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14
CHAPTER
熱力學和動力論
大綱
圖片
表格
14-1 熱力學中的功
14-2 熱力學第一定律
14-3 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應用
14-4 理想氣體的莫耳比熱
14-5 可逆過程與不可逆過程
14-6 卡諾循環
14-7 冷凍機
14-8 熱力學第二定律
14-9 理想氣體動力論
CHAPTER
14
熱力學和動力論
大綱
圖片
圖14-1
圖14-11
圖14-21
圖14-2
圖14-12
圖14-22
圖14-3
圖14-13
圖14-23
圖14-4
圖14-14
圖14-24
圖14-5
圖14-15
圖14-25
圖14-6
圖14-16
圖14-26
圖14-7
圖14-17
圖14-8
圖14-18
圖14-9
圖14-19
圖14-10
圖14-20
表格
CHAPTER
14
熱力學和動力論
大綱
表14-1
圖片
表格
14-1 熱力學中的功
(A)熱是用來量度藉著溫度差所造成的能量轉移,換句
話說,兩物體之間如果存在著溫度差。從一物體流
到另一物體的能量就是熱,但是我們無法像定義物
體的質量或體積般的來定義出物體所含有熱量的值,
所以熱不是物體的特定性質,然而物體所含熱量的
增減是可以量出來的。
P. 4
功是用來量度藉著機械方法所形成的能量轉移,但
不直接涉及兩物體之間的溫度差,同樣的,我們不
能定義出物體所含有功的值,所以功也不是物體的
特定性質。一般而言,我們是探討熱與功離開或進
入物體或某個系統時的量值,使得該系統的內能有
所增減。
熱力學是探討一個系統經過任何熱力過程由初狀態
變成末狀態時,系統與其環境之間的能量轉移;同
時也討論此能量轉移與系統性質如壓力、體積、溫
度等之間的關係。
P. 5
(B)我們以圖14-1來討論熱與功如何在系統與其環境之
間發生轉移,裝有活塞之汽缸內的氣體作為系統,
活塞、汽缸及其底部之熱庫視為環境。所謂熱庫是
指熱容量很大的物體,即使大量的熱流進或流出熱
庫,其溫度並不會有明顯的改變。熱力過程可能係
由於系統與其環境之間存在著溫度差,造成氣體與
熱庫之間有熱量的交換;也可能是由於氣體膨脹,
將活塞往上推,此時為系統對外界作正功,或是活
塞往下壓,此時為外界對系統作正功,或是說系統
對外界作負功。
用來描述系統性質的是汽缸內氣體的壓力、體積和
溫度,在熱力過程中,氣體的初狀態可由Pi、Vi和Ti
來描述,末狀態可由Pf、Vf和Tf來描述。
P. 6
(C)如圖14-1所示,假設此活塞的面積為A,汽缸內之
氣體施於活塞向上的壓力為P,故氣體作用於活塞
上的力為F=PA。在此力的作用下,活塞向上移動
一微小的距離△s時,氣體系統對外界所作微量的功
為
△W=F△s=PA△s
(14-1)
其中A△s為汽缸內氣體體積的變化量△V,故上式之
微量的功可改寫為
△W=P△V
(14-2)
P. 7
欲求得活塞移動較大的距離,氣體對外界所作的總
功時,我們可將活塞由初狀態到末狀態移動的總距
離,分割成無限多個微小距離,再逐一計算每次活
塞移動微小距離時所作微量的功,然後將這些微量
的功相加,即為氣體對外界所作的總功W,故
W  lim  Pi Vi
(14-3)
Vi  0
P. 8
無限多微小量的相加可用積分來表示,故氣體由初
體積Vi膨脹至末體積Vf期間,其所作的總功為
W 
Vf
Vi
pdV
(14-4)
習慣上,氣體系統由初狀態變化至末狀態的過程,
可用PV圖來表示,如圖14-2所示,而(14-4)式積分所
求得的總功等於圖中曲線下方斜線部分的面積。當
Vf>Vi,即氣體系統對外膨脹時,氣體對外界所作的
功為正;當Vf<Vi,即外界壓縮氣體時,氣體對外界
所作的功為負。
P. 9
P. 10
P. 11
(D)以下我們將探討在等壓、等容和等溫等不同熱力過
程中,氣體系統所作的功。
P. 12
(一)等壓過程
一個發生在壓力保持一定的過程,稱為等壓過程,圖
14-3所示者為其PV圖,氣體由初體積Vi膨脹至末體積Vf
時,其壓力P保持不變,為一常數,由(14-1)式得
W   PdV  P dV  P(V f  Vi )
Vf
Vi
或
W=P△T
Vf
Vi
(等壓過程)
(14-5)
上式系統所作的功等於圖14-3中長方形的面積。
P. 13
P. 14
(二)等容過程
進行一過程期間,氣體的體積維持不變時,稱為等容過
程,其PV圖如圖14-4所示。由於體積不變,汽缸活塞沒
有產生位移,故氣體系統對外界所作的功為零,即
W=0
(等容過程)
(14-6)
P. 15
(三)等溫過程
在過程之進行中,氣體的溫度保持不變時,稱為等溫過
程。對理想氣體而言,其狀態方程式為PV=nRT,當n、
R、T保持不變時,氣體之壓力與體積成反比,其PV圖
如圖14-5所示。理想氣體之壓力可寫為P=nRT/V,將
壓力代入(14-4)式,得n莫耳理想氣體所作的功為
W   PdV  P
Vf
Vi
故 W  nRT ln
Vf
Vf
Vi
nRT
V dV
dV  nRT  V
V
V
(等溫過程)
f
i
(14-7)
Vi
P. 16
P. 17
例題一
溫度為27C的氫氣12公克,其壓力為1大氣壓,試求
(a)此氫氣之體積為何?
(b)在等壓過程中,此氫氣體
積增為原來的2倍時,其所作的功為何?
(c)在等溫
過程中,此氫氣體積增為原來的2倍時,其所作的功為
何?
解
(a)氫氣的溫度、莫耳數、壓力分別為
T=27+273=300K
m
12公克
n

=6莫耳
M
2公克 / 莫耳
P. 18
P=1大氣壓=1.01×105牛頓/公尺2
由理想氣體之狀態方程式,PV=nRT,得此氣體之體
積為
nRT (6莫耳)
(8.31焦耳 / 莫耳  K)(300K)
V

P
1.01105 牛頓 / 公尺2
=0.142公尺3
(b)由(a)中知此氫氣之初體積為
Vi=V=0.142公尺3
末體積為
Vf=2Vi=0.284公尺3
P. 19
如圖14-6所示,等壓過程中氣體所作的功為實線下方
的面積,或由(14-5)式得
W=P(Vf-Vi)
=(1.01×105牛頓/公尺2)(0.284公尺3-0.142公尺3)
=1.43×104焦耳
(c)如圖14-6所示,等溫過程中氣體所作的功為虛線下方
的面積,或由(14-7)式得
W  nRT ln
Vf
Vi
2Vi
(6莫耳)
(8.31焦耳 / 莫耳  K)(300K)(ln )
Vi
=1.04×104焦耳
P. 20
由圖14-6之實線與虛線下方的面積,也可推知等溫過
程所作的功比等壓過程來得少。
P. 21
14-2 熱力學第一定律
(一)在圖14-7中,氣體系統由初狀態i變至末狀態f有
許多不同的路徑,圖中顯示了三個路徑。第一個是iaf路
徑,先以等壓過程由i膨脹至a,再以等容過程由a降壓
至f,此過程中氣體所作的功為ia線下方的面積。第二個
路徑是循著icf等溫曲線,此時氣體所作的功為此曲線下
方的面積。第三個是ibf路徑,此時氣體所作的功為bf線
下方的面積。循著不同的路徑,氣體系統所作的功並不
相等。因此,一氣體系統所作的功,不僅與初狀態和末
狀態有關,而且與其所徑的路徑有關。
P. 22
P. 23
在圖14-7中,系統由初狀態變至末狀態時,依其不
同的路徑,可分別計算其進出系統的熱量是否相同。在
由i至a的途徑中,氣體在等壓膨脹過程時須從熱庫吸收
熱量,使溫度升高為Ta;然後在等容過程,將壓力降為
Pf,此時有數量較小的熱由系統流到熱庫,使系統溫度
降為Tf。如果循著ibf的路徑,氣體所作的功較少,其與
熱庫之間的淨熱量轉移也較iaf路徑少。實驗結果指出不
同的路徑所流入系統的熱也不相同。因此,系統所得或
所失的熱不僅與初狀態和末狀態有關,而且與過程路徑
有關。總之,有許多不同的熱力過程可將系統由初狀態
變成末狀態,而不同的過程所對應的功與熱的數量值也
不相同。換言之,功與熱是與路徑有關的物理量。
P. 24
(二)系統與其環境間的能量轉移是經由熱的傳遞與功
的履行,在一熱力過程中,設系統所獲得的熱量為Q,
而同時因對外作功所流失的能量為W。兩者均與所經的
中間路徑有關,但是實驗結果顯示,逐一計算不同的路
徑所得之Q-W卻相同,也就是說,兩者之差Q-W與中間
路徑的選擇無關,僅與其初狀態和末狀態有關。此一特
性顯示系統存在著一個與狀態有關的函數,我們稱之為
內能,以符號U表示,而差值Q-W等於此系統之內能的
變化量,即
△U=Uf-Ui=Q-W
(14-8)
P. 25
其中Ui與Uf分別表示系統在初狀態和末狀態的內能,
上式稱為熱力學第一定律。內能U是指所有貯存在系統
內部的能量,而熱量Q和功W也是能量的形式,所以熱
力學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恆定律的一個例子。如同重力位
能一樣,我們關心的是內能的變化量,而不是內能的實
際值。應用此定律時,須注意:
(1)(14-8)式中的各物理量須表示成相同的單位。
(2)當熱量由外界流入系統時Q為正,反之為負。
(3)當系統對外界作正功時W為正,外界對系統作正功時
W為負。
P. 26
例題二
如圖14-8所示,已知某系統由初狀態i 沿路徑 i a f 變至
末狀態 f 時,吸收了180焦耳的熱,作了70焦耳的功,
試求
(a)若沿路徑i b f 時,此系統作功34焦耳,則系
統流出或流入多少熱?
(b)若沿路徑 f c i 返回時,此
系統流出了166焦耳的熱,則系統所作的功為何? (c)
若初狀態i的內能為54焦耳,狀態b的內能為115焦耳,
則由i至b的過程中有多少熱量轉移?
P. 27
P. 28
解
(a)沿路徑iaf時,已知Q1=180焦耳,W1=70焦耳,由
熱力學第一定律可得內能的變化量為
△U1=Q1-W1=180焦耳-70焦耳=110焦耳
由於內能變化量與路徑無關,所以沿路徑ibf時之內
能變化量為△U2=△U1=110焦耳,而功W2=34焦
耳,由
△ U2=Q2-W2
得 110焦耳=Q2-34焦耳
故 Q2=144焦耳
由於Q2為正,故在ibf過程中熱量由外界流入系統
144焦耳。
P. 29
(b)由狀態f改變至狀態i時,其內能變化量為
△U3=Ui-Uf=-(Uf-Ui)=-△U1=-110焦耳
由於此過程中熱由系統流出,故Q3為負值,即Q3=
-166焦耳,由
△U3=Q3-W3
得
–110焦耳=-166焦耳-W3
故
W3=-56焦耳
系統作了負功-56焦耳,表示外界對系統作正功56
焦耳。
P. 30
(c)由狀態i至狀態b的內能變化量為
△U4=Ub-Ui=115焦耳-54焦耳=61焦耳
由i經b至f所作的功,等於由i至b所作的功,再加上
由b至f所作的功,然而由b至f為等容過程,其功Wbf
=0,故Wibf=Wib。由(a)中知Wibf=W2=34焦耳,所
以Wib=W4=34焦耳。由
△U4=Q4-W4
得
61焦耳=Q4-34焦耳
故
Q4=95焦耳
由於Q4為正,故在ib過程中,有熱量95焦耳流入系
統。
P. 31
14-3 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應用
以下我們將介紹熱力學第一定律在一些特殊熱力過
程中的應用情形:
(一) 等壓過程
如圖14-9所示,圓柱形容器內的水作為系統,活塞
與器壁之接觸部分無摩擦也不漏氣,活塞上方的沙堆會
對水產生壓力。熱可經由本生燈輸入系統內,當此過程
繼續進行時,水會沸騰並且汽化,系統將逐漸膨脹,而
對活塞作功。因為在加熱過程進行時,活塞上的沙堆保
持一定的量,而且活塞移動時沒有摩擦力,所以此一熱
力過程可視為一種等壓過程。
P. 32
P. 33
以圖14-9來說明在一定壓力及溫度下,質量為m之
液體在全部汽化過程中的內能變化,設液體的汽化熱為
L,則此物質在汽化過程中所吸收的熱為
Q=mL
(14-9)
設V1為液體體積,V2為汽化後氣體的體積,由(14-5)式
可知,此系統在汽化等壓過程中膨脹時所作的功為
W=P(V2-V1)
(14-10)
由熱力學第一定律,△U=Q-W,得此等壓過程之內
能變化量為
△U=mL-P(V2-V1) (等壓過程) (14-11)
上式表示系統在吸收汽化熱時,抽取一部分能量用來對
外界作功,剩餘的用來增加系統的內能。
P. 34
(二)絕熱過程
系統與其環境之間沒有發生熱量交換的過程,稱為
絕熱過程,有兩種方法可達成絕熱過程:
(1)將系統與其環境之間用良好的絕熱材料隔絕,使熱
無法流入或流出系統。
(2)讓熱力過程快速的進行,而熱的流動一般很慢,致
使熱來不及進出系統,此時亦可視為絕熱過程。
在絕熱過程中,Q=0,故其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形
式為
△U=-W
(絕熱過程)
(14-12)
P. 35
上式顯示,在絕熱過程中,若系統膨脹對外界作正
功(W為正),則系統的內能會減少(-W為負),即
系統對外界作功所需的能量完全來自於系統本身內能的
消耗。當氣體的內能減少時,常導致系統溫度的降低,
因此,科學家們常利用氣體的絕熱膨脹來獲得低溫狀態。
反之,若外界對系統作正功(W為負),則系統的內能
會增加(-W為正),外界所作的功完全轉換為系統的
內能。當氣體的內能增加時,常造成氣體系統溫度的上
升,例如腳踏車打氣筒的變熱就是氣體絕熱壓縮的結果,
如圖14-10所示。
P. 36
P. 37
(三)等容過程
在等容過程中,由於系統的體積保持一定,故系統
並未作功,即W=0,由第一定律得
△U=Q(等容過程)
(14-13)
上式表示,系統所吸收的熱完全轉換為系統的內能,內
能因而增加;反之,系統放熱時,系統的內能必定減少。
P. 38
(四)循環過程
一個系統在進行一熱力過程時,若其末狀態與初狀
態為同一狀態時,稱為循環過程,其PV圖為一封閉曲
線,如圖14-11所示,由a出發,經b、c、d再回到a,即
為一循環過程。
在圖14-11中,當系統沿路徑abc膨脹時,由(14-4)
式可知,此abc曲線下的面積代表系統對外界所作的正
功;當系統沿cda路徑壓縮,而回到原來的初狀態a時,
此cda曲線下的面積表示外界壓縮系統所作的正功,即
系統對外界所作的負功。因此,在完成一個循環時,系
統所作的淨功,等於封閉曲線所包圍的面積。如果循環
過程為沿著順時針的方向進行,則此系統所作的淨功為
正值;反之,若沿著反時針的方向進行,由a出發,經d、
c、b再回到a,則系統所作的淨功為負值。
P. 39
由於循環過程之初狀態與末狀態相同,故其內能不
變,即其內能的變化量△U=0,由第一定律得
Q=W
(循環過程)
(14-14)
因此,在順時針的循環過程中,系統所作的淨功等於由
外界所輸入的熱,而系統的內能保持不變。
圖14-11 循環過程
P. 40
(五)等溫過程
一般來說,真實氣體的內能不僅與溫度有關,而且
與壓力和體積也有些微關聯,於是進行等溫過程時,系
統之初狀態和末狀態的內能會發生改變而不相同。但對
於理想氣體而言,其內能決定於溫度,而與壓力和體積
無關。因此理想氣體進行等溫過程時,其內能不改變,
即,由熱力學第一定律得
Q=W
(等溫過程)
(14-15)
所以等溫過程中系統所吸收的熱完全用於對外作功,系
統內能並不增加。
P. 41
(六)自由膨脹過程
如圖14-12所示,活栓將容器分隔成相連的兩間氣
室,其中一間抽成真空,另一間則充有氣體,系統四周
用絕熱材料絕緣。今將活栓打開,氣體將衝進真空中,
作自由膨脹,平衡時氣體將分散於兩個氣室間。因為系
統周圍絕緣,所以沒有熱量交換,屬於絕熱過程;當氣
體膨脹衝進真空中時,沒有壓力的抵抗,所以也沒有作
功。因此Q=0及W=0,由熱力學第一定律得
△U=0 或
Ui=Uf
(自由膨脹) (14-16)
即在自由膨脹中,系統之初內能和末內能相等。
P. 42
P. 43
例題三
在配有活塞的汽缸內,裝有100C的水1公克,這些水
在1大氣壓的定壓下汽化為100C的水蒸氣時,其體積
為1671公分3,已知水的汽化熱為539卡/公克,在此
汽化過程中,試求
(a)系統對外界所作的功為何?
(b)系統的內能增加或減少若干?
解
(a)水在汽化前,1公克液態水的體積為
V1=1公分3=(10-2公尺)3=10-6公尺3
且
P=1大氣壓=1.01×105牛頓/公尺2
P. 44
由(14-5)式得,等壓膨脹過程系統所作的功為
W=P(V2-V1)
=(1.01×105牛頓/公尺2)[(1671-1)×10-6公尺3]
=169焦耳=40.4卡
(b)系統所吸收的汽化熱為
Q=mL=(1公克)(539卡/公克)=539卡
由熱力學第一定律得系統內能之變化量為
△U=Q-W=539卡-40.4卡=498.6卡
△U為正,表示此系統的內能增加。由此例題可知,
系統在吸收了539卡的汽化熱時,其中有40.4卡用於
膨脹對外作功,其餘的498.6卡用於增加系統的內能。
此內能係用來克服液態水分子間的強大吸引力,使
其分離成為氣態。
P. 45
例題四
圖14-13(a)為一配有活塞且填充氣體的圓柱形容器,此
容器浸在冰水混合物0C中,將活塞急速由位置A壓縮
到位置B,然後保持在位置B,直到氣體溫度降為0C
後,再緩慢升回位置A。若在此一循環過程中有50克
冰熔化,求此一過程外界對氣體作功若干?圖14-13(b)
為此過程之PV圖。
P. 46
P. 47
解
冰的熔化熱為80卡/克,故由氣體系統放出的熱量為
mL=(50克)(80卡/克)=4000卡
完成一循環時,由於系統恢復原來狀態,如圖14-13(b)
所示,故系統之內能不變,即△U=0。而熱量係由系
統流到外界,故Q為負值,即Q=-4000卡,由第一定
律,△U=Q-W,得
0=-4000-W
故
W=-4000卡
負號表示外界對氣體系統作正功4000卡,或16700焦耳。
P. 48
14-4 理想氣體的莫耳比熱
(一)使一莫耳的物質,溫度升高1C所需的熱量,稱
為該物質的莫耳比熱。若n莫耳的物質吸收了熱量Q,
而溫度升高△T,則其莫耳比熱C可寫為
Q
C
nT
(14-17)
P. 49
對氣體而言,每一莫耳氣體溫度升高1C所需的熱
量,與其加熱的過程有關。若在加熱過程中,氣體的體
積保持一定,則每一莫耳氣體溫度升高1C所需的熱量,
稱為定容莫耳比熱,以符號CV表示。如果加熱時,氣體
的壓力保持一定,則每一莫耳氣體升溫1C所需的熱量,
稱為定壓莫耳比熱,以符號CP表示。在定容的情況下加
熱時,氣體對外界所作的功為零,故氣體所吸收的熱量
完全轉換為系統的內能。而在定壓下加熱時,氣體會因
膨脹而對外界作功,故氣體所吸收的熱,一部分用來增
加氣體的內能,另一部分用來作功。由於理想氣體的內
能只與溫度有關,因此,欲使氣體的溫度升高1C,定
壓過程要比定容過程須要更多的熱量,以下我們將計算
定壓莫耳比熱與定容莫耳比熱的差值。
P. 50
(二)圖14-14表示一理想氣體在溫度分別為T與T+△T
時的兩條等溫線,首先考慮由狀態a至狀態b的等容增溫
過程,使系統由圖14-15(a)變至圖(b),在緩慢加熱使系
統溫度升高△T的過程中,同時在活塞上加砂,使其體
積保持不變,設此過程中流入系統的熱量為QV,由(1417)式可得
QV=nCV△T
(14-18)
在等容過程中,由於氣體系統所作的功為零,故由熱力
學第一定律可得
△U=QV-W=QV
(14-19)
由(14-18)式及(14-19)可知,內能變化量可表示為
△U=nCV△T
(14-20)
P. 51
對於理想氣體而言,內能只與溫度有關,因此,上式之
內能變化量的公式,不僅適用於等容過程,亦可適用於
其它任何過程。換言之,不論應用何種過程來改變理想
氣體的溫度,其內能的變化量都是相同的,與過程的選
擇無關。
P. 52
P. 53
(三)再來考慮圖14-14中由狀態a至狀態c的等壓增溫
過程,使系統由圖14-15(a)變至圖(c),系統在加熱使其
溫度升高△T的過程中,活塞上砂的量保持不變,故氣
體壓力亦不變。設此時流入系統的熱量為QP,由(14-17)
式可得
QP=nCP△T
(14-21)
在溫度T時,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式為
PV=n R T
(13-26)
在定壓下,壓力P為常數,若系統溫度升高為T+△T時,
其狀態方程式為
P(V+△V)=nR(T+△T)
(14-22)
P. 54
上面兩式相減可得
P△V=nR△T
(14-23)
因此,在等壓過程氣體所作的功(14-5)式可改寫為
W=P△V=nR△T
(14-24)
(14-20)式亦適用於等壓過程,將(14-20)、(14-21)和(1424)等式代入熱力學第一定律
△U=QP-W
得 nCV△T=nCP△T-nR△T
故
CP-CV=R
(14-25)
上式顯示,理想氣體的定壓莫耳比熱比定容莫耳比熱大,
其差值為理想氣體常數R。
P. 55
P. 56
(四)(14-25)式係由理想氣體推導而得,但是對於低壓
的真實氣體,此式也極為正確。表14-1中列有真實氣體
在低壓情況下所量得的CP與CV值,兩者的差值非常接近
R值,即1.99卡/莫耳.K。
P. 57
將盛有理想氣體之熱絕緣汽缸置於熱絕緣的平台上,
如圖14-16所示,然後逐漸增加活塞上砂的量,氣體就
會產生絕熱壓縮,當其體積減少時,其壓力和溫度都會
增加。反之,當砂的量逐漸減少時,氣體就會產生絕熱
膨脹,當其體積增加時,其壓力和溫度都會降低。理論
上可以證明理想氣體在絕熱過程中,氣體之壓力和體積
的關係式為
PVγ=常數
(14-26)
其中γ=CP/CV,γ為氣體定壓莫耳比熱與定容莫耳比熱
的比值。在表14-1中的最後一列,可看出單原子氣體γ
值約為1.67,雙原子氣體約為1.40。
P. 58
P. 59
例題五
證明理想氣體在進行絕熱過程時,氣體之壓力和體積
的關係式為PVγ=常數,其中γ=CP/CV。
解
若氣體系統只經歷無限小的狀態變數,即只吸收微量
的熱dQ,且只作微量的功dW,則其內能變化量dU也
非常微小,在這情況下,熱力學第一定律可以微分形
式寫為
dU=dQ-dW
(1)
P. 60
在絕熱過程中,氣體系統與環境無熱量的轉移,故
dQ=0。由(14-2)式可知,當體積作一微量的變化dV時,
氣體所作微量的功為dW=PdV。(14-20)式之內能變化
量亦可適用於絕熱過程,即dU=n CV dT。因此,上面
之(1)式可寫為
n CVdT=0-P dV
P
dT  
dV
或
nCV
由(14-25)式可知,理想氣體常數可寫成
R=CP-CV
(2)
(3)
理想氣體遵守PV=nRT,若P、V和T只作微量的變化
(即對等號兩邊微分),則
P dV+V dP=nR dT
(4)
P. 61
將(2)式之dT和(3)式之R代入(4)式,並整理可得
VCVdP+PCPdV=0
以PVCV除上式,並定義CP/CV=γ,得
dP
dV

0
P
V
將上式積分可得
lnP+γlnV=常數
或
PVγ=常數
P. 62
例題六
n莫耳理想氣體自初溫度T1,絕熱膨脹至末溫度T2,證
明氣體所作之功為nCV(T2-T2),其中CV是定容莫耳比
熱。
解
在絕熱過程中,Q=0,故由熱力學第一定律得
△U=Q-W=-W
(1)
理想氣體之內能變化量與溫度變化量的關係式可由
(14-20)得之,即
△U=n CV△T
(2)
P. 63
比較(1)、(2)兩式,得絕熱過程所作的功為
W=-nCV△T=-n CV(T2-T1)
=n CV(T1-T2)
(14-27)
由上式可知,若W>0,則T1<T2。此結果表示氣體絕
熱膨脹對外作正功時,系統的溫度會降低。
P. 64
例題七
一容器中盛有3莫耳的氫氣,其最初壓力為5大氣壓,
最初溫度為27C,今在絕熱過程中將其體積壓縮至最
初體積的一半,試求 (a)最終壓力為何? (b)最終溫
度為多少C? (c)氣體所作的功為若干焦耳?已知氫
氣的CP=6.73卡/莫耳‧K,CV=4.77卡/莫耳‧K。
解
CP
6.87
(a)  

 1.41
CV
4.88
由於絕熱過程中P1V1γ=P2V2γ,得
V1
V1 1.41
P2  P1 ( ) (5大氣壓)
(
)
V2
V1 / 2
=13.3大氣壓
P. 65
(b)T1=27+273=300K,由PV=nRT,n、R不變時,得
P1V1/T1=P2V2/T2,故
P2V2
(13.3)(V1 / 2)
T2 
T1 
(300K )
P1V1
(5)(V1 )
=399K=126C
(c)由(14-27)式可得絕熱過程中,氣體所作的功為
W=nCV(T1-T2)
=(3莫耳)(4.77卡/莫耳‧K)(300K-399K)
=-1417卡=-5932焦耳
氣體作負功-5932焦耳,表示外界對氣作正功5932焦
耳。
P. 66
14-5 可逆過程與不可逆過程
系統由一狀態變化至另一狀態稱為過程,我們將過
程分為可逆過程與不可逆過程兩種。
P. 67
(一) 可逆過程
系統可以逆著原來的熱力路徑自末狀態再折回初狀態
而不使環境發生任何變化的過程,稱為可逆過程。在熱
力學的系統中,我們用壓力、體積、分子數、溫度等熱
力學變數來描述系統的狀態。對於可逆過程而言,其變
化過程中的任何一中間狀態,必須有明確的狀態變數,
而且系統中每一部分的狀態變數必須相同,亦即在任何
時刻系統均應處於熱平衡狀態,因此可用PV圖明確地
描述可逆過程之熱力路徑,如圖14-17(a)所示為一等溫
的膨脹過程,在初狀態和末狀態間可用一條曲線連結。
P. 68
嚴格的說,熱力學上根本沒有可逆過程。考慮一配
有活塞之汽缸內的氣體,開始時系統處於熱平衡狀態,
若逐次增加活塞上砂的量,以壓縮其體積,在此變化過
程中,氣體體積雖然可以確定,但壓力則不能確定,而
且系統中各部分的壓力也不盡相同,例如剛壓縮時,靠
近活塞附近的氣體壓力就大於遠離活塞處的氣體壓力。
但若壓縮的過程非常緩慢,我們稱之為準靜態過程,使
系統內之壓力、溫度的微量變化有足夠的時間傳達到系
統中任一部分,使系統總是非常接近於熱平衡狀態,則
在任何時刻系統之體積、壓力、溫度等皆有確定值,此
時可視為可逆過程。
P. 69
圖14-17
P. 70
(二)不可逆過程
在一熱力過程中,其中間狀態無法明確指出,只能
描述初狀態和末狀態者,稱為不可逆過程。如圖14-17(b)
所示為一不可逆過程,其PV圖不能用連續的曲線來描
述其中間過程,只能繪出初狀態和末狀態,例如自由膨
脹就是一個不可逆過程。
事實上所有的熱力過程都是不可逆的,但當熱力過
程進行的非常緩慢時,可視為近似於可逆過程。可逆過
程只是一個理想的模型,正如同理想氣體一樣。
P. 71
14-6 卡諾循環
運動中的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常因摩擦而減少,其減
少的部分就轉換成熱量;在焦耳之熱功當量實驗中,砝
碼因下降而減少的重力位能,也可轉換為熱量,使水溫
升高。一般而言,要將動能、位能等機械能轉變成熱量
似乎比較容易,反過來,欲將熱量轉變成機械能,則需
有特殊的裝置。蒸汽機、柴油機、汽油機、核能發電廠
(圖14-18)等能將燃燒燃料所產生的熱能轉變成機械
能,用來作功,這些裝置稱為熱機。
P. 72
圖14-18
P. 73
在歐州資本主義盛行初期有人發明瞭紡紗機、蒸氣機等,
也有一部分人絞盡腦汁想設計永動機,它是一種不需要
消耗任何能源就可以不斷對外作功的裝置,然而熱力學
第一定律說明製造永動機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個系統如
果對外作功,一定需要由外界傳入熱量或消耗系統的內
能。一般熱機的效率很低,永動機的幻想失敗後,有些
人又想到能否將熱完全轉換為功,將熱機的效率提高到
百分之百呢?1824年法國工程師卡諾(S.Carnot,
1796~1832)提出一個重要的可逆循環過程,稱為卡諾循
環,用來分析理想熱機的理論效率,決定了將熱轉變為
功的極限。卡諾循環如圖14-19所示,它由兩個等溫過
程和兩個絕熱過程所組成。
P. 74
圖14-19
P. 75
圖14-20
P. 76
在卡諾循環中以理想氣體為攜帶熱量的工作物質,將其
填充於汽缸中,汽缸的底部可以傳熱,而汽缸壁及活塞
為熱絕緣。並備有熱容量甚大的兩個熱庫,一個處於較
高的溫度TH,如瓦斯爐,另一個處於較低的溫度TC,如
循環的冷卻水,以及一個熱絕緣的平台,這些均屬於環
境的部分。如圖14-19所示,卡諾循環可分為四個過程
進行,圖14-20為卡諾循環的PV圖,分別討論如下:
P. 77
(一)第一步為等溫吸熱過程
將汽缸置於TH的高溫熱庫上,使氣體處於如圖1420之點a所示的初狀態,然後緩慢地膨脹到點b的狀態。
在此過程中,氣體由高溫熱庫吸收的熱量為QH。由於
等溫膨脹過程,系統之內能不變,所吸收的熱轉變為氣
體系統對外界作功,即
WH=QH
(等溫吸熱過程) (14-28)
P. 78
(二)第二步為絕熱膨脹過程
將汽缸改置於熱絕緣的平台上,並減少活塞上方的
負載,使氣體緩慢地膨脹至圖14-20的c點。此為絕熱膨
脹過程,系統沒有熱量的進出,而系統對外界作正功,
其內能因而減少,所以系統溫度會下降至TC。
P. 79
(三)第三步為等溫放熱過程
將汽缸置於TC的低溫熱庫上,增加活塞上方的負載,使
氣體緩慢地壓縮至圖14-20的d點。此為等溫過程,故系
統內能不變,活塞及其負載壓縮氣體所作的功,會轉變
為熱量QC,並由氣體系統流入熱庫,此時在熱力學第一
定律中的Q為負值,即Q=-QC(QC為正值)。此過程
中氣體系統所作的功為
WC=Q=-QC
(等溫放熱過程)
(14-29)
P. 80
(四)第四步為絕熱壓縮過程
將汽缸置於熱絕緣的平台上,繼續增加活塞上的負
載,緩慢地壓縮氣體回到圖14-20之初狀態a點。此為絕
熱壓縮過程,系統無熱進出,外界對系統作正功,所以
系統內能增加,溫度回升到TH。
以上整個卡諾循環過程中,系統對外界所作的淨功
W等於圖14-20之abcda四個路徑所包圍的面積。在第一
步中系統自外界吸收熱量QH,而在第三步中系統排到
外界的熱量為QC,因此,在一循環中系統所吸取的淨熱
量為
Q=QH-QC
(14-30)
P. 81
在上式中QH與QC均取正值,此與熱力學第一定律中
Q的符號規定不同。當系統進行一循環時,其初狀態與
末狀態相同,故其內能沒有改變,即內能的變化量,因
此,由熱力學第一定律可得系統完成一循環時所作的淨
功為W=Q,即
W=QH-QC
(14-31)
循環的結果是系統將吸收的淨熱轉變為對外界作功,
只要重複此一循環,即可將大量的熱轉變為大量的功,
故此系統的作用猶如一部熱機。圖14-21為一熱機的示
意圖,熱機中的工作物質從高溫熱庫獲得熱量,將其中
一部分轉變為功,再把剩餘的熱量排出熱機外。
P. 82
圖14-21
P. 83
上面討論的卡諾循環之PV圖為一封閉曲線,為可
逆循環。在實用上一般熱機的熱力過程並非可逆循環,
其工作物質也非理想氣體,而為煤氣或燃油與空氣的混
合氣體,因此會與理論上的卡諾循環有所差異,不過理
想的卡諾循環可以提供許多關於熱機方面的資料。
我們將熱機的效率定義為:在一循環中,熱機對外
所作的淨功W與其從高溫熱庫所吸收的熱QH的比值,即
QH  QC
QC
W
e

 1
QH
QH
QH
(14-32)
P. 84
以理想氣體為工作物質且遵循卡諾循環而作功的熱
機,稱為卡諾熱機,理論上可證明,卡諾循環中所放出
的熱QC與所吸收的熱QH之比,等於低溫熱庫之絕對溫
度TC與高溫熱庫TH之比,即
QC
TC

QH
TH
(14-33)
因此,卡諾熱機的效率(14-32)式可改寫為
QC
TC
W
e
 1
 1
QH
QH
TH
(14-34)
P. 85
由上式可知,如果由系統流到低溫熱庫的熱量QC不
為零,則熱機的效率永遠小於1。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
汽機車的排氣管排出高溫的廢氣,即QC不等於零,高科
技的今天,即使再精密的熱機也有廢氣的排出,因此熱
機無法將其由高溫所吸收的熱完全轉換為對外界作功。
絕對零度的低溫熱庫目前也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沒有效
率為百分之百的熱機。
實際上,上述之卡諾熱機是一個理想熱機,由於摩
擦及熱傳導等無法避免的能量消耗,使得一般真實熱機
的效率要比(14-34)式之卡諾熱機的效率低,換句話說,
卡諾熱機的效率是所有真實熱機的極限。若要提高熱機
的效率,則應設法提高吸收熱量時之熱源溫度TH,並儘
量降低排出熱量時之熱源溫度TC。
P. 86
例題八
證明以理想氣體為工作物質的卡諾熱機中,系統在高
溫熱庫TH所吸收的熱QH,與其在低溫熱庫TC所排出
的熱QC,有如下的關係:QH/QC=TH/TC
解
在圖14-20中,沿路徑ab作等溫吸熱膨脹時,因溫度
不變,且理想氣體之內能只與溫度有關,因此內能不
變,即△U=0。由於吸收熱量QH,故熱力學第一定
律中的Q為正,即Q=QH,且在此過程中所吸收的熱
等於等溫膨脹所作的功,即Q=WH,並由(14-7)式可
得
QH=Q=WH=n RTH ln(V2/V1)
P. 87
同理,沿路徑cd之等溫壓縮過程中,由於系統排出熱
量QC,故第一定律中之Q值為負,即Q=-QC,此過
程氣體作負功,即WC=Q,並由(14-7)式可得
QC=-Q=-WC=-n RTC ln(V4/V3)
=n RTC ln(V3/V4)
將上面兩式相除,得
QH
TH ln(V2 / V1 )

QC
TC ln(V3 / V4 )
路徑ab和cd均為理想氣體之等溫過程,因此
(1)
P1V1=P2V2
P3V3=P4V4
P. 88
路徑bc和da均為理想氣體之絕熱過程,因此
P2V2γ=P3V3γ
P4V4γ=P1V1γ
將上面四式相乘,並消去兩邊之P1P2P3P4,整理可得
V2/V1=V3/V4
(2)
將(2)式代入(1)式,得
QC
TC

QH
TH
P. 89
例題九
在卡諾循環中,氣體在500K進行等溫膨脹過程,在
300K進行等溫壓縮過程。已知等溫膨脹時有600卡的
熱量流入氣體,試求 (a)等溫膨脹時氣體所作的功為
何? (b)等溫壓縮時流出氣體的熱為若干? (c)等溫
壓縮時外界對氣體所作的功為何? (d)在一循環中氣
體所作的淨功為若干? (e)效率為何?
解
(a)理想氣體的內能只與溫度有關,所以在等溫過程
中系統之內能不改變,即△U=0;由第一定律得等
溫過程所作之功為
WH=Q=QH=600卡=2510焦耳
在等溫膨脹過程中,氣體所吸收的熱全用以對外作
功。
P. 90
(b)由(14-33)式,可得吸收之熱QH與排出之熱QC的關
係式為
TC
300K
QC  QH
(600卡)
(
)  360卡
TH
500K
故從氣體流出的熱量為360卡,亦即此過程之Q=-
QC=-360卡,負號表示由氣體系統流出的熱量。
(c)在等溫壓縮過程中,系統內能不改變,即,故
WC=Q=-QC=-360卡=-1510焦耳
W為負號表示氣體作負功,亦即外界對氣體作正功
1510焦耳,而此外界輸入的功,全轉換變熱量的形
式流出氣體,氣體的內能並無改變。
P. 91
(d)由(14-31)式得,氣體系統完成一循環時所作的淨
功為
W=QH-QC=600卡-360卡=240卡
=1000焦耳
(e)效率為淨功與其在高溫熱庫時所吸收熱量之比值
W
240卡
e

=40%
QH
600卡
P. 92
14-7 冷凍機
(一)水會自然的由高處流向低處,如欲反向而行,必
須由外界作功以克服重力。同樣的,熱會自然的由熱的
地方傳遞到冷的地方,如欲將熱量由冷的地方轉移到熱
的地方,也須要外界對系統作功,而此種裝置稱為冷凍
機。若將一熱機的循環過程反向操作,即可成為一冷凍
機,理想的卡諾冷凍機是遵循著上節所述之卡諾循環的
反時針方向進行,圖14-22所示為冷凍機的示意圖,在
外界對系統作功Wext的情況下,冷凍機能由低溫熱庫TC
抽取熱量QC,然後再於高溫熱庫TH排出熱量QH,重複
此循環,即可利用機械功,由低溫處抽取大量的熱而送
往高溫處。
P. 93
以家庭用的電冰箱為例,當壓縮機輸入電力作功時,能
將貯存食物之冷凍室(低溫熱庫)中的熱抽出,而送往
廚房中的空氣(高溫熱庫)。
在圖14-22中,如果QC、QH及外力對系統所作的淨
功Wext均取正值,則在冷凍機依卡諾循環之反時針方向
完成一循環後,其內能變化量△U=0,而氣體系統所
作的負功為W=-Wext,氣體系統所吸收的淨熱為Q=
QC-QH,由熱力學第一定律△U=Q-W可得
0=(QC-QH)-(-Wext)
故
QH=QC+Wext
(14-35)
上式顯示,排放至高溫熱庫的熱QH等於自低溫熱庫抽
取的熱QC與壓縮機之外力所作的功Wext之和。
P. 94
P. 95
(二)從效率和經濟的觀點來看,最好的冷凍機是花費
最少的功Wext,而能自低溫處抽取最多的熱量QC,因此,
我們定義由低溫熱庫抽出的熱QC與抽出此熱外力所需作
的功Wext之比值為性能性數,以量度冷凍機的性能,若
以符號K表示,則
QC
QC
K

Wext
QH  QC
(14-36)
P. 96
對於卡諾冷凍機而言,(14-33)式亦成立,故上式可改寫
為
QC
QC
TC
K


Wext
QH  QC
TH  TC
(14-37)
如果不需要外界作功就能運轉的冷凍機,其性能係數將
是無限大。一般市售的冰箱或冷氣機的性能係數約在2
至6之間,而此數值比理想的卡諾冷凍機小。
P. 97
例題十
有一理想的卡諾冷凍機在7C與42C的兩熱庫之間操作,
其每一循環過程需輸入1000焦耳的電能,求
係數為何?
(a)性能
(b)每一循環中,從低溫熱庫抽取多少熱?
(c)每一循環中,排放至高溫熱庫的熱為何?
解
(a)TC=273+7=280K,TH=273+42=315K,由(1437)式得性能係數為
TC
280K
K

8
TH  TC
315K  280K
P. 98
(b)由(14-37)式得其由低溫熱庫抽取的熱為
QC=KW=8×1000焦耳=8000焦耳
(c)由(14-35)式得排放至高溫熱庫的熱為
QH=QC+W=8000焦耳+1000焦耳=9000焦耳
此QH亦可由(14-13)式求得。
P. 99
14-8 熱力學第二定律
在科技的歷史上,人類曾絞盡腦汁設計一種完美熱機,
如圖14-23所示,希望能將其由熱庫所吸收的熱完全轉
變為有用的功,如此就能向海洋或周圍的空氣等豐富熱
庫吸取熱量來作功,而不須要燃燒燃料,以提供溫度比
外面環境更高的熱庫。即使工程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
現在的熱機自高溫熱庫所吸取的熱量,仍然有相當大的
部分隋著廢氣在低溫熱庫排出,無法完全轉換為功。由
實際上經驗的累積,物理學家認為沒有完美熱機的存在,
而形成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第一種形式,此定律可述之為:
熱不可能在沒有其它效應伴隨發生的情況下,完全地轉
變為功。此定律打破了發明家們製造完美熱機的希望。
P. 100
圖14-23
P. 101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經驗的歸納,它有許多種不同形
式的陳述,而這些敘述可以證明彼此是等效的。人類最
初也曾充滿希望的想設計出一具完美冷凍機,如圖1424所示,希望它能將熱從低溫物體移到高溫物體上,而
不必外力作功。科學家們長期實驗的結果顯示不可能製
造出這種儀器。冷凍機欲從低溫物體吸取熱送到高溫物
體中,一定要有功或機械能的輸入。換言之,沒有完美
冷凍機的存在,形成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第二種形式,
此定律亦可述之如下:熱不可能在沒有其它效應伴隨發
生的情況下,由低溫物體流向高溫物體。此定律也粉碎
了發明家們製造完美冷凍機的希望。
P. 102
圖14-24
P. 103
功可以完全轉換為熱,而熱卻不能完全轉換為功,熱力
學第二定律揭示了熱功轉換之不可逆性;再如糖可溶於
水中,而糖水卻不能自動析出糖與純水;其它如人的變
老,鐵的生鏽等,這些現象都說明了自然界正在進行著
不可逆的單向變化過程。
P. 104
14-9 理想氣體動力論
(一)氣體有許多性質與固體或液體差異甚大,遠在十
八世紀初,科學家們就在發展描述理想氣體行為的理論,
稱為氣體動力論,嘗試由氣體分子的微觀觀點來解釋氣
體的壓力、溫度等宏觀現象。氣體動力論對理想氣體分
子有下面的一些假設:
P. 105
(1)氣體由數目極大的單獨分子所組成。
(2)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遠比分子的直徑大得多,因此,
除了碰撞外,分子間沒有其它的交互作用。
(3)在兩次碰撞之間,氣體分子不停地作等速直線運動,
而其運動方向是不規則的,並不會偏重於某一特定方
向。
(4)氣體分子間或與容器器壁的碰撞,都是完全彈性的。
P. 106
(二)以下我們將根據理想氣體分子的模型,來推導前
面所述之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式。如圖14-25所示,為
簡化起見,設氣體填充於邊長為L的正立方體之容器內。
考慮一質量為m之氣體分子,其速度 可分解為沿立方
體容器三邊方向的三個分量,即

v  v x iˆ  v y ˆj  v z kˆ
(14-38)
P. 107
P. 108
當此氣體分子與A1面碰撞後,其vx分量將以相反方向的
速度反彈,而vy和vz的方向與大小不變,如圖14-26所示。
所以此分子之動量的變化量為
pf-pi=(-mvx)-(mvx)=-2mvx
(14-39)
由動量守恆定律可得,A1面在經一次碰撞後的動量變化
量與分子之動量變化量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即
△p=+2mvx
(14-40)
P. 109
(三)此氣體分子將來回於A1面與A2面之間,而不斷地
撞擊器壁,其來回一趟所須的時間為△t=2L/vx。由牛
頓第二運動定律(7-15)式,可得此第i個氣體分子施於A1
面的平均作用力為
2mv x
mv x
p
Fi 


t
2L / v x
L
2
(14-41)
上式為一分子所造成的力,若每個分子的質量皆為m,
則所有分子施於A1面的總力F可表示為
m
2
2
F   Fi 
(vx1  vx 2  )
L
(14-42)
P. 110
其中vx1、vx2…分別表示分子1、分子2、…之速度的x分
量。作用於A1面的壓力P為總力F除以其面積A=L2,得
F
m
2
2
P
 3 (vx1  vx 2  )
A
L
(14-43)
上式之L3為容器體積V。若N為容器內氣體分子的總數,
則上式可改寫為
m
Nm v x1  v x 2   (12-44)
2
2
P
(v x1  v x 2  ) 
(
)
V
V
N
2
2
P. 111
上式右邊括弧內的量為容器中所有分子在x方向的速度
分量之平方的平均值,若以符號 v x 2 表示之,則上式為
Nmv x
P
V
2
(14-45)
P. 112

(四)每一氣體分子之速度 v i 的大小與其分量vxi、vyi、
vzi的關係式為
vi2=vxi2+vyi2+vzi2,i=1、2、3、…、N
(14-46)
所有分子的速度之平方的平均值為
2

(
v

v

v
)

v

v

v

v
xi
yi
zi
yi
i
xi
zi
v2 




N
N
N
N
N
2
2
 vx  v y  vz
2
2
2
2
2
2
2
(14-47)
P. 113
由於氣體分子的數目極多,而且每個分子作完全不規則
的運動,分子運動不會偏重於某一特定方向,所以在x、
y、z等方向的速度分量之平方的平均值應當相等,即
(14-48)
2
2
2
由上兩式可知
vx  v y  vz
(14-49)
1 2
 v y  vz  v
上式之 vx 為所有分子的速度之平方的平均值,其平方根
3
稱為方均根速度,以符號v
v2
rms表示,則
2
2
2
或
v rms  v 2
(14-50)
v  vrms
2
2
P. 114
(五)將(14-49)式及(14-50)式代入(14-45)式,可得壓力
為
2
Nmvrms
(14-51)
P
3V
上式中Nm/V表示容器中氣體的密度ρ,因此上式之壓
力亦可表示為
1
2
P  vrms
3
(14-52)
P. 115
上式以氣體方均根速率之微觀觀點來描述氣體壓力之宏
觀性質,將(14-51)式整理可得
1
2
1
2
2
PV  Nmvrms  ( N )( mvrms )
3
3
2
(14-53)
上式中後面第二個括弧的量為每個氣體分子之平均平移
動能。由理想氣體方程式(13-27)式,PV=NkT,與上式
比較,可得每一分子之平均平移動能為
1
3
2
K  mvrms  kT(每一個分子之平均平移動能)(14-54)
2
2
P. 116
上式揭示了氣體溫度所具有的物理意義,理想氣體中每
一分子的平均平移動能與絕對溫度成正比,換言之,氣
體溫度是氣體分子平均平移動能的外在表現。
P. 117
(六)(14-54)式為一個分子的平均平移動能,欲得到一
莫耳分子的平均平移動能,可將亞佛加厥常數NA乘以
(14-54)式的兩邊,得
1
3
2
N A mvrms  N A kT
2
2
(14-55)
由於NAm表示氣體的分子量M,NAk為氣體常數R,因此
上式亦可寫為
1
3 (每一莫耳分子之平均平移動能)(14-56)
2
K  mvrms  RT
2
2
P. 118
上式為一莫耳理想氣體之平均平移動能與絕對溫度的關
係式。
由(14-52)、(14-54)及(14-56)等式可得氣體分子的方均根
速率為
vrms
3kT
3RT
3P
 v 


m
M

2
(14-57)
P. 119
(七)我們將理想氣體的分子假設為極小的堅硬粒子,
除碰撞期間外,分子彼此之間並無力的交互作用,所以
理想氣體並沒有內在的位能,其內能全為動能的形式。
(14-54)式為每一分子的平均平移動能,因此N個分子的
總動能,或是說內能U為
3
U  NkT
2
(N個分子之內能)
(14-58)
P. 120
如果以莫耳為單位,由(14-56)式可得n莫耳氣體分子的
總動能,或是說內能U為
3
U  nRT
2
(N莫耳分子之內能)
(14-59)
(14-58)式及(14-59)式均顯示理想氣體的內能與絕對溫度
成正比,而與壓力和體積無關,此與前面的假設符合。
由此內能的公式,我們可導出理想氣體的定容和定壓莫
耳比熱。
P. 121
(八)由(14-59)式可知,當溫度升高△T時,系統內能
的變化量為
3
U  nRT
2
(14-60)
在定容加熱過程中,系統所作之功W=0,由第一定律
可知,流入系統的熱量等於內能的變化量,即QV=△U。
再由氣體定容莫耳比熱的定義(14-17)式及(14-60)式,得
QV
U
2nRT / 2
3
CV 


 R
nT
nT
nT
2
(14-61)
P. 122
上式之定容莫耳比熱的理論值3R/2約為2.98卡/莫
耳.K,與表14-1中單原子氣體之CV的實驗值相當符合,
這結果顯示氣體動力論模型的正確性。
由(14-25)式可得理想氣體之定壓莫耳比熱為
3
5
CP  CV  R  R  R  R
2
2
(14-62)
因此,CP與CV的比值為
C P 5R / 2
 

 1.67
CV 3R / 2
(14-63)
此一理論數值與表14-1中之單原子氣體的實驗值符合。
P. 123
(九)CV等於3R/2的預測並不適用於多原子氣體,這
是因為多原子氣體之每一分子係由兩個或更多個原子所
組成,因此,除了平移動能外,原子相互之間尚有振動
動能,及其對質量中心的轉動動能,多原子氣體的內能
形式比單原子氣體分子複雜。
由(14-54)式可知,在相同溫度下,所有氣體分子均具有
相同的平均平移動能,與氣體的種類或質量無關。氣體
的溫度,決定於該氣體分子的平均平移動能。當熱量在
等容情形下流入一單原子氣體系統時,這些能量全用以
增加氣體分子的平移動能。但是,當熱量流入一多原子
氣體系統時,此能量只有部分是用來增加其平移動能。
P. 124
因此當相等的熱量分別流入含有相同分子數之單原子與
多原子氣體系統時,多原子氣體中的溫度上升要比單原
子者為小。換言之,要上升相同的溫度,須對多原子氣
體提供較多的熱量。這可以說明表14-1中多原子氣體之
莫耳比熱的實驗值比單原子者大。
P. 125
例題十一
試求在300K時,每一個氫分子的平均平移動能為何?
解
由(14-54)式得每一分子的平均平移動能為
3
3
K  kT  ( )(1.38 1023 焦耳 / K)(300K)
-21
2
2 焦耳
=6.21×10
此數值與氣體的種類或質量無關,只與溫度有關。
P. 126
例題十二
一莫耳單原子氣體溫度升高1K時,求其內能增加若
干焦耳?
解
由(14-60)式,一莫耳氣體溫度升△T=1K高時,其內
能增加
3
U  nRT
2
3
 ( )(1莫耳(
) 8.31焦耳 / 莫耳  K)(1K)
2
=12.5焦耳
P. 127
例題十三
試求一個氫分子在溫度為300K時之方均根速率為何?
解
氫的克分子量為M=2公克/莫耳=2×10-3公斤/莫耳,
由(14-57)式得其方均根速率為
vrms 
3RT

M
3(8.31焦耳 / 莫耳  K)(300K)
2  10 3 公斤 / 莫耳
=1930公尺/秒
P.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