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基因表达调控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3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

基因通过转录、翻译指导蛋白质合成,
并最终表现为一定生物学特性的过程
为基因表达。
rRNA、tRNA编码基因转录生成RNA的过
程也属于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的方式

组成性表达(constitutive gene expression):
对细胞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因处于持续表达状态,称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

基因表达的诱导和阻遏(induction and
repression)


诱导:特定条件下基因表达增强的过程。
如 DNA 损伤诱导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
阻遏: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的过程。
如色氨酸阻遏其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
时间性:



单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过程,及在不同外环境下的
生长状态,均伴随各种基因表达的改变。
多细胞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及处于不同内环境
下,细胞基因表达方式也存在变化。
空间性:

多细胞生物中,组成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其基因
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别。
基因表达调控及其方式



基因的表达与否及表达水平高低是在机体
严格控制下进行的,这就是表达调控。
在基因表达的各个水平均可进行调控,但
转录调控是主要的调控方式。
转录调控的基本要素
转录调控的基本要素:


顺式作用元件:具有调控基因表达作用的特殊 DNA 序
列。
 启动子序列:基本序列。
 特殊调控序列:如操纵序列。
反式作用因子:具有调节基因表达作用的蛋白因子。
 RNA 聚合酶。
 特异性转录调节因子:激活蛋白或阻遏蛋白等。
第一节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水平:
转录前
DNA
转录
mRNA
翻译
蛋白质
修饰
活性蛋白质
一、转录水平调控
影响转录的因素:1、启动子
 启动子
起始部位 initiation site
结合部位 binding site
识别部位 recognition site
+1
-10
-35
 启动子决定转录方向及模板链
 启动子序列决定启动效率
不同的启动子序列对RNA聚合酶亲和力不同,因此具有
不同的起始频率
一致性序列 (consensus sequences) :
T80A95T45A60A50T96
2. σ因子与启动子序列特异性识别

原核生物只有一种 RNA聚合酶,但具有多种σ
因子。
α2ββ
,
核心酶
σ
起始因子
全酶

不同的起始因子选择性识别不同的启动子

大肠杆菌:环境变化可以诱导特定的σ因
子,从而打开一套特定的基因。


σ70 识别常规启动子。
σ32 识别热休克基因启动子。
42℃ 诱导热休克蛋白的表达
3、阻遏蛋白 (repressor)



在转录水平对基因表达产生抑制作用的蛋白质:
负调控。
由调控基因(i基因)编码,阻遏蛋白是DNA结合蛋白,特异
性识别并结合操纵子,阻止转录。
信号分子+阻遏蛋白——变构——结合DNA(或去结合)
诱导阻遏
诱导去阻遏
4、正调控蛋白


结合于特异DNA序列后能促进基因转录:正调控
(1)CAP蛋白:
分解代谢物基因活化蛋白catabolite gene
activator protein
又称cAMP受体蛋白CRP
细菌所处环境缺乏葡萄糖--cAMP水
平升高--
cAMP + CAP蛋白(cAMP受体)--
CAP蛋白变构--结合特定的DNA序列
--激活基因转录

正调控蛋白

(2) ntrC 蛋白的调控
5、倒位蛋白(inversion protein)

倒位蛋白是位点特异性重组酶。
6、RNA聚合酶抑制物




细菌处于氨基酸饥饿状态时RNA聚合酶活性下降,
rRNA和tRNA合成减少或停止的现象称为严谨反应
(stringent response)。
relA
空载tRNA
魔斑核苷酸:
ppGpp与pppGpp
rel为严紧控制因子。
氨基酸饥饿
魔斑核苷酸
将蛋白质合成速度
与核糖体生成偶联。
核糖体生成减少
rRNA转录减少
RNA聚合酶
7、衰减子 (attenuator)
衰减子:位于操纵子第一个结构基因之前,能
够减弱转录作用的序列
二、转录的调控机制


100 年前发现,乳糖可以诱导大肠杆菌乳
糖代谢酶的产生。
1960 年,Jacob 与 Monod 提出了乳糖操
纵子(operon)模型,对其机理作出了解释。
葡萄糖
乳糖
半乳糖苷酶活性
有
有
无
有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有
有
乳糖操纵子



结构基因(z,y,a):半乳糖苷酶、通透酶、转乙
酰基酶。
调控基因 (i):阻遏蛋白基因。
调控序列:启动子、操纵基因、CAP序列。
乳糖的代谢
调控序列

1. RNA聚合酶结合部位: -10 区与 -35 区。
2. 阻遏蛋白结合部位。
3. CAP/CRP结合部位。
以上调控序列被称为顺式作用元件。
蛋白因子
 RNA聚合酶
 阻遏蛋白:
由调控基因(i基因)编码,正常每个大肠杆菌平均有
10个阻遏蛋白分子,为同四聚体,每亚基37KD。
阻遏蛋白是DNA结合蛋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操纵序
列,阻止转录。
 CAP:
分解物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P)或cAMP受体蛋白
(CRP)。缺乏葡萄糖时细菌cAMP水平增高,cAMP活化CAP,
结合CAP位点,激活转录。

以上蛋白因子被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阻遏蛋白对乳糖操纵子的阻遏
乳糖的解除阻遏作用
葡萄糖的调节作用
复合调控

乳糖的诱导去阻遏作用:




葡萄糖的抑制作用:


乳糖进入细胞后,经少量半乳糖苷酶催化生成别乳糖
(allolactose)。
别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解除其抑制作用。
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是强诱导剂。
葡萄糖抑制CAP的正调控作用。
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方式是复合调控。
葡萄糖和乳糖的调节作用
色氨酸操纵子的调节方式


阻遏因子的粗调节:当Trp充足时,Trp与阻遏蛋白
结合,共同阻止操纵子转录(诱导阻遏)。
衰减子的精细调节:存在于 trpL中的衰减子
(attenuator)。
衰减子的结构
衰减子的结构


14 氨基酸的前导肽序列。
4个调节区(1,2,3,4),相互间可形成茎环。
衰减子的调控方式


色氨酸缺乏时
翻译停止,2
与 3 形成茎环。
终止子不能形
成。
色氨酸丰富时,
3 与 4 区域形
成茎环,产生
终止子,终止
转录。
三、翻译水平的调控




S-D序列对翻译的调控
mRNA的稳定性
小分子RNA (mic RNA)的作用
翻译产物对翻译的调控
1、 S-D序列的位置

S-D序列
S-D序列的位置

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的距离
lac启动子:S-D序列距离起始密码子 7 或
8bp 时,翻译效率相差500倍 (重组IL-2)。
 有时mRNA的结构可能隐蔽S-D序列,从而影响
翻译。
2、mRNA稳定性的调节



细菌的mRNA半衰期很短(平均 2 min)。其快速
降解是调控作用不可缺少的,一些基因的诱导
作用一旦消失,蛋白质就会停止合成。
不同的mRNA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和不同的酶解方
式。
参与RNA降解作用的RNA水解酶:
RNase I:作用于单链的内切酶。
,
RNase II:作用于单链3 端的外切酶。
RNase III:作用于双链的内切酶。
3、小分子RNA的调控作用


细菌在低渗透压下表达ompF,高渗透压下表
达ompC。
ompC的表达抑制ompF的表达,抑制作用是通
过micRNA实现的。
micRNA作用机理
低渗
ompR
启动子
渗透压导致变构
ompF
micF
启动子
ompC
mRNA
ompR
ompF
高渗
启动子
ompF
micF
mRNA
micRNA
启动子
ompC
mRNA
micRNA
ompC
4、翻译产物对翻译的调控



翻译终止因子RF2调节自身的翻译:
RF1:识别UAG和UAA
RF2:识别UGA和UAA
5’…GUUCUUAGGGGGUAUCUUUGACUACGAC…
3’
NH2…Val Leu Arg Gly Tyr Leu Asp Tyr Asp…COO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第二节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水平:
转录前
DNA
转录
hnRNA
加工
mRNA
翻译
蛋白
修饰
活性
真核生物表达调控的特点


调控信号的多样化:
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主要受外环境的影响, 及
时调整酶系统基因的表达。
 真核生物:细胞所处外环境的变化。
细胞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调控方式复杂化:
 真核生物具有更为复杂的顺式元件与反式因子。
 调控水平增多,方式多样。
一、转录前水平调控

染色体的丢失:

染色质结构的变化: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组蛋白的修饰:改变核小体结构。

DNA的甲基化修饰:CG序列的甲基化现象。

基因重排:免疫球蛋白的表达。

基因扩增:特殊基因拷贝的增加以满足其高表达的需
要。
1、染色质丢失



发生在原生动物、线虫和昆虫等低等动物。
体细胞丢失整条或部分染色体。
生殖细胞则保留整套染色体。
2、染色质结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



异染色质高度凝聚,
基因不表达,对
DNase I 不敏感。
常染色质能转录,对
DNase I 敏感。
核小体结构对基因表
达的调控
核小体结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组蛋白可发生乙酰化、甲基化和磷酸化,这类

修饰作用可能与核小体的聚合与解聚有关。
乙酰化:


常发生在 H2A/2B/3/4,细胞处于 S 期时乙酰化增
加。
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可以与特定转录因子
共同激活转录。
 磷酸化:

主要发生在 H1,M 期 H1 磷酸化程度增加。
3、DNA 的甲基化

CpG序列的甲基化:

甲基化程度与基因活跃程度相关。
成体红细胞α-珠蛋白基因处于低甲基化状态。
 甲基化影响基因表达的机制:
直接作用:改变基因构型,影响DNA与转录因子的 结合。
间接作用:与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eCP1和MeCP2)结合。
MeCP1是参与甲基化对转录抑制的主要蛋白质。
 X染色体的失活:
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 XX 染色体有一条失活,成为巴氏
小体。
X 染色体的失活与甲基化程度增加有关。
4、 基因重排


某些基因片段改
变原来的存在顺
序,通过调整有
关基因片段的衔
接顺序,再重排
成一个完成的转
录单位。
免疫球蛋白基因
的重排。
5、基因扩增

基因扩增:某些特定基因的拷贝数大量增加的
现象。是细胞在短期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
足够的基因产物的一种调控手段。


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 rRNA 基因(rDNA)的扩增。
抗药性基因的扩增。
原癌基因
二、转录水平调控



基因的活化
顺式作用元件
参与基因转录调节的特殊DNA序列。
反式作用因子:
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顺式元件,对转录起调节作
用的蛋白质因子。
1、基因的活化
 DNase I敏感性位点:在转录活跃的活性染色


质区域,结构松散,去除了组蛋白的保护作用,
因而对DNase I 敏感。对DNase I 敏感是可转
录染色质的一个基本特征。
DNase I 高敏区的形成
HMG(high mobility group):高迁移组分,
为染色质中的一类非组蛋白成分,与细胞发育
分化有关。

失去HMG14,HMG17 后,鸡红细胞染色体对DNase I
不敏感,获得后又重新恢复敏感状态。
2、 顺式作用元件

启动子:起始转录的必需结构,是RNA聚合酶与各种转
录因子结合的部位。

增强子:具有增强转录的作用,是真核细胞主要的转录
正调控因素。真核生物以正调控方式为主。

沉默子:具有转录抑制作用,在真核生物中少见。
(1) 启动子

核心序列:
 TATA box 或称 Hogness box。
 TATA序列是维持基础转录必需的,位置相对
恒定,位于结构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上游的-
25bp处。
(2)上游启动子元件

Upstream promotor elements,UAS:是TATA盒上
游的一些特定DNA序列,可以结合一些反式作用因
子,对转录起始有较强调控作用。




GC box (CCGCC)
CAAT box(GGNCAATCT)
启动子可有多个UAS,必需处于上游近处,但无
方向性。
GC box 经常在看家基因中出现。
(3) 增强子


增强子(enhancer)也称远端增强子元件,可远离
启动子核心序列发挥作用。
增强子最先在 SV40 病毒中发现:
-107
enhancer enhancer
GC GC
GC
TATA
72 bp
GGTGTGGAAAG
ATGCAAAG
核心序列
八聚体序列
AP1结合位点
增强子的特点




远近距离均起作用:50kb 之外也有效。
可位于基因上游、下游甚至是基因内含子中。
增强子本身无方向性。
需要结合反式作用因子后才能发挥调控作用:

具有种属特异性与组织特异性。
增强子的特异性



免疫球蛋白轻链与重链基因增强子,只在B 细胞
有活性。
胰岛素基因增强子,只在胰岛β细胞有活性。
β-珠蛋白基因簇增强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
不同活性。
(4) 反应元件


也是一种顺式作用元件,能对特定信号作出反应,
与特异性蛋白因子结合,调节一类基因转录活性的
DNA序列。
可以位于启动子或增强子区域。
热休克反应元件:HRE
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RE
金属反应元件:MRE
佛波酯反应元件:TRE
血清反应元件:SRE
cAMP反应元件:CRE
(5)沉默子



属负调控元件,在真核生物中较少发现。
沉默子的抑制作用同样需要特定蛋白因子的结
合。
抑制作用可能涉及到特定染色质位点的修饰,
包括组蛋白的脱乙酰化。
3、反式作用因子
 反式作用因子
核内蛋白质因子
有与DNA结合的结构域
识别顺式作用元件
数量少
正或负调控
 主要特点
三个结构功能域:
DNA识别结合域
转录活性域
与其他蛋白的结合域
反式作用因子


RNA聚合酶:RNA pol I/II/III。
转录因子:RNA聚合酶的辅助因子,结合启动子核心序
列为基础转录所必需。

转录激活因子与转录阻遏因子:与UAS或增强子结合,
调节转录活性。

共激活因子与共阻遏因子:不结合DNA,与转录因子
或转录激活/阻遏因子结合。
(1) RNA聚合酶

RNA聚合酶 II 特异性转录 II 型核基因启动子
(mRNA启动子)。



由12个亚基组成。
200kD亚基与原核生物β亚基同源。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需要多种调节蛋白的协同才
能进行转录。


基础水平转录:30种多肽
调节性转录:更多的多肽因子。
(2) 转录因子

Transcription factor II(TFII)是与 RNA 聚
合酶 II 协同作用的一类转录因子。
预起始复合体



RNA聚合酶与多种转录因子共
同形成 preinitiation
comples (PIC)。
TFII D 具有 TATA结合蛋白
(TBP)亚基与多种转录共激活
因子(TAFs)亚基,是识别TATA
并起始转录的关键。
PIC相当于原核生物 RNA 聚合
酶的全酶。
反式因子的结构特征

DNA结合功能域:识别并结合特定DNA序列。





锌指结构
螺旋-转角-螺旋
亮氨酸拉链
螺旋-环-螺旋
转录激活功能域: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酸性α螺旋、富含Gln域、富含Pro域)
锌指基序



Zinc finger motif:25-30 氨基酸的保守结构,
内含 4 个 Cys,或 2 个 Cys,2 个 His。
DNA结合区往往具有多个锌指。
可分为:
Cys2/Cys2
Cys2/His2
Cys
His
Zn2+
Cys
His
锌指基序的空间结构
锌指与DNA的结合

锌指结构是反式作用因子DNA
结合域最广泛的基序。
TF III A:9 个His2/Cys2
SP1:3 个His2/Cys2
糖皮质激素受体:
2 个 Cys2/Cys2
雌激素受体:
2 个 Cys2/Cys2
螺旋-转角-螺旋基序



Helix-turn-helix:由 3
个α螺旋与 1 个转角组
成,含60个AA左右,与
DNA大沟结合,主要参与
正常发育或细胞分化相关
基因的表达。
最先在原核生物发现,如:
CAP、AraC等。
在果蝇中发现的类似结构
称同源盒(homeobox)。
亮氨酸拉链基序




leucine zipper:约30个AA组成,
N端富含碱性AA,形成DNA结合面,
每隔6个AA残基出现1个Leu,残基,
为Leu拉链区。
由两个具有Leu拉链区的反式作用
因子以疏水力作用形成Leu拉链。
往往为二聚体,通过两个富含亮
氨酸的α螺旋结合。
哺乳类中广泛存在:
CREB,C/EBP、AP1、Jun/Fos
螺旋-环-螺旋基序


Heilx-loop-helix:
与亮氨酸拉链相似,
改变是螺旋被环隔断。
含HLH转录因子:
原癌基因产物
Myc/Max。
Igκ链基因增强子
(κE)结合蛋白
E12/E47。
转录活化结构域的特征



酸性α螺旋结构域
富含谷氨酰胺的结构域
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
3、反式因子的活性调节
◆转录因子的磷酸化-去磷酸化


CREB 的磷酸化:
cAMP 激活 PKA 使 CREB 磷酸化,形成有活性的二聚体
(亮氨酸拉链)。
Igκ基因κB 增强子结合转录因子 NF-κB:
在细胞质内以无活性去磷酸化状态,在细胞核中转变为有
活性的磷酸化状态。
 转录因子的表达式调节:
需要时合成,合成出来就有活性,并通过蛋白水解迅速降
解,不能积累
 配体结合: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激活转录
反式作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成环学说:相隔较远的两段顺式元件分别结合其
反式因子,通过反式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成环,
产生调节作用。
(反式因子结合增强子后,利用DNA的柔曲性,弯曲
成环,使增强子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靠近,直接
接触而发挥作用)。
 反式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是转录调节的基础。


三、转录后水平调控
帽结构:(1)防止mRNA降解、延长mRNA寿命
(2)与核糖体小亚基结合
(3)被翻译起始因子识别作用。

Poly(A)尾 (1)保护作用
(2)转运作用。

内含子剪接:选择性剪接。
,
,
1、 帽结构m7G(5 )ppp (5 )N1mpN2m…,
2、 Poly(A)尾
3、 内含子剪接
内含子选择性剪接




外显子选择:选择性保留外显子。
内含子选择:选择性保留内含子。
外显子互斥:两个外显子保留其一。
剪接位点选择:改变剪接位点,保留或不
保留部分内含
子。
四、翻译水平调控



通过阻遏蛋白的调控。
mRNA 稳定性的调控。
mRNA 结构对翻译的影响。
,


5 端非翻译区二级结构可以影响翻译效率。
帽结构与 AUG 的距离可以影响翻译效率。少于12nt
AUG 易被滑过,17-80nt 时翻译效率与距离成正比。
1、阻遏蛋白的调控



阻遏蛋白结合于 mRNA 5’端非翻译区,阻止翻译。
,
铁蛋白 mRNA 5 端具有铁反应元件,此元件可结
合铁结合调节蛋白并形成发卡结构,抑制翻译。
铁离子与调节蛋白结合,则调节蛋白解离,mRNA
翻译效率提高 100 倍。
,
2、位于5 端的AUG对翻译的调控



指起始密码子AUG的上游(5’端)非编码区有
一个或数个AUG,称为5’AUG。
从5’AUG起始翻译通常只能翻译出无活性短肽。
5’AUG和正常起始密码子都有一定的几率做为
翻译的起始密码。
5’AUG可以减少正常的AUG起始翻译的作用,
使翻译维持在较低水平。
3、mRNA的5’UTR长度的影响


帽结构与 AUG 的距离可以影响翻译效率。少
于12bp可以影响翻译效率。
17~80bp之间时,翻译效率与其长度成正比。
4、mRNA稳定性调控



真核细胞
,
30分钟~10小时以上
mRNA 3 端非翻译区结构影响其稳定性。
富含A和U的调控序列,此序列与特定蛋白的结
合可促进RNA降解,则此mRNA不稳定。
,
组蛋白mRNA 3 端非翻译区的茎环结构
DNA合成时,可通过此减少mRNA的降解
五、翻译后水平的调控


信号肽的作用:用来引导蛋白质从胞浆进入内质网,线粒
体或核内,即蛋白质的分拣、运输、定位。
分泌性蛋白SP
N
C
碱性端



疏水核心区
加工区
SP进入ER:位于蛋白氨基端,5-10个疏水氨基酸
SP进入Mit:带正电的氨基酸与疏水氨基酸交替排列,每
3-5个疏水有一个正电氨基酸
SP进入核内:有成簇的带正电的氨基酸
the signal hypothesis


SRP:信号肽识别颗粒,六种不同蛋白和7s-RNA组成
DP:SRP-Receptor
2、肽链中氨基酸的共价修饰

磷酸化,糖基化,乙酰化,甲基化等。
3、新生肽链的水解



通过酶解
N端第一个氨基酸
稳定氨基酸:Met, Ser, Thr, Ala, Val,
Cys, Gly, Pro
去稳定氨基酸:剩余12个
氨基酰-tRNA-蛋白转移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