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六讲明代小说(三)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
(一)故事原型:玄奘取经
(二)题材演化
《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西游记》杂剧
↓
《?》
↓
《西游记》
(三)孙悟空原型
“进口说”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国产说”
唐·李公佐《古岳渎经》中的水怪无支祁
“石中生人”的夏启
“铜头铁额”的蚩尤
“与帝争位”的刑天
“混血说”
(四)作者
吴承恩
1500?-1582?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江苏淮安人
幼有文名,但仕途不顺,
曾任长兴县丞
《射阳山人存稿》四卷
志怪小说《禹鼎志》
(五)版本
金陵世德堂本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万历二十年(1592)刊刻
20卷100回
无唐僧出身故事
清初汪象旭、黄周星《西游证道书》
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
简本:据百回本删节而成
二、《西游记》的主题
(一)“幻中见实”:政治性主题
“歌颂反抗精神”、“歌颂光明和正义”
“揭露和批判晚明黑暗社会现实”、“批判佛教”
“主题转化”说:“反抗” – 取经神话
(二)“幻中见趣”:游戏性主题
(三)“幻中见理”:哲理性主题
宣传宗教教义
宣扬心学思想
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奇妙丰富的想象和现实寓意
“极幻之文含极真之情,极奇之事寓极真之理”
(二)形象塑造: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三)浓郁的喜剧色彩
尖锐的讽刺性
诙谐幽默的情节和语言
四、《西游记》的地位与影响
(一)神怪小说的盛行
续书、仿作
《续西游记》、明·董说《西游补》
《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
为神仙立传型
《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
与历史故事相交融型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三遂平妖传》
综合型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
(二)《西游记》的流传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认识。
2、你如何看待《西游记》的“幻”与“真”?
《大唐西域记》
玄奘法师口述、其门徒辨机整理,记录途中见闻
“皆存实录,匪敢雕华”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弟子慧立、彦悰撰写
目的在于神化法师、弘扬佛法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说经”话本,三卷
成书于宋元之际,作者不详
“猴行者”
身份: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形象:白衣秀士
地位:取经路上的实际主角
“深沙神”
女儿国、大蛇岭、偷蟠桃
《西游记》杂剧
元末明初·杨景贤
首次出现猪八戒
深沙神→沙和尚
“江流儿”、“闹天宫”
“木叉送马”、“火焰山”
《?》
《永乐大典》13139卷
“梦斩泾河龙”
《朴通事谚解》
“车迟国斗圣”
“红孩儿”
“大闹天宫”
“火焰山”
“女儿国”
无支祁(唐·李公佐《古岳渎经》)
胡适:“(《西游记》)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
思”,“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
鲁迅:“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
明理法,文词甚繁。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
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
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
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玩世不恭
之意寓焉”。
“心学”(“王学”)
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阳明)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物”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王学左派:“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
性
而行,便是大丈夫。”
张扬个性、肯定人欲的社会思潮
“心猿”:心学思想的形象注脚
主观:宣扬“致良知,求放心”的心学思想
放心—定心—修心
客观:肯定了人的个性和价值
大闹天宫: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
的强烈欲求
西天取经:历尽磨难,坚持追求理想
的英雄风采
神怪小说
神怪小说,是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主
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
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
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
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
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
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
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