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七章社会群体
第七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
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
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
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
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
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
第一,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第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
范。
第四,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第五,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第一,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
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
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
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
和自尊的需要等。
第二,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
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
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社会存
在的前提是物质资料和人口的
生产,正是物质资料与人类自
身生产的需要,促成了群体关
系的发生和群体的形成。
三、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主要依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
分。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
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
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
会群体。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指
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
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
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
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正式群体的正
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
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力、
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并
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
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
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力、
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
定。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
主要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来划分。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
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
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
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外群体
泛指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
人”的结合。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主要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
分。所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
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身份
及其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指
被某一(些)成员视作其所属
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它对
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等具有重大影响。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
体与趣缘群体。
主要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
及其性质来划分。基于成员间血统或
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血缘群体。
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
成的群体叫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
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业
缘群体。基于某方面的兴趣志趣相投
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叫
趣缘群体。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
一、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
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群体凝聚力的发展
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第
一是人际吸引;第二是成员对规范的遵
从,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相结合。
第三是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 看成是
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
行为准则。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最高层次。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
个方面:
1.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来看,群体是
否对成员有吸引力。
2.从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关系看,这两
方面利益是否一致。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
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互补性原则,也
直接影响群体凝聚力。如果成员在年龄、
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
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或相似性,
成员间的吸引力就强。
4.成员结构是否具有互补性。
5.从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
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
的压力与威胁时,凝聚力也会增强。
二、群体规范
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
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
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群体规范
是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具
有一定的心理机制。群体规范在群体
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
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
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各种言行的判
断标准。
三、群体内部关系
指成员间彼此交流和作用的状
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
组成部分,可以从群体规模、
社会网、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
式三个方面来考察。(参看课
本154-156页)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1.群体领导。一是“工具性领
导”,二是“表意性领导”。
2.群体决策。群体决策中存在
着“风险转变”现象,即
“集体决策、集体负责”与
“集体不负责”现象。
(参见课本156页)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第一,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
2到30人的小群体。第二,成员间有
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第三,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
部个性;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
情;第五,成员难以替代;第六,群
体整合程度高;第七,群体控制依靠
非正式手段。
二、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
第一,活动空间接近。
第二,接触时间长。
第三,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
的拘束。
第四,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
差异较小。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一)正功能
1.承担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二)负功能
1.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
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
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
庭
(一)家庭的含义
(二)家庭类型
第一类,核心家庭。它是指由父
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第二类,主干家庭。又称扩大核心家
庭。是指由父母与一个已婚子女及未
婚兄弟姐妹所组成的家庭。
第三类,联合家庭。指至少有两对或
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
成的家庭。
第四类,其他家庭。它是指上述各种
类型之外的其他情况的家庭,如由于
收养关系或其他社会原因组合而成的
家庭。如父母双亡未婚兄弟姐妹住在
一起的家庭、祖孙两人住在一起的家
庭、单身家庭等。
(三)家庭功能
第一,经济功能。
第二,教育功能。
第三,情感功能。
第四,保障功能。
第五,生育功能。
(四)中国传统家庭的主要特征
(五)当代中国家庭的主要问题
1.离婚问题
(1)三次离婚高潮
1951-1953
1959-1960
1980(2)改革开放以来离婚率上升的
原因
第一,社会限制因素减少。
第二,两性互相依赖下降
第三,婚姻质量期望值提高。
第四,家庭结构小型化。
2.家庭暴力问题
(1)表现
生理暴力:肉体伤害
心理暴力:精神折磨
(2)原因
第一,家庭冲突。
第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三,社会支持匮乏。
第四,权利观念落后。
第五,男女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