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文物解說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台南市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文物解說

文物解說
邵族杵音圖
原住民族文化走廊
解說
台灣原住民族
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
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
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
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
台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族,
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
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
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
有的語言和習俗。
南島語系分布圖
台灣原住民族的分布

目前台灣的高山原住民共有賽
夏族、邵族、鄒族、魯凱族、達悟
族、排灣族、卑南族、布農族、阿
美族、泰雅族、噶瑪蘭族和太魯閣
族等,共有12個族群,平地原住民
共有10個族群,他們分別散居在台
灣各地,為台灣這塊太平洋上的淨
土,寫下美麗的一頁。
台灣原住民族分布圖
排灣族
排灣族居住於屏東縣的
八個山地鄉與台東縣武
里鄉一帶,生產方式為
山田耕作、狩獵和捕魚。
色彩豐富的古琉璃珠更
是男女老少都珍愛的珠
寶。至於籐編、竹編、
月桃蓆的製作在部落裡
隨處可見。
太魯閣族
九十三年一月十四日
經行政院院會通過
「太魯閣」正名案。
分佈花蓮縣秀林鄉、
萬榮鄉、卓溪鄉與吉
安鄉等。手工藝方面
有織布、獵刀雕刻、
刀剪等。生產方式是
焚田式耕,傳統舞蹈
較保守。
布農族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
的兩側,在海拔1000至
2000公尺之間,是典型
的高山民族。手工藝方
面以籐編為主。布農族
善打獵,他們有一個特
殊的祭典—射耳祭,讓
不滿一歲的男孩比賽射
動物耳朵,來預測他的
命運。
卑南族
卑南族居住於台東平原
的卑南鄉一帶,卑南族
也是母系社會,男人有
年齡組織,分幾個階段
要進少年會所和青年會
所,接受嚴格訓練,培
養成勇武善戰的勇士,
精細的籐編籃子是其特
色。
邵族
大部份邵族人居住日
月潭畔的日月村,人
口數可以說是全世界
最袖珍的族群。皮革
多用於男性的衣服,
由男子自己揉製而,
女子自織麻布,且曾
以水沙連達戈紋布聞
名一隅。
阿美族
阿美族住於花蓮、
台東縣境。因為都
住在平地,農業和
漁業都很發達。舂
米是祭典中不可缺
少的一個項目。手
工藝方面有製陶、
籐編與織布等。
泰雅族
泰雅族是分佈最廣
的一族,居住於本
省中、北部山區,
包括埔里至花蓮連
線以北的地區。婦
女精於紡織,服裝
多是由織麻縫製而
成。特殊習俗有黥
面、缺齒、拔毛、
穿耳。
噶瑪蘭族
噶瑪蘭人是現今台灣平
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
烈、文化特質最鮮明,
天生樂水,喜歡濱水而
居,一直在宜蘭這個世
外桃源繁衍生息,不過
噶瑪蘭人的血緣卻普遍
融入宜蘭人中,編織是
著名的手工藝。
達悟族
達悟族製陶粗礦、樸
質,木雕規則而細膩
(尤其是大船的雕刻)。
男子銀盔或黃金飾片
的打造也是
特色,在台灣原住民
當中是唯一有冶金工
藝的民族。達悟人穿
丁字褲,佩帶金飾,
不獵人頭。
鄒族
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
山鄉,以籐編的置物籃
或背負獵物用的網袋為
主。生產方式以狩獵為
主,善於打仗。集會所
裡懸掛著敵首籠,專門
用來放獵取到的人頭,
現在成為祭典的地方。
男子有插在帽頂的羽鷲。
魯凱族
魯凱族居住於台東縣卑
南鄉、屏東縣霧台鄉、
高雄縣茙林鄉。
陶壺、琉璃珠的製
作最負盛名,其他如籐、
竹編器及月桃蓆的製作、
刺繡等都是族人日常生
活的一部分,雕刻十分
出色,紋樣和排灣族類
似。
賽夏族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
與苗栗縣的山,二年
一次的矮靈祭是大家
所熟知的祭典。另外
賽夏族特有的肩旗及
殿玲也是重要的工藝
製,兩者都使用於矮
靈祭典期間。習俗和
泰雅族相像,有黥面、
缺齒、拔毛、穿耳。
原住民中心文物介紹








農耕及狩獵
漁撈生產
搬運工具
飲食器物
服飾
陶器、石建物及石雕
竹、木製品及木雕、其他編器
樂器
農耕及狩獵


台灣原住民族農、獵並重,唯達悟族漁重於農。
主要作物為小米、蕃薯、里芋、甘蔗、薑、麻等;
其中小米為最重要的農作物,故農耕祭儀多與小
米有關。
原住民族狩獵被視為男人的主要工作,雖然現在
多已參加農作,但在農閑或主要祭儀前後,族中
男人則率相結隊去狩獵,尤以阿美族、卑南族每
年必舉行一二次儀式性的團體獵。狩獵的對象,
主要為鹿、羌、山豬、山羊、熊、豹、山雉、雞、
野兔等。
主要農作物

小米 vaqu
台灣原住民族傳統上以
小米為主食,輔以乾薯、
芋頭等。近代以來,因
受漢人影響改為水稻種
植後,大都改以稻米為
主食,傳統的小米則是
在節慶或個人特別喜好
才會當主食。
農具
大篩子 dradrakuyan
成淺盆型,編孔較疏漏,主要用於篩選稻穀、
玉米等作物。
簳仔 cacuquran
編孔密實。收穫穀物時,拿來剝除空 殼及雜物,或
用以曬種子、放豆鼓年糕等食物,上面還可用來搓湯
圓、做稞。
簳仔 cacuquran
為月桃編織。
畚箕 saki
舀出榖庫裡的小米或稻
米之器物,用舊了之後,
可用於收集牛糞堆肥用。
亦用於抓魚獲、挑砂石。
▲兩側留空,作為把手。
編孔較密實
簑衣 cangesui
簑衣為傳統農業
社會,農人們於
下雨天工作時穿
著的服裝,功能
類似現代的雨衣。
材質以棕為主。
獵物

鹿 venan
梅花鹿是台灣原住
民賴以為食的肉類
來源之一。衣服也
都使用鹿皮,甚至
死亡都使用鹿皮包
裹下葬,所以梅花
鹿與台灣人民的生
活,文化有相當密
切的關係。
武器─竹弓

竹弓由一片竹子做成,兩
側突起綁弓弦,射時竹面
向外,台灣原住民皆打獵,
因此,竹弓使用甚為普遍,
早期如泰雅族人亦用竹弓
在河中射魚。
武器─吹箭

狩獵用的武器,由吹槍、吹箭兩件組成,並佩有放置箭
的筒。在竹管中放置細細的箭,以口吹氣來射出箭。
此吹槍為褐色,間隔有深色環帶及環紋裝飾。

吹箭筒上有藤編織纏繞,把手頭有山豬雕刻。

排灣族佩刀

佩刀ceqeljap
是排灣群男子外
出時的基本配備,
可謂第二生命,
配掛於腰間,可
用以披荊開路、
分食獵物與製作
工具。
主要由握柄、鐵刀、刀鞘三件組成,刀鞘及握柄為木製,
按刀形 而製成,用鐵線數條,橫釘在刀鞘上,以固定刀身。

排灣族刺刀 vuluq



刀柄上有紅色銅線
纏繞。
刀鞘前方的長方形
突出設計,在拔刀
時可供左手繫握刀
鞘,便利拔刀。
刀鞘上用鐵釘做為
固定點,以鐵線交
繞固定刀身。
漁撈生產


捕魚是海岸民族阿美族及達悟族主要生產
工作,各族群中,聚落多依山傍水,故山
溪捕魚的生產習慣僅次於狩獵。
捕魚技術:網魚、筌梁、毒藤、涸魚等方
法。
達悟族拼板舟
 造船方法:先把龍
骨放於船底,由許
多塊木板拼組而成,
板與板之間以桑木
釘接合,船體外部
細加雕刻。
 每塊板由不同的親
屬提供,具有親族
團結的意義。
圖紋顏色主要為紅、黑、白:紅色為當地土質大多為紅土,
所以船身用自然材料紅土上色。黑色為燒土鍋子所造成黑灰
來當黑色原料。白色為用貝類的殼加以火烤後而磨成白色粉
末。
船身雕刻
船眼紋:兩頭彎曲處各刻以齒輪狀圖形,意指太陽,
為驅邪功用。
人形神像:代表家族的英雄,也是各家族的徽號
波浪紋:船腹兩側皆有,上下左右對稱排列。
邵族獨木舟
邵族人稱為
Ruiza,據說是邵
族祖先受潭中的
猴子所啟發。用
以在潭中載人、
捕魚、運貨。
由一塊木頭雕刨
而成,製作過程
乃先將木頭火燒,
將木炭清理乾淨
後,再進行雕空。
捕魚具 surenung
魚筌
捕魚的竹籠,有很多種尺寸以適應不同水域,底端邊著
到插的細竹,可以防止魚逆流逃出,另一端為取魚貨的開口。
長形魚筌為專捕鰻魚用。
▲側邊有一小孔洞,用途
為放置魚餌。
魚簍 qarubung
放置魚獲的器具。
▲開口有漏斗形倒插竹條以
防魚蝦躍出。
各式漁具
邵族魚簍
邵族魚籃
邵族四手網
為方型魚網,
以竹子綁縛四
角,多架設於
竹筏上。
邵族人將漁網
放入潭中,一
段時日再拉起,
以長柄的小漁
網將四手網內
的漁獲量撈起。
搬運工具


搬運方法多以人力背負,搬運工具多為就
地取材的竹籐製器物,如背簍、網袋、背
架、竹筒等。
阿美族婦女多以陶瓶至於頭頂運水,瓶身
左右有耳,作為扶手。
竹扁擔 vacaq
挑選老竹製成,因為
老竹彈性佳,不易斷掉。
將老竹劈成兩半,選用一
半,並且在竹扁擔兩端削
成鉤狀以利勾吊重物,防
止繩子脫落。
物品裝置在兩個籮筐
中,再以竹扁擔抬起,以
肩扛起兩邊重物,為求平
衡,通常左右邊各掛一簍。
吊籃 draraidrai
又稱「肉籃」,在還沒有
冰箱、竹製菜櫥之前,它是
用來盛裝魚肉、飯菜的「竹
編有蓋提籃」。提把除用來
提拿之外,還可吊掛在屋樑
上的竹桿上。
由竹篾編製而成的,器型與菜籃相似,留有細微孔洞,
以便空氣流通,籃子口緣裝設蓋子,可蓋密,以防灰塵或
蚊蠅沾染食物。
泰雅族背籃
以竹為骨架,由籐皮
編成,其編的技法是六
角編。用來裝置各種雜
物、地瓜、菜、柴薪、
工具等較大的器物。
背負方式:額帶式的
背籃,背帶掛在額前,
籃子靠在上背部,靠頭
頸的力量扛物。
雙肩帶式的背籃
靠肩膀的力量扛物 。孔洞細密,主要用來
盛裝穀物等細小物。上端有背紐,可穿背
帶。
背簍
有蓋子設計及背繩

竹籮
此件竹籮以斜紋編法,孔洞較
緊密,用以放置較細粒的作物
或茶葉茉等。可放置於腰間。
飲食器物



各族餐器多以籐或竹編為籩,用以盛飯,以竹
勺、竹杯盛湯,排灣族更有雕刻精美的木匙及
木製連杯。
天然容器如葫蘆瓢、椰子殼亦十分普遍;倒物
用的臼杵中,木臼型制各族不同,杵又有木杵
及石楚兩種。
各族皆嗜菸、酒,如小米酒、薯酒,唯達悟族
不嗜煙;卑南、阿美、排灣及達悟盛行吃檳榔。
木碗 tjapaq
木杯
人面造型,戴有頭巾及耳飾
▲局部放大圖
杯身雕刻:陶壺中有兩隻百步蛇,排灣、魯凱族相
當敬畏百步蛇,與其祖先起源之傳說有關。
陶盤 piyar
▲局部放大圖
上刻有連續的山型紋(
方式環繞排列。
)、人型紋,以同心圓
 排灣族連杯
台灣原住民族群中,只有
排灣族有連杯,使用在慶
典或婚禮中,雙人合飲,
表示親蜜友善。
單酒杯 langalj
一端把手刻有人臉。
排灣族量杯 cepeng
可舀水、穀物等,亦可
記測容量。
排灣族過濾小米酒用的管子
杵、臼
Quaselu, valanga
臼:為一段木頭挖雕
而成,較為厚實,以防
搗小米時因受力而造成
爆裂。
杵:為一根木頭雕成,
中間部分削成腰身,搗
米時手握方便。杵是搗
米的器具,但祭典時可
做為伴奏樂器。
▲左邊是邵族的臼、阿美族
的杵,右為排灣族杵、臼
▲達悟族臼
此為模型,色彩以白為底,紅、黑為輔,此為異於
其他族的最大特色,圖紋與拼板舟相似。
竹編墊子
墊在食器下方,作為隔熱用
服飾


衣料多為麻布,皆為婦女自製,其中布農與邵
族擅長揉皮技術,以鹿皮山羊皮為主要衣服原
料。各族織布機皆為水平式背帶機,用色線夾
織於麻布。卑南、排灣、魯凱及布農部分部落
受漢化較深,有合身剪裁。
裝飾物有刺繡、貼布、貝片、貝珠、琉璃珠、
瑪瑙、銀飾、黃銅飾、動物皮和毛、獸牙、花
等。
服飾技巧




夾織:在織的過程中,夾入不同色的緯線,以構
成幾何形花紋的變化。
刺繡:以竹質細針或金屬繡針穿引用線,並在布
帛上做成花紋的裝飾方法。
貼飾:在不同顏色上鉤畫出紋樣,再裁減下來縫
於衣服上。
綴珠:以線將不同顏色的琉璃珠子一粒一粒穿綴
起來,通常以線條的綴珠法,照紋樣的輪廓,每
隔數粒釘一針,使珠串敷置於衣服上。
排灣族男女服飾
排灣族的服飾以十字線繡、
琉璃珠繡為主,多有菱形紋,
百蛇紋、人形紋、陶壺紋三
者為貴族紋飾。
排灣族有社會階層制,貴族
在服裝的色澤、刺繡上較為華
麗。鮮花、羽毛、皮毛、獸牙、
鷹羽、豹牙、豹皮只限於貴族
直系佩用,琉璃珠、貝等也都
只限於貴族使用。
排灣族男女服飾
北排灣由於地緣關係,加上通婚頻繁,文化上深受魯
凱族的影響,例如百合花的佩戴,顏色上以黃、橙、
綠為主,兩族衣飾十分接近。
排灣族男子頭飾veljagau
上有獸牙與大量綴珠,帽沿有兩
隻百步蛇圍繞,拱向中心點。
魯凱族男女服飾
兩件服飾較為素樸,多運用花草紋貼飾,袖口處有連續
人形紋貼飾,此為魯凱及排灣所共有的特徵。
▲袖口有方形
頭人形紋貼飾
排灣族背心 puwita
▲刺繡局部放大圖
連續人臉紋及人形紋,紅黃綠為主色。
排灣族帽子tjalupung
▲小花珠飾
此為新式的海盜帽,非傳統樣式。運用大量珠飾、貝
飾組成太陽形狀,由中心向外輻射出去,底部為小花
珠飾。
排灣族女子頭飾 tarar
飾有大量綴珠
以及銀飾、鈴
鐺。南排灣的
衣飾以紅色為
主,有別於北、
中排灣以藍、
黑為主的色彩
運用。
排灣族側背袋 kabang
▲綴珠飾成的百步
蛇圖案
上有太陽紋、貝飾,以及大量綴珠
鄒族背心
▲袋口紋理放大圖
菱形及山形紋貼飾,紅、
黑、藍為主。
▲上頭印有「town of Ali
Mt.」阿里山之城logo。
阿美族兒童頭飾
阿美人的傳統服裝,
在顏色方面花蓮地區
偏愛紅色系為主﹔而
台東地區則偏愛黑色
與藍色系為主。
大量使用羽毛飾是
主要特徵
達悟族頭飾
以苧麻為主要
纖維原料。
主要以白底為布色,上
有看似眼睛的黑色橢圓
形或菱形的布紋。
泰雅族織布
▲織布紋理放大圖
織布機
以前的衣服大多是麻布,
由婦女自己種苧麻,將
皮剝離、抽絲,製成麻
線,再以天然植物染料
染成各種色澤,經揉捻、
紡紗即成織布用的麻線。
各族織布機皆為水平式
背帶機,用色線夾織於
麻布。
琉璃珠 quata
排灣族與魯凱族最貴重的
飾物,代表族人的階級;
不同花紋的琉璃珠有其獨
特的名字和傳說,隱含著
古老的故事與意義。
在婚禮中,是不可或缺的
聘禮、家族傳承的寶物。
除了代表社會階級地位外,
還兼具宗教意義,有降福
或是護身的意義。
大型琉璃珠
琉璃珠依大小型制區分為大型、小型及細小型,大
型多彩琉璃珠有特定名稱,且有男珠、女珠之分,有
一定的串組次序和位置。
▲「太陽的眼淚」
白、透明藍為底,配
上藍黃紅等紋彩,圖
騰特點為中間五顆小
藍點。
琉璃珠傳說─太陽的眼淚 rosonagatou
傳說以前太陽的位置很低,離屋頂很
近,太陽一出來,常把人們曬得頭昏眼花。
有天,一位排灣族的婦人受不了熱,於是
跑進廚房拿出五粒小米蒸煮,結果小米滾
熟之蒸氣,將太陽慢慢地頂上高空,當太
陽發現自己漸漸遠離人間時, 難忍分離之
情,竟掉下眼淚,眼淚掉落地面時,變成
了一顆顆美麗的珠子,這些珠子即被稱作
「太陽的眼淚」。
魯凱腕飾
銅手鐲
由二銅絲各繞鐲身十圈,銅絲的一端與鐲端相焊
接。
由二銅絲各繞鐲身六圈,
銅絲的一端與鐲端相焊接。
陶器、石建物及石雕


保有陶器的有布農、排灣、魯凱、阿美、
卑南、達悟等族。陶偶藝術為達悟族不同他族
的表徵之一。
排灣族、魯凱族就地取材,以板岩為建材做石
板雕刻,貴族家屋立柱,雕有男女祖先身像,
大石板有祖先英雄像之浮雕,往往數個並列。
布農、魯凱、排灣皆有石板屋建築。
陶壺傳說─蛇生說


從前居住在阿瑪灣社天上的一位女神,盪鞦韆
時盪得過高,跌至人間。某天在路上撿到兩枚
蛇卵,一枚是百步蛇一枚是龜殼花,女神將兩
顆卵帶回家,經過日曬後,百步蛇蛇卵孵化成
一個人,是頭目的祖先,龜殼花蛇卵孵化也為
一個人,是平民的祖先。
頭目和平民結婚,生下的孩子只有一個鼻孔,
半個嘴巴的殘缺身體。
(排灣族‧步曹爾群‧古樓社)
陶壺
在排灣族和魯凱族,
陶壺被認為是貴族階級
的傳家寶,祖先留下來
的遺物。
擁有陶壺的等級高低
和數量多寡,與貴族的
關係地位、勢力成正比。
陶壺也是貴族階級婚嫁
時 必要的聘禮。
壺身多飾有蛇形紋、人形紋、太陽紋,並雜菱形紋、圈點
紋、刺點文等幾何圖案。
公壺、母壺、陰陽壺
公壺的特徵,
壺身上有百步
蛇的紋樣
母壺以太陽紋
為主,或者壺
身有乳狀隆起
(乳丁)
陰陽壺並有公
壺和母壺的特
徵
▲左為母壺,右為公壺
陶壺
▲圓型突出之裝飾紋,稱作「乳丁」。
陶器


可作為盛物容器,或醃漬食品用
瓶身左右有兩只提把、扶手設計
陶器
▲有三耳提把
▲高瓶頸設計,可放置較長的東西
▲連續人型紋
▲百步蛇飾為魯凱族與排灣族的重要特色,許多傳說與百步
蛇有關色,「蛇生說」更視百步蛇為祖先。
陶器
▲邵族藤裹谷甕
纏上籐,較為堅固。
▲蒸飯用 satju
水缸
儲水容器。在還沒有
自來水之前,每戶都要
準備大水缸,到河裡挑
水,再裝入水缸,供應
全家人生活所需用水。
水缸通常會加上蓋子,
以免污物或動物掉進去,
水缸蓋有木板製及陶製
的。
達悟陶偶
達悟族人在燒製陶器時,常乘興將剩餘的陶
土捏塑製偶。這些土偶有人、豬、羊、狗及拼
板舟等,都是表現他們的生活有關的事物,造
型簡素樸實。
原住民各族主要飼養
犬、豬、雞等三種家畜,
達悟族更飼養山羊。
陶裝飾品
成四方塊
型,可黏在
牆面作為裝
飾
瞭望台kalucukuc
阿美族瞭望臺
此件為模型。原住
民族在部落的至高
點搭蓋的守望台,
目的是守護整個部
落的財產生命安全。
由部落的長者與青
年來輪流看守,防
備敵人的來襲 。
石板屋 tapau
▲實景
北、中排灣之門開在
正面偏右或偏左的一
邊。
魯凱族石板屋
排灣、魯凱、布農皆有石板屋,以當地盛產的板
岩、頁岩為主要建材。牆砌、庭院、屋頂全部都
以石材構建。
入口極小,須低頭才
能進入,有防禦的功能,
但入內則豁然開朗。
石屋內用石塊、石條
和石板做成石床。
魯凱及排灣族之貴族
房屋,橫楣有雕刻,室
內中柱及床柱常刻有百
步蛇紋、祖先雕像。
南排灣、東排灣住屋類型


以木板或石板圍牆
面,屋頂則覆蓋茅
草。大門開在正面
中央或兩側,甚至
有三個入口的建築。
牡丹鄉受到漢人的
影響使用土角為牆。
東排灣,亦用茅草、
卵石為牆面或牆基
▲屋頂覆蓋茅草,大門開在兩側。
底座。
石板雕刻
vincikan a qaciljai
在排灣族、魯凱
族社會裡,以板
岩為主要建材。
易見到具濃厚原
始色彩的雕刻,
例如在家屋立柱
上雕刻著男女祖
先身像,大石板
上浮雕著祖先英 ▲此件為排灣族所有,上頭刻有
「為山地而歌」,兩位族人吹奏
雄像及頭像。
著樂器。
魯凱族石雕 vincikan a qaciljai
中心為百合花圖,四角有百步蛇向著百合花。魯凱
族神話傳說視百步蛇為頭目的祖先、長老,對百步蛇
有許多禁忌,族人以尊敬、祭祀的態度來對待它。
族人視百合花為聖花,代表著地位、身份、智慧和
榮耀。
排灣、魯凱族石板桌
vincikan a kakanan
石工藝飾就地取材,
以板岩為主要建材,
在排灣文化中除技術
層面外,在財產制度
與象徵體系方面,石
頭具有豐富的意義。
貴族由百步蛇所創生
的思想,百步蛇成為貴
族的象徵。
達悟野外柴燒
燒陶方式:為開放空間,燃料
是木材,陶器成功機率約50%,
也因為開放空間燒陶,燒窯溫度
3到6月飛魚季很忙,所 大為降低,所以燒成之成品易碎,
以達悟族通常在秋天製陶。更突顯出其珍貴。 此圖為開窯後。
竹、木製品及木雕、其他編器



南部的排灣、魯凱、卑南及達悟族木雕都有浮
雕及立體雕刻,尤以排灣、魯凱最為發達。
北部、中部諸族的紋飾雕刻品較少,各族多半
刻於:泰雅族─竹製的耳軸、笛管、煙斗等;
賽夏族─口琴、笛琴、弓背上布農;鄒族─刀
鞘、弓背上,有三角形缺口或點紋,為紀錄打
獵回數。
台灣盛產竹、籐,故各族都有以竹籐為材料,
編成各飾的日用器具,以泰雅族最為出色。亦
有月桃編織品,如月桃席、盛物箱器及網帶編
織。
竹童玩
竹蜻蜓 pulipilia
過往農業社會,小孩子
的玩具皆就地取材。竹
蜻蜓由來很單純,人們
發明靈感來自蜻蜓。玩
法:用兩手搓動握柄,
翅膀就可以轉動了。
做竹蜻蜓時的注意事項:
1.竹片二邊傾斜面的厚度及長度要相同。
2.快子的重量,不可太輕或過重。
竹童玩
竹蟬
利用旋轉的離心
力帶動繩子磨擦
竹棒,以產生嗡
嗡聲音,就像蟬
聲一樣,聲音藉
著繩子傳到竹筒
裏,利用筒內空
間產生共鳴的效
果,把聲音放大。
竹童玩
竹水槍
製作:取一段單
結竹筒,結底穿
孔當出水孔,另
外加上一根細長
竹棒當作「推進
器」,一端綁上
棉布或棉花當活
塞,另一端接圓
木當把手,即完
成。
竹童玩

竹鳥笛
用竹桿當作笛身,另外
再以細竹棒在前端纏一
團棉花,穿入笛身當轉
聲器。用嘴巴吹氣,一
推一拉細竹棒來控制管
身內空氣柱的長短以調
整音高。聲音好似水鳥
的叫聲。
木馬搖椅
青蛙響板
排灣族木梳
 女性專梳,
使用上好的
木材,相較
於除頭蝨用
之竹製梳子,
梳爪之間較
寬鬆。
▲ garuc
▲ saping
木筒
▲局部放大圖
左圖刻有百步蛇紋,右圖刻有達悟族人形神像。
邵族木雕
白鹿傳說
據說邵族人的祖先原
來住在阿里山(另一
說,台南附近)。邵
族人祖先為獵取肥碩
的白鹿,率領獵狗一
路翻山越嶺來到日月
潭,發現潭中魚多且
美味,湖光山色適合
人居,於是返回原部
落,率領族人遷居於
此。
▲上頭雕刻著白鹿傳說的故事
邵族木雕
貓頭是夜間出沒
的鳥類,平常白
天並不容易見到,
日月潭地區有許
多黃翎角梟的出
沒。
貓頭鷹報喜:
據說貓頭鷹是卲族的一個未婚懷孕的少女所變成的,後來每
當族人婦女懷孕後就會有貓頭鷹飛來屋頂上守護,因此邵族
視他為報喜靈鳥,並視為孕母的守護神。
竹搖籃
放置方式
以粗繩子繫於屋樑,
或另以桂竹做成折
合式搖籃架,將搖
籃繫在搖籃架上,
左右輕輕擺動使嬰
孩進入夢鄉,農忙
時節還可搬到田邊
陰涼處就近照顧。
排灣族月桃蓆 sekam
月桃的葉子長且有香味,一般可用來包小米飯,
將葉子曬乾,再以一壓一挑一的格編法編織,即成
實用的草席。
右圖下方為月桃編織的墊子。
提袋 kaci
月桃材質較
竹、籐為軟,
故多用以編製
草蓆、方盒。
此提袋為月桃
材質,使用一
壓一挑一的格
編法,可置放
較輕的物品。
▲祖靈籃
▲盛物用的藤編籃
祖靈籃為邵族祖靈祭重要的器物,籃中盛放祖先遺留下
來的衣物及飾品,邵族人視為祖先的象徵,又稱作baki。
祖靈祭是以姓氏血緣團體與基礎舉行的祭祖儀式,配合
農事生產的作業程序,每年有二次祖靈祭儀式:播種祖靈
祭、收穫祖靈祭。
排灣族刺球 quapudrung
用相思樹的樹皮或藤蔓
纏繞而成,代表祖靈賜福
給族人的禮物。
五年祭的活動中,最重
要的便是刺神球的儀式,
神球共十六顆,第一顆神
球不會拿來被刺,而是提
供惡靈在場外玩耍,避免
惡靈阻撓祭典。剩下十五
顆球,前五顆分別代表不
同的福運,刺中的人在未
來五年將會有較好的福運。
樂器



原住民音樂除了應用肢體發出聲音外,以物
製成的樂器,基本上以竹、木、銅為主要材料
樂器,例如竹筒、木鼓、竹鼓、口簧琴、竹琴,
鼻簫、縱笛,弓琴 、五絃琴等。口簧、鈴噹
為最廣泛、普遍的樂器。
臀鈴為賽夏族特有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
實穿綴而成,藉舞動撞擊而發出聲響。達悟族,
較不常使用樂器,唯新屋落成禮當晚午夜時,人
人用腳敲打地板應和歌聲。
原住民樂器亦常作為傳遞訊息的工具,如木鼓,
或是用以威嚇動物,如阿美族的竹琴。
木琴


阿美族、太魯閣族、泰雅
族皆有,男女皆可奏。
太魯閣語稱「打庫茲」意
義同竹口簧片,傳統木琴
製作不易,音只有四階,
即 Re、Mi、So、La。木
琴聲音清脆響亮,而音質
好壞與樹木的長短、乾濕
及粗細有極大關係,所以
木材得事先陰乾,大約要
半年的時間才能製成。
口簧琴
又稱竹口琴、嘴琴及竹
口簧,是竹製口琴,用在
傳話、舞蹈伴奏和吹奏音
樂等用途。原住民各族都
有的一項樂器,太魯閣族
的口簧琴有二、四、六簧
之別,種類較豐富。
構造以竹管為主體,以
銅片為簧。
吹奏方式是口吹奏,將氣吹入竹簧片中,另一手拉動細繩,
以張弛的頻率和吹氣的大小產生聲音,這種聲音沒有明顯的
音階;所以常用來助興的氣氛,聽起來像鳥鳴嗡嗡。
竹琴
竹琴的材料是截取
竹莖上粗細不同部份,
加以削製調音、排列,
並固定於支架上而成,
以水平逐節搖動,即
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
音,為一組八度音。
音質渾厚、清脆,十
分悅耳。
中心文物介紹完畢
祝你有豐富的收穫
德高國小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