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主 讲:
柳
应
明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
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发展及创作简况。了解王
蒙、陆文夫、谌容、张贤亮、汪曾祺、贾平凹、莫言、
马原等人的小说创作,掌握其代表作品的深刻内涵及他
们独特的创作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概述
 一、主要文学思潮、流派

1.伤痕文学(小说):
“文革”结束后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肇始于刘心武
《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伤痕》。其内容是揭露
“文革”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尤其是给青少年造成的精
神内伤;带有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伤痕文学的意义(教材P151中的三个“第一”):

①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
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
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
②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和震撼
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
③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
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
80年代小说
2.反思文学(小说):
当伤痕文学把“文革”的悲剧展现在人们面前时,
人们就随之思考造成这场社会悲剧的远因近源,反思文
学应运而生。其起步的标志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
事》(1979)。在创作上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
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
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
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80年代小说
反思小说表现了作家这样的认识:
“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其思想动机、行动方式、心
理基础,已存在于“当代”历史之中,与中国当代社会
的基本矛盾,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封建主义”的积习
相关。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
80年代小说
3.改革文学(小说):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以《乔厂
长上任记》开先河。从总体上看,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
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
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
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
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创造。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80年代小说
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 ,体现在
(教材P154-155,共三点):

①高晓声、贾平凹等对当代农村改革中处于传统观念下
的农民精神世界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挖掘与反思。

②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民作出了多方位的
思考与探索。

③柯云路的《新星》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
的正面力量作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集改革文
学之大成,使其难以为继。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
80年代小说
4.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小说潮流,它超越社会政治层
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
性格进行文化学的思考。

其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
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
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
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
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寻根作家对“根”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教材P156-157):

一是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肯定道家学说)、邓
友梅《烟壶》《那五》(肯定传统文化的拯救力量)等。

二是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丙崽)、王安忆
《小鲍庄》(捞渣的死为他的家乡与家人换得利益:家乡
受表彰,鲍仁文成名,其兄弟进厂)。

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如冯骥才《神鞭》(对传统文化辩
证看待)。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寻根文学”的局限:

①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化工具
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

②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民族”
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
③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爱丑,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辩态度。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
80年代小说
5.先锋小说:
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股小说潮流,其创作上的特点主
要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
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
我指涉的功能;三是文本特征上的叙述游戏,人物趋于符
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
80年代小说
6.新写实小说:
80年代后期崛起的文学思潮,其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
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
茸的原生态的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
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
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
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80年代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新”,是相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
一段状况而言。

与当代写实小说强调“典型化”和表现历史本质的主张
有异的是,对于平庸的俗世化的“现实”,“新写实”
作家表现了浓厚兴趣。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文学观念的新变

1.纪实文学悄然兴起。
特点:通过纯“纪实”的描绘让生活本身说话

2.回归自然。
特点:自然在作品中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 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手法、表现主义、尼采
的“重新评估一切”的彻底反传统精神、萨特的存在主
义是对中国80年代文坛影响最大的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二节 王蒙
 一、王蒙的反思小说
陆文夫

(一)创作阶段

第一阶段(1977-1979): 重返文坛的恢复期

第二阶段(1979-1984): 全新的探索和突破期

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多向发展的成熟期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代表作分析

1.《春之声》(1980):
岳之峰
心理现实主义

2.《蝴蝶》(1980):

张思远:
战士——军管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张老头——张部长

反思内容:干群之间的关系,“人民公仆”如何异化为“人
民主人”;重申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3.《活动变人形》(1986):

从对具体社会历史问题的反思进入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
倪吾诚——姜静宜

倪吾诚是一个在文化冲突中清醒的“多余人”,也是一个在
现实生活中失败的“多余人”。

倪吾诚的悲剧是文化的悲剧、性格的悲剧。

“活动变人形”是日本玩具:
头——心灵和欲望
身——知识和本领
腿——环境和地位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三)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
1.意识流手法的中国化。

(1)在艺术形式上适当兼顾民族的和大众的审美习惯,将
“意识流”小说的新枝嫁接在传统小说的根茎上。其小说
常常是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为纬,飘忽的意识
流淌在写实的故事框架之中。

(2)在内容上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意识形态相适应,过滤
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病态内容,代之以更具社会历史
内涵和时代感的内容。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2.隐喻和象征的结构。

3.喜剧性的幽默。

4.语言的立体化、多声部。
通过自创新词、重新组词、长短句相间等方式,造成
一种杂语喧哗的效果。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80年代小说
如:“大家愈来愈认识到,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认罪,认
罪的主要目的是改造;改造的主要标准是认罪,认罪的
主要标志是改造;不认罪就不能改造,不改造就不能认
罪,在认罪中改造,在改造中认罪,认罪是改造的前提,
改造是认罪的条件。” (《失态的季节》)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陆文夫的“小巷文学”

(一)创作概况

1.50-60年代:工业战线、工人生活

2.新时期:以“小巷文学”著名

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
既将历史与现实交错在一起,从现实伸向历史的纵深,
寻找人物与历史的有机联系,也从历史和现实中去探寻
人物自身的性格缺陷,收到凡人不凡、小事不小的艺术
效果。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重要作品

1.短篇:

《献身》:歌颂了土壤学家卢一民

《特别法庭》:
将一次追悼会写成对死者灵魂审判的“法庭”
汪昌平——许立言

《小贩世家》:标志“小巷文学”的新突破
朱源达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2.中篇:

《美食家》(1983):
朱自冶
在吃中体验生命,吃不仅是他的生存方式,也成为一种
审美的人生态度,寄予着他的生活情趣和生命的快乐。

《井》(1985) :徐丽莎——朱世一
揭露了 “无主名杀人团”的罪恶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三)陆文夫小说的特色

1.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

2.浓郁的幽默感,即“糖醋现实主义”:

(1)批判,但保持分寸;

(2)悲剧意识中渗透着喜剧因素;

(3)内容上不求尖锐,但求深刻。

3.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
电影《井》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yNDMyNjA=.ht
ml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三节
谌容 张贤亮
 一、谌容的《人到中年》

(一)创作概况

第一阶段:70年代,基本上按传统模式写作

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突破固有模式而获得丰收的成熟期

第三阶段:80年代后期--90年代,创作上的变化期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代表作《人到中年》(1980)

中年知识分子:陆文婷——病倒

姜亚芬——出国

根源:
中年知识分子中流砥柱的作用与不公平社会待遇的矛盾

陆文婷的双重典型意义:
既是正直的中年知识分子的人格写照,又是具有传
统美德的中国知识女性的代表。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艺术创新:

1.多种叙述角度的结合:基本上用第三人称,

但有两个新角度:一是主人公在病榻上的朦胧意念,
二是主人公身边人的回想。

2.新颖的网状结构:
外在结构(情节结构):主人公的治病过程
内在结构(心理结构):主人公的意念(半生经历)

3.独特的矛盾冲突:人与整个社会。

4.洋溢着诗情,饱含着哲理。
中国当代文学
电影《人到中年》
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970311o1p0.ht
ml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张贤亮的反思小说


(一)创作概况
小说创作可分为两类:
改革小说、反思小说

(二)重要作品

1.《灵与肉》:许灵均——李秀芝
外作用力:人民和真理


升华
内作用力:自我批判、自我超越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80年代小说
2.《绿化树》: 章永璘——马缨花
自我内省
《资本论》的启悟
精神运动
升华
筋肉劳动者的感召

3.《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永璘——黄香久
生命的一半由女人塑造,另一半只能由自己完成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三)张贤亮小说的特色与局限

特色:

1.强烈的思辩色彩。

2.对苦难历程的诗意化描写。

3.粗犷的、诗化的美学风格。

局限:

1.对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的认同,对苦难的美化。

2.艺术上:

(1)袭用了“才子落难,佳人搭救”的情节模式。

(2)过多的哲理性语言损害了形象性。
中国当代文学
电影《牧马人》
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055017o1p0.ht
ml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四节 汪曾祺 贾平凹
 一、汪曾祺的诗化小说



(一)创作概况
“小悲小欢的写手”
深刻的民间立场:
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代表作《受戒》(1980)

一个美的世界:世俗的、率性自然的
但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



主人公:明海——小英子(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受戒——爱情

注脚——次本文(解构正文)

(三)汪曾祺小说的诗化特征
淡化情节;雅化人物;诗化语言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贾平凹的乡土小说

(一)创作概况

1983年的《商州初录》

1983年以后的“商州系列”

长篇多部

(二)重要作品

1.《商州初录》(1983 )
自然之美——人情之美
拟笔记体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2.《腊月·正月》

韩玄子:无欲大度下隐藏着狭隘自私,光明磊落下潜伏着保
守落后的意识,而其根源则是一种狭隘、落后的小农意识。

3.《浮躁》:
金
狗:浮躁
平实
雷大空:浮躁
毁灭
金狗的悲剧在于:
所作所为的合理性与采用手段和方式的不可取之间的矛盾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三)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色

1.关注现实,注重乡土风俗的描绘,作为作品的人文背
景,使作品富有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
2.叙述方式上,力求吸纳古代笔记小说、明清白话小说
及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

3.阴柔、虚静、和谐的美学风格。

4.古朴、空灵、含蓄的语言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五节
莫言
马原
 一、莫言的《红高粱》

(一)创作概况

第一阶段(1981—1984):
基本为传统现实主义创作

第二阶段(1985—1986):
创作的爆发期、大胆探索期

第三阶段(1987年以后):
创作衰退期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重要作品

1.《透明的红萝卜》

黒孩:言语失落 内心丰富

菊子姑娘

新奇的感觉
红萝卜
美好的事物
神秘的细节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
80年代小说
2.《红高粱》:
土匪抗日——暴力
爱情纠葛——性爱

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
艺术创新:
①情节结构的非逻辑化。
②叙述人称的自由转换。
③独特的悲剧美感。
④瑰丽神奇的语言。
中国当代文学
电影《红高粱》
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TE0NTYzODQ
=.html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马原的先锋实验

(一)《冈底斯的诱惑》分析

1.拼装的结构与故事。

(1)老作家藏西的神秘经历;

(2)穷布打猎;

(3)陆高、姚亮等人去看“天葬”;

(4)顿珠、顿月的神秘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2.层出不穷的叙述者。

第一级叙述者:
组织叙述全部故事,曾在第4节、第15节公开露面。
但仍身份不明。

第二级叙述者:
(1)老作家: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藏西游历;以第二
人称讲述穷布打猎的神秘经验。
(2)第三人称叙述者:讲述陆、姚去看“天葬”的故事;
转述顿珠、顿月的神秘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3.扑朔迷离的神秘因素。

(1)巨大羊头

(2)“喜马拉雅山雪人”

(3)顿珠失踪一个月,突然会唱全本史诗《格萨尔王传》

4.“元叙事”手法。

第4节中第一级叙事者“我”直接跳出来议论。

小说第15节,第一级叙事者“我”又站出来与读者直接讨
论“结构”、“线索”与“遗留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效果:

(1)自觉暴露小说的虚构性,产生一种间离效果:明确
告诉读者,虚构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作现实。

(2)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以及基于此
基础上的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并从根本上质疑经验的
整体性、连续性与确定性,动摇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
(二)“马原叙事”的特点

1.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断了通往意义和价
值的道路。

2.“元小说”叙事手法。

3.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
中国当代文学
思
考
题

1.王蒙的反思小说有何价值?其在艺术上有何创新?

2.如何理解陆文夫小说的“糖醋现实主义”风格?

3.《人到中年》的主题有何深刻性?其在艺术上有何创新?

4.张贤亮的反思小说有何特点?

5.如何理解汪曾祺小说的诗化特征?

6.贾平凹的小说怎样表现农村社会变革中人们在思想情绪和
价值道德观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
7.莫言小说的艺术魅力何在?

8.试述“马原叙事”的特点并作评价。
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