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绪论:当代文学的开端
•
•
•
•
•
•
•
•
•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
A、语境:文学的现代化追求目标;
B、精神实质:五四启蒙文化传统、革命文化传统、传统
文化;
C、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融合
倾向。
2、中国当代文学的阶段性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中国当代文学(1949
年以来)。
阶段性以革命文学传统的起源、发展、鼎盛于分化为标志。
• 3、中国当代文学的起源
• A、五四启蒙文学的转型
• 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同一性:反传统、重估价值、民族危
机促发的民族主义情绪。
• 五四启蒙一旦的意识危机:个体意识与民族主义、个体的
自由与阶级的解放、人的发现与人的分裂。
• 1925年后,五四文学走向分裂。
• B、革命文学的兴起。1927年,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等。
革命文学论争。
• C、左翼文学:1932年,左联成立。
• D、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与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
•
•
•
•
•
•
•
•
•
•
•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发展概况
1、第一阶段:1949—1976年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
十七年文学,百花文学,文革文学,潜在写作。
2、第二阶段:1977—1989年
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八九学潮。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
—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等。
归来的诗人——朦胧诗——新生代诗歌。
3、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精英文化。
长篇小说的成熟。诗歌的进一步发展。
从一元到多元的倾向。
第一章 1949—1966年的文学思潮
• 一、三次文代会
• 1、第一次文代会
•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文
艺工作者的会师。
• A、把《延座讲话》确立为新中国文艺的方
向、方针;
• B、成立了文联、作协等组织。
• 2、第二次文代会
•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召开。
• A、部署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文学艺术
的主要任务,确定将社会现实主义作为文
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 B、对于建国以来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文
艺领导工作,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总结。
• 3、第三次文代会
• 1960年7月在北京召开。
• A、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也就是
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向;
• B、重申双百方针;
• C、完全肯定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思想
运动。
•
•
•
•
•
二、三场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A、关于电影《武训传》;
B、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过程;
C、批判的核心:肃清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对
全国人民的影响,对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电影《武训传》(1950)剧照
• 题目: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 时间:(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日)
• 作者:毛泽东
•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
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
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
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
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
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
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
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
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诬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
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
•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 A、关于俞平伯的学术著作《〈红楼梦〉研
究》
• B、李希凡、蓝翎的批判
• C、毛泽东的介入与用意
•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年10
月16日)
• 对胡适派资产阶级维心论的斗争。
•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 A、关于胡风文艺思想
• 主观战斗精神;到处都有生活、精神奴役的创伤、世界进
步文艺支流说。
• B、对胡风的批判
• C、分歧的性质
• 20年代末到70年代的文学进程中,左翼文学内部存在着不
同的理论派别:
• a、胡风、冯雪峰、秦兆阳;
• b、周扬、邵荃麟、林默涵、何其芳;
• c、文革前形成的以江青、姚文元等为代表的。
胡风的逮捕证
•
•
•
•
•
•
•
•
•
•
•
•
三、双百方针以及政策调整
(一)、双百方针
1、方针的提出背景
A、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国际上,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路线。
2、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双百方针。
3、对文学思潮的影响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巴人:《论人情》。
•
•
•
•
•
•
•
•
•
•
•
•
•
3、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A、文学创作打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
B、文学对人道、人性、人情的大胆展示。
(二)反右运动中的文学思潮
1、反右运动简介
2、文艺界的反右运动
A、“丁玲、陈企霞、冯雪峰反党集团”案件;
B、王蒙等青年作家被大量地划为右派;
C、秦兆阳等文艺理论家被划为右派。
(三)、六十年代初的文艺政策调整
1、新桥会议
2、广州会议
3、大连会议。
•
•
•
•
•
•
•
•
•
四、文艺思潮的急剧左倾
1962年9月,毛泽东重新强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刘志丹》——“利用小说反党”
2、柯庆施的“写十三年”
3、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1963年12月12日、
1964年6月27日)
4、对昆曲《李慧娘》的批判
5、对“时代精神汇合论”的批判
6、对“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论”的批判;
7、对“毒草”作品的批判。
第二章 1949—1966年的主流小说
• 一、概说
• 1、小说家的分化
• 现代小说家进入50年代后,写作情形发生
许多变化。
• 茅盾、沈从文、张恨水、张爱玲、徐訏、
钱钟书、废名、师陀等。
•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丁玲、萧军、
路翎、老舍等。
• 2、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 进入解放区和在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柳青、赵树理、梁滨、吴强、
杨沫、周立波、曲伯、欧阳山、冯德英、浩然、王汶石、峻青、李准
等。
• A、作家出身的地域、生活经验以及作品取材的区域;
• B、文学写作与参加革命活动的关系;
• C、文化素养方面;
• D、作家的经济来源以及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 3、小说题材的分类以及等级
• 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等。
• 4、小说形态的单一化趋向
• 戏剧化小说,英雄典型,奔放、宏伟、刚健、热烈等的风格。
• 二、农村题材小说
• 1、农村题材小说的当代形态
• 对现实斗争的强调;两条道路的斗争;与
农民的同一。
• 三个有影响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群体:
• A、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 B、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作家群;
• C、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 2、农村题材(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发展轨迹
• A、农村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李准的《李双双小传》
(1953年)
• B、互助组阶段:柳青《创业史》(第一部);
• C、初级社阶段:赵树理《三里湾》、秦兆阳《在田野上,
前进》、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王汶石《风雪之
夜》等。
• D、高级社阶段:柳青《狠透铁》、周立波《山乡巨变》
(下卷)、赵树理《“锻炼锻炼”》、浩然《艳阳天》
(第1卷);
• E、人民公社阶段: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李准《李
双双小传》等。
•
•
•
•
•
•
•
•
•
3、农村题材小说特征分析
A、政治视角问题;
B、人物关系模式:正面人物——中间人物——反面人物;
C、正面人物形象——英雄形象
粱生宝——李月辉——刘雨生;
D、中间人物形象
马多寿、梁三老汉、陈先晋、盛佑亭等人。
4、民间文化形态与民间隐形结构
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民间生活的展示;民间价值观念
的曲折表达。民间隐形结构。
• 5、情节结构模式
•
•
•
•
•
•
•
•
•
三、战争题材小说
1、十七年战争题材小说的类型(从题材取向上看)
A、以描写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宏阔战争场景为主的小说;
杜鹏程《保卫延安》、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吴
强《红日》;
强调史诗性,强调历史的本质与场景的宏阔。
B、以描写战争传奇性为主的革命通俗小说;
知侠《铁道游击队》、刘流《烈火金钢》、冯志《敌后武
工队》、雪克 《战斗的青春》、曲波《林海雪原》。
C、从人性角度来描绘战争的小说;
茹志鹃《百合花》;非主流的,如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初雪》。
•
•
•
•
•
•
•
•
•
2、十七年战争题材小说代表作选讲
(1)、吴强《红日》
A、对现代战争场面的史诗性描绘;
B、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的刻画;
C、叙述的节奏感。
(2)、曲波《林海雪原》
A、英雄报仇模式的革命演绎;
B、英雄美人模式的革命演绎;
C、道魔斗法模式的革命演绎;
《林海雪原》剧照、书影
•
•
•
•
•
•
•
•
(3 )、茹志鹃《百合花》
A、取材的特别;
B、对战争中人性美、人情美的赞美;
C、细节之美。
3、十七年战争题材小说与战争文化规范
A、对战争英雄形象的塑造;
B、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C、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以及对战争
的浪漫化倾向。
茹志鹃与王安忆
• 四、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1、关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是我对1950至1970年代生产的一大批作品的文学
史命名。这些作品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
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
• 从总体上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包括战争题材小
说。主要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
级》、《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红
日》、《林海雪原》、《红旗谱》、《红岩》、
《三家巷》、《青春之歌》。
• 革命历史小说兴盛的原因:
• A、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教育有关;
• B、在新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创作积累了较
多的经验。
• 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三种叙事模式:
• A、《子夜》模式;
• B、《死水微澜》模式;
• C、《财主底儿女们》模式。
•
•
•
•
•
•
•
•
•
•
2、梁斌《红旗谱》(第一部,1957年)
作品分析:
A、朱老巩形象:从梁山好汉到革命英雄的转变;
B、时间意识与人物命运;
C、民间文化的呈现。
3、罗广斌、杨益言《红岩》(1961年)
作品分析:
A、个人与集体;
B、肉体与精神;
C、施虐与受虐。
•
•
•
•
4、杨沫《青春之歌》(1958年)
作品分析:
A、政治叙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命运;
B、情爱叙事。
杨沫简介
•
杨沫 (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
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
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
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
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
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
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
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
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
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
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
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电影《青春之歌》(1959)剧照
电影《青春之歌》海报、剧照
•
•
•
•
•
5、关于革命历史小说的几点分析
A、终极目的;
B、历史必然性;
C、集体主义;
D、阶级叙事;
第三章 1949-1966年的主流诗歌、
散文、戏剧
•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诗歌或者散文、戏
剧的体裁之分并不重要,它们之间存在着
许多共同特征:高度政治化,被国家主流
意识形态完全笼罩,成为政治的工具;宏
大叙事;对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物的歌颂
与对所谓的反动派的批判;昂扬、乐观、
粗犷的审美风格;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
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等。
第一节 1949-1966年的主流诗歌
一、现代诗人的新选择
1、当代诗歌的新方向
现代诗歌发展历程的大致回顾:
第一个十年:郭沫若、文研会诗人、无产阶级诗歌,
小诗派、湖畔诗社,早期新月派、象征派;
第二个十年:中国诗歌会、后期新月派、现代派;
第三个十年:解放区诗歌、七月派、中国新诗派。
• 臧克家在《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
和《中国新诗选》中对现代诗人的划分;
• 两个阵线:
新诗的革命传统——郭沫若、蒋光慈、殷
夫、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
李季、柯仲平、阮章竞等;
新诗的资产阶级派别——胡适、新月派、
象征派、现代派等。
2、郭沫若等老诗人的艺术困境
郭沫若: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
臧克家:诗歌《有的人》、诗集《凯旋》;
冯 至:诗集《西郊集》、《十年诗抄》;
何其芳:诗集《何其芳诗稿》;
艾 青:诗集《海岬上》,诗歌《礁石》。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3、“九叶”诗人的隐失
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陈
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等;
4、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诗集《白色花》(1981年):阿垅、鲁藜、
彭燕郊、牛汉、绿原等,胡风、艾青、田
间、邹荻帆等。
二、主流诗人及其创作
主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瑛、严阵、
傅仇、雁翼、公刘、邵燕祥、张志民、严辰等。
主流诗人的特点:在革命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具有
忠诚的革命信念;大都未受过正规的系统教育,
学历不高;把诗歌看作为革命活动的延伸,集战
士与诗人一身等。
主流诗歌: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叙事诗
三、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及代表作——
郭沫若:《新华颂》(1949年);
胡风:《时间开始了》(1951年);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1949年);
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1950年);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组诗,1955年);
贺敬之:《放声歌唱》(1956年)、《西去列车
的窗口》(1963年)、《雷锋之歌》(1963
年);
政治抒情诗的艺术渊源:
1、中国新诗中有着崇尚力量和宏伟气势特点的浪漫
派诗风,如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诗歌;二、三十年
代的左翼诗歌,如蒋光慈、胡也频、殷夫、蒲风
等人的相关诗歌;抗战时期宣传性的鼓动诗歌,
如艾青的《向太阳》、田间《给战斗者》等。
2、西方19世纪倾向革命的积极浪漫派诗歌,如被
鲁迅称誉为“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拜伦、
雪莱、裴多菲、密茨凯维奇等“摩罗诗人”的诗
歌,以及苏联的革命诗人的诗歌遗产。
政治抒情诗的特色:
A、选取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为题材,诗人以阶级
(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出现,表现主流意识形
态规定好的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
B、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
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有高度的抽象化倾向;
C、大都是长诗,采用大量的对偶、排比句式,节
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式的
楼梯体,注重诗歌的形式感;
D、基本都是颂歌,风格极为粗犷、激昂、高亢。
四、生活抒情诗
主要代表诗人及代表作——
闻捷:诗集《天山牧歌》;
李瑛:诗集《静静的哨所》;
李季:诗集《玉门诗抄》;
张志民:诗集《西行剪影》;
严阵:诗集《江南曲》等。
其他有代表性的抒情诗人还有公刘、白桦、顾
工、戈壁舟、阮章竞、张永枚、傅仇、梁上泉、
雁翼、孙静轩、邵燕祥、流沙河等。
生活抒情诗的特色:
A、以对社会主义祖国各行各业工农兵的建
设成就和新人新事的赞美为中心,辅之以
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民族风情、边疆
风貌的描绘;
B、将抒情主体的情志寄寓于客观对象,具有
极强的写实倾向;
闻捷的《吐鲁番情歌》;
李瑛的《哨所鸡啼》;
种瓜姑娘
闻捷
东湖瓜田百里长,
东湖瓜名扬全疆,
那里有个种瓜的姑娘,
姑娘的名字比瓜香。
枣尔汗眼珠像黑瓜子,
枣尔汗脸蛋像红瓜瓤,
两根辫子长又长,
好像瓜蔓蔓托地上。
•
•
•
年轻人走过她瓜田,
都央求她摘个瓜尝尝,
瓜子吐在手心上,
带回家去种在心坎上。
•
•
•
•
年轻人走过她身旁,
都用甜蜜的嗓子来歌唱,
把胸中燃烧的爱情,
倾吐给亲爱的姑娘。
•
•
•
•
充满爱情的歌谁不会唱?
歌声在天山南北飞翔,
枣尔汗唱出一首短歌,
年轻人听了脸红脖子涨——
•
•
•
•
•
“枣尔汗愿意满足你的愿望,
感谢你火样激情的歌唱;
可是,要我嫁给你吗?
你衣襟上少着一枚奖章。”
1952—1954年,乌鲁木齐—北京
舞会结束以后
闻捷
深夜,舞会结束以后,
忙坏了年轻的琴师和鼓手,
他们伴送吐尔地汗回家,
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琴师踩得落叶沙沙响,
他说:“葡萄吊在藤架上,
我这颗忠诚的心呵,
吊在哪位姑娘辫子上?“
鼓手碰得树枝哗哗响,
他说:“多少聪明的姑娘!
她们一生的幸福呵,
就决定在古尔邦节晚上。“
姑娘心里想着什么?
她为什么一声不响?
琴师和鼓手闪在姑娘背后
嘀咕了一阵又慌忙追上——
“你心里千万不必为难,
三弦琴和手鼓由你挑选……”
“你爱听我敲一敲手鼓?”
“还是爱听我拨动琴弦?”
“你的鼓敲得真好,
年轻人听见就想尽情地跳;
你的琴弹得真好,
连夜莺都羞得不敢高声叫。“
琴师和鼓手困惑地笑了,
姑娘的心难以捉摸到:
“你到底爱琴还是爱鼓?
你难道没有做过比较?“
“去年的今天我就做了比较,
我的幸福也在那天决定了,
阿西尔已把我的心带走,
带到乌鲁木齐发电厂去了。“
(原载《人民文学》1955年3月号)
哨所鸡啼
李瑛
是云?是雾?是烟?
裹着苍茫的港湾;
是烟?是云?是雾?
压着港湾的高山。
山上山下一团混沌,
何时才能飞出霞光一片?
忽然间,哪里?在哪里?
一个生命在快乐地呐喊?
压住了千波万壑,
吐出了满腔喜欢;
啊,是我们哨所的雄鸡,
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高临,
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迈、威严;
只因为它是战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1960,12于大孤山
戈壁日出
李瑛
当尖峭的冷风遁去,
荒原便沉淀下茫茫戈壁;
我们在拂晓骑马远行,
多么渴望一点颜色,一点温煦。
忽然地平线上喷出一道云霞,
淡青、橙黄、橘红、绀紫,
像褐色的荒碛滩头,
萎弃着一片雉鸡的翎羽。
太阳醒来了——
它双手支撑大地,昂然站起,
窥视一眼凝固的大海,
便拉长了我们的影子。
我们匆匆的策马前行,
迎着壮丽的一轮旭日,
哈,仿佛只需再走几步,
就要撞进他的怀里。
忽然,他好像暴怒起来,
一下子从马头前跳上我们的背脊,
接着便抛一把火给冰冷的荒滩,
然后又投出十万金矢……
于是一片燥热的尘烟,
顿时便从戈壁腾起,
干旱熏烤得人喘马嘶,
几小时便经历了四季。
从哪里飞来一片歌声,
雄浑得撼动戈壁?
是我们拜访的勘测队员正迎向前来:
“呵,只有我们最懂得战斗的美丽……”
1961年8月于酒泉——敦煌
(原载《山花》1961年11月号)
五、叙事诗
十七年叙事的三个类型——
A、延续着四十年代解放区叙事诗中的民
歌体和拟民歌体艺术趋向的叙事诗;
阮章竞的《漳河水》;
李季的《杨高传》。
B、受五四新诗传统影响的自由体或半自由体的叙事诗;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
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
C、根据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创作或整理的叙事诗;
彝族撒尼人叙事诗《阿诗玛》;
蒙古族叙事诗《嘎达梅林》;
壮族叙事诗《百鸟衣》(韦其麟,1955年)。
本节参考书: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
第二节 1949—1966年的主流散文
• 一、1949—1966年的主流散文的发展概况
• 1、关于散文的概念
• 狭义的散文:是指抒情性散文,即美文,
艺术散文。
• 广义的散文: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
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
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
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可包括其
中。
• 2、现代散文的几种类型
• A、以鲁迅为代表的张扬现实批判精神的杂文;
•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唐弢,徐懋庸,巴人,柯灵,
曹聚仁,王实味等。
• B、以周作人等为代表的倾向道家审美传统的小品散文;
• 周作人,俞平伯,钟敬文,废名,林语堂,梁实秋,丰子
恺等。
• C、以朱自清等为代表的描摹世情百态的现代抒情散文;
• 朱自清,郁达夫,沈从文,何其芳,萧乾,陆蠡,师陀,
巴金,张爱玲等。
• D、以夏衍等为代表的关注现实问题的报告文学;
• 瞿秋白,夏衍,丘东平,骆宾基,徐迟,丁玲,碧野,萧
乾等。
• 3、本期散文的发展历程
• 50年代初到中期,纪实性的散文(通讯、
特写和报告文学)盛行;
•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抒情性散文小品
和议论性的杂文较有成就;
• 50、60年代,革命回忆录、史传性散文受
到特别提倡。
• 二、魏巍等人的纪实性散文
• 两个主题:
• 1、对新时代的歌颂,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
义建设的描述;
• 靳以:《到佛子岭去》;
• 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
• 柳青:《老羊工》;
• 秦兆阳:《农村散记》等。
•
•
•
•
•
•
•
•
•
•
2、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
等。
60年代,比较重要的报告文学有:
郭小川:《旱天不旱地》;
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孙谦:《大寨英雄谱》;
穆青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 三、杨朔等人的抒情性散文
• 1、杨朔散文
• 《香山红叶》、《雪浪花》、《荔枝蜜》、《茶
花赋》、《海市》等。
• a、散文的诗化风格;
• b、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的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
式;
• c、“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
• 2、刘白羽散文
• 《日出》、《长江三日》、《樱花漫笔》、
《平明小札》等。
• a、极为广阔的情感空间;
• b、对革命哲理的思索;
• c、整体的象征和豪放风格。
• 3、秦牧散文
• 《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
《潮汐和船》、《古战场春晓》等。
• a、注重知识性;
• b、善于点化材料;
• c、对散文文体的讲究。
• 四、以邓拓等为代表的杂文
• 1、百花时期;
• 夏衍、巴人、叶圣陶、吴祖光、秦似、徐懋庸等
人的杂文;
• 巴人的《论人情》、《况钟的笔》;徐懋庸的
《宋士杰这个人》、《不要怕民主》、《不要怕
不民主》。
• 2、60年代初调整时期;
• 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等人的杂文。
• 3、邓拓的《燕山夜话》(1961—1962,笔名马
南邨)
• a、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 b、具有一种清醒的现实批判精神;
• c、对现实的建设性意见。
• 4、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1961—1964,吴
晗、邓拓、廖沫沙)
• 《伟大的空话》、《赵括和马谡》、《专治“健
忘症”》等。
•
•
•
•
•
•
•
五、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高玉宝:《高玉宝》;
大型丛刊:《红旗飘飘》、《星火燎原》。
革命回忆录:萧三《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缪敏《方志敏战斗的一生》、
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
第三节 1949—1966年的主流话剧
• 一、本期话剧创作概况
• 戏剧(包括话剧、戏曲、歌剧)和电影等,在中
国左翼文学中,受到特别关注。原因有二:一是
易于为大众接受,二是适于宣传。
• 30、40年代,左翼文艺界对电影、戏剧的重视,
田汉、夏衍等。
• 40年代延安文艺运动,对传统戏曲和地方戏曲的
改造,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
• 50年代前期的话剧
• 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的话剧:杜印等的《在
新事物的面前》,魏连珍的《不是蝉》,夏衍的
《考验》,崔德志的《刘莲英》等;
• 表现农村生活和斗争的话剧:安波的《春风吹到
诺敏河》,胡丹沸的《春暖花开》,孙芋的《妇
女代表》等;
• 表现革命历史与朝鲜战争的话剧:胡可的《战斗
里成长》、《战线南移》,陈其通的《万水千山》
等;
• 老舍的《龙须沟》,曹禺的《明朗的天》等。
• 双百期间,“第四种剧本”:海默的《洞
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的《同甘共苦》,何求的《新局长到
来之前》,赵寻的《人约黄昏后》,鲁彦
周的《归来》等。
• 创作题材的扩大,揭露生活的阴暗面,表
现矛盾冲突,讽刺性和喜剧性。
• 1958年到1962年,回忆革命史、歌颂大跃进的代表性话
剧:刘川的《烈火红心》,老舍的《红大院》,田汉的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王炼的《枯木逢春》,陈白尘的
《纸老虎现形记》,白刃的《兵临城下》,王树元的《杜
鹃山》等。
• 历史剧:田汉的《关汉卿》,郭沫若的《蔡文姬》、《武
则天》,曹禺等的《胆剑篇》等。
• 1963年到文革前夕,话剧的高潮: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
的哨兵》,刘川的《第二个春天》,丛深的《千万不要忘
记》,江文等的《龙江颂》,赵寰的《南海长城》,陈耘
等的《年青的一代》,英若诚等的《刚果风雷》等。对阶
级斗争的强调。
二、老舍的《茶馆》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 在40年代,老舍就写有话
剧《残雾》、《大地龙蛇》、《面子问
题》,但其主要成就是小说。1949年回国
后,潜心创作话剧。“以一部分劳动人民
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
还有困难,而看戏就不那么麻烦。”1950
到1965年,老舍共创作了23部话剧,主要
有《龙须沟》、《茶馆》等。1966年8月24
日在北京德胜门外太平湖投水自尽。
《茶馆》简介
该剧创作于1957年,1958年由北京人
民艺术剧院首排。该剧以北京一家茶馆—
—裕泰茶馆为中心场景,采取三个横断面
连缀式结构,重点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抗战胜利
后内战爆发前夕三个时代,透视了19世纪
末以来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动荡、黑暗和
罪恶。该剧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
指的杰作,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
迹” 。
电视剧《茶馆》(2007年)剧照
《茶馆》主要人物: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 常四爷;
秦仲义
马五爷;庞太监——庞四奶奶;崔久峰;
沈处长
刘麻子——小刘麻子;唐铁嘴——小唐
铁嘴;二德子——小二德子;宋恩子、吴
祥子——小宋恩子、小吴祥子;老林,老
陈;小丁宝
松二爷;康六、康顺子、康大力;李三
《茶馆》剧情简介
第一幕 戊戌变法失败后
二德子耍横;鸽子事件;康六卖女;秦庞斗嘴;
常四爷被捕
第二幕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时
巡警、乱兵、暗探敲诈勒索;松二爷落魄,常
四爷卖菜;康顺子和康大力到茶馆;逃兵合伙买
女人;崔久峰念经;刘麻子被杀
第三幕 抗战后内战爆发前夕
王利发起用女招待;小刘麻子筹划妓女托拉斯;
庞四奶奶威胁康顺子;王、秦、常撒纸钱祭奠自
己;裕泰茶馆被没收,王利发上吊自杀。
《茶馆》分析
一、旧时代民间生活的浮世绘;
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
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
出戏虽是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的变迁。在
这些变迁里,没法子正面躲开政治问题。可是,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
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
认识一些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
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的生活
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
写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写《茶馆》。”
《茶馆》的民间视角——
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写,只
描写这些事件在民间的反响。
旧北京的民间生活:打群架与调解,玩
鸟,买卖人口,说媒拉纤的相公,小贩,
说书的,上层人物,下层民众。人像展览
式的话剧。
民间视角对政治话语压力的化解,民
间的生动和多彩。
二、在对照中塑造个性化的人物;
老舍说: “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
写哪件事儿……只有写出人,戏才能长久
站住脚。”
同类间的对照——
同是生意人的王利发和秦仲义。
同是旗人的松二爷和常四爷。
同样是卖儿卖女的康六和乡妇。
异类间的对照——
靠产业吃饭的秦仲义和靠清廷势力的庞太
监。
为吃饭卖儿女的农民和为装点门面买妻买
子的太监。
鸽子事件和卖牙签的老人。
同一事件事件反映出不同性格——
《茶馆》片段1·二德子耍横
松二爷 :好象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
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
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
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
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 喝一碗,我们也都
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
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
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
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
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
你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
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
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
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
去)
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你也
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
子!
王利发(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
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
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
他呢!
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
的!(《茶馆》第一幕)
《茶馆》片段2·常四爷赏面
[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
李三本想不许她们往前走,可是心中一难过,没管。她们
俩慢慢地往里走。茶客们忽然都停止了说笑,看着她们。
小妞(走到屋子中间,立住):妈,我饿!我饿!
[乡妇呆视着小妞,忽然腿一软,坐在地上,掩面低泣。
秦仲义( 对王利发):轰出去!
王利发: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乡妇: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常四爷: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李三:是啦!(过去对乡妇)起来,门口等着去,我给你们
端面来!
乡妇(立起,抹泪往外走,好像忘了孩子;走了两步,又转
回身来,搂住小妞吻她):宝贝!宝贝!
王利发:快着点吧!
[乡妇、小妞走出去。李三随后端出两碗面去。
王利发(过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他们面吃!
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
(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常四爷(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
碗面吃没有。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茶馆》第一幕)
《茶馆》片段·秦庞斗嘴
[秦仲义往外走, 王利发送。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哟!秦二爷!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
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寂静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
比作官的还厉害!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
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
子,年头真是改了!(问王利发)刘麻子在这哪儿?
(《茶馆》第一幕)
老舍曾说:
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
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自壮到老,
贯穿全剧;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
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
客气。
三、对历史轮回的洞察与惊惧;
对历史进化论的潜在质疑。老舍的末世
心态,沉郁的个性气质,忧患精神。
每一个人的人性都在一种巨大的力量挤
压之下发生畸变。非人的世界。每个人被
自己的欲望牢牢地抓住,缺乏反思能力。
历史的退化,社会的异化,存在的荒诞。
劣胜优汰的社会现实。
当权者:庞太监——崔久峰——沈处长;
权力的维护者:吴祥子、宋恩子、二德子——
小吴祥子、小宋恩子、小二德子;
混世者:刘麻子——小刘麻子;唐铁嘴——小
唐铁嘴;
苦心经营者:王利发,秦仲义。
道德良知者: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
是谁爱我呢?”
沦落者:松二爷。
受苦的下层人民:康六、康顺子、康大力。
电影《茶馆》剧照(1982年)
四、对时代共名的超越与迎合。
对时代共名的超越——
超越了当时戏剧的模式:“一个冲突、两股势
力、三个回合”。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主导事件;
没有二元对立模式;没有新旧对比模式。
对时代共名的迎合和局限——
“社会文献学”,没有个人心灵的更为丰富的
东西。人几乎全都被现实社会牢牢地制约着。这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共名:面向社会,阐释历史,
遗忘心灵和精神。
思考题
1、你认为《茶馆》第二、三幕和第一幕
之间的艺术差距何在?
2、你如何理解《茶馆》的人物塑造方法?
3、结合20世纪50年代文学状况,想想老
舍为什么不写《茶馆》建国后的可能发展。
三、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历史剧
1、郭沫若的《蔡文姬》(1959年) 和《武则天》
(1960) ;
《蔡文姬》(五幕历史喜剧)
曹操形象: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富有
人情味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蔡文姬形象:深明大义、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知
识分子形象;
当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拯救与颂圣。
2、田汉的《关汉卿》(1958年);
关汉卿形象:敢于为民请命、抨击黑暗现实、
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知识分子形象;
当代知识分子的另一种自我定位:铁肩担道
义的理想化英雄形象。
3、曹禺(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
的《胆剑篇》(1961年)。
主要人物:勾践、范蠡、文种,苦成、无霸、
西施等;夫差、伍子胥、太宰伯嚭,王孙
雄、被离、希虎等。
四、以《千万不要忘记》等为代表的主流话剧
1、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1963年;
主要人物:指导员路华、连长鲁大成、排长陈喜、
班长赵大大、新兵童阿男、炊事班长洪满堂;春
妮,林媛媛,罗克文;老开等潜藏特务。
2、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1963年);
3、陈耘等的《年青的一代》(1963年)。
主要人物:萧奶奶、林坚、夏淑娟;萧继业,林育
生,夏倩如,林岚,李荣生等。
《年青的一代》
关于林育生人生道路的选择·林育生
的自我表白
夏倩如:得了,别尽做梦了。我还不知道会分配到哪儿去呐。
林育生:没问题,只要我把系干事答应下来,我想领导上总
该照顾了吧。要是真的把你留在上海,那该多好啊。想想
看,白天我们一起去上班,晚上回来就听听音乐,看看小
说,读读诗,看看电影,星期天上公园,或者找几个朋友
聊聊天……当然,工作是一定要做好的,工作做不好的人,
在新社会里是不会有他的地位的,一定要在业务上好好干
出一些成绩来。咳,这种生活我在青海就梦想过,现在眼
看就要实现了。
(《年青的一代》第一幕)
萧继业和林育生的辩论
萧继业:同志,难道你一点也不感觉到你现在这种
生活的庸俗吗?成天沉醉在爱情里,关心的只是
个人的小天地,满足于平庸琐碎的生活,贪恋眼
前一点小小的安逸,想想看,你都做了些什么?
林育生:罪状倒不小。既然你对我的生活这么关心,
那我就坦白跟你讲吧。我们是想把生活安排得更
好,更舒服,使日子过得更丰富,更有内容些。
解放都十多年了,你该不至于要我们去过山沟里
的日子吧?大家辛辛苦苦地劳动是为了什么?不
就是为了使生活变得更好,更幸福吗?
萧继业:(尖锐地)使谁的生活变得更幸福?
是仅仅使你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幸福? 还是
使千百万人因为你的劳动而变得更幸福?
如果一个人只追求个人的幸福,忘记我们
的国家现在还是一穷二白,在我们的面前
还摆着多少困艰,忘记我们青年人对党对
人民应负的责任,这样的幸福会把我们引
导到什么地方呢?同志!你已经变成一个
鼠目寸光的利己主义者了。
林育生:好大的帽子啊!就算象你说的那样,我们
开始对个人的幸福感到了兴趣,那又怎样呢?
(振振有词)我们也跟别人一样工作,一样劳动,
我们按照自己的愿望过生活,既没有去偷去抢,
也没有去剥削,去妨碍任何人, 请问:这有什么
不合法的地方?又关你什么事?
萧继业:是的,你没有去偷去抢,也没有去剥削去
妨碍任何人,你用清高和合法做掩护,所以人们
才不容易觉察到你这种生活的庸俗性和危害性,
正因为这样,它才变得更加危险。
第四章 1949—1966年的非主流文学
一、关于“非主流文学”
本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审美风格都高度一体
化。异端的出现,偏离主流文学规范——非主流文学。
第一,非主流文学是相对于不同阶段那些被接纳、被
肯定、被推崇的主张和创作而言的,是个历史的概念;
第二,非主流文学在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
受压制的地位;
第三,非主流文学的异质性的出现呈现为阶段性特征。
与主流文学相对而言的思想特征:
对一种“肯定”的阐释既定观念的文学的怀疑;对保
护和重建质疑和批判现实的“启蒙意识”;在解释、想象
世界上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
二、以《洼地上的战役》为代表的50年代初的非主
流文学
主要代表作有萧也牧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中
间》,朱定的短篇小说《关连长》, 碧野的长篇
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白刃的长篇小说
《战斗到明天》,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
卞之琳的诗歌《天安门的四重奏》,路翎的短篇
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和《初雪》等。
1、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人物:张同志、李克。
2、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人物:王应洪,金圣姬,
王顺。
三、百花文学
(1)、百花文学简介
大都是短篇创作;作者大都是四五十年代之交走上文坛的
青年作者;有两种取向:要求文学加强干预现实政治生活,
揭发时弊,张扬批判意识;要求文学向艺术回归,对个人
生活和情感价值的维护和开掘。
(2)、百花文学作品选讲
1、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官僚主义、保守思想的代表,罗立正形象;敢做敢为、有
革命闯劲的青年工程师曾刚。
2、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主要人物:林震,赵慧文, 刘世吾,韩常新,
王清泉等。
a、刘世吾形象:一个复杂的官僚主义者;
b、林震形象:理想主义者;
c、蜕变与成长,理想与现实——成长小说。
现实者:韩常新;
蜕化者:刘世吾,王清泉;
顺从者:赵慧文;
被同化者:赵慧文的丈夫;
追求理想者:林震,魏鹤鸣。
3、宗璞《红豆》(1957年7月),主人公:
江玫,齐虹,萧素。
4、邓友梅《在悬崖上》(1956年9月),主
人公:技术员和他的妻子,加丽亚。
5、第四种剧本: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
《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6、流沙河诗歌《草木篇》(1957年1月)
草木篇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
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
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
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
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
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
株树……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
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
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
女……
梅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
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
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
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
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
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
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
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睬他。
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的唾液……
原载《星星》1957年1月号
四、郭小川的诗歌《望星空》 (1959年11月)。
五、以《陶渊明写挽歌》为代表的60年代初的历史
文学创作
1、60年代初历史小说、历史剧代表作
历史小说: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
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冯至《白发生黑
丝》。
历史剧:田汉《谢瑶环》、孟超《李慧娘》、昆
曲剧本《十五贯》、吴晗《海瑞罢官》;
2、特征概述
A、对社会现实的象征性或影射性叙述;
B、对特立独行、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精神的
张扬;
C、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清官的
渴望。
第五章 1966—1976年的文革文学
一、文革文学的前奏:1958年的文学运动
1958年,与经济上的大跃进相伴的是
文艺上的大跃进。毛泽东的两个主张:A、
大力搜集民歌;B、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和
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之一:《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 地
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新民歌之二:情哥挑堤快如飞,/ 妹挑担子紧
紧追,/ 就是飞进白云里,/ 也要拼命赶上
你!
新民歌之三河南登封《干劲真是大》:“干劲真是
大,/ 碰天天要破,/ 跺地地要塌,/ 海洋能驯服,
/ 大山能搬家,/ 天塌社员补,/ 地裂社员纳,/ 党
的好领导,/ 集体力量大。”
新民歌之四甘肃《两只巨手提江河》:“一铲能铲
千层岭,/ 一担能挑两座山,/ 一炮能翻万丈崖,/
一钻能通九道湾。/ 两只巨手提江河,/ 霎时挂在
高山尖。”
新民歌之五四川开县《青烟直上九重霄》:“炼铁
炉,高又高,/ 青烟直上九重霄,/ 玉皇高叫受不
住,/ 众神熏得眼泪抛。”
新民歌之六:小篷船,装粪来,/ 惊飞水鸟一大片。
/ 摇碎满河星,/ 摇出满囱烟。/小篷船,装粪来,/
橹摇歌响悠悠然。/ 穿过柳树云,/ 融进桃花山。
新民歌之七:玉米稻子密又浓,/ 铺天盖地不透风,
/ 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
问题:“演中心,画中心,唱中心”;文艺的群众
运动,集体创作;“三结合”的创作方法——“领
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二、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1)、文学激进思潮
1962年,毛泽东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
斗争”。
1963、1964年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
“批示”。
文艺界的大批判运动。
(2)、《纪要》(全名为《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4月16日)
主要观点:
A、破的方面——
“文艺黑线专政论”;
“黑八论”——“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
“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
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
论等;
• 破除对三十年代文艺的迷信,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
等。
B、立的方面——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
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创作方法:“要采取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
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不要搞资产阶
级的批判现实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浪漫主
义。”
三、文革时期的怪现状与作家的处境
1、怪现状举隅
大批判,大字报,红卫兵运动,抄家,武斗,
大串联,诬陷与迫害,“红色恐怖”,
“血统论”等等。
后人讽刺文革的一幅对联:
你斗我我斗你斗来斗去谁都挨过斗,
我上台你下台台上台下谁都下过台。
文革时期报纸新闻消息一则(原载《光明日
报1968年12月5日):
刘奶奶学毛主席著作,日间读,夜里睡
不着觉也读,忘了就喊人教。孙女玉珍跟
她睡,每夜要喊起问十来遍,闹得孙女睡
不好觉。刘奶奶亲切地对孙女说:“玉珍,
你教奶奶多读一个字,就是向毛主席多献
一份忠心,就是向刘少奇多射一颗子弹!”
为了让毛泽东思想迅速传播,刘奶奶还不辞
劳苦地到处宣传毛泽东思想。她活了六十多年,
从来没有唱过歌,现在却从闺女、小孙女那里学
会了许多毛主席语录歌和革命歌曲,走到哪里唱
到哪里,有人参观的时候唱,讲用会上唱,在公
社、县里千人大会、万人大会也唱。还组织五个
老太婆编演了七、八个节目,演出三十多场。刘
奶奶自豪地说:“我老太婆唱得不成调,可我唱
的是对毛主席的感情,宣传的是毛泽东思想,越
唱越年轻。”
2、知名作家的遭遇
邓拓,吴晗,老舍,傅雷,赵树理等。
3、五·七干校
4、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
知青作家:梁晓声,史铁生,张承志,王安
忆,韩少功,张抗抗,阿城,铁凝,叶辛,
孔捷生,矫健,郑义,张辛欣,李锐,乔
雪竹,王小鹰,陆天明,舒婷,顾城,梁
小斌,北岛,老鬼,王小妮,食指,陈村
等等。
•
•
•
•
•
•
四、文革文学的存在方式与特征
1、文革文学的政治化处境
2、政治漩涡中的作家处境
3、文学刊物
4、文革文学的写作方式
组织写作小组;集体创作;“三结合”创
作方法;写作步骤。
• 5、文革文学的资源
• 6、文革文学的特征
• A、分裂的文学世界:公开的文学世界与地下文
学(或称为潜在写作);
• B、政治的文学化与文学的政治化;
• C、革命浪漫主义与象征方法的运用;
• D、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的根本任务;
• E、“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
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 五、革命样板戏
• 1、革命样板戏的由来
• 1964年6月,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在北京举
行,重要作品有《红灯记》、《芦荡火种》(后根
据毛泽东的建议改名为《沙家浜》)、《奇袭白虎
团》、《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
•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
文艺的优秀样板戏》;“八个样板戏”:现代京
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
《智取威虎山》、《海港》,舞剧《红色娘子
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
•
•
•
2、革命样板戏《红灯记》
A、革命象征型的戏剧;
B、阶级意识的无限膨胀;
C、再造他者、继续革命的内在理念。
《红灯记》剧照
《红灯记》剧照
•
•
•
•
•
•
3、革命样板戏的突出特点
A、阶级斗争的绝对化、扩大化;
B、英雄人物的偶像化。
4、当前关于样板戏的争论
A、彻底否定样板戏,把它与文革四人帮挂钩;
B、认为样板戏是政治而非文学艺术,否定其艺
术价值;
• C、认为样板戏具有艺术价值,是艺术精品。
•
•
•
•
5、浩然等人的小说创作
A、金敬迈:《欧阳海之歌》;
B、浩然:《金光大道》;
C、上海县《虹南作战史》写作组:《虹
南作战史》;
• D、南哨:《牛田洋》。
•
•
•
•
七、公开的诗界
1、红卫兵诗歌
北京101中学:《红卫兵组歌》之一——
“战鼓响,/ 烈火熊。/ 杀声起,/ 军旗红,
/ 冲天霹雳泣鬼神,/ 杀出英雄红卫兵。/
砸烂八股旧学制,/横扫黑帮立奇功。/党给一
身造反骨,/唇枪舌剑杀气腾。/主席亲手授战
旗,/小将高唱东方红。”
• 《革命造反歌》——
• “要革命的站出来,/不革命的滚他妈的蛋!
/滚!滚!滚!滚他妈的蛋!/打!打!
打!打他个稀巴烂!”
• 湖北《红卫兵歌谣》——
• “刘少奇,算老几,/老子今天要揪你!/抽你的
筋,剥你的皮,/把你的脑壳当球踢!/誓死捍
卫党中央!/誓死捍卫毛主席!/面包馒头算老
几,/老子饿死不要你。/雄文四卷快拿来,/
革命小将要真理。”
• 对毛主席的忠诚热爱,对“敌人”的批判与斗争;
高亢激昂的诗绪;概念化的写法。
• 2、张永枚的《西沙之战》。
• 八、“阴谋文艺”
• 电影《春苗》、《欢腾的小凉河》、《盛
大的节日》、《反击》等。
• 影射性,攻击性,政治性。
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潜在写作
(地下文学)
一、关于潜在写作
潜在写作,是指1949—1976年间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的写作活动。
两种情况:一为作家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
笔》、食指的诗歌、北岛的小说等;二为非常时期作家不
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札记、读书笔记等。
特点:大都为零散的短小创作,八九十年代才公开发表,产
生影响;个人性的立场与对时代的潜隐批判;以诗歌成就
最大;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最盛。
意义:丰富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颠覆公开的文学世界。
二当代诗歌中的潜在写作
1、绿原的《又一个哥伦布》
无限空间之永恒沉默使我颤栗。
——帕斯卡尔
那天,十五世纪/ 一名哥伦布/ 告别了亲人/ 告别了
人民,甚至/ 告别了人类/ 驾驶着他的“圣玛利
亚”/ 航行在空间的海洋上/ 四周一望无涯/ 没有陆
地,没有岛屿/ 没有房屋,没有船只/ 没有走兽,
没有飞鸟/
• 只有海/ 只有海的波涛/ 只有海的波涛的炮
弹/ 在追赶,在拍击,在围剿/ 他的孤独的
“圣玛利亚”/ 哥伦布衣衫褴褛/ 然而精神
抖擞/ 他站在船头/ 坚信前面就是印度/ 不顾
一天天少下去的淡水/ 继续向前漂流、漂流/
漂流在空间的海洋上/ 他终于没有到达印度/
却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 //今天,二十世纪/ 又一名哥伦布/ 也告别了
亲人/ 告别了人民,甚至/ 告别了人类/ 驾驶
着他的“圣玛利亚”/ 航行在时间的海洋上/
前后一望无涯/ 没有分秒,没有昼夜/ 没有
星期,没有年月/只有海——时间的海/ 只有
海的波涛——时间的海的波涛/ 只有海的波
涛的炮弹/ 在追赶,在拍击,在围剿/ 他的
孤独的“圣玛利亚”/他的“圣玛利亚”不
是一只船
• / 而是四堵苍黄的粉墙/ 加上一抹夕阳和半轮灯光/
一株马缨花悄然探窗/ 一块没有指针的夜明表咔咔
作响/ 再没有声音,在没有颜色/ 再没有变化,再
没有运动/ 一切都很遥远,一切都很朦胧/ 就像月
亮,天安门,石碑胡同……/ 这个哥伦布形销骨立
/ 蓬首垢面/ 手捧一部“雅歌中的雅歌”/ 凝视着千
变万化的天花板/ 漂流在时间的海洋上/ 他凭着爱
因斯坦的常识/ 坚信前面就是“印度”/ 即使终于
达不了印度/ 他也一定会发现一个新大陆
•
一九五九年
• 作品分析:抵御孤独、反抗绝望的理想主义精神;
前后对照的巧妙构思。
• 2、曾卓的《有赠》与《悬崖边的树》
• 有赠
• 我是从感情沙漠上来的旅客,
• 我饥渴,劳累,困顿。
•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
•
•
•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你默默地凝望着我
(那闪耀着的是泪光吗?)
•
•
•
•
你为引路,掌着灯。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着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
•
•
•
你让我在舒适的靠椅上坐下,
你微现慌张地为我倒茶,送水。
我眯着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
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
•
•
•
•
我的行囊很小,
但我背负着的东西却很重,很重,
你看我的头发斑白了,我的脊背佝偻了,
虽然我还年轻。
•
•
•
•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
一口酒就使我醉了,
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
那么,我能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
•
•
•
•
我全身颤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
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着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
你敢这样握着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
•
•
•
•
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
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
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
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
•
•
•
•
•
•
你的含泪微笑着的眼睛是一座炼狱,
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者我的灵魂,
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
1961年11月
作品分析:对苦难人间中温情的赞颂;感
伤、沉郁的诗思。
•
•
•
•
• 悬崖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岩上
•
•
•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
•
•
•
•
•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970年
作品分析:当代知识分子现实抗争精神的
抒写;象征的诗艺;诗歌内在的张力空间。
• 3、牛汉的《半棵树》
• 半棵树
• 真的,我看见过半颗树
•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 像一个人
•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 侧着身子挺立着
•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 从树尖到树根
•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 春天来到的时候
•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 半棵树
•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
•
•
•
•
•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1972年,咸宁
作品分析:对当代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的人
格形象的描绘;象征诗艺的运用。
3、穆旦的诗歌
神的变形
穆旦
•
•
•
•
•
•
•
•
•
神
浩浩荡荡,我掌握历史的方向,
有始无终,我推动着巨轮前行;
我驱走了魔,世间全由我主宰,
人们天天到我的教堂来致敬。
我的真言已经化入日常生活,
我记得它曾引起多大的热情。
我不知度过多少胜利的时光,
可是如今,我的体系像有了病。
•
•
•
•
•
•
•
•
•
•
权力
我是病因。你对我的无限要求
就使你的全身生出无限的腐锈。
你贪得无厌,以为这样最安全,
却被我腐蚀得一天天更保守。
你原来是从无到有,力大无穷,
一天天的礼赞已经把你催眠,
岂不知那都是我给你的报酬?
而对你的任性,人心日渐变冷,
在那心窝里有了另一个要求。
•
•
•
•
•
•
•
•
•
魔
那是要求我。我在人心里滋长,
重新树立了和你崭新的对抗,
而且把正义,诚实,公正和热血
都从你那里拿出来做我的营养。
你击败的是什么?熄灭的火炬!
可是新燃的火炬握在我的手上。
虽然我已还受着你权威的压制,
但我已在你全身开辟了战场。
•
•
•
•
决斗吧,就要来了决斗的时刻,
万众将推我继承历史方向。
呵,魔鬼,魔鬼,多丑陋的名称!
可是看吧,等我由地下升到天堂!
•
•
•
•
•
•
•
•
•
人
神在发出号召,让我们击败魔,
魔发出号召,让我们击败神祇;
我们既厌恶了神,也不信任魔,
我们该首先击败无限的权力!
这神魔之争在我们头上进行,
我们已经旁观了多少个世纪!
不,不是旁观,而是被迫卷进来,
怀着热望,像为了自身的利益。
•
•
•
•
•
•
打倒一阵,欢呼一阵,失望无穷,
总是绝对的权力得到了胜利!
神和魔都要绝对地统治世界,
而且都会把自己装扮得美丽。
心呵,心呵,你是这样容易受骗,
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一个真理。
•
•
•
•
•
•
•
•
•
魔
人呵,别顾你的真理,别犹疑!
只要看你们现在受谁的束缚!
我是在你们心里生长和培育,
我的形象可以任由你们雕塑。
只要推翻了神的统治,请看吧:
我们之间的关系将异常谐和。
我是代表未来和你们的理想,
难道你们甘心忍受神的压迫?
• 人
• 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谁推翻了神谁就进入天堂。
•
•
•
•
•
•
•
•
权力
而我,不见的幽灵,躲在他身后,
不管是神,是魔,是人,登上宝座,
我有种种幻术越过他的誓言,
以我的腐蚀剂伸入各个角落;
不管原来是多么美丽的形象,
最后……人已多次体会了那苦果。
1976年
穆旦的《神的变形》
• 作品分析:对人类历史悲喜剧的寓言化阐
释;诗歌的理性思辨倾向,戏剧化与神话
原型;怀疑、批判的现代意识。
5、黄翔的《独唱》与《野兽》
• 独唱
•
•
•
•
•
•
•
•
•
我是谁
我是瀑布的孤魂
一首永久离群索居的
诗。
我的漂泊的歌声是梦的
游踪
我的惟一的听众
是沉寂
1962年
•
•
•
•
• 野兽
我是一只被追捕的野兽
我是一只刚被捕获的野兽
我是被野兽践踏的野兽
我是践踏野兽的野兽
•
•
•
•
•
•
•
•
•
•
我的年代扑倒我
斜乜着眼睛
把脚踏在我的鼻梁架上
撕着
咬着
啃着
直啃到仅仅剩下我的骨头
即使我只仅仅剩下一根骨头
我也要哽住我的可憎年代的咽喉
1968年
6、食指的《相信未来》
•
•
•
•
•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
•
•
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
•
•
•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
•
•
•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
•
•
•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痛苦,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
•
•
•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与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
•
•
•
•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相信生命。
1968年
诗人食指的照片和书影
• 7、白洋淀诗群
• 白洋淀诗群是指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到河
北水乡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主要代表
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 芒克:《天空》、《秋天》、《十月的献诗》等;
•
象征手法大量运用,顽强的抗争精神与批判精神,对
正义与美好未来的呼唤。
• 多多:《万象》、《致太阳》、《三月与末日》。
•
现代主义色彩;理想失落后的反思、怀疑、虚无以及绝
望情绪;
• 8、天安门诗歌
• 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天安门广场纪念
周恩来总理。童怀周等编的《天安门诗
抄》。
• 现实主义的批评精神;对历史与政治的道
德评价。
• 三、当代散文的潜在写作
• 1、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从文家书》;
• 2、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 3、傅雷:《傅雷家书》;
• 4、顾准:《顾准文集》;
• 5、丰子恺:《缘缘堂续笔》。
•
•
•
•
•
四、当代小说的潜在写作
1、张扬:《第二次握手》;
2、靳凡:《公开的情书》;
3、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4、北岛:《波动》。
第七章 80年代的文学环境及进程
•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布了《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掀起关于真理
标准的讨论。
•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 1979年10月,召开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创
作自由。
•
•
•
•
•
二、西方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影响
1、图书出版于刊物发行;
2、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与介绍;
3、对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介绍;
4、对现代文学的资源的重新发掘
• 三、80年代的作家队伍
• 80年代前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主要有:
• A、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的复出作家,如王蒙、
张贤亮等;
• B、知青作家;如张承志、史铁生等。
• C、80年代中期崛起的更年轻的一批作家,如莫言、刘索
拉、残雪等;
• 四、80年代文学的进程
•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
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
• 归来的诗歌——朦胧诗——新生代诗歌;
• 现实主义戏剧——实验戏剧等。
第八章 80年代初的小说
•
•
•
•
一、伤痕文学(伤痕小说)
1、伤痕小说的由来
新时期小说以伤痕文学为开端。
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班
主任》,引起巨大反响。
•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上发表了卢新华的
短篇《伤痕》。
• 争论:暴露文学、写阴暗面、向后看、缺德文艺;
使人警醒起来、感奋起来的社会功能。
• 2、伤痕文学代表作
•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该怎
么办?》、张弦《记忆》、冯骥才
《啊!》、《铺花的歧路》、郑义《枫》、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中杰英《罗
浮山血泪祭》、周克勤《许茂和他的女儿
们》、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陈世旭
《小镇上的将军》、刘克《飞天》、莫应
丰《将军吟》等。
• 3、伤痕小说的特点
• A、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
彩,以呼唤人性,肯定人道价值,维护人
的尊严为主旨,对文革时期非人化的现实
予以彻底的揭露与批判;
• B、在审美取向上,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
性、悲剧性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
• C、在感情基调上,以感伤的悲剧性为主。
•
•
•
•
•
•
•
•
•
•
4、伤痕小说代表作选讲
(1)刘心武《班主任》
A、对文革给人造成的精神内伤的批判;
B、对文革政治的全面颠覆;
C、缺陷:问题小说与艺术问题;
(2)卢新华《伤痕》
A、革命与亲情之关系;
B、对文革的控诉;
(3)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对文革道德化阐释;“坏人作恶,好人受难”的情节模式。
• 5、伤痕小说的意义与局限
• 意义:
• 张扬了一种批判意识,使当代文学重新获得一种
思想解放意识和艺术新鲜感,成为新时期文学的
开篇之章。
• 局限:
• A、对文革的批判还是停留在感性层次上,不够
深入;
• B、延续着文革文学的模式;
• C、图解政治与艺术上的粗糙、直露。
二、反思小说
• 2、反思小说的代表作及类型分析
• A、以革命干部(党群关系)为反思主体的
小说;
• B、以知识分子为反思主体的小说;
• C、以农民问题为反思主体的小说;
•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 古华:《芙蓉镇》;
• 主要人物:胡玉音 // 黎满庚,黎桂桂,谷燕山,
秦书田 // 李国香,王秋赦;
• 作品分析:
• a、对极左政策对农民造成的伤害的反思;
• b、人物关系模式:正面人物——中间人物——反
面人物;
• c、情节模式:“善恶有报”与“历尽劫难,终成
正果”;
• d、革命、权力与爱情关系的新演绎。
• 3、反思小说的特征概述
• A、与伤痕小说一样,反思小说以揭示社会历史
悲剧、刻画悲剧性人物性格为主旨;但与伤痕小
说相比,反思小说对历史的反思更具有历史纵深
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 B、反思小说善于突出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情节,
构造“好人落难,坏人当道”的世相图,强调极
左政治路线与传统封建思想的合一,从而为启蒙
话语寻找根据;
• C、反思小说中,中篇小说盛行,出现了意识流
等新的小说艺术手法的探索,如王蒙的《蝴蝶》、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 4、反思小说的意义及局限
•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思小说推进了80
年代文学对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造成
的灾难的反思,进一步促进了启蒙话语的
生成,并推进了当代小说艺术手法的更新。
• 局限:对历史的反思还不够深入,对人性、
精神的探索与追寻还受蔽于较为单一的政
治、启蒙视角,艺术上也较为粗糙。
三、改革小说
• 1、改革小说的兴起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大潮的涌动。
• 改革小说与作家对政治经济生活的强烈参
与精神。
• 2、改革小说的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改革小说的发轫期,1979—1981年底;
• 揭示旧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
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并大胆乐观地预言改革的
成功;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锲《改革
者》,焦祖尧《跋涉者》,水运宪《祸起萧墙》,
柯云路《三千万》。
• 对普通农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变动的观察。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何士光《乡场上》,张
一弓《黑娃照相》等。
• 第二阶段:改革小说的深化繁荣期,1981年底—
1984年;
• 剖示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折射出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
想、道德伦理的变化。张洁《沉重的翅膀》,苏
叔阳《故土》,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
《男人的风格》,柯云路《新星》,矫健《老人
仓》,王润滋《鲁班的子孙》,张炜《秋天的愤
怒》,贾平凹《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
路遥《人生》等。
• 3、改革小说的特征
• A、热烈地呼唤改革,对改革进程和改革中
的时代、社会、人的整体面貌作出及时持
续的反映和描写,
• B、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
心的当代英雄,如乔厂长、郑子云、李向
南等;
• C、充分展示了改革背景下的诸种心态世相,
如陈奂生、冯幺爸、高加林等。
•
•
•
•
•
•
•
4、改革小说代表作选讲
A、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主要人物:乔光朴 // 童贞,石敢 // 冀申 // 霍大道;
作品分析:
a、作为意识形态的改革(即现代化);
b、作为改革英雄的乔光朴形象;
c、改革小说模式化的开创(“改革/保守”二元
对立的人物关系模式,“改革—阻力—斗争—成
功”的情节模式等)。
• B、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 主要人物:陈奂生,// 县委书记吴楚; 农
民 // 城市人。
• 作品分析:
• 对改革过程中的小生产者性格心理的展示;
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延续;喜剧性的语言与
情节。
• C、路遥《人生》
• 主要人物:高加林 // 刘巧珍, 黄亚萍 // 马拴,
张克南;
• 作品分析:
• a、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难选择——高加林形象分
析;
• b、传统与现代的化身——刘巧珍和黄亚萍形象分
析;
• c、改革语境中“见异思迁”模式的新演绎。
路遥简介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
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1988
年完成《平凡的世界》,作品以其恢宏的气势和
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
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由此
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享年42岁。
电影《人生》剧照
• 5、改革小说的意义与局限
• 意义:对时代精神的及时张扬;对小说新
题材的开拓;
• 局限:模式化形象严重,艺术不够成熟;
对人性、精神的探索与追寻受蔽于以改革
为名的现代化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