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投影片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上課投影片

第四章
地球的結構
固體地球的結構
4-1
與組成物質
4-2 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3 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本章目錄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4-1.2 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2 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2.1 海底的構造
4-2.2 海洋的結構
4-2.3 海水的成分
4-3 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3.1 大氣的結構
4-3.2 大氣的組成物質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火成岩:由岩漿冷卻形成
沉積岩:由沉積作用形成
變質岩:由變質作用形成
圖4-2
←大屯火山群:安山岩火山外觀
↓澎湖群島:
玄武岩,柱狀節理破裂面
百寶箱 4-1
動動腦 4-1
補充:火山的外觀
可分為:
盾狀火山: 由熔岩流所構成,如夏威夷群島
錐狀火山: 火山碎屑物為主,如大屯火山群的紗帽山
複式火山: 火山熔岩和碎屑相間成層,如大屯火山群的
七星山、大屯山
資料來源 http://volcano.gl.ntu.edu.tw/
表4-1 火成岩分類
按岩石圖可看放大圖
酸性(二氧化
矽含量多)火
成岩顏色較
基性(二氧化
矽含量少)火
成岩淺
火山岩結晶
顆粒較深成
岩細
圖4-3
石灰岩洞穴由碳酸鈣沉澱所形成的鐘乳石
表4-2 沉積岩分類
沉積物顆粒大小比較:礫石>砂>粉砂>泥
砂為淺海沉積環境,而泥為深海沉積環境
按岩石圖可看放大圖
補充:差異侵蝕
 烏來的突出砂岩
 頁岩易受侵蝕,故砂岩較突出
補充:泥岩惡地形
 曾文水庫
密枝附近
 泥岩夾薄
層砂岩
 寸草不生
的惡地形
表4-3 變質岩分類
按岩石圖可看放大圖
 變質岩分成葉理
狀和非葉理狀
 葉理狀變質岩依
變質度分類
 葉理特徵由表面
構造判斷
 非葉理狀變質岩
依原岩成分分類
百寶箱 4-2
動動腦 4-2
補充:廬山石板屋
 由板岩組成屋頂
 板岩為輕度變質岩
4-1.2 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遞特性,推導地球內部
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將地球由內而外分成:

地核:可分為液態的外地核和固態的內地核,
成分為鐵鎳金屬

地函:可分為上部地函與下部地函,成分為橄
欖岩等密度大的岩石

地殼:可分為花岡岩質大陸地殼與玄武岩質海
洋地殼
圖4-4
 古氏不連續面:分隔地函與地核
 莫氏不連續面(莫荷面):分隔地殼與地函
 震波低速帶:即是軟流圈
 板塊即為岩石圈
動動腦 4-3
表4-4 地球內部分層構造特性
大陸地殼的深度(0~35公里)和成分(花岡岩質)
海洋地殼的深度(0~7公里)和成分(玄武岩質)
地函的成分(橄欖岩質)
外地核的成分(液態金屬)
內地核的成分(固態金屬)
4-2 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2.1 海底的構造
 利用聲納,自動側深儀,
及衛星導航定位裝置,
進行海底深度測量,繪
製海底地形圖
 例如若水中聲速為 1500
公尺/秒,而回聲來回為
6 秒鐘,則水深為
6/2×1500=4500公尺深
海底地形的分類
海底地形可分為
大陸邊緣:可細分為大陸棚,大陸斜坡,大陸
緣積
洋底盆地:主體為深海平原,地表近水平狀態
中洋脊:綿延海底的山脈,為軟流圈玄武岩質
岩漿噴出的位置
圖 4-6
各大洋的洋脊分布且洋脊裂谷非連續
太平洋洋脊偏東側
大西洋兩側對稱
圖 4-7
 大陸棚和大陸斜坡坡度不同
 洋底盆地以平原為主
 中洋脊的錯動處為轉形斷層
圖 4-8
臺灣附近的海底地形
西側和北側:
大陸棚
東側和南側:
大陸坡
4-2.2 海洋的結構
海洋的平均深度為 4000 公尺
分層依據為海水溫度變化:混合層、斜溫層、深水層
受波浪和洋流混合影響,混合層溫度較一致
低緯度分層較高緯度明顯
百寶箱 4-3
4-2.3 海水的成分
海水鹽度常因降水量或蒸發
量等各地的條件不同而有所
差異。
例如河口區或赤道雨林區海
水的鹽度較小。
高壓的副熱帶或中緯度地區
海水的鹽度較高。
而1000 公尺以上的表層海
水,受海面蒸發影響,愈接
近海水表面的鹽度會愈大。
動動腦 4-4
圖 4-11
赤道溫度高,
密度小
中緯度(30度
左右)鹽度大
全球平均海表溫度分布圖
全球平均海表鹽度分布圖
圖 4-12
 氯化鈉含量最多,是海水鹹的原因
 氯化鎂含量次之,是海水苦的原因
 各地海水鹽度或有不同,但主要元素的組成比例
接近定值
百寶箱 4-4
圖 4-13
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較氧多
 二氧化碳隨深度越深含
量越多
 表層的氧含量因植物行
光合作用故較多
圖 4-14
 黑潮因海底地形影響而造成湧升流
 藍色圓區塊為湧升流區
 湧升流可將深
層海水的營養
鹽帶到表層
4-3 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3.1 大氣的結構
大氣依溫度變化分層
大氣可分對流層,平
流層,中氣層和增溫
層
平流層的增溫是臭氧
吸收太陽能量
大氣壓力隨高度增加
持續減少
電離層約在距地面
50 公里以上的高空
動動腦 4-5
補充:臭氧的生成
高層大氣中的氧分子(O2)吸收紫外線,分解成活
潑的氧原子(O),再與鄰近的氧分子反應生成臭
氧:
O2+h → O+O
O+O2 → O3
h 為常數,  為電磁波的頻率
補充:臭氧的分解
 臭氧也會因受強烈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生成氧原子
和氧分子,或是與活潑的氧原子作用形成氧分子:
O3+h → O2+O
O3+O → O2+O2
 臭氧也會和氯原子反應而分解。
O3+Cl- → O2+ClO-
ClO-+O → Cl- +O2
4-3.2 大氣的組成物質
固定成分:指氣體在大氣
中組成比例不易隨時間和
空間有太大變化者
通常固定成分的比例高
變動成分:水氣,二氧化
碳和臭氧等
圖 4-16
黃色箭頭為短波入射
紅色箭頭為長波輻射
溫室效應為地球產生保溫作用
圖 4-17
火山爆發
氣懸膠柱
氣懸膠擴散
減少太陽光入射
百寶箱 4-5
圖 4-18
1991年菲律賓賓那土波火山噴發大量火山灰一景
參考文獻-1
1. 王崇岳(1978),天氣學(上、下),正中書局,共721頁。
2. 呂銀山(1994),臺灣的天氣,聯經出版社,共163頁。
3. 何春蓀(1993),普通地質學,第三版,五南圖書公司,共751頁。
4.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圖,中央地質調查所,掛圖。
5. 何春蓀(1993),臺灣地質圖說明書,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89頁。
6. 林元智(1997),雲與天氣,渡假出版社,共200頁。
7. 莊文星(1993),臺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共300頁。
8. 陳文山(1997),岩石入門,遠流出版社,共136頁。
9. 陳民本(1991),臺灣四周之海底地形與資源,行政院國科會,共30
頁。
10. 陳正宏(1990),臺灣的火成岩,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37頁。
11. 陳汝勤、莊文星(1995),岩石學,聯經出版社,共444頁。
12. 陳肇夏編(1988),臺灣的地質現象,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05頁。
參考文獻-2
13.陳肇夏編(1996),臺灣的地質現象,第二集,中央地質調查所,共
171頁。
14.陳汝勤、林斐(1990),臺灣附近之海洋地質,中央地質調查所,共
79頁。
15.J Farndon著,蘇秋萍譯(1995),揭開地球的奧秘(How the
Earth Works),正傳有限公司,共192頁。
16.柳中明、楊之遠、彭立新、錢正安(2001),沙塵暴的過去、現在和
未來,大陸沙塵暴對臺灣地區空氣影響與預測研討會,臺北。
17.徐啟運、胡敬松(1996),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天氣時空分布特徵分
析,中國沙塵暴研究,11-15。
18.楊之遠、李侃翰、柳中明(1997),長程輸送黃沙與本地污染之空氣
品質監測比較─西元1995年3月12?16日資料分析,中華民國環境保
護學會會誌第20期,1-38。
國內網路資源-1
1.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http://www.geo.ncu.edu.tw
2.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
http://www.gep.ncu.edu.tw
3.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暨大氣物理研究所:
http://www.atm.ncu.edu.tw
4.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http://www.csrsr.ncu.edu.tw
5.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http://www.earth.sinica.edu.tw/
6. 中央地質調查所:http://www.moeacgs.gov.tw/
7.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
8. 中國地質學會:http://geolsoc.gl.ntu.edu.tw
國內網路資源-2
9.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http://atmos.as.ntu.edu.tw
10.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大氣研究資料庫:
http://stdank.as.ntu.edu.tw
11.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所:http://www.gl.ntu.edu.tw
12. 臺灣大學地理學系所:http://www.geog.ntu.edu.tw
13.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http://www.oc.ntu.edu.tw/
14. 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http://www.gcc.ntu.edu.tw/
15. 國科會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
http://gepref.gep.ncu.edu.tw
16. 國科會海洋科學中心海洋資料庫:
http://www.ncor.ntu.edu.tw/odbs/
17.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http://www.wranb.gov.tw/wranb_spring/index1.asp
國外網路資源-1
1.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da之火山世界:
http://volcano.und.nodak.edu/
2. 美國環保署溫室氣體相關資訊(EPA Global Warming):
http://www.epa.gov/globalwarming
3. 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網站(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tmosphere Sciences Section):
http://atmospheres.agu.org/
4. 數位地球(Earth Today):
http://www.nasm.si.edu/exhibitions/gal113/earthtoday/st
art.htm
5. 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
http://www.wmo.ch/web/gcos/gcoshome.html
6. 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http://www.noaa.gov
7. 守望地球環境網(United Nations System-Wide
Earthwatch):http://earthwatch.unep.net/
國外網路資源-2
8. 全球保育監測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er):http://www.unep-wcmc.org/
9. 全球變遷資訊站(Global Change Electronic Edition):
http://www.globalchange.org/
10. 美國地質調查所:http://www.usgs.gov/
11. 日本國土地理院:http://www.gsi.go.jp/
12. 倫敦地質學會:http://www.geolsoc.org.uk/
13.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
http://www.hku.hk/earthsci/rock.html
14. 地球科學虛擬圖書館:http://www.geo.ucalgary.ca/VLEarthSciences.html
15. OCESTA華人地球科學及技術協會:
http://www.geochina.org
第四章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