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核酸化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4: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概
述
核酸(nucleic acid)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
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
RNA(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
核酸化学
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 1868年 Fridrich 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 1944年 Avery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 1953年 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 1968年 Nirenberg发现遗传密码
• 1975年 Temin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 1981年 Gilbert和Sanger建立DNA 测序方法
• 1985年 Mullis发明PCR 技术
• 1990年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1994年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 2001年 美、英等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框架
核酸化学
二、核酸的分类及分布、功能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90%以上分布于细胞核,其余分布于
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质粒等。
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
体的基因型(genotype)。
核糖核酸
分布于胞液、胞核。
(ribonucleic acid, RNA)
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
达。某些病毒RNA也可作为遗
传信息的载体。
核酸化学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核酸化学
一、元素组成
主要元素组成: C、H、O、N、P(9~11%)
与蛋白质比较,核酸一般不含S,而P的含量较
为稳定,占9-11%。
二、基本构成单位:核苷酸(nucleotide)
核苷酸由戊糖、磷酸和含氮碱三部分构成
核酸化学
戊 糖
碱 基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胺
式
亚
胺
式
互
变
异
构
核酸化学
酮
式
烯
醇
式
互
变
异
构
核酸化学
碱基的结构特征
 嘌呤碱和嘧
啶碱分子中
都含有共轭
双键体系,
在紫外区有
吸 收 ( 260
nm左右)。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核苷 nucleoside

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OH
NH2
N
N
N
N
HOCH2
N
O
H
H
H
OH
N
H2N
N
N
HOCH2
O
H
H
H
OH
ÏÙàÑßʺËÜÕ
H
H
OH
OH
NH2
OH
Äñ àÑßʺËÜÕ
N
N
HO
HOCH2
HOCH2
O
H
H
OH
°ûà×ऺËÜÕ
核糖核苷:AR, GR, UR, CR
脱氧核苷:dAR, dGR, dTR, dCR
N
O
H
H
H
OH
HO
N
H
H
H
OH
OH
Äòà×ऺËÜÕ
核酸化学
核苷酸(ribonucleotide)的结构与命名
核
苷
和
磷
酸
以
磷
酸
酯
键
连
接
核酸化学
稀有核苷酸
修饰成分
 核酸中也存在一些不常见的稀有碱基。
稀有碱基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是上述碱
基的甲基化产物。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1、核苷酸的组成:含氮碱基、戊糖和磷酸。
2、稀有核苷酸:稀有碱基/核苷/核苷酸
3、核苷酸的其他形式
多磷酸核苷(NDP、NTP)
环化核苷酸(cAMP、cGMP等)
辅酶或辅基(NAD、NADP、FAD、CoA等,
均含有AMP)
活性代谢物(UDPG、CDP-胆碱,等)
某些细菌中有ppGpp和pppGpp,参与rRNA
合成的调控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 ATP 分子的最显著特点是含有
两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
可以释放出大量自由能。
• ATP 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能量
转换中间体。ATP 水解释放出
来的能量用于推动生物体内各
种需能的生化反应。
• ATP 也是一种很好的磷酰化剂。
磷酰化反应的底物可以是普通
的有机分子,也可以是酶。磷
酰化的底物分子具有较高的能
量(活化分子),是许多生物
化学反应的激活步骤。
ATP的性质
核酸化学
cAMP和cGMP
• cAMP(3’,5’- 环 化 腺
苷酸)和cGMP(3’,5’环化鸟苷酸)的主要
功能是作为细胞的
第二信使。
• cAMP 和 cGMP 的 环 状
磷酯键是一个高能
键。在pH7.4, cAMP
和 cGMP 的 水 解 能 约
为43.9 KJ/mol,比
ATP水解能高得多。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核酸化学
一、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一级结构是指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及
连接方式。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1、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3, 5磷酸二酯键
2、核酸的基本结构形式:多核苷酸链
信息量:4n
末端: 5 端、 3端
多核苷酸链的方向: 5ˊ端→3ˊ端(由左至右)
3、表示方法:结构式、线条式、文字缩写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
真核生物:有核膜,有细胞核(本质区别);有多种细胞器;细胞
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DNA和蛋白质结合构成染色体等。
包含生物: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等。
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只有核糖体;细胞壁由
多糖和蛋白质组成;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没有染色体等。
包含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蓝藻等。
核酸化学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DNA序列(基因组)的特征
(一)真核生物DNA序列(基因组)的特征
1、存在大量重复序列,长度可长可短,短的仅含两个核苷酸,长的
多达数百、乃至上千,重复频率也不尽相同。
高度重复序列重复频率可达106次,包括卫星DNA、较复杂的重复
单位组成的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可达103~104次,如为数众多的Alu家族序列,KpnI
家族,Hinf家族序列,以及一些编码区序列如rRNA基因、tRNA基因、
组蛋白基因等;
单拷贝或低度重复序列,指在整个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很少几次
的核苷酸序列,主要是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在人基因组中占约
60~65%,因此所含信息量最大。
核酸化学
2、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s),又称回文序列(palindrome),双
链DNA分子中存在的以相反方向排列的完全相同的序列。回文结构常作
为一种特别信号,如内切酶及调节蛋白的识别位点,转录终止信号等
如: 5'-g a a t t c-3'
3'-c t t a a g-5'
3、真核细胞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monocistron),即一个结构基因
转录、翻译成一个mRNA分子,一条多肽链。
4、基因组中不编码的区域多于编码区域。
5、基因是不连续的,在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内部存在许多不编码蛋白质
的间隔序列(intervening sequences),称为内含子(intron),编码区则称
为外显子(exon)。内含子与外显子相间排列,转录时一起被转录下来,然
后RNA中的内含子被切掉,外显子连接在一起成为成熟的mRNA,作为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hnRNA
6、基因组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具有许多复制起点,而每个复制子
的长度较小。
核酸化学
(二)原核生物DNA序列(基因组)的特征
1、基因组较小,没有核膜包裹,且形式多样,如病毒基因组可能是
DNA,也可能是RNA,可能是单链的,也可能是双链的,可能是闭环分
子,也可能是线性分子;细菌染色体基因组则常为环状双链DNA分子。
2、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常常串连在一起,并转录在同一个mRNA分子中,
称为多顺反子mRNA(polycistronic mRNA),然后再加工成蛋白质的模
板mRNA。
3、DNA分子绝大部分用于编码蛋白质,不编码部分(又称间隔区)通常包
含控制基因表达的顺序。例如,噬菌体ψX 174中只有5%是非编码区。
4、基因重叠是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即同一段DNA片段能够编码
两种甚至三种蛋白质分子。
5、除真核细胞病毒外,基因是连续的,即不含内含子序列。
核酸化学
二、DNA的空间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
 DNA纤维的X-线衍射图谱分析
 碱基的理化数据分析:A-T、G-C
以氢键配对较合理
 碱基组成分析——Chargaff 规则:
[A] = [T];[G]  [C]
核酸化学
(一)DNA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1、碱基组成规则(Chargaff规则)
[A]=[T],[G]=[C];
[A]+[G]=[T]+[C](嘌呤与嘧啶的总数相等)
有种属特异性(碱基组成比例)
无组织、器官特异性
不受年龄、营养、性别及其他环境等影响
核酸化学
不同生物来源的DNA四种碱基比例关系
DNA来源
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A+T)/(G+C)
大肠杆菌
26.0
23.9
24.9
25.2
1.04
小麦
27.3
27.1
22.7
22.8
1.00
鼠
28.6
28.4
21.4
21.4
1.00
人:肝
30.3
30.3
20.5
20.5
0.99
人:胸腺
30.9
29.4
19.9
19.8
1.03
酵母
31.3
32.9
18.7
17.5
1.079
核酸化学
double helix model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 DNA 分 子 由 两 条 DNA 单
链组成。
•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分
子中两条DNA单链之间
基团相互识别和作用
的结果。
• 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
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核酸化学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1)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简
称DNA单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
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链方
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端→3′端,
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端→5′端。
核酸化学
(2)嘌呤和嘧
啶碱基位于
螺旋的内侧,
磷酸和脱氧
核糖基位于
螺旋外侧。
碱基环平面
与螺旋轴垂
直,糖基环
平面与碱基
环 平 面 成
90°角。
核酸化学
(3)螺旋横截面的
直径约为2nm,每
条链相邻两个碱
基平面之间的距
离为0.34 nm,每
10个核苷酸形成
一个螺旋,其螺
矩(即螺旋旋转
一圈的高度)为
3.4 nm。
核酸化学
(4)维持两条DNA链相
互结合的力是链间碱基
对形成的氢键。碱基结
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
律:A与T结合,G与C结
合,这种配对关系,称
为碱基互补。A和T之间
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
间形成三个氢键。
• 在DNA分子中,嘌呤碱
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
总数相等。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5)螺旋表面形成大沟
(major groove)及小沟
(minor groove),彼此相间
排列。小沟较浅;大沟较深,
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
的基础。
(6)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
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
向稳定性(芳香族碱基间的
π电子间相互作用)。
核酸化学
(二)二级结构:
双螺旋结构模型(double helix model)
1、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模型(B-DNA)
(1)反平行双链:脱氧核糖-磷酸骨架位于外侧,
碱基对位于内侧
(2)碱基互补配对:AT配对(两个氢键),
GC配对(三个氢键);碱基对平面垂直纵轴
(3)右手双螺旋:螺距为3.4 nm,直径为2.0
nm,10bp/圈
核酸化学
(4)表面功能区: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
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
3、其他螺旋形式
 Z-DNA(左手双螺旋)
 A-DNA
核酸化学
DNA double helix类型
helix type
bp/turn
rotation/bp vertical rise/bp
helical d
A
11
+34.7
0.26nm
2.3nm
B
10.4
+34.6
0.34nm
1.9nm
Z
12
-30.0
-0.38nm
1.8nm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DNA双螺旋的稳定性
• DNA双螺旋结构在生理条件下很稳定。
• 维持这种稳定性的因素包括:两条DNA链之间形
成的氢键,碱基堆积力。
• 双螺旋结构内部形成的疏水区,消除了介质中
水分子对碱基之间氢键的影响;
• 介质中的阳离子(如Na+、K+和Mg2+)中和了磷酸
基团的负电荷,降低了DNA链之间的排斥力等。
• 改变介质条件和环境温度,将影响双螺旋的稳
定性。
核酸化学
天然存在的DNA分子最显
著的特点是很长,分子质量很
大,一般在106~1010。
大肠杆菌染色体由400万碱基
对(basepair,bp)组成的双螺
旋DNA单分子。其长度为
1.4×106nm,相当于1.4mm,
而直径为20nm,相当原子的
大小。
黑腹果蝇最大染色体由
6.2×107bp组成,长2.1cm
多瘤病毒的DNA由5100bp组
成 ,长1.7μm
核酸化学
(二)DNA的三级结构
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一种比双螺旋更高层
次的空间构象。包括:线状DNA形成的纽结、
超螺旋和多重螺旋、环状DNA形成的结、超螺
旋和连环等
核酸化学
大多数原核生物 :
1)共价封闭的环状
双螺旋分子
2)超螺旋结构:双
螺旋基础上的螺旋化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盘绕方向与
双螺旋方同相同
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盘绕方向与
双螺旋方向相反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三)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组装
真核生物中,DNA与组蛋白形成核小体结构时,
存在着负超螺旋。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
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
DNA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
白H1
核酸化学
核小体(nucleosome):
由DNA和组蛋白构成。
组蛋白(histones)是一种碱性蛋白
质,等电点在10.0以上,富含 (赖氨
酸和精氨酸),根据这两种氨基酸在
蛋白质分子中的相对比例,将组蛋白
分为五种类型:H1,H2B,H2A,H3,H4
组蛋白核心:H2B,H2A,H3,H4
DNA:以负超螺旋缠绕在组
蛋白上
H1组蛋白在核小体之间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DNA的存在形式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三)DNA的功能
DNA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的形式荷载遗
传信息,并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它
是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
的信息基础。
基因从结构上定义,是指DNA分子中的
特定区段,其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基
因的功能。
核酸化学
三、RNA的分子结构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的作用通常
由蛋白质的功能来实现,但DNA并非蛋白质合
成的直接模板,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RNA。正
常细胞遗传信息的流向是:
三、RNA的分子结构
注:原核细胞不含后三种RNA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RNA的结构特点
• RNA是单链分子,在RNA分子中,嘌呤的总数不一
定等于嘧啶的总数。
• RNA分子中,部分区域也能形成双螺旋结构,不能
形成双螺旋的部分,则形成单链突环。这种结构
称为“发夹型”结构。
• 在RNA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的配对情况不象DNA
中严格。其碱基组成特点是含有尿嘧啶(U)而不含
胸腺嘧啶,G 除了可以和C 配对外,也可以和U
配对。G-U 配对形成的氢键较弱。不同类型的RNA,
其二级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 tRNA中除了常见的碱基外,还存在一些稀有碱基,
这类碱基大部分位于突环部分.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一)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
* 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
1. 大多数真核mRNA的5´端均在转录后加上一个7-甲基
鸟苷,并以核糖的5´焦磷酸与相邻的核苷酸相连,
形成5´ - PPP- 5´,同时相连的核苷酸的C´2也是甲
基化(Nm),形成帽子结构:m7GpppNm。
2. 大多数真核mRNA的3´末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
结构,称为多聚A尾。
核酸化学
帽子结构和多聚A尾的功能
Poly(A)作用:
mRNA核内向胞质的转位
mRNA的稳定性维系,3’-末端避免核酸酶降解
增加mRNA翻译的效率
帽子结构作用:抗核酸酶水解;蛋白质合成起始
核酸化学
* 真核生物mRNA成熟过程
内含子
(intron)
外显
子
(exon)
hnRNA
mRNA
核酸化学
* mRNA的功能
把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按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抄录并传送至核糖体,用以
决定其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细胞质
外显子
DNA
细胞核
内含子
DNA
转录
转录
hnRNA
mRNA
转录后剪接
转运
翻译
蛋白
mRNA
翻译
蛋白
核酸化学
(二)tRNA的结构与功能
* tRNA的一级结构特点
 含 10~20% 稀有碱基,
如 DHU
 3´末端为 - CCA-OH
 5´末端大多数为G
 具有 TC
次黄嘌呤(I)
O
H
H
H
H
NH
NH
O
双氢尿嘧啶(DHU)
假尿嘧啶()
核酸化学
* tRNA的二级结构
——三叶草形
氨基酸臂
 氨基酸臂
 DHU环
 反密码环
额外环
 额外环
 TΨC环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 tRNA的功能:活化、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
参与蛋白质的翻译。
核酸化学
小结
1、分子较小,含较多的稀有碱基和非标准碱基配对
2、5’端一般为鸟嘌呤核苷酸,3’端为CCA-OH3’。
3、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型(cloverleaf pattern)
反密码环:反密码环中部的三个碱基可以与
mRNA的三联体密码形成碱基互补配对,解读遗
传密码,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次黄嘌
呤核苷酸(肌苷酸,I)常出现于反密码子中
核酸化学
氨基酸臂:3`末端的CCA-OH3`单链
用于连接该tRNA转运的氨基酸。
5’
ACC
二氢尿嘧啶环(DHU):识别氨
酰-tRNA合成酶
TΨC环:识别核蛋白体(核糖体)
DHU环
T环
额外环
反密码环
核酸化学
4、“倒L”型三级结构
图 tRNA的二级与酵母苯丙氨酸tRNA
A.二级结构(a示反密码环及反密码)
B.三级结构(数字示可能的非常见核苷酸对相互作用)
核酸化学
(三)rRNA的结构与功能
* rRNA的功能: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核蛋白体的组成
原核生物(以大肠杆菌为例) 真核生物(以小鼠肝为例)
小亚基
30S
40S
rRNA
16S
1542个核苷酸
18S
1874个核苷酸
蛋白质
21种
占总重量的40%
33种
占总重量的50%
大亚基
50S
60S
rRNA
23S
5S
2940个核苷酸
120个核苷酸
28S
5.85S
5S
4718个核苷酸
160个核苷酸
120个核苷酸
蛋白质
31种
占总重量的30%
49种
占总重量的35%
核酸化学
图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核蛋白体的结构比较
核酸化学
图 大肠杆菌16SrRNA的结构
核酸化学
(四)其他小分子RNA及RNA组学
除了上述三种RNA外,细胞的不同部位存在
的许多其他种类的小分子RNA,统称为非mRNA
小RNA(small non-messenger RNAs, snmRNAs),或
非编码蛋白质的RNA(non-coding RNA, ncRNA) 。
种类:核内小RNA(snRNA);核仁小RNA (snoRNA) ;胞
质小RNA (scRNA) ;催化性小RNA;小片段干涉RNA
功能:参与hnRNA和rRNA的加工和转运。ncRNA在基因
表达以及应激信号传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
有人也将其称为调节RNA(regulatory RNA)。
核酸化学
小片段干扰RNA (siRNA;又称“引导RNAs”,
guide RNAs):一些小的双链RNA可以高效、特异
的阻断体内特定基因表达,促使mRNA降解,诱使细
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的表型,称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也译作RNA干预或干涉)。
它是体内抵御外在感染的一种重要保护机制。
核酸化学
RNAi的作用机制:包括起始阶段和效应阶段。(1)
在起始步骤,生物宿主将外源基因表达的双链RNA
进行切割,产生具有特定长度(19-21nt)和序列
的小片段RNA;
(2)在RNAi效应阶段,siRNA双链结合一个核酶复
合物从而形成所谓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ISC)。
激活RISC需要一个ATP依赖的将siRNA解双链的过程。
激活的RISC通过碱基配对定位到同源mRNA转录本上,
并在距离siRNA3'端12个碱基的位置切割mRNA。
核酸化学
RNA组学:
RNA组学研究细胞中snmRNAs的种类、
结构和功能。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
同一细胞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snmRNAs
的表达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异性。
核酸化学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化学
一、酸性化合物
 两性解离,但酸性强
 电泳行为——泳向正极(pH7-8)
二、高分子性质
 沉淀行为——加盐(中和电荷);乙醇
 粘度 DNA>RNA
 刚性(双螺旋结构),易受剪切力作用
 易降解,易受溶液中DNA酶的作用
 超离心沉降
 凝胶过滤
 分子大小单位:分子量(道尔顿,D)、碱基对数
目(bp)、离心沉降常数(S)
核酸化学
紫外吸收
核酸化学
OD260的应用
1. DNA或RNA的定量
OD260=1.0相当于
50μg/ml双链DNA
40μg/ml单链DNA(或RNA)
20μg/ml寡核苷酸
2.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
DNA纯品: OD260/OD280 = 1.8
RNA纯品: OD260/OD280 = 2.0
核酸化学
三、紫外吸收
 最大吸收波长:260nm
 核酸定量分析
 核酸定性分析
四、变性、复性、分子杂交
1、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DNA变性
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中的氢键断裂,
碱基堆积力遭到破坏,双螺旋结构解体,双链分开
形成单链的过程。
核酸化学
DNA的变性(denaturation)
方法:过量酸,碱,加热,变性试剂如尿素、酰
胺以及某些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
DNA变性的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变性后其它理化性质变化:OD260增高;粘度下
降;比旋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酸碱滴定曲
线改变;生物活性丧失。
核酸化学
DNA变性
核酸化学
 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
核酸化学
实验室常用的方法——热变性
• 当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80-100℃时,双螺旋结构
即发生解体,两条链彼此分开,形成无规线团。
OD260(254)
③
100%
②
50%
①
80
Tm90
100 ℃
变性温度范围
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DNA热变
性过程中,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溶液的温
度称为融解温度(Tm)或解链温度、变性温度。
核酸化学
影响Tm值的因素
(1)溶液的性质
大肠杆菌DNA在不同浓度KCl溶液下的
熔融温度曲线
(2)DNA的性质和组成
核酸化学
GC含量越高,Tm越大
核酸化学
(1)变性后理化性质改变
DNA溶液的粘度降低
浮力密度增加
旋光偏振光改变
紫外吸收增加(增色效应)
高色效应(hyperochromic effect):DNA变
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增高,称为高色效
应或增色效应。
(2)变性后的DNA一级结构没有改变。
核酸化学
(3)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
DNA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
时溶液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Tm)
GC含量越高,Tm越大
DNA越长,Tm越大
溶液离子强度增高,Tm值增加
DNA越纯,相变范围越小
核酸化学
2、DNA复性
DNA复性(renaturation)的定义:在适当条件下,
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
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
程称为退火(annealing) 。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其溶液OD260降低。
effect ):DNA复性时,
核酸化学
DNA复性
核酸化学
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在DNA变性后的复性过程中,如果将不同种类
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
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
在适宜的条件(温度及离子强度)下,就可以在不
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heteroduplex)。
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
成,也可以在DNA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
分子间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核酸化学
核
酸
的
杂
交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变性
不同来源的
DNA分子
核酸分子杂交的应用:
研究基因的位置
确定两种核酸序列的相似性
检测样品中的特异序列
基因芯片技术的基础
复性
DNA-DNA
杂交双链分子
核酸化学
核酸探针(nucleic acid probe):能特异性的探测带某一
特定序列的DNA或RNA分子的标记核酸分子。
核酸化学
3、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由不同来源的核酸单链形成杂化双链的过程
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基因克隆筛选、酶切图
谱制作、特定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突变分
析、疾病诊断等
核酸化学
4、核酸的分离
DNA的分离:DNA以核蛋白体DNP形式存在,DNP
不溶于低盐溶液而从细胞匀浆中分离,DNP的蛋白部分
可用SDS及氯仿-异戊醇抽提,冷冻离心,以除去蛋白,
DNA溶于上层水相中,加入等体积冷乙醇,DNA以丝状
沉淀下来。
RNA的分离:酸性胍盐/苯酚/氯仿抽提。
注意事项:防止过酸过碱、剧烈搅拌、核酸酶作用等。
RNA分离的操作要求更加严格。
核酸化学
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DNA的一级结构决定了基因的功能,欲想解释基因的生物
学含义,首先必须知道其DNA顺序。DNA序列分析是分子
遗传学中一项既重要又基本的课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是人类生命科
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解读和研究人
类遗传物质DNA的全球性合作计划。
人类基因组是指合成有功能的人体各类细胞中蛋白质及(或)多肽链
和RNA所必须的全部DNA顺序和结构,包括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上全
部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即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估计含
约10万个基因。
核酸化学
HGP的基本任务可用4张图谱来概括,即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
基因图谱。
终极目标:阐明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识别基因;建立储存这些信息
的数据库;开发数据分析工具;研究HGP实施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
问题。
中国的HGP始于1994年,是在吴旻,强伯勤,陈竺,杨焕明等人的倡导下
启动的。最初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863”高科技计划的支持下,
先后启动了“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和“重大基因相
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与功能研究”。
1998年3月由陈竺院士挂帅成立上海中心,10月改名为中国南方基因中心。
1998年由杨焕明和余军教授组织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相关力量,在北京成立
了中国科学院北京人类基因组中心;1999年由强伯勤院士挑头在北京成立
了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
核酸化学
一、化学裂解法:标、切、分、染、读
具体操作如下:
(1)先将DNA的末端之一进行标记(常为放射性同位素32P) ;
(2)在多组互相独立的化学反应中分别进行特定碱基的化学修饰;
(3)在修饰碱基位置化学法断开DNA链;
(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DNA链按长短分开;
(5)根据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直接读出DNA的核苷酸序列。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二、合成终止法(双脱氧DNA链合成终止法) :
标、合、分、染、读
DNA的合成总是从5′端向3′端进行的。DNA的合成需要模板以及相应的引导
核酸链。在合成的DNA链的3′末端,依据碱基配对的原则,通过生成新的3′,
5′-磷酸二酯键,使DNA链合成终止,产生短的DNA链。
具体操作如下:
平行进行四组反应,每组反应均使用相同的模板,相同的引物以及四种脱
氧核苷酸;
在四组反应中各加入适量的四种之一的双脱氧核苷酸,使其随机地接入
DNA链中,使链合成终止,产生相应的四组具有特定长度的、不同长短的
DNA链。
四组DNA链经过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按链的长短分离开,经过放射自显影
显示区带,就可以直接读出被测DNA的核苷酸序列。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重要内容:
1、重要名词:anticodon;DNA denaturation;melting temperature
(Tm);hyperochromic effect;renaturation;annealing;hybridization;2、
结构层次
元素组成:C、H、O、N、P(9~11%)
结构单位:核苷酸(DNA和RNA组分的异同;核苷酸的功能)
一级结构:3, 5磷酸二酯键;5ˊ端→3ˊ端;RNA类型及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级结构:DNA双螺旋;tRNA“三叶草”
三级结构特点:DNA超螺旋结构;tRNA“倒L”结构
3、重要性质:紫外吸收;变性、分子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