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祛湿剂.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十六章 祛湿剂.ppt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定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一
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祛湿剂
2、适应病证
水湿病证。
湿浊所致病证较为复杂,治疗湿病则方
法各异。大抵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
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
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温
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
盛者,又当祛湿扶正兼顾等。
祛湿剂
3、分类与适应证
化湿和胃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清热祛湿
外感湿热,湿热内郁,湿热下注
利水渗湿
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
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
风湿在表或风湿侵袭痹阻
4、组方思路
内因
外因
水
液
代
谢
失
调
表 酸、软、重、肿、痛
肺失宣降
湿
脾失健运
水
湿
内
停
肾失气化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消
除
病
因
功
水
饮
调
理
痰
祛除
水湿
症状 上
下 带下、小便不利
阻滞气机
行气药
困阻脾胃
健脾药
苔腻或滑
湿邪粘腻
湿从内化
祛湿剂
病程长,缠绵难愈
芳香化湿药
苦温燥湿药
发汗
湿从外走
能
头痛、眩晕
利尿
泻下
5、使用注意
1.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2.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夹等因素。
3.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4.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
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
应慎用。
祛湿剂
第一节 化湿和胃
适用病证:湿浊内阻,脾胃不和证。
配伍药物:苦燥、芳化之品配行气、健脾
以及解表药。
平 胃 散
宋·宋周应《简要济众方》
组成与用法
苍术四两(120g)
厚朴三两(90g)
陈皮二两(60g)
炙甘草一两(30g)
每服6g,姜枣煎汤送下。
[功 用 ]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主
治
湿滞脾胃证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湿气
滞机
脾壅
胃滞
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或疼痛
湿滞肌肉-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病机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方
解
君 苍术(辛苦温燥 ) 燥湿运脾,降浊和胃
燥行
湿气
运和
脾胃
臣 厚朴(辛苦温 )
佐
燥湿行气除满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生姜
温胃降逆止呕
大枣
佐
使 甘草
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
平胃散
配伍特点
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口淡不渴,舌
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
加减变化
⑴兼食滞:加山楂、神曲、麦芽(楂曲平胃散)
⑵气滞甚:加木香、砂仁
⑶胃失和降而呕吐甚:加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
⑷脾不升清而水泻:加利湿药或合五苓散(胃苓汤)
⑸胆管结石兼苔厚腻:加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
⑹口甜、口腻:加佩兰、白蔻、草果
⑺酒积、浮肿、胸闷、苔腻: 加干姜、砂仁、葛花
平胃散
使用注意
本方苦温辛燥,阴虚气滞,脾胃虚
弱者,不宜使用。
平胃散
重点:
1 平胃散的制方特点。
2 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方歌】
平胃散中苍术朴,陈皮甘草姜枣齐,
湿困脾胃淡无味,燥湿运脾理气宜。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以藿香为主药,“正气”就具有驱邪之
意。此方中大量芳香之品,可辟秽去浊,以正“不正”
之气,故名藿香正气散。
燥湿和胃
组
成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一两(30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苦桔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三两(90g)
炙甘草二两半(75g)
半夏曲—— 半夏、生姜汁加面粉
发酵而成(止呕之力更强)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
用
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
主
外感风寒
治
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
恶寒发热,头痛
症
状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上吐下泻,舌苔白腻
为辨证要点。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舌苔白腻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外内
感伤
风湿
寒滞
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恶寒发热,头痛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湿阻气滞
病机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舌苔白腻
藿香正气散
方
解
君 藿香辛温芳香 ――解表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臣 紫苏、白芷 --外散风寒,芳香化湿
半夏曲、厚朴 ――理气燥湿,降逆止呕
佐 桔梗
――宣肺利膈(助藿香解表化湿 )
陈皮、大腹皮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白术、茯苓
――健脾运湿止泻
生姜、大枣
――健脾和胃
使
炙甘草 ――调药和中
调畅三焦气机
〖组方结构〗
桔梗
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紫苏.白芷
白术.茯苓
厚朴.大腹皮
半夏曲. 陈皮
姜.枣.草
由此可见,三部分共同作用达到了解表、化湿、理气
之功。
配伍特点:
①解表与疏里同施,升清与降浊互用;
②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解表、祛湿与补
脾合法;③君以藿香,一药三用,即解表、
化湿、和中。
本方虽表里同治,但以治里为主;升降
兼施,以降为主;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
扶正祛邪,以祛邪为主。
运
用
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
湿滞证。对于四时寒湿感冒,尤以暑季感
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还可用于感受
山岚瘴疟及水土不服者。(辟秽化浊,和中悦脾。)
临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
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
使用注意
1 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
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
2 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
兼气滞脘腹胀痛
加香薷
加木香、延胡索
藿香正气散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及藿香的配伍意义。
2、理解桔梗的配伍意义。
肺主一身之气,外通于皮毛,内通于膀胱,而
内湿之治与它也有关系。只有肺气正常,才能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也就是说必须要肺的气化功
能正常。所以在这里,桔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中间作为一个枢纽的药。
[歌诀]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湿热证治疗思路
外感湿温
湿
热
阴
邪
阳
邪
温
燥
药
以
祛
湿
寒
凉
药
以
清
热
证
湿热内蕴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宣上
分消湿热
畅中
渗下
肝胆湿热
黄疸
退黄
脾胃湿热
吐泻
和胃+利湿
膀胱湿热
淋证
利水
湿热侵淫肌肉关节
痹证、痿证
祛风湿
清热祛湿
1、湿温病的特点:
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章虚谷:“湿土之土,同类相召,故湿热之
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
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
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
“湿去则热孤也。”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茵陈蒿
汤·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擘(14g)
大黄二两(6g)
茵
陈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
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
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
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现代
用法:水煎服)。
主证病机分析:
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发黄
湿
热
交
蒸
(
中
焦
)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
黄疸,身目发黄,黄色鲜明
郁热炽盛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阻滞气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方 解
清
热
,
利
湿
,
退
黄
君
茵陈辛苦微寒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芳香舒脾,透表畅气
臣
栀子
清热降火,通利三焦
佐
大黄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茵陈蒿汤
配伍特点:
利湿与泻热并进
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
其证属湿热并重。
临床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
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为辨证要点。
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湿重于热 加茯苓、泽泻、猪苓
热重于湿 加黄柏、龙胆草
胁痛明显 加柴胡、川楝子
茵陈蒿汤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大黄的配伍意义。
【方歌】
茵陈蒿汤栀大黄,清肝利胆退黄方,
身黄目黄小便黄,湿热谷疸用此良。
八 正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车前子 瞿麦
组
成
萹蓄
滑石
栀子
甘草炙
木通
大黄煨各一斤(各500g)
加灯心,水煎服。
功
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
治
湿 热 淋 证
·八正散·
主证病机分析:
湿热下注
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漓不畅,溺时涩痛;
膀胱水道不通:小便点滴难出 (癃闭),
小腹急满;
膀胱脉络受损:小便浑赤;
津液耗损:口燥咽干。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方解】
·八正
散·
君:瞿麦、扁蓄 — 清利湿热,利尿通淋。
臣:木通 — 清心利小肠,通淋。
瞿麦、萹蓄、滑石、木
车前子 —清肺利膀胱,通淋。
清热利水
通、车前子、山栀子
滑石 —清利三焦,利窍通淋。
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君臣药相配,增强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之力。
·八正散·
佐:山栀子 — 清泄三焦湿热
大黄 —泻热降火利湿
大黄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灯心草 — 清心除烦
使:炙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制苦寒渗利太过 。
制方特点:
本方疏利下焦而不专于治下,三焦
同治;清利与清泻合法;组方用药侧重
于苦寒通利。全方以清利膀胱为中心,
并行清肺肃上源,降心火利小肠,泻湿
热走大肠,有“疏凿分消”之巧。
方名:
本方以八味清热利水通淋药和清
热泻下药组成,组方用药侧重于苦寒
通利。因八味药等量共为散剂应用,
故名“八正散”。
·八正散·
【运用】
1、本方适宜于膀胱湿热证。
2、辨证要点:
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苔
黄腻,脉滑数为依据。
* 淋证日久,肾虚气弱者不宜。
3、临证加减:
①血尿:可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②石淋涩痛:加海金砂、金钱草以通淋化石;
③小便浑浊较甚:加萆薢、石菖蒲。
·八正散·
重点:
八正散的主治证及大黄的作用。
比较
本方与小蓟饮子均有清热利水的功用,
均可用于热琳证。
但八正散偏重利湿通淋,并能泻热降火,
主治下焦湿热蕴结的湿热淋;
小蓟饮子侧重清热凉血,兼能育阴,主
治下焦瘀热,热伤血络的血热淋;
两方所主病证有病在气分与血分、热结
与阴伤之偏。
三仁汤
《温病条辨》
清热祛湿
[组成与用法]
杏仁五钱(15g)
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6g)
(6g)
生薏苡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5g)
水煎服
[功用]
宣畅气机
清利湿热
[主治]
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温初起
湿重于热证
暑温夹湿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温热经纬》)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
重
于
热
证
湿邪阻遏
卫阳不达
困阻脾胃
湿热交蒸
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肢体倦怠
胸闷不饥
面色淡黄
午后身热
病机
湿温初起
邪留气分
湿重于热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三仁汤
方
解
君杏仁 ――宣利上焦肺气
宣上
白蔻仁 ―行气化湿,宣畅中焦
畅中
薏苡仁 ―渗湿利水而健脾
渗下
臣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助蔻仁以畅中和胃
佐滑石、通草、竹叶 ――渗利湿热
三仁汤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
热之证。
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
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三仁汤
加减变化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加藿香、香薷
寒热往来:加青蒿、草果
三仁汤
温热初起之“三戒”
不可汗之,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
目瞑不欲言;
不可下之,下之则洞泄。
不可柔润,润之则锢结不解
重点:
1.主治、病机、组成。
2.三仁的作用。
宣化上焦、运化中焦、渗利下焦,
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使全方化湿于
宣畅气机之中,清热于淡渗利湿之间。
【方歌】
三仁爬竹叶,朴通滑夏来,
辨证有三似,用方要细审。
第三节
利水渗湿
适用病证:水湿壅盛之水肿、泄泻、
淋浊、癃闭等证。
配伍药物:利水渗湿药+健脾药+
温阳化气药或养阴药。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正是对此而言。
五苓散
《伤寒论》
〖命名〗本方由五味药组成、名为“苓”,
苓同令,意在令水行之意 故名五苓散。
利水渗湿
[组成]
猪苓十八铢(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
水煎服
功 用
利水渗湿
温阳化气
主治证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2.水湿内停。
3.痰饮内停。
症状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头
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苔白,
脉浮。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3.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
或短气而咳。
【病机】 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内停
太阳病“表邪未解”
(太阳经病)
·五苓散·
头痛发热(恶寒),苔白,脉浮
邪气 内传
膀胱气化不利
(太阳腑病)
水气上凌心肺:心悸,短气而咳。
小便不利
水湿内停
(蓄水证)
湿邪犯胃:水入即吐,或吐涎沫。
水湿下注:脐下动悸,或泄泻。
湿溢肌肤:水肿。
湿遏清阳:头眩。
气不化津:烦渴欲饮。
〖方解〗
君
泽泻:利水渗湿。
臣
茯苓、猪苓:淡渗利湿。
佐
白术:健脾燥湿。促进运化,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
温阳气化,内助膀胱气化。
桂枝:
协渗利药以布津行水
疏表散邪,外解太阳之表。
理 解
解表祛邪
太
阳
经
腑
同
病
太阳表邪未尽
桂枝
温阳化气行水
泽泻、二苓
渗湿利水
白术
健脾燥湿
水湿内停
后世应用:头眩、短气而咳,呕吐,吐涎沫,腹泻,水肿
五苓散
制方特点:
主以淡渗,辅佐以甘温辛通,为利水
而兼扶脾温阳之法。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
临床当以水肿或泄泻,小便不利,
苔白,脉浮或缓为用方依据。
五苓散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病机。
3、桂枝的配伍意义。
思考题
1、白虎汤与五苓散主治证中均有
“烦渴”,其病机与治法有何不同?
白虎汤主治证中的烦渴,是由于阳明
气分热盛,热灼津伤所致,治当清热除烦,
生津止渴,使热清烦除,津生渴止。五苓
散所治的烦渴,是因为膀胱蓄水,气化失
司,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上潮所致,
治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使水去气化,
津液上行则烦渴自愈。
2.五苓散主治证中有口渴,为什么方中要
配伍桂枝、白术等温燥之品?
五苓散所治烦渴,是因水蓄下焦,气化不
利,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上潮所致。治宜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中白术健脾燥湿,促
进运化,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桂枝
温通阳气,既内助膀胱气化,协渗利药以布津
行水,又外散太阳经未净之邪。二药合用使水
行气化,津液上承,则烦渴自愈。
【方歌】
五苓散治表里证,泽泻白术猪茯苓,
桂枝解表能化气,水气为患效果灵。
第四节
温化水湿
祛湿剂
真 武 汤
汉 张仲景 《伤寒论》
〖命名〗 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医方集
解》云“真武北方之神,一龟一蛇,司水火者”
本方具有温阳利水之功。类似于民间传说中司管
水火的“真武”神。故将本方拟名为真武汤。
组成与用法
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三两(9g)
熟附子一枚(9g)
水煎服
功
用
温阳利水
主
治
1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
(以肾阳虚为主)
2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脾肾阳虚
水湿泛溢
病 机
脾肾阳虚(肾阳虚为主)
泛溢肌肤
水湿内停
上凌心肺胃
流走肠间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水
肾湿
阳内
虚停
病
机
饮渍筋肉——肌肉瞤动
饮泛骨节、经络——站立不稳,四
肢沉重疼痛
脾肾阳虚-腰痛,腹痛,畏寒肢冷
水蓄不布-小便不利
水
水溢肌表-四肢重痛、水肿
湿
水湿侮土-腹痛下利,或呕吐
水气凌心-心悸
泛
上干清阳-头眩
溢
水泛高原-咳喘,短气
筋脉 ——身瞤动
阴亏不能濡养
阳虚不能温养
肌肉 振振欲擗地
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真武汤证基本证候组成部分
阳虚基本见证:畏寒肢厥
水泛证:(部分见证)
舌脉佐证。
方
温
阳
利
水
解
君
附子
温肾暖脾 ,化气行水
臣
茯苓
利水渗湿
生姜
温阳散寒
白术
健脾燥湿
佐
白芍
宣散水湿
利小便
敛阴舒筋
缓急止痛
防附子燥热伤阴
真武汤
制方特点:
①主以温阳,兼行散水、利水、燥湿;
②配伍上以辛热、渗利、苦燥配用酸收,
刚柔通涩相济,温阳利水燥湿不伤阴,
为有制之师。
真武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
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真武汤
加减变化
⑴水寒射肺而咳 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⑵阴盛阳衰而下利甚 去芍药,加干姜
⑶水寒犯胃而呕 重用生姜,加吴茱萸、
半夏
真武汤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白芍、生姜的配伍意义。
白芍:1、利小便,使湿从小便而走;
2、柔肝缓急止痛(本方证中伴有腹痛);
3、敛阴舒筋以解筋肉润动;
4、防止附子燥热伤阴。
生姜:温阳散寒,宣散水气。
[歌诀]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瞤惕保安康。
实 脾 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与用法
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
炮附子
茯苓
炮姜各一两(各30g)
炙甘草半两(15g)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 用
温阳健脾
行气利水
主治
阴水属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证。
·实脾散·
主治病机证候分析:
水气内停:身半以下肿甚,口不渴,
舌苔厚腻,脉沉迟。
脾肾阳虚
水停气滞
气机不畅:胸腹胀满。
不达四末:手足不温。
水走肠间:大便溏薄。
病机
脾肾阳虚(以脾为主)
水气内停
气机不畅
【方解】
·实脾散·
君:附子 — 温壮脾肾阳气,化阴霾寒湿。
干姜 — 温中阳以化阴水,温肺以通调水道。
* 二药相配,使脾肾阳气振奋而运化水湿。
臣:茯苓 — 健脾渗湿;
白术 — 健脾燥湿;
* 二药相配,培土制水,使湿不壅脾,健运自复。
佐:木瓜 — 醒脾化湿,涩津敛液。
厚朴、草果
芳香醒脾化湿,行气消胀除满。
木香、大腹子
生姜、大枣 — 健脾和中。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实脾散·
配伍要点:
以健脾利水药与温阳祛寒药相配,化湿药
与行气药同用,使脾健则能利水,阳复则寒祛,
并伍以行气化湿之品,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方名:
本方以健脾运湿、温肾助阳、行气利
水并用为制方思路,重在崇土实脾而制
水,故以“实脾”名之。
·实脾散·
【运用】
1、本方是治疗阴水的主要方剂。
2、辨证要点:
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
沉迟。
3、临证加减:
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泽泻;
大便溏泻者,以大腹皮易大腹子;
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
·实脾散·
真武汤
温阳健脾中偏于温肾益火,化气利水,兼能
缓急舒筋,柔肝止痛。故主治脾肾阳虚,以
肾阳虚为主,水气内停而见小便不利,浮肿,
腹痛,兼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之身瞤动
等证者。
均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
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沉等阴水证。
实脾散
偏于温补脾阳,助阳散寒之力较胜,且兼行
气导滞,故主治脾肾阳虚而以脾阳虚为主,
又有水停气滞之水肿,伴见胸腹胀满,食减
便溏,舌苔厚腻等证者。
重点:
1 实脾散以熟附子、干姜为君。
2 理气醒脾药的意义。
【方歌】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槟榔加,
草果姜附与厚朴,阴寒虚水效果佳。
第五节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组
成
独活三两(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干地黄
芍药各二两(各6g)
水煎服
功用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
主治
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证。
风寒湿痹日久,肝肾气血不足
·独活寄生汤·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痹
证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脉细弱。
“痹在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伸不利,在于肉则不
仁”(《素问·痹论》)
风寒湿邪内阻: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
肌肤麻木不仁,畏寒喜温。
【病机】风寒湿痹日久不愈,肝肾损伤,气血不足。
【方解】
·独活寄生汤·
君:独活 — 善祛深伏骨节之风寒湿邪而通痹止痛。
桑寄生 — 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止痹痛。
臣:细辛、肉桂心 — 辛散寒湿,温通经脉而止痛;
防风 — 祛风胜湿而止痛,透邪外出。
秦艽 —善搜筋肉之风湿,通经止痛;
* 辛、防、秦艽助独活祛风散寒去湿,止痹痛。
杜仲、牛膝 — 补肝肾、强筋骨,止痹痛。
* 杜仲、牛膝助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
·独活寄生汤·
佐:当归
芍药
养血活血以治风、体现“治风先治血,
干地黄
血行风自灭”之意。
川芎
人参、茯苓 — 益气健脾。
* 杜仲、牛膝与佐药相配,益肝肾,补气血,扶正
祛邪。
使:甘草 — 调和诸药。
结构
独活
祛风寒湿,止痛
细辛
散寒止痛
秦艽
疏筋络,利关节
防风
散风寒湿
肉桂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人参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地黄
祛
风
寒
湿
邪
祛风胜湿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补肝肾,强筋骨
益气健脾
养血和血
补
益
扶
正
温
补
配伍要点:
本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
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
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并且宣痹辅
以活血。
运
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
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
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独活寄生汤
2 临证加减:
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
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
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
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重点:
1、独活寄生汤以独活为君。配伍上以祛
邪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
2、独活寄生汤中配理血药的意义。细辛
的作用。
【方歌】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风寒湿痹屈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