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會議與所促進兩岸氣象交流之回顧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香港會議與所促進兩岸氣象交流之回顧

第五屆香港 <<東亞與西太平洋氣象與氣候研討會>>
題目:香港會議與所促進
兩岸氣象交流之回顧
陳 泰 然
臺大講座 / 終身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時間:102年11月2日 上午 9:30 ~ 11:00
地點:香港科技大學
1
1
一、1989年香港研討會前之兩岸氣象交流
二、香港研討會促進之兩岸氣象交流
1. 開啟兩岸氣象學會交流
2. 兩岸共同慶祝「中國氣象學會」創會70週年
三、建立兩岸氣象學會交流模式
四、政府鼓勵推動兩岸氣象交流
1. 交通部
2. 陸委會
3. 國科會
五、結語
2
一、1989年香港研討會前之兩岸氣象交流
 1982年11月 馬尼拉第一屆「南海及西太平洋熱帶氣旋
學術研討會」(吳宗堯局長v.s.鄒競蒙局長)
‧點頭、微笑、不對話、不握手、不合照、不私下交流
 1984年12月 馬尼拉第二屆「南海及西太平洋熱帶氣旋
學術研討會」(張領孝副局長v.s.駱繼賓副局長)
‧對話、握手、不公開合照、不公開交流
 1986年3月 馬尼拉第三屆「南海及西太平洋熱帶氣旋
學術研討會」
3
二、香港研討會促進之兩岸氣象交流
1. 開啟兩岸氣象學會交流
氣象學會理事長陳泰然於第二屆香港研討會(1992年9月7
~10日),應中國氣象局鄒競蒙局長之邀請,於1993年1
月6 ~ 19日進行「中國大陸地區之氣象研究教學與作業考
察」(刊載於中華民國氣象學會82年會刊),學會秘書長
彭光宜先生協助連繫、安排、陪同。
1992年10月大陸有關單位來函邀請
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
中研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氣科院院長
北大地物系系主任
南大大氣系系主任
南氣院院長
南氣院氣象系主任
福建省氣象局長
章基嘉
陶詩言
周秀驥
劉式達
伍榮生
朱乾根
何金海
葉榕生
教授
院士
院士
教授
院士
教授
教授
局長
4
2. 兩岸共同慶祝「中國氣象學會」創會70週年
 1994年3月23-24日台北「海峽兩岸天氣與氣候學術研討會」
除論文發表外並研商兩岸氣象交流事宜
陶詩言 吳國雄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蔣尚城 陳受鈞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
伍榮生 陸渝蓉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
羅會邦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系
丁一匯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秦曾灝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上海颱風研究所
郭肖容
國家氣象中心
方宗義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葉榕生
福建氣象局
註:感謝大陸窗口氣象學會彭光宜
秘書長
5
6
 1994年10月7-8日北京「大氣科學發展暨海峽兩岸天氣
氣候學術研討會」
除論文發表外並研商兩岸氣象交
流事宜,確立兩岸氣象學會為兩岸
氣象交流之管道、內容包括:
‧資料交換/交流(研究資料、
作業資料)
‧學術交流
‧技術交流
‧氣象名詞
註:感謝大陸窗口氣象學會彭光宜
秘書長
7
臺灣氣象界赴北京與會發表論文(1994.10.7~8 )
臺
大 陳泰然、周仲島、柯文雄、林
和、柳中明
中
大 張隆男、王作台、林沛練、林松錦、江火明
中央氣象局 紀水上、王時鼎、陳來發
民
文
航
局 曾憲瑗、林銘作、劉昭民、張泉湧、童茂祥、王崑洲
大 劉廣英
8
9
三、建立兩岸氣象學會交流模式
1. 主辦兩岸氣象研討會
…
…
‧「海峽兩岸災變天氣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大思亮館,1999,
3,9–10,282頁。
‧「兩岸災變天氣監測與預報學術研討會」,臺北,福華飯店,
2000,11,16–17,169頁。
‧「海峽兩岸氣象防災科技研發研討會」,臺北,2001,5.16,86
頁。
‧「兩岸乾旱與災變天氣研討會」,臺北,福華文教會館,2002,
12,17–18,162頁。
‧「海峽兩岸大氣科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大大氣系,
2002, 12,19–20,103頁。
…
10
2. 主辦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學術研討會
11
臺灣代表
陳泰然
劉廣英
周仲島
李清勝
王作台
鄭明典
王時鼎
俞家忠
等
大陸代表
王明星
周明煜
謝 安
周詩健
潘書祥
李玉英
等
12
註:感謝海南氣象局鄧昌松局長會務行政後勤支援接待
高規格安排
13
14
15
16
「第八屆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1月14~15日
地點:雲南昆明
臺灣代表:周仲島 (召集人) 、王作台、紀水上、
林沛練、陳泰然、郭鴻基、蒲金標、
鄭明典、劉廣英、劉振榮、張儀峰
17
兩岸名詞研討會績效
1. 出版「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
‧ 第一屆至第三屆成果,出版「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2002,
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工作委員會,科學出版社,317頁。兩岸名
詞對照收錄約6000則。
‧第四屆至第七屆成果,出版「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第二版,
2012,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工作委員會,科學出版社,325頁。
在第一版基礎上增補修訂,收錄約6000則。
2. 持續性工作
‧持續收集新名詞,共同推薦適當中文譯名(電子版)。
3. 在臺灣方面,兩岸名詞委員會議決之名詞,經教
育部大氣科學名詞委員會認定後,成為法定譯名,
供學術教育參用。
18
四、政府鼓勵推動兩岸氣象交流
1.交通部
‧解嚴前,早期成立「匪情研究小組」,後期轉為「大陸研究氣
象小組」。
19
‧解嚴後,委託臺大大氣科學研究所進行「大陸氣象科技現況調
查分析研究」,229 頁。
20
2.陸委會
‧成立「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為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經費
補助。(1994.7)
21
81年5月
22
82年5月
23
(1994民進黨選戰說帖8)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推動兩岸民間學術交流之卓越貢獻,
獲陸委會三次頒獎肯定。
24
3.國科會
‧綜合業務處主管兩岸科技交流與補助事宜
‧國科會與自然基金委員會共同出資,支持兩
岸氣象合作研究(氣候、颱風、豪雨)
25
五、總結
1. 兩岸漸進式氣象交流,進行順利且成效卓著,香
港天文台適時扮演關鍵角色,應予高度肯定與感
謝。
2. 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臺灣解除戒嚴並開放赴大
陸探親之前,菲律賓PAGASA局長崁田納博士/
WMO主席,主辦三次「南海及西太平洋熱帶氣旋
學術研討會」,提供兩岸氣象與人員機會,應獲
誠摯謝意。
3. 1987年臺灣解嚴後,經 R. Anthes 博士/UCAR
President + 張智北教授(C. P. Chang)/NPS + 岑
柏台長(Pak Sham)/香港天文台等之努力,促
成香港氣象學會成立並主辦第一屆與第二屆「東
亞與西太平洋氣象與氣候研討會」,以及隨後第
四屆與第五屆分別在臺灣(中壢)與大陸(杭州)
的會議,對兩岸氣象交流提供絕佳平台。
26
4. 1994年兩岸共同慶祝氣象學會成立70週年,
分別在臺北與北京主辦的「海峽兩岸天氣與
氣候學術研討會」與「大氣科學發展暨海峽
兩岸天氣氣候學術研討會」,更促使兩岸氣
象學會進行有組織、有規畫之交流,衍生目
前順暢的交流與合作。
5. 兩岸氣象交流與合作,涉及民生福祉,應避
免政治干擾,持續加強、互相學習、互相扶
持、互相支持,共同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
全、減少財物損失而努力。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