦對
窯業來說是可以持續燒下去的主因,竹子寮的黏土礦因沒
雜質、很Q,燒出來的磚瓦不過水、色澤好、瓦片上不會
打白圈,而竹子窯聚落內的居民絕大多數也都進行與這種
土壤相關的產業: 務農與窯業。竹子寮大多數窯場均分
布在土礦場周圍,所在的位置還必須可以掌握週邊的資源
如水與燃料等。水資源主要來自高屏溪與井水,燃料部分
則為丘陵地上的林木(相思材)。
瓦窯的燒製流程
•
•
•
•
•
•
•
•
練土:淋水於土,掘土置入攪拌器,轉入輸送帶,滾入練土機,練得土料
勻稱, 水分適中,軟硬合度,宜於擠壓成形之泥團。
成形:練土機中的泥團經抽風機吸盡泥團中的空氣,通過擠壓器形成板壯
長片 泥板,經過切條器或壓模器,得磚瓦泥坏或各種造型。
陰乾:陶製品的乾燥受風及日照的影響,太強易使坏體產生龜裂,所以作
品的厚 度越大,乾燥速度必須越慢。
入窯:將磚瓦生坏堆滿窯內,堆積最主要原則有二:力求坏體排列、堆積
的方式 能夠導引火焰、燒透坏體;坏體堆積穩固,窯燒與冷卻所產生熱漲
冷縮或 地震,不致頃倒。其次,盡量放的多、堆的快。
封窯:封窯須由有經驗者看火,窯門以炭磚、泥漿封之。
窯燒:一天兩班輪替,每班二人,半日出灰一次,出灰約半小時,需擋火
路,共 需8-10日。
冷窯:經過一個月的降溫,確認瓦色由灰轉紅,再逐次將窯門上的磚卸下。
出窯:早期經常為了趕工,在窯溫未退之時,入窯搶搬。此時酷熱,需長
衣或 大衣以隔熱,常見斗笠之細線在窯室遇熱而碳化變成黑色,其溫度可
想 而知。
參觀後的心得:
• 參觀後三合瓦窯真˙讓我印象很深刻,因為它那的
做品精緻又漂亮,還有它梢瓦的地方,我們一進
去,就像在吹冷氣一樣涼,真想賴再那就不走,
那如果住在那的話,就可以不用吹冷氣了,也就
可以不用繳錢了,真是一舉兩得,有涼涼的冷氣
吹又可以不用繳冷氣錢,哈哈!開玩笑的,而我們
剛一踏進了瓦窯,看見了很多個叔叔阿姨在那刻
著陶土,看到他們細膩的刻畫著陶土讓他們便的
很美麗,參觀三合瓦窯後,我們去看他們所賣的
東西,每想到都值好幾百塊呢!
第三站大樹舊鐵橋
這是鐵橋的樣子
大樹鐵橋的解說:
• 由台一線高屏大橋轉入省道台21線,進入大樹鄉境不久,即可望見一
座造型優美的虹狀拱橋橫跨高屏溪上,本橋起建於日本時代明治年間,
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建橋共費時八年之久,於一九一三
年完工,以圓弧鋼骨結構為主,橋墩磚造包以花崗石人工砌成,全長
一五二六公尺,是當時亞洲最長橋樑。當時建橋所有材料都從高雄、
基隆碼頭藉鐵道運來,而且許多工事都靠人力完成。所以,當今仔細
觀賞橋墩上美麗的人工雕石及壯觀如虹狀的二十四座橋拱,不由的讓
人對前人的付出心生無限敬佩。
在本橋未建之時,原有一條木造便橋供火車行駛,但每年雨季來
臨,則又交通中斷,只能恢復原始的撐筏過溪了。
位於屏東縣六塊厝站和大樹鄉九曲堂站的下淡水溪鐵橋是促成屏
東平原經濟發達的最大功臣,和屏東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當鐵
路電氣化,民國七十七年台鐵重建高屏溪橋後, 下淡水溪鐵橋(高屏
舊鐵橋)功成身退,壯麗灰藍色的身軀挺立新橋一側,因其具有歷史
及文化價值,目前已被列為國家級古蹟並成為大樹鄉驕傲的地標物。
高雄縣政府已將其橋下的高屏溪河岸空間規劃為自然生態公園,未來
將結合古蹟的導覽,引導民眾接觸自然。
參觀後心得:
• 當天我們去大樹鐵橋時,他正在維修,所
以我們無法太靠近他,但工人不斷的使用
工具,使那發出了令人刺耳的聲音,所以
我們就在遠處看,我們所要寫的習題的答
案,算到了最後,我們才知道他只剩下8座
而已,所以我們用短短的幾秒就把習題寫
完了,真厲害。
第四站莊家古厝
這是裝家古厝
古厝介紹
•
•
姑婆寮古厝位於大樹鄉姑婆寮山頂,雖然藏身山林包蔽的荔枝林中,地處偏
僻、交通不便,仍常有慕名者前去探訪。匠工精美的傳統四合院建築,身歷
其境彷彿置身前清時代,引人思古幽情。
整棟建築年代可分清代和日治兩部分,較早建造部分是前落、後落、後
左右伸手,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前落左右伸手則完工於日本時代,這一點
可以從外觀建材磨石子部分得到證明。古厝呈長方形,有廳堂七間、門房三
間,建築規模為「七包三」四合院,是國內難得一見的民間古建築。
莊家古厝的起造人是兩位兄弟,他們都具有勤奮、節儉、敦厚的傳統美
德,也很注重教育後代,這點可以從這一棟建築中得到答案。例如:大門進
去以後,地面紅磚的排列方式呈「入」字形-表示對來訪者「歡迎光臨」及
親近人群, 外牆空隙的塑雕是竹節和書卷-表示注重節操、節儉和勤讀;
壁角留有貓孔及外壁鳥踏-表示尊重萬物。
莊家子孫們雖然已經沒有住在古厝,但是古厝保存完美,而且莊家的人
依舊秉持祖先的遺訓-歡迎大家的光臨參觀。倘若你是一位喜歡歷史及建築
藝術者,莊家古厝一定會留住你目光和時間,讓你留連忘返。
參觀後心得:
• 參觀後我們大家才知道莊家古厝還有人在
住,因為再其中一家有冰箱.沙發.還有一隻
小狗,而我多次在外面叫他,他卻對我不
理不睬真的很無聊,但我們班卻在廚房發
現奇觀,竟然在天花板上有魚尾巴,讓有
帶相機的人,大大的show一下他們的拍照
技巧,而沒帶相機的人呢?就在那大大的拍
手歡呼,真是有趣,而那裡的牆壁真的好
美喔,他們使用日本時期才有的瓷器用牆
壁,真漂亮呢!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第五站木炭窯
這是木炭窯喔!
木炭窯的大解說:
• 大樹鄉火炭窯所燒的木柴大部份為荔枝樹。由於
鄉內有一千九百公頃的荔枝園,每年要砍伐過於
茂盛的荔枝樹,這些砍下來的樹枝,就可以送到
木炭窯燒成木炭。火炭窯煙囪冒出嬝娜白煙,炭
燻夾雜著濃郁的鄉土味。不過,由於民國 73 年
木炭開放進口,價錢比本土木炭便宜,使得大樹
鄉的炭窯業受到重挫。目前大樹鄉的炭窯業僅有
二位經營者苦苦支撐。以前燒好的木炭趕著出窯,
現在卻囤在窯內等待買主。大樹鄉炭窯業已經歷
了興盛而漸趨沒落。
參觀後心得:
• 我們到那邊時我們先再路邊將大該的事情說了一
遍,之後,我們就到木炭窯莊老師未ㄌ要讓我們
看清楚排出煙的孔在哪哩,而自己進去便拿著手
電筒讓我們看,而莊老師在那直呼好熱喔,要我
們快一點,但沒想到,有些同學卻死賴在那不走,
莊老師真可憐ㄟ,而那以的木頭特別多,誰叫他
是木炭窯哩,而他們那燒出來的木炭就如我們在
烤肉的那種,黑黑的一摸手整個都黑ㄌ,還一層
一層的,它那木炭窯正在燒時,你摸她總會熱熱
的,但勸你不要把手放在上面太久,免的聊你的
手都熟了呢!
另外大補充:
飯田豐二紀念碑[建橋之者]
這是飯田豐二和紀念碑!
記念碑相關資料:
飯田豐二是日本靜岡縣人,在明治年間負責建設屏
東線鐵路。在建造下淡水溪鐵橋時,因為負責盡
職,積勞成疾,逝世於台南醫院,享年四十歲。
死後由好友小山三郎等人集資建紀念碑一座,並
埋葬其遺墨在九曲堂火車站北一百公尺處。
這個紀念碑,本來在台灣光復初,和一般日
本神社一般,即將被政府拆除時,被一位鐵路員
工蘇德進發現,出面制止以後才得以保留至今。
日本石碑特點是使用的石材堅硬,刻字深,這一
座紀念碑的保留彌足珍貴。
九曲堂鳳梨工廠
這是鳳梨工廠的外觀!
九曲堂鳳梨工廠的解說:
• 九曲堂鳳梨會社就是大樹人口中的鳳梨罐頭工廠。眾所週知,本鄉盛
產鳳梨,由於產量眾多,鳳梨加工業便應運而生。日人治台後,特別
鼓勵鳳梨罐頭工廠的設立,一時風行,當時在一個小小九曲堂村庄中
就擁有七家鳳梨工廠,至今在全國還是維持紀錄。揆其主要原因係當
時交通以火車為主,九曲堂是「大火車」和「小火車」的轉運點,在
佔盡地利的條件下才會如此。九曲堂也因此吸引了眾多日本人口,而
鳳梨工廠內更充滿著「刮王萊」的少女,熱鬧非凡,只是這些盛況隨
著日本戰敗而消失。九曲堂鳳梨會社據訪談指出,其前身為丸安合同
工廠,後來則作為九曲堂鳳梨會社的辦公廳,光復後改建為軍屬汽車
修護廠,並曾一度作為眷舍使用。工廠的屋頂為四落水形式,因整修
而成為今日的中央二坡式,兩側單坡屋頂之組合,材料為鐵皮浪板,
形式特異。立面為連續磚砌圓拱構成,拱中央有水泥粉刷之拱心石。
目前圓拱均以紅磚封堵,並置窗戶,建築形式優美,保存狀況良好。
大樹鄉公所正規劃將鳳梨工廠遺址改建為地方產業文化園區。
遊玩之心得[總結]:
• 這次的旅遊讓我學習到了許多我平常都不知道的
事情,雖然我對於大樹鄉的事情都一無所知但經
過這次的遊覽後,讓我對大樹鄉的事情都有了一
點點的概念,雖然當天又熱又悶,但大家還是非
常努力的聽著莊老師解說,而我最喜歡的2個地方
分別有三合瓦廠和莊家古厝,三合瓦廠的原因是
因為他那邊的作品都很漂亮,而一些複雜的圖樣,
她們卻能輕鬆自再的將他刻出來,真厲害,而莊
家古厝則是因為它的造形奇特所以讓我很喜歡,
而因為這次的旅遊都讓大家學到了許多的知識真
的太謝謝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