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点击下载

第一章 解表剂
1、定义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
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统称解表剂。
解表剂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解表剂
适用范围:六淫病邪侵袭肌表、
肺卫所致的表证
解
表
剂
外感风寒或感受风
热病邪
麻疹、疮疡、水肿、
疟疾、
痢疾初起
恶寒发热、头
见 痛、身痛、苔
等表证
白或黄,脉浮
分
类
辛温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
辛凉解表: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
常用药物:银花、桑叶、菊花、薄荷等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扶正解表:
主治:体质素虚复感外邪的表证
常用药物: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与解表
药配合
代表方:败毒散
使用注意
⑴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
⑵宜温服,服后避风寒,或增衣被,或
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
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
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
瘥,即停服,不必尽剂。
⑶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解表剂
⑷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
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
当表里双解。
⑸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
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人腠理比较疏松,夏季天气炎
热,人体本身容易出汗,因此,使用
解表剂时,药物用量应该轻。
北方人腠理相对较密,或者人在冬
季时,因为天气的缘故,人体出汗较
少,针对这种情况,在使用解表剂时,
药物的用量可稍大些。
第一节
辛温解表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的组方规律
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羌活
风
寒
表
证
营阴郁滞 头身疼痛
活血通脉药:桂枝、川芎
宣肺止咳平喘药;杏仁、桔梗
肺失宣降 咳
里热
兼夹
喘
清热药:石膏、黄芩
痰饮
祛痰化饮药:干姜、细辛、半夏
气滞
行气药:香附、陈皮
辛温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 黄 汤
《伤寒论》
恶寒 —卫阳被郁,肌表失其温煦
外
感
风
寒
表
实
证
发热 —卫阳被郁,正邪交争
头痛
太阳经气不利,
身痛
营卫运行不畅
风寒束表
无汗 —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肺气失宣
喘咳
苔薄白
脉浮紧
风寒表实证之体征
发
汗
解
表
,
宣
肺
平
喘
君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发卫气之郁
臣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以畅营卫
佐
杏仁— 降肺气平喘,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
以复肺气 之宣降
使
炙甘草—缓麻桂峻烈之性;调和诸药
扶正以驱邪外出
配伍特点:
麻黄配伍桂枝透营达卫,解表发汗之力峻
麻黄伍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增
运用
辨证要点
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
证要点。
麻黄汤

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
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
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
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
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
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
实证者。
使用注意:




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发汗作用强,
宜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不可用于体虚外感,
表虚自汗以及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
本品含麻黄碱。
麻黄先煎去上沫
注意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
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个体差异。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趣记:干妈贵姓?
对照:甘麻桂杏?
学习要求

掌握麻黄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运用

掌握麻黄、桂枝,麻黄、杏仁常用药对在
方中的作用
掌握麻黄汤的证治要点及使用禁忌。

桂 枝 汤
《伤寒论》
辛温解表
外
感
风
寒
表
虚
证
(风
发热 —卫阳浮盛,正邪交争于外(卫强) 卫 邪
强袭
汗出
卫阳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弱) 营 表
恶风
弱
,
)
头痛—风寒外袭,太阳经气血不畅
营
苔薄白 —病邪在表
卫
不
脉浮缓或浮弱 —风邪袭表,营阴暗耗
和
鼻鸣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
干呕 —肺气不宣,胃气不和
君 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
解
肌
发
表
,
调
和
营
卫
散在表之风寒(调卫)
臣 白芍—益阴敛营,
散中有收,汗中
寓补,使表邪得
解,营卫调和
固外泄之营阴(调营)
佐 生姜—辛温助桂枝辛散表邪,和胃止呕
大枣—益气滋脾,助白芍和营
使
甘草—调和诸药 与桂枝辛甘化阳实卫
与芍药酸甘化阴和营
配伍特点
汗中有补
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
阴阳并调

后人称其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
和阳,调和营卫,发汗解肌之总方”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
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
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恶风、发
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但在临床
运用本方时,不必桂枝汤证悉具,凡头痛、
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症,单见一
症便可应用本方,不必拘泥。
此《伤寒论》首方,后世衍化,效方甚多,
影响极大,凡营卫失和者,均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须发汗解表,
不宜本方。

温病初起,但发热不恶寒,咽红口渴、舌
红苔黄、脉数者,不宜本方。
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
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
著,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
桂枝汤
关于桂枝汤的服法
1.服热稀粥以助药力
2.温覆,避风以助汗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不效再服。
4.忌生冷粘滑,酒肉臭恶
桂枝汤
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学习要求



1、桂枝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2、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在方中的配伍意
义。
3、与麻黄汤鉴别
九味羌活汤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
辛温解表
九味羌活汤
外
感
风
寒
湿
邪
,
兼
有
里
热
证
恶寒发热
风寒湿邪束于肌表
无汗
腠理密闭
头痛项强
寒湿袭于经络
肢体酸楚疼痛
气血运行不畅
口苦微渴
— 里有蕴热
苔白或微黄、—病邪在表之体征
脉浮
风
寒
湿
邪
束
于
肌
表
,
里
有
蕴
热
君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止痹痛、利关节
为治疗风湿在表之要药。入太阳经。
发
汗
祛
湿
兼
清
里
热
臣
防风—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诸药之卒徒,随所引而无不至
苍术—辛苦温燥、发汗除湿。入太阴经。
二药相合,助羌活祛风止痛
佐
细辛—入少阴经
川芎—入厥阴经
白芷—入阳明经
使
散寒祛风宣痹
止头身疼痛
生地—泄血分之热
清泄里热
黄芩—泄气分之热
并防辛温燥烈伤阴
入少阳经
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1、辛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2、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汤
运用



1.辨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证
的常用方,亦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临床
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
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
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
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
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而烦渴者,
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
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
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
邪,兼有里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服法与剂型
汤剂: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内热者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
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丸剂:治疗痹证。
九味羌活汤
学习要求



掌握其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方中生地、黄芩的配伍意义。
本方的配伍特点,分经论治。
辛温解表
小青龙汤
《 伤 寒 论 》
小 青 龙 汤《伤寒论》
外
寒
内
恶寒发热,无汗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身体疼痛
卫阳被遏
咳喘,痰多而稀
表寒引动内饮,水寒
射肺,肺失宣降
或痰饮咳喘
胸痞—水停心下,阻滞气机
饮
干呕—水留胃中,胃气上逆
证
或身体疼重
水饮溢于肌肤
头面四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浮—外寒内饮之征
风
寒
束
表
水
饮
内
停
解
表
散
寒
,
温
肺
化
饮
君 麻黄 — 解表散寒,宣肺平咳
桂枝 —解表散寒,温阳以利内饮之化
臣 干姜、细辛 — 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
佐 五味子 — 酸收敛气,以防肺气之耗散,
生津
芍药 — 和营养血,防诸药温燥而伤津
半夏 —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佐使
炙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麻黄、桂枝配芍药
 开中有和——干姜、细辛、半夏配五
味子

临床运用




1.本方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方剂。用于治
疗外感风寒,内有停饮之证。以恶寒发热,无
汗,咳喘,痰多而稀为辨证要点。
2.临床上但凡有咳喘,痰多清稀,舌苔白滑,
有无表征皆可使用。
3.现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
哮喘、老年性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
发作,证属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者。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
者不宜使用。
学习要求



掌握其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方中五味子、白芍的配伍意义。
本方的配伍特点。
第二节辛凉解表
解表剂
银
翘
散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发热,微恶风寒—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卫气被郁
(
风
热
表
证
)
温
病
初
起
无汗或有汗不畅—卫气被郁,邪客则实,热迫津泄
头
痛—风热上犯
咽 痛 、咳 嗽—温邪犯肺,喉为肺之门户
口
渴—温邪热毒伤津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风热在表之体征
脉浮数
解 君
表
臣
方
剂咽
解
风
热
袭
于
肺
卫
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
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邪外出
佐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
桔梗—宣肺止咳化痰
使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合桔梗清利咽喉
辛
凉
透
表
清
热
解
毒
配伍特点
1、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药物。
2、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之品相配。
运用



1.辨证要点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
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
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
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
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
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由热伤血
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
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
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
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

3.现代运用 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
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
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
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
风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
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
不宜久煎。
注意煎法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
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
取轻清,过煎则味厚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
不解者,作再服。
学习要求
 掌握其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运用
 方中荆芥、淡豆豉的配伍意义
 配伍特点
桑菊饮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风
温
初
起
,
风
热
犯
肺
咳
嗽
证
咳嗽---风温袭肺,肺失清肃
身微热---肺主皮毛,邪热伤于肺
口微渴---邪热较轻,伤津不甚
苔薄白,脉浮数---风热袭肺之体征
风
热
袭
肺
,
肺
失
清
肃
疏
君
桑叶---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
清宣肺热而止咳
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风
清
热
宣
臣
桔梗、杏仁---宣肺利气而止咳
薄荷---疏散风热
佐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
使
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合利咽喉
肺
止
咳
临床运用


1.本方为“辛凉轻剂”,主治风温初起或风热
犯肺,邪在肺卫,以咳嗽为主的风热表证。临床
应用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
点
2.如肺热较甚,炼液为痰,咯痰不爽者,可加
瓜蒌皮、浙贝母清热化痰;外感风热治疗不当使
邪热入里,见气粗似喘,乃肺中热甚,应加石膏、
知母清肺中气分之热,又能除烦生津止渴;如邪
热入营分,其热更甚,就应加玄参、犀角等清营
凉血,养阴生津。
3.本方有疏风清热功效,故可以加减
治疗风热眼疾:加白蒺藜可祛风明目;
加决明子清肝热而明目;加夏枯草可
清肝明目。
 4.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初起属于风热表证者,
流行性结膜炎属于风热型者,也可用
本方加减治疗。

【注意事项】



1.寒咳嗽禁用本方。
2.若肺热甚者当加味使用本方,否则药轻
病重必不奏效。
3.本方药味均系轻清之品,不宜久煎。
方剂鉴别
1.作用:辛凉解表
桑菊饮
共性
2.适应证:温病初起
卫分证
银翘散
3.药物:连翘、桔梗、
薄荷、芦根、甘草
返回目录
辛凉轻剂
肃肺止咳
桑菊饮
区
别
银翘散
辛凉平剂
清热解毒
辛散发表
学习要求



组成、功效、主治
桔梗、杏仁的配伍意义
与银翘散的鉴别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辛凉解表

外
感
风
热,
肺
热
咳
喘
证
身热不解—风热袭肺,邪从热化
无
汗—风热袭肺表,皮毛闭塞
咳逆气急,鼻煽—肺失宣发,肺失肃降
有
汗 — 热壅于肺,迫津外出
口
渴 — 热伤津液
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邪热壅闭于肺之体征
辛
凉
宣
泄,
清
肺
平
喘
君
麻黄 辛散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石膏 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且生津止渴
石膏3-5倍于麻黄,制约了麻黄之温性,
使麻黄宣肺而不助热,石膏清肺而不留邪,
相制为用。“去性存用”
臣
杏仁 降肺气而平喘
佐使 甘草 益气和中与石膏伍用生津止渴,
且能防石膏寒凉沉重而伤胃,并
能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
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
运用
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
之喘咳的基础方。因石膏倍麻黄,
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
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
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

本方既可治无汗之咳喘,又可治有汗之咳
喘。有汗而喘,为热壅于肺,其热尤甚,
石膏的用量可五倍于麻黄;无汗而喘,为
热闭于肺,其里热程度较热壅于肺为轻,
石膏的用量可三倍于麻黄。风寒风热皆可
以此方化裁。
对于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现身热烦躁、咳
嗽气粗而喘属疹毒内陷,肺热炽甚者,亦
可以本方加味。



加减变化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
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
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
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
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
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
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
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
肺者。
使用注意 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学习要求


组成、功效、主治
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解表剂
败 毒 散
(人参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
扶正解表
【命名】

本方原治伤寒、瘟疫、风湿之证,古
人认为是由于感受疫疠时气或湿毒流
住所致,而本方有发散邪毒的作用,
故称作为败毒散。人参在方中扶正祛
邪,起很重要的作用,故又名人参败
毒散。正如吴琨所说:“培其正气,
败其邪毒,故曰败毒。”
素体气虚,复感风寒湿邪。
风
寒
湿
邪
气
虚
外
感
风
寒
湿
表
证
憎寒壮热,无汗—卫阳被郁,正邪
交争
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气血运行不畅
鼻塞声重,咳嗽有痰—风寒犯肺,
肺气不宣
胸膈痞满—湿邪留滞,阻滞气机
苔白腻,脉浮无力—虚人外感风寒
湿邪之征
君 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
风寒湿邪且止痛
益
臣 川芎—行气祛风,宣痹止痛
气
柴胡—疏散解肌
解
佐 桔梗—肺气利膈
表,
枳壳—宽中除满,与桔梗是畅通气机、
散
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
寒
前胡—行气祛痰
祛
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
湿
人参—扶助正气,使正气足而鼓邪外出,
散中有补不伤正气,防邪复入
佐使 生姜、薄荷—发散表邪
甘草—调和诸药,兼益气和中
正气与表邪之关系
“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
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
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
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
缩入,发热无休。……”
《寓意草》
败毒散
配伍特点
邪正兼顾,祛邪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一首益气解
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
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
无力为辨证要点。
 2.适应病证:老人、小儿、久病、
产后,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
痢疾。


清代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
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
里滞亦除,其痢自止。犹如在逆水中
挽舟上行,故称此种治法为“逆流挽
舟”法。
3. 加减变化 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
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
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
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
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
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
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
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
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
止痛。
 4.使用注意 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
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
用。

学习要求

桔梗和枳壳,人参在方中的配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