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原理与课程设计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泰勒原理与课程设计

泰勒原理与课程设计
北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丛立新
2012.10
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
心
• 人类的教育活动历史久远
• 学校教育仍然年轻
•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根本区别
非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
我教育,等等
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
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等。
•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最根本区别在于:
有计划
有目的
有组织
有系统
这些特征在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表现出来,但最集中
的表现,便是课程与教学。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目标,
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学校教育自产生到今天,从简单、粗陋,到日益精致、
复杂,这几个基本特征不变,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
位不变。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一般历史
• 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活动历史悠久,专
门理论仍然年轻,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
学的分支学科。
大致可分几个阶段:
• 前科学时期 (原始社会—至文艺复兴末
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
• 形成独立学科并与心理学建立起联系时
期(17世纪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及著作: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 两大对立流派形成时期(20世纪初—20
世纪中)
代表人物及著作: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
育》
三中心的对立: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间接经验中心
直接经验中心
课堂中心
活动中心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0世纪—今)
代表人物及著作:凯洛夫 《教育学》
• 繁荣与多样化时期(20世纪中—今)
代表人物与著作(理论):
美国:布鲁纳
《教育过程》
斯金纳
《程序教学》
苏联: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 《教学最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
德国:根舍因
范例教学
保加利亚:卢扎诺夫 暗示教学
课程论的独立也是在这一时期
• 中国有悠久的教育历史,有伟大的教育
家,有灿烂的教育思想。但是,中国没
有形成独立的教育学,更没有形成独立
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
• 自明末清初以来,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进程中,教育理论经过不断的学习、引
进、消化、吸收、发展,逐步形成了有
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 主要来源:
• 自日本:学习欧洲主流教育学理论与思想,主
要是赫尔巴特为代表人物的古典教育学。
• 自美国: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是杜威为代
表人物的教育学。
• 自苏联:学习马克思主要教育学,主要是凯洛
夫为代表人物的教育学。
• 自传统:在学习外来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有意
识或者无意识的,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渗透、
整合其中。
• 学科课程是主要的课程形态
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
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孔子制定的六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七艺,都
是学科课程。
达到科学化水平的学科课程,是自然科学革命
和工业革命之后出现和成熟的。
迄今,世界各国的各级学校,都是以学科课程
为主。
• 课程的多样化
学科课程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人们一
直在寻求其他形式的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问题解决课程
三、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教育学的发展基本
等同。所有重要的教育家,重要的教育学流派,
都会有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主张,并且成为各个
流派的主要识别标志。
• 教育学的繁荣带来学科的分化。
20世纪中,美国的泰勒,出版了他的专著《课
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有人认为,这是课程
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 学校课程的内容应该怎样确定?不同的
教育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泰勒是最早
对这些主张加以合理综合,并且赋予清
晰的理论表达的。
• 首先,泰勒论证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对学生的研究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
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
• 其次,泰勒确立了筛选课程目标的两个
原则。
• 必须与学校的教育和哲学思想一致。
• 必须与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一致。
• “我们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
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不重要的和
互相矛盾的目标。”
• 最后,泰勒规定了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
• 二维图表:
• 每一个目标都应该是二维的,既包括内
容方面,还要包括行为方面。也就是说,
每一个课程目标,不仅要描述具体的内
容,还要描述学生掌握目标后的行为。
•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泰勒提出了五条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
1、学生必须有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
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
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
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
验?
• 泰勒所说的“组织学习经验”,实际上
就是按照所设计的课程类型,将课程内
容加以安置编排。
• 泰勒指出,学习经验的组织结构有三个层次。
• 最高层次:具体的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未加分化的课程。
• 中间层次:按照顺序组织、以学期或学年组织。
• 最低层次:课、课题、单元。
• 组织学习经验,就是完成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
次的编制程序。
泰勒进一步陈述了完成这一程序的步骤。
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
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
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
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种类,取得一致的
看法”,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
元’,供每位教师在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
用”,
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
动”。
•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在泰勒看来,评价就是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
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根据这样的思想,他提出了课
程评价的程序。
• 虽然在泰勒之前已经产生了众多的课程编制模式,但
他是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
• 这一评价程序具有比较严密的内在逻辑和自身的完整
性,所以,它既是课程编制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又有
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评
价学,泰勒也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 评价程序的四个步骤如下:
1、确立评价目标。
2、确定评价情境。
3、设计评价手段。
4、利用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自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产
生广泛影响至今。无论对其价值,还是
对其局限性,都有大量的讨论。其中经
常为人们提到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和设计的范式。
第二,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第四,目标模式有显著的局限性。
• 迄今为止,泰勒原理仍然是课程论领域
最有影响的理论。在美国、英国、澳大
利亚各国的课程标准文本中,都能够明
显地看出泰勒原理的影子。
•
谢谢,请提出宝贵意见。
•
丛立新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