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取向及個人中心取向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心理動力取向及個人中心取向

心理動力取向及個人中心取向
兒童行為之認識、診斷及輔導
心理動力取向
精神分析Sigmud Freud
Erikson之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論
由幼兒發展的階段及任務來看兒童行為
認識、診斷及輔導
Freud性心理發展階段及Erkison
社會心理發展階段之比較
出生至第一年
一歲至三歲
三歲至六歲
六歲至十二歲
十二歲至十八歲
摘自: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Gerald Cory著,李興荿譯,揚智出版社
出生的第一年
何時餵食、要不要抱的問題
Freud本我心理學
Erikson本我心理學
口腔期(oral stage)
嬰兒期(
吸吮:吸吮母親的奶頭以滿足 信任與不信任:特別
對食物的快感與需求,若沒有 對於人際關係
得到基本的照日料,日後可能 需要有重要的人提供
變得貪婪及喜於獵奪
滿足其基本生理與情
口腔滯留:源於口腔滿足遭到 感需求,則嬰兒會培
剝奪,則往後會有不信任別人、養信任感,否則會形
抗拒別人的愛、害怕無法與別 成對世界形成不信任
人形成親密的關係等人格問題 的態度。
一歲至三歲
性徵前期—自戀傾向
性器期(phallic stage):對人
格形成有重要的意義
注意力放在性器上
幼童期:
自主與羞愧懷疑
此時主要的發展任務包括學習 培養自主的階段,基本的掙扎
獨立,接受個人的力量,以及 是自我信賴或自我懷疑
學習表達憤怒與攻擊等負面情 此時,幼童需要去探索、試驗、
緒,並學到這些是可以接受的 犯錯,以及試各種限制,犯錯
感覺。
你仍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父
父母訓練其排泄的方式與態度, 母鼓勵幼童依;賴,則自主性的
對其日後人格的展有深遠的影 發展會受阻,處理外界事務的
響(如強迫性人格)
能力也會受限
三歲至六歲
性器期:注意力會放在性 學齡前期:進取意識與
器上,角色認同的發展
罪惡感
基本的衝突來自兒童對異 基本任務是,獲得一種積極
性父母有潛意識的的性慾,進取與自己擁有能力的意識
感。如果兒童能自由的選取
並因這樣的慾望威脅到父
有意義的活動,則會形成對
母,故會受到壓抑。戀母 自己正向的態度,並積極投
情結指男童渴望母親的愛,入這些活動。如果不被允許
而戀父情節指女童渴望得 自己做選擇,則往往會衍生
父親的愛及認可。父母如 出罪惡感,而培養不出進取
何呼應這些情結,對兒童 的意義,然後他們會避免主
的興態度及感受會有影響 動.並允許別人來為他們做選
擇。
六至十二歲
口腔、肛門及性器期統稱為「自戀期」,自此開始重視與人的
關係
潛伏期
在經歷性衝動的折騰之
後,本階段則相當平靜。
對性的興趣轉向學校、
玩伴、運動及一連串嶄
新的活動。由於兒童開
始向外發展,並與別人
形成關係,所以是社會
化發生的作用。
學齡期:勤奮與自卑
兒童必須擴大對世界的了
解,持續發展對性別角色
的認同,以及學習學校裡
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基本
任務是獲致一種勤奮的意
識感,即能夠去設定與完
成個人的目標,做不到這
一點則會有能力不足的感
覺。
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論
統稱自我心理學(self-psychology)或客體關
係理論(object-relations theory)
客體關係指的是人際關係
理論的假定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一旦
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即
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己建立的過關係
型態的關係。
茉勒(Mahler)的客體關係理論
客體關係論的一個要角,其研究集中在
幼年三歲前與母親互動的情形。
自我的發展經歷四個階段:一開始處於
與母親的融合狀態,然後逐漸分離。
融合狀態時末了結的危機與殘留物,以
及跟母親分離的過程,對後來所建立的
關係有深遠的影響。
茉勒(Mahler)成長過程的階段及次階段
自閉(autism)
0—2個月
共生(symbiosis)
2—6個月
分離—個體化
6—24個月
孵化(hatching)
6—10個月
實踐(practicing)
10—16個月
復合(rapprochement) 16—24個月
建立客體的恆久性(developing object constancy)
24—36+個月
茉勒客體關係論—第一階段
正常性嬰兒自閉(Normal infantile autism), 出生
的前三、四個星期(0至二個月)
嬰兒反應的對象是生理緊張狀態多過心理歷
程,嬰兒在多方面無法區隔自己或母親
根據Melanie Klein的研究,嬰兒只知覺到部
分—胸、臉、手、腳—而非完整的自我
此狀態下,沒有完整的自我,也沒有完整的
客體
當成人出現缺乏自我組織及自我意識之極端
情形時,也許是滯留在此一原始的嬰兒狀態
茉勒客體關係論—第二階段
共生(symbiosis):出生後的第三個月第八個月、
(二至六個月)
此階段的嬰兒還是非常依賴媽媽
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很顯然是同伴,而不只是那
種可替換的關係
嬰兒似乎期望著在情緒上與母親維持高度的同
步狀態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精神異常跟未能跨越共生
階段的牽絆有關
茉勒客體關係論—第三階段
分離—個體化歷程:出生後的第四個月或第五個月,與
第二階段有重疊處(6個月至24個月)
次階段一: 孵化(hatching)或分化(differentiation), 6—10個
月
在這之前,孩子一直處在忽睡忽醒之間,注意只被導向
內在或被導向我—母親單元。
這個時期,小孩子被抱的時候似乎拼命從母親身邊掙脫
開,再分化下去,嬰兒會去探索母親身體更多部分,
「抓媽媽的頭痛、耳朵或鼻子」
「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s)的發展,特別的玩具、
毛毯孩子珍愛的寶貝,代表了自體及母親。
在共生依附中越能得到安全,未來面對陌生人時有較少
的焦慮及較多的興趣反應。
茉勒客體關係論—第三階段
次階段二:實踐,10至16個月
很樂於一遍又一遍的操作自我型自我功能,
對母親的興趣會擴散到他所給的東西上,而
成為過渡性客體。(重覆玩一種遊戲、看一本
故事書)
情感充電及對外探索
對「躲貓貓」遊戲的興趣
教養的建議:搖擺學步的孩子已有能力離開,
父母對此時應該的反應是,溫柔仍保有情感
接觸的推他一把。
茉勒客體關係論—第三階段
次階段三:復合,16至24個月
學步的孩子愈來愈能夠包容自己的分離性,可能是察覺到增
長中的孤獨,而使得對母愛需求的增加。此時的孩子顯得依
賴又同時需要獨立。
此時兒童的情緒呈現分裂的模式,母親或其它的人可能被交
替的視為全好或全壞。
此時父母和孩子會發展出一些臨睡前的分離儀式,類似看
書 、唱催眠曲等這樣的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從母親的陪伴
到分開入睡的過程中建立一種安全感。
母親必須要約束孩子,不讓孩子有真正危險的動作,但又不
能太過干涉,必須鼓勵分離但又不是一種拒絕。
此時需要的是如Winnicott說的不需要最好的媽媽,而是要夠
好的媽媽
茉勒客體關係論—第四階段
建立客體的恆久性(developing object constancy) ,
24—36+個月
當復合的課題解決後,孩子便發展了一增強了
的信念,即認為母親雖然有時不在,但愛一直
都在。
母親是愛但也是有挫折的母親影像之能力稱之
兒童即在越來越穩定的客體感之中發出更穩定
及更複雜的個體感。
茉勒客體關係論
客體內化的缺乏,沒有剛剛好媽媽的客
體經驗,輔導的關點是:
重整人格,重新給予一個好的客體形象
予以內化成自體--客體
做孩子的貴人,提供矯正性的經驗
很像個人中心的論點,個人中心的論點
可以用來說明,剛剛好的媽媽
個人中心理論取向
動物學校的啟事
夢想的故事—讓孩子有學習的動機
基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人都有
足以能發揮的潛能、對人是相信的(小提
琴的力量)
一個人得以成長需要有真誠一致、無條
件的正向積極尊重及同理的了解。
個人中心理論取向—剛剛好的媽媽
營造讓孩子成長的氣氛
真誠一致的主要照顧者—能給自己條件尊
重接納、能同理自己的人(自己的問題或
是孩子的問題—媽媽講故事)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尊重—我打破東西都不
會被媽媽罵,行為與孩子的人格分開,
學會負責任的開始—弄壞玩具、撒翻了水
給予孩子同理的了解—大女兒的數學考
個人中心理論取向—剛剛好的媽媽
允許孩子做決定,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成功的決定給予肯定,失敗的決定給予
持及接納(大女兒成績對自我信心的努力)
不為孩子扛責任:大女兒花生,作業,
至目前的自我負責:二女兒作業(功課好
多爸爸代問老師、功課很多累得睡著了,
第二天向老師說)
站在孩子這一邊、永遠做孩子心理上安
全的後盾
個人中心理論取向—剛剛好的媽媽
與孩子相處或輔導的八個原則—兒童中心遊戲
治療—個別輔導時再談
可可收玩具的例子—學會收東西而不是指責,
行為與孩子本身(生氣的繪本應用)
吵著買玩具的處理
可可對生日禮物的不多求—滿足
零用錢:老大、老二
愛的示範過程—小可的安撫、老大的提東西、
走在路上的照顧等
「今天過得如何—騎車及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