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部落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象鼻部落

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規劃之研究
~以苗栗縣泰安鄉象鼻部落為例
入口意象
南三村
象鼻古道
(虛線)
象鼻吊橋
象鼻吊橋
象鼻古道與日據觀護所
研究範圍_象鼻部落
千兩山
白色為象鼻古道 黃色為將闢建之千兩山登山步道
從士林壩遠眺象鼻部落及雪見
士林部落-士林壩-象鼻部落
象鼻泰雅染織中心與傳統建築
象鼻部落_生態資源
1.動物生態
共記錄甲殼類1科1種、兩生類3科7種、鳥類16科34種。昆蟲
調查以鱗翅目及蜻蛉目為主,記錄鱗翅目6科15 種、蜻蛉目2
科5種。在中象步道約海拔1千公尺的產業道路上,同時有中、
低海拔森林性鳥種棲息,以畫眉科鳥類居多,但鳥況不穩定;
附近亦記錄到赤腹鷹、林鵰及蜂鷹,判斷應為偶然過境之個
體。
2.植物
多為果園及桂竹林,其餘為演替初期的次生林,以山黃麻、
小葉桑及構樹為主,間參雜樟樹號相思樹、油桐造林,及小
面積的柳杉造林。不易開發的陡坡以櫸木及台灣欒樹為主要
樹種。
3.大安溪河谷
發源於大霸尖山,河面寬廣。達拉崗民宿區是眺望大安溪河
谷及士森壩最佳地點。
4.山蘇林
林相完整、層次豐富,森林以櫸木為優勢樹種,每棵樹上幾
乎都有蕨類植物山蘇,林下潺潺小溪流過,有著寧靜、神秘
的氣氛。
象鼻部落_生產資源
1.甜柿
產季為每年 10 月至翌年 1 月。鄉公所近年
推動「甜柿節」活動,但多以販售為主,較少
提供採果體驗。甜柿為本區重要經濟作物之一,
但噴藥及施肥皆影響生態環境,大面積的開墾
亦造成水土保持問題。
2.桂竹筍
每年 4 月採收、加工。為本區重要經濟作物
之一。大面積的桂竹林降低生物多樣性。
每年 5-7 月採收。未提供採果體驗。
3.紅肉李
4.短期作物
包括四季豆、甘藍、辣椒、甜椒、苦瓜及草莓。
除中盤收購外,當地居民會於假日在士林壩旁
空地販售。
象鼻部落_生活資源
1.染織工藝
7.狩獵及採集文化
2.遷移及戰爭史
8.象鼻古道與日治觀護所
3.祖靈祭
9.象鼻吊橋
4.GaGa 信仰
5.傳統建築
6.紋面文化
10.馬拉邦古道
11.泰雅傳統美食
12.民俗植物
研究動機
•與研究者(個人)有關
–教育工作者
–國家公園志工
–環境教育領航人
–對部落永續發展的關懷
–新成立部落組織(永續發展協會)
–在地人的思維(南三村泰雅子民)
•公部門執行的計畫及學者的研究案豐富,
但對部落的發展有限。
研究目的
1. 透過文獻分析(包括國內外成功的案例分析)及實
際對部落的觀察、採訪先進行象鼻部落在生態旅
遊SWOT分析。
2. 直接參與社區組織(協會)來運作(行動研究),透
過與住民長期的陪伴,引進公私部門及專業團體
的資源,進行部落生態旅遊培力的工作,並從部
落住民觀念的改變到具體行動的整個歷程做質性
且為在地觀點之最真實的描述。
3. 發展象鼻吊橋—象鼻古道—千兩山步道成為部落
生態旅遊綠色廊道,並試圖創造此廊道具有生態
復育及傳遞泰雅文化之功能?
研究方法
• 文獻分析
– 專家學者研究、公部門(特別是國家公園)計畫、相關法
令規章
– 國內外成功案例分析(桃米、霧台、司馬庫斯、山美)
• 參與觀察
– 從一個部落協會出發至大部分住民參與的歷程
• 深度訪談
– 耆老、獵人、農民、旅遊業者(餐廳、民宿、相關業者)、
遊客
目前閱讀文獻的心得
• 生態旅遊意涵百家爭鳴,但有一些脈絡或
要點可循,並已有大家認同的定義。
• 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相關研究很多,
各有研究的焦點,但在實際面效果不顯著,
原住民生態旅遊的知識普遍無具體概念及
行動。
• 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的研究大部分焦點在
國家公園週邊部落或社區。
雪霸國家公園研究文獻
1999
雪霸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及聯外道路
交通系統之規劃研究:以生態旅遊之
觀點
雪見地區發展生態文化旅遊運作模
式研究
賴明洲
2001
雪見地區泰雅文化重現之探討
尤瑪˙達陸
(黃亞莉)
2003
泰雅族生態智慧之探討─以雪見為
例
林益仁
2003
雪霸國家公園遊憩承載量之研究
楊錫麒
2000
黃躍雯
雪霸國家公園研究文獻
2003
原住民觀光遊憩產業永續經營之研
究─以雪見為例
俞文德
2004
雪見地區原住民民宿發展可行性之
調查與規劃
楊錫麒
2004
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研究: 黃躍雯
雪霸國家公園雪見地區的個案(內
政部營建署委託)
2006
雪霸國家公園雪見地區的生態旅遊
發展策略
黃躍雯
2009
雪見地區生態旅遊相關業者之專業
輔導及象鼻部落之培力計畫成果報
告書
黃躍雯
生態旅遊定義
• 1990 年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對生態旅遊定義為:「生態旅遊是
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
利。」
• 王鑫(2002)則認為「生態旅遊」是一種旅遊的形式,主
要建基在一地的自然、歷史,以及土著文化上(含原住民
的或該社區的文化)。
• 2005 年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生態旅遊白皮書將生態旅
遊定義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
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 楊和霖(2007)則定義生態旅遊是感性的、知性的、靈性
的、健康的、不污染、不破壞、不騷擾環境的、尊重、體
驗當地自然與文化的旅遊方式,認為生態旅遊應關心五大
面向:基於自然與文化、重視環境教育、喚起保育意識、
支持地方永續發展、利益回饋社區等。
永續會生態旅遊白皮書提出八大原則
•1.必須採用低環境影響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2.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
•3.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4.必須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5.必須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6.必須聘用了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7.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8.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研究概況
(吳旬枝,2006)
1. 旅遊動機、遊客屬性、認知與滿意度等遊客面向
切入。
• 生態旅遊遊客行為與態度等相關研究請參閱:Meric
& Hunt,1998;林嘉琪,1997;林國銓、董世良,
1996;林國銓,1996;黃壹貞、林喻東,2001 等。
2. 對生態旅遊的屬性、內涵與本質(諸如自然資源
保護、評估與策略、規劃、市場供需等)進行檢
視和探究。
• 生態旅遊本質的相關研究請參閱:左顯能,1993;宋
秉明,1995;王育群,1996;王鑫,1996;黃躍雯、
王鑫、黃宗成,2001 等著作。
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研究概況
(吳旬枝,2006)
3. 研究對象為部落居民在認知、反應、態度、意願
和需求、以及其可行性等的前置調查。
• 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認知相關研究請參閱:蔡承遠、
孫瑜華,2001;黃尹鏗,1996;黃嘉郁、朱家葆,
2000;廖秀梅,2000 等。
4. 生態旅遊發展開始後的成果、對部落帶來的衝擊,
以及針對個案執行成果的探討。
• 觀光發展衝擊相關參考資料請參閱:李國忠,1991;
林瓊華、林晏州,1995;黃翠梅,1996;劉可強、王
應棠,1998;吳瓊宗,2002 等。
原住民部落與生態旅遊發展通則
1. 土地為原住民生存的根本,切勿輕易讓售或設
定抵押
2. 可放慢開發腳步,也應在穩定中求成長
3. 成立地方(社區)組織的必要性
4. 協助部落擬具財務計畫,向行庫爭取貸款額度
5. 收取入園費、清潔費及解說嚮導費的必要
6. 實施承載量管制的重要性
7. 政府的全力支持,才是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
遊成功的關鍵
(黃躍雯,2000)
參考文獻
• 陳本騰,2004,原住民部落居民對發展觀光產業影響的認知─以苗栗
縣泰安鄉南三村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etd0315104-004417-1)
• 黃躍雯等,2005,雪霸國家公園生態旅遊整體規劃研究,內政部營建
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200612
• 林躍龍 ,2008,從永續發展的觀點探討原住民社區生態旅遊的困境
與解決之道-以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崙埤部落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
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401501
• 王鑫,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 921230
• 李淑娟,台灣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規劃之研究-以屏東霧台魯凱族部
落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aco3
• 黃躍雯等,2009,雪見地區生態旅遊相關業者之專業輔導及象鼻部落
之培力計畫,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aco4
參考文獻
• 賴明洲,1999,雪霸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及聯外道路交通系統之規畫研
究:以生態旅遊之觀點,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Aco5
• 林光浩,2007,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力分析—以屏東縣春日
鄉(CHI-KA-DAN)部落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
論文。190054
• 吳昂謹,2003,原住民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之效益初探-以南投縣信
義鄉之巴庫拉斯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70028
• 吳旬枝,2006,原住民族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雙邊互動
關係–同禮部落VS太魯閣國家公園,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213254
• 廖秀梅,2001,生態旅遊與地方居民之關連性-以台南七股沿海地區
為例,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研討會。
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也就是將自然保育與生態旅
遊地當地因旅遊而產生的工作機會相互連
結的方式之一,旅遊期間所產生的食衣住
行育樂等各面向的需求都由當地居民提供
並且收取費用;也就是由社區的居民經營
並管理生態旅遊事業,並且由社區本身看
管其賴以維生的自然資源,用生態旅遊經
營所帶來的收益回饋到自然資源保育的面
向上;是結合了保育、經濟和社區發展的
方式(Sproule,1996)。
生態旅遊地點評鑑準則(黃正聰,2002)
1.
2.
3.
4.
5.
6.
7.
8.
地點的安全性
交通的便利性
符合環保概念的餐飲及住宿提供等「旅遊服務系統」
需含括自然資源多樣生、人文資源特殊化及具地方特色
的產業等「環境資源特色」;
良性、和諧又自發性的「組織發展」;
符合概念且對環境衝擊最小的「生態旅遊」行程;
「當地意見領袖與居民配合意」以共同參與地方資源的
保育及維護;
是否提撥部份收回饋當地環境保護和維護的「效益評
估」。
生態旅遊案例-澳洲
•澳洲擁有廣大且未遭受破壞的環境
•澳 洲 擁 有 全 球 11 處 世 界 級 遺
產 區 ( World Heritage listed
areas )。
•澳 洲 生 態 旅 遊 協 會 ( EAA) 至
少 擁 有 500 名 以 上 的 會 員 , 成
員包括生態旅遊者、批發商、非官方組織、
政府部門… 等;
(賴明洲,1999)
生態旅遊案例-南非(Western Cape)
•擁有當今世界非常豐富的植物資源,可謂
是一個以植物資源為主的生態旅遊地;
•當地多變的農田景觀、鳥類生活習性及岩
石也吸引生態旅遊者前往。
•當局嚴格要求旅遊人數在 6-16 人之間。
•將遊客從當地獲得的旅遊滿足轉換成實質
的經濟利益回饋給當地社會居民
(賴明洲,1999)
生態旅遊案例-匈牙利
•Hortobagy 國家公園 _天然人文景觀的原
野地,也是匈牙利境內最早成立的國家公
園。
•Kiskunsag 國家公園_濕地
•Bukk國家公園_森林、山勢、石灰岩地形及
深谷。
•Aggtelek國家公園_稀有的動、植物及考古
學基地。
•FERTO-HANSAG國家公園_草原
旅遊的衝擊
•「原住民新聞雜誌」製作人王亞維表示,遊客進
入原住民部落帶來的環境衝擊甚大:
–不尊重當地文化資源及社區生活的旅遊態度,讓原住
民寧可放棄實質的「旅遊收入」
–隨意停車造成交通不便,干擾原住民進出;
–亂丟垃圾造成環境污染;
–於山川舉行宗教儀式且焚燒金紙,破壞景觀;
–破壞農作畜牧生態,如隨手盜拔小米、順手牽羊;
–隨性攝影干擾原住民生活,不尊重原住民的生活空間
(擷取自聯合報88.1.12;經修改)。
旅遊的衝擊
•觀光是原住民比較容易推展的項目,所需
技術層次較低,也可能快速帶動地方發展,
但部落在尚未準備充足下,衝突與誤解成
為難以避免的現象,部落的原住民可能為
增加收入而須要忍受歧視,另一方面獲取
利益者常常不是生活被干擾的原住民(黃
國超,2000)。
原住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問題
1. 環境層面:在當前山林自然景觀受到天然及人為嚴重破
壞的狀況下,原住民社區的環境能否支持生態旅遊?是
否具有生態環境的原始面貌,物種多樣性、優美的環境
景觀及人為設計的特色等?這些環境及環境設施是否經
得起遊憩的衝擊?
2. 社會層面:當前的原住民傳統文化受到現代社會的衝擊
以及主流文化的侵蝕,其傳 統文化還保存有多少?是否
足以彰顯原住民文化特色,創造部落的差異性,醞釀出
吸引力讓旅客來了解?
3. 經濟層面:原住民社區人口本就相對稀少,加上青少年
人口嚴重外流,原住民社區財務、人力、設計、行銷能
力、經營管理等面臨資源的匱乏的困境,有沒有能力推
動生態旅遊?(林躍龍,2008)
彭國棟(2003)生態社區工作項目
1.
2.
3.
4.
5.
6.
7.
生態資源調查監測及教育;
生態工法恢復河川及自然棲息地生機;
社區綠美化;
原生植物育苗及物種保存;
河川及溼地保護;
生態旅遊集民宿經營者輔導培訓;
成立協調及監督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