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地景保育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03地景保育

第三章地景保育
一、地景欣賞與保育
1.景觀保育的重要性
(1)不可再生資源、不可回
復
(2)遊憩、精神、歷史、科
學、教育資源
2.景觀的範疇
(1)自然景觀:如地質、地形、生物等
(2)文化景觀:如農田、聚落、建築、文字、宗教活
動等
3.特殊景觀的欣賞
3 景觀保育
(1) 興起背景:工業化、都市化→破壞景觀→景觀維
護的意識→景觀保育
(2 )景觀的價值:滿足欣賞的審美需求、提供休閒遊
憩、傳承歷史文化、提供科學研究、促進經濟收
益
(3) 景觀保育的目的:避免有價值的景觀受到毀滅性
破壞,並且確保其能為後代永續利用
(4) 實例:英國的鄉村景觀保育運動
4 世界襲產
(1) 緣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類開始意識到戰爭、自然災害、
環境災難、工業發展等威脅著世界各地許多珍貴的文化
與自然襲產,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努比亞行
動計劃」,阿布辛貝神殿和菲萊神殿等古蹟被仔細地分
解,然後運到高地,再一塊塊地重組裝起來。這個保護
行動共耗資八千萬美元,其中有四千萬美元是由50多個
國家集資的。這次行動被認為非常成功,並且促進了其
它類似的保護行動,比如挽救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
基斯坦的摩亨佐-達羅遺址、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
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起草了保
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協定。於 1972 年在巴黎通過《保護世
界文化和自然襲產公約》,首度界定世界襲產的定義與
範圍,希望藉由國際合作的方式,解決世界重要襲產的
保護問題。
(2)定義:世界襲產(World Heritage),又譯為世界遺產,
係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世界襲產委員會所認定的自
然襲產、文化襲產和複合襲產。
(3) 特色
A必須具有傑出的文化或自然普世性價值
B2010年8月止,《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
國已達187國家與地區,共有911項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s)分佈在151個國家中。依其類型可分為
文化遺產704項、自然遺產180項以及兼具兩者特性之複
合遺產27項。
※世界遺產並不包括非物質文
化遺產。非物質遺產並不是
世界遺產的類別之ㄧ,而是
在獨立的國際公法、締約國
大會以及跨政府委員會下運
作的計畫。自2009年每年公
佈三種非物質遺產名單The
Intagible Heritage Lists,
包括急需保護名單、非物質
文化遺產名錄以及保護計畫。
※ 2003年10月,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
約,確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概念來取代人類口述與無
形遺產,並設置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此
同時,教科文組織持續以兩年一次的進度評選人類口述與
無形遺產,它們具有特殊價值的文化活動及口頭文化表述
形式,包括語言、故事、音樂、遊戲、舞蹈和風俗等,至
在2005年11月為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告了90項「人類
口述與無形遺產代表作」,例如摩洛哥說書人、樂師及弄
蛇人的文化場域、日本能劇、中國崑曲等。2009年起,正
式公佈了第一批非物質遺產名單。
http://bbs.voc.com.cn/topic2668843-1-1.html
(4)世界襲產界定標準:被提名的襲產必須具有「凸出的、普
世的價值」,並且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準方可被
提名。
A自然
• 具有特殊的自然美或美學重要性的極致的自然現象或地
區;如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南美阿根廷與巴西邊界的
伊瓜蘇大瀑布
• 凸出地代表了地球歷史上的主要階段,包括生物紀錄、
導致地形變化的、正在進行的地質過程或是重要的地質
或地形的特徵;如具有典型石灰岩風貌的中國黃龍保護
區
• 凸出地代表了在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
統和動植物群落的演化和發展中的重要的、正在
進行的生態和生物過程;如達爾文物競天擇學說
的啟發地——南美厄瓜多的加拉巴戈群島
• 包含對在原址上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自然棲
息地,包括那些從科學或保護的角度來看具有普
世價值的受威脅的物種;如南美秘魯的馬奴
(Manu)國家公園,擁有亞馬孫流域最豐富的生
物多樣性,園內有超過世界 10%鳥類品種
B文化
• 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如維
也納的申布倫宮殿及花園、中國的始皇陵
• 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內,對建築藝術、紀
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如法國凡爾賽宮及其庭園、印度德里胡馬雍古墓
• 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
種現存或已經滅絕的文明;如法國聖米榭山修道院及其海
灣、祕魯庫斯科城
• 可做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
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如加拿大魁北克歷史區、
澳門歷史城區
• 凸出地代表了一種或幾種文化中人類傳統的居住
方式、利用土地或海洋的方式,或是代表了人類
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尤其是當這種關係在不可逆
的變化下顯得非常脆弱的時候;如中國莫高窟、
西班牙格拉納達的阿罕布拉宮
• 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思想、信
仰或文學作品有直接、實質的聯繫的文物建築等;
如希臘奧林匹亞考古遺址、日本廣島和平紀念館
C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並且同時符合兩者認定的
標準的地方,為最稀少的一種襲產,截至 2007
年止,全世界只有 25 處;如中國的黃山、秘魯
的馬丘比丘
(5)被列入世界襲產有兩項實質好處:一是帶來顯著
的觀光收入,二是可獲得國際提供的專業技術與
資金的支援,維護自然景觀與文物。這兩項益處
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二、景觀調查、評估與分區管制
1 臺灣特殊景觀的分布
(1)條件
A板塊交界
B高溫、多雨
C南來北往交通要衝
(2) 國家公園:
(3) 國家風景區:目前臺灣共有 13 處國家風景區
2 景觀調查
(1) 調查步驟:資料蒐集和判讀→實地記錄景觀特徵
第一版(測繪日期從74年3月至75年11月)
第三版(測繪日期約為92年
http://gemvg.com/archives/65
(2) 調查方法
A路線景觀調查(小範圍):選擇觀景點→繪製視
域圖→視域分析與實地修正
B區域景觀調查(大範圍):找出景觀組成因子或
可量化地勢因子→繪製各種主題地圖→疊圖分析
並畫出具有階層性的分區界線→分區→以路線景
觀調查方式進行實地調查並記錄
3 景觀評估
(1) 專家法:
A省時、省力、省經費,
B質的分析:美學評估原則(生動性、繁雜性、稀
少性、統一性、完整性)
C針對景觀因子做量的分析
(2) 大眾偏好法:採問卷、訪談、照片等方式,蒐集
一般民眾對景觀的認知偏好程度,並加以量化或
質性描述
景觀評估
↓
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保護區、國家風景區
(3)在世界各國的國家公園很明顯可看出強調地形景
觀的比例較高。主因是地形景觀是較持久不變的
自然現象,而且記載的地球歷史也最久,同時也
是各種生物賴以生存之場所。
(4)臺灣的地形景觀評估
A臺灣的地形景觀依上述評分指標,評估後可劃分
為國家級、省級和縣級三種等級,並實施不同等
級的保護措施。
B臺灣評選出的國家級地形景觀有:玉山主峰、雪
山圈谷(昔日冰斗所在)、大霸尖山、太魯閣峽
谷、清水斷崖、龜山島、野柳岬、月世界泥岩惡
地、烏山頂泥火山、火炎山礫岩惡地等十處。
4 分區管制
(1) 目的
A保護特殊景觀
B兼顧資源永續利用
(2)分區
A嚴格保護「核心區」
B合於核心區保護目的、可合理、有限度利用的「緩衝區」
(3)實例:臺灣的《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
A 核心區
B緩衝區
C永續利用區
三、國家公園與地景保育
1 國家公園的起源
(1) 全世界首座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2) 「黃石模式」
A「排除人為干預」
B「大面積園區劃設」
C「國家政府直接介入管理」
2 國家公園與地景保育
(1) 國家公園設立目的:保存特殊景觀與動植物生態、
提供人類從事科學研究、休閒遊憩與環境教育
(2) 保護手段:分區管制
A美國國家公園分為四個管制區:自然區、史蹟區、
公園發展區、特別使用區
B臺灣國家公園分為五個管制區:生態保護區、特
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憩區、一般管制區
(3)爭議:由美國國家公園衍生出
A一:完全排除人為干擾等於驅離原住民?
B二:保護區真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
(4)新趨勢:生物圈保護區模式
核心區、緩衝區、過渡區
3 社區參與與地景保育
(1) 背景:國家公園的排除永久性居民干擾的理念侵
害原住民的土地權與生存權→引發衝突
(2) 解決方法:社區參與,指將原住民納入結盟伙伴,
兼顧在地社區發展及原住民的經濟生產和社會生
活
如肯亞的 Masai Mara 動物保護區:二十世紀初,
英國殖民政府以其自我偏見,認定以游牧為生的
馬賽人對其周遭豐富的野生動物深具威脅性,因
而在馬賽人的家園設立了 Masai Mara 動物保護
區。保護區內禁止馬賽人進入,但卻允許白人在
區內的狩獵活動,這造成強悍的馬賽人極大的不
滿與抵抗。肯亞獨立初期承襲殖民政府的政策,
不但造成政府與馬賽人的對立,馬賽人甚至故意
屠殺動物以表達他們的不滿。在此種衝突結構之
下,肯亞政府的保護野生動物之目標自然無法達
成。
有鑑於上述問題, 負責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的「肯亞野生動植
物服務部」(KWS)在 1990 年的時候成立了「社區野生
動植物服務」(CWS)單位,專門從事國家公園(保護
區)與當地居民間的溝通合作事宜。CWS 主要的工作包
括:劃定國家公園(保護區)內土地及資源的使用方式、
協助社區建設、分享觀光所得、生態保育教育。透過與當
地居民的溝通、協調及利益分享,CWS 試圖改變過去因
「由上而下」的政府措施而遭致的居民反感與敵對。在
Masai Mara 保護區,觀光收益大部分留在地方,並被用
來設立集水站、學校、醫療站等設施。附近的馬賽人在遭
受野生動物侵犯時能獲得適當的補償,乾旱時並有緊急救
濟措施。再者,由於觀光活動熱絡,有些馬賽人得以在保
護區內取得一份管理員的工作,而少數村落也可藉文化表
演活動獲得觀光收益。以上種種措施,都逐漸在改變以往
馬賽人與保護區及肯亞政府間的惡劣關係;保護區的分享
利益及回饋措施與文化觀光活動,不但能為他們帶來生活
的改善,在某些程度上也有促進馬賽族人文化認同與保存
的功能。再者,由於有了居住在周圍馬賽人的合作,保護
區內的動物更有效的被保護著,動物不再被屠殺,盜獵者
也不敢再進入此一區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