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法

語言教學導論
林淑慧
2009Summer
大綱
• 語言教學與一般學科教學的差異
• 二語教學的方法及應用
語言觀與教學
•
•
•
•
一語VS二語
母語VS外語
單語、雙語、多語
世界語
教學觀與教學法
•
•
•
•
•
學習目的
學習目標
教學對象(年齡、一語、學習傾向…等等)
教學環境(二語、外語)
語言態度(父母、社會、個人)
1.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
•
•
•
始於一七八0年代
一九二0年代蔚為主流
拉丁文文法教學
主要目的
– 訓練學生研讀拉丁文及希臘文文學典籍的能力
– 增進對其母語的深入了解
– 訓練學生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對較難教材的學
習能力
– 重讀寫、輕聽說
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 教學重點
– 對文法規則的解說
– 字彙的學習與記憶
• 教學內容
– 字彙
• 閱讀文章
• 書面詞語為主
• 詳細列出文法規則
– 翻譯練習
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 教學活動
– 詞類變化
– 文法規則
– 句型段落之翻譯語意
• 學習型態
– 背誦單字
– 查字典
– 熟讀文法規條
– 翻譯練習為主
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 教學步驟
–
–
–
–
按照文法和字彙難易度
(1)學習語法
(2)翻譯練習
(3)理解測試
• 教材內容
–
–
–
–
(1)目標語閱讀文章
(2)詞彙表和翻譯
(3)用母語解釋的重要語言點和語法條文
(4)一系列翻譯和語言點理解題的練習。
• 教師角色
– 權威和主導者
2.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
• 幼兒學習母語
• 教學活動
– 大聲朗讀
– 問答練習
– 填空練習
– 聽寫
– 聽力
– 段落寫作
– 用目標語教學,不使用母語講解
– 文法方面採歸納法教學
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
• 教學步驟 (Kelly)
(1)準備(Preparation)(複習舊課內容)
(2)呈現(Presentation)(引入新課內容)
(3)新課和舊課內容相聯繫(association)
(4)系統化(systematization)(
容系統化)
(5)應用(application)(練習)
內
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
• 教材內容
– 日常生活用語為主
• 教師角色
– 課堂主角,控制課堂活動
– 師生關係是互動式的
– 教師也是目標語唯一的示範者
– 老師需有非常道地的目標語能力
3.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
• 美軍在二次世界大戰,為了快速培訓第二目
標語的專業人才
• 結合結構派語言學理論、行為心理學和口語聽力訓練
• 教學內容
– 對話、句型操練和活動應用
– 機械式練習
– 糾正學生的發音、重音、語調或節奏
– 對話中重要句型獨立抽出,再加以練習
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
• 教學步驟
– 「聽」和「說」先於「讀」和「寫」
– 重視結構與形式;較不重視意義。
• 教材
– 大量的圖片
– 錄音、錄影和視聽教室設備
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
• 教師角色
– 主導
– 示範
– 控制學生學習的方向與進度
– 糾正學生所犯的錯誤
– 提供各樣各式的練習
4.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
•
•
•
•
•
具體情景
結構主義語言理論
語法的系統
口語被認為是語言的基礎
結構是說話能力的核心
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
• 教學內容
– 句型和字彙
– 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將情境帶進句型
– 教師以目標語授課,並透過實物、圖畫、肢體
動作等視覺方式呈現情境
– 不做文法解釋和句意翻譯
– 代換句型、引導式覆誦、聽寫、小組口語練習
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
• 教學步驟
– 先引進語言結構
– 然後從控制性的練習過渡到自由的練習
– 主張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實際能力為主
– 「說」是一切目標語能力的基礎
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
• 教材
– 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排列的語言項目(即
語法、語音、詞彙的累積)
• 教師角色
– 示範者
– 營造相關情境
– 引導學生回答問題、造句,或依照指示來做活動
5.團體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 Charles A. Curran 三大基礎:
(1)當事者與諮商人員
(2)全人
(3)語碼轉換
– 社會過程模式
團體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 Curran 四點會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
– 安全感(security)
– 注意力(attention)
– 企圖心(aggression)
– 鑑別力(determination)
團體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 教材內容
– 聽說讀寫
– 教會話
– 不以文法為主
– 以學生的興趣為主
– 視學生程度,將話題中所會運用到的字彙和句
型轉化為適合學生學習的。
團體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 教學活動
– 翻譯
– 小組活動
– 錄音、聽寫分析
– 紀錄上課之感想
– 觀察報告(上課中的點滴、對自己/同學/老師
間的互動關係等)
– 自由交談
團體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 教學步驟
(1)學生們為成員圈作,老師在圈外等候學生詢問
(2)學生A舉手,老師走到他身旁。學生A:「我
想知道英文如何說顏色。我喜歡白色」老師:”I
like white”學生A覆誦,並且錄下音來
(3)學生B舉手,老師走到他身旁。學生B:「我
也喜歡白色。」老師:”I like white, too.”學生B覆
誦,且錄下音來
團體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 教學步驟
(4) 學生C舉手,老師走到他身旁。學生C:
「我不喜歡白色:我喜歡褐色」。
老師:”I don’t like white. I like brown’學
生C覆誦,且錄下音來
(5)重複上述步驟,約路了五分鐘的對話。老
師將對話抄在黑板上,以此為上課題材教師與
學生的角色在CLL中,學生彼此間以及和教師
兼形成了所謂的〝族群〞(community)關係
團體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 學習過程
(1)嬰兒期---完全依賴老師
(2)自我認同期---開始會用簡單的語句來表達自我
概念
(3)分離 / 存在期---能懂他人所講的L2, 但對老師
過於主動的協助會產生反感
(4)青春期---以能獨立使用L2來溝通,但對 L2的知
識仍必須繼續加強
(5)獨立期—已能使用道地流利的L2,並協助其他
程度較差的同學。
團體教學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 教師的角色
– 諮商者
– 協助學生清楚瞭解自己的需求
– 幫助學生解決學習時個人情緒的困擾
– 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無壓力的學習環境
6.整體行動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 James Asher
• 汲取成長心理學、學習理論、人性教學法
• 動詞,特別是命令句中的動詞為語言與學
習的中心主題
• 學習學說
(1)人體內具有學習語言之生理程式
(2)頭腦側分法
(3)壓力干擾學習
整體行動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 教學內容
– 祈使句練習
– 重視意義而非重視語法
– 語法以歸納法式教學
– 語法特點與字彙
• 依照教室中的使用情況和學起來很輕鬆來
決定
整體行動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 教學步驟
– (1)理解力先於開口講話
– (2)理解了才教會話
– (3)靠聽力學得
– (4)重視語文意義而非語法
– (5)將壓力降至最低。
整體行動反應法(Total Physical
• 教材
Response)
– 沒有基本教材
– 學習後期
– 自製或蒐集輔助教具
• 教師角色
– 發號施令者
– 新教材示範與講解
– 選用補充教材
– 透過命令句或祈使句教學
– 不做任何母語的翻譯。
7.啟示頓悟(暗示感應)法
(Suggestopedia)
• 幫助學生去除害怕學習成果不佳的疑懼
• 特色
– (1)教室像客廳一樣舒適
– (2)使用古典音樂(巴洛克Barroque)鬆弛
學生的壓力,強化語言本身的節奏感,
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 (3)教師經過特別的訓練,配合音樂朗誦教材
– (4)控制學生注意力,使學習達到最高效果
啟示頓悟(暗示感應)法
(Suggestopedia)
• 教學步驟
• Stevick(1980)及Bancroft(1982)
– 1.複習之前學過的材料,完全使用第二語言。
有時使用遊戲和短劇。避免機械化的練習
– 2.新的材料藉由長的會話呈現,學生聽錄音帶
放鬆,老師的聲音隨著音樂抑揚頓挫
– 3. 學生扮演角色及活動練習他們所學過的;當
須要文法解釋時,就會以母語提供
啟示頓悟(暗示感應)法
(Suggestopedia)
• 教材內容
– 已有文化基礎的對話
– 日常生活
– 角色扮演及互動性的語言
– 文法結構學習時提供解釋和練習及復習教材
8.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 Caleb Gattegno
(1)自己去察覺、發現、及創造,
遠比覆誦、熟背來的好
(2)使用的教具,如依顏色來分類
(3)採用〝解決問題〞
• 為一結構性的組合體
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 學好L2的兩大特質:
– (1)沈默(silence)
– (2)意識狀態(awareness)
• 教學目標
– 學生初級的聽力和口語能力
– 加強發音、語調的正確性
– 學得實用的文法觀念
– 正確的學習方法
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 課程安排
– 依照文法難易度
– 教學上視覺呈現的效果
– 祈使句型、名詞複數型、數目字、介係詞代名
詞、比較級、數量詞、時間性量詞等非常容易
用教具和教室場景來介紹的內容都會出現在初
級的教材中。
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 教學步驟:
(1) 牆上掛著音色對應圖表、拼字發音對應表
及字彙表
(2) 教師嘴行作發[ u]音,但不出聲。學生猜
音,直到有人猜對[u],老師點頭,且指音色
對應圖表上的綠色[u]符號。
(3) 教師雙唇做發[b]音口型,但不出聲。學
生猜音「媽」,「怕」等,直到有人猜「爸」,
老師點頭,伸出兩指頭嘴型並作[ㄅ][ㄚ],學生
說[ㄅ][ㄚ],老師指第一個指頭,學生說[ㄅ]
[b]);老師點頭,對音色對應圖表上的深綠
色[b]符號。
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 教學步驟:
(4) 教師指著鹿的圖片,學生說「動物」老師
搖頭;學生說「梅花鹿」,老師點頭,伸出三
指頭,嘴型作「梅花鹿」,再指第三個指頭,
學生說「鹿」,老師點頭。重複步驟3讓學生
發([ㄌ][l]),老師指音色對應圖表上的藍色[l]
(5) 老師回到音色對應圖表上的綠色[u]符號,
學生念[u]音。老師再指拼字發音對應表的oo,
ue, o等,嘴行作[u]音,讓學生明瞭[u]音以這
些字母呈現。重複步驟5,[b]音拼成b, bb, be
等, [l]音拼成l, ll, le, lle等。
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 教學步驟:
(6) 老師來回指拼字發音對應表與字彙表,讓
學生唸出音[blu]。老師指藍色木條(rod)、
藍色衣服、藍色卡片,要學生唸blue。
(7) 重複步驟,教red, yellow等顏色。
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 教師角色
– 利用輔助媒介(教具)示範L2中的字或句子
– 之後便藉由教具的不同組合搭配來引導學生說
出所要求的字彙或句型。
– 學生要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態
– 和同學互相討論修正、建議或解決問題
– 教師盡量保持沈默,觀察、不主動干預的態度
– 教學時盡量以教具代替大量的文字敘述與說明
9.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 Tracy Terrell加上Stephen Krashen
• 強調上課之〝內容〞
• 重視學生學習心理、以及學生充分了解
(comprehension)L2後準備開始用口語
表達前的預備 / 調適期。
• 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溝通〞,是傳遞訊
息、意義的工具。
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 先天習得—後天學習假設(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 語言監控假設(monitor hypothesis)
– 學習的自然順序假設(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語言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 〝i + 1〞; i表示
學生目前的程度,1表示比目前程度稍高的教學內
容) ,這樣才能使學習者有所進步
– 情緒門閥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當情緒門閥(恐懼、害羞等負面情緒)的指數低時,
學習效率就提升;反之,則降學習內容的品質。
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 教學目標
– 培養初學者有能力聽懂L2(即使必須多問些
問題才能瞭解對方的含意)
– 用L2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文法不一定完全
正確,但是可以讓對方聽懂的程度)
• 課程安排
– (1)培養基礎的口語 / 書寫溝通能力
– (2)切合學生的興趣與需要
– (3)題材能降低情緒門閥,增進友好、輕鬆
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 教學步驟
(1) 教師告訴學生今天學顏色
(2) 教師指著學生的衣服,一邊指一邊說:
“Tony wears a BLUE shirt. Mary has a pair of
ORANGE shoes, Jessica’s bag is RED. David
ahs a PURPLE pencil case…”
(3) 老師拿出一張畫,上有一道彩虹。老師依
著顏色唸下來,一邊唸一邊指:”red, orange,
yellow, green, blue, indigo, purple”
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 教學步驟
(4) 把顏色卡放入盒內,和學生玩猜卡片遊戲。
老師拿起一張不讓學生看。老師說”red”,學
生說”yes” 或”no”;如學生已學會,可讓學
生直接說顏色。
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 教學活動
– 集合各家教學法之大成
– 例如:TPR的祈使句活動、DM中用來引導學
生問 / 答的手勢和肢體動作,以及CLT中學生
互通訊息以完成任務的團體活動
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
• 教師角色
– 學生是接收者
– 藉由背景知識、教學情境及老師的語氣語調
– 不用急著跟老師對話
– 先聽的懂L2並做出被要求的活動即可
– 等準備好,再自行決定何時要開口練習的時
– 教師提供者
– 負責創造優質學習環境
– 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
– 降低學生的情緒門閥
10.溝通式教學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 語言包含了〝溝通能力〞和語言所處的
〝文化社會意涵〞,其功用則包括了
– 功能性(functional)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
– 規範性(regulatory)指用言語限制他人行動
– 互動性(interactional)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
– 想像性(imaginative)指用言語創造出想像世
界
– 再現性(representative)指用言語溝通、呈現
訊息等多種用途
溝通式教學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 〝溝通能力〞還可細分為
– 文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也就是
字彙、構詞、語法的能力)
– 社會性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指對溝通者本身的角色、說 / 聽者雙方所共同
知道的背景資訊、以及溝通互動之意旨等的瞭
解)
– 言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如何根
據聽 / 說者雙方間的關係來闡釋訊息、如何將
意義呈現等之能力)
– 溝通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只指如
何開始、終止、延續或修正溝通過程的能力)。
溝通式教學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 三種學習原則
(1)溝通原則---實際溝通情境
(2)任務原則---藉語言溝通完成任務
(3)意義原則---教學內容對學習者產生意義
溝通式教學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 教學目標
– 培養學生能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完成評論、
溝通等任務為主。
• 課程內容
– 能達成溝通功能之任務為主,例如:旅遊、商
務、描述物景、表達意見、說明時間 / 頻率 /
長短等
• 教學活動
– 可區分為功能性 和 社會互動性 兩大類。
溝通式教學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 功能性的活動
– 看圖做比較、訊息互補(information gap)、
自由選擇(free choice)、看圖重組、找出圖
中遺漏的部分、合力完成一幅圖、按照指示做
動作等
• 社會互動性的活動
– 會話、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即興表演、辯論、
虛擬情境等。
溝通式教學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 教師角色
– 學生語言需求(language needs)的分析者
– 學習心理的諮商者
– 鼓勵學生參與
– 監控教室內各項語言活動的經理人
11.全語言學習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
•
•
•
•
•
語言是整體性的,不可分割
以「溝通」與「意義」作為語言學習重點
由整體學到局部片段
在社會運用語言的實際過程中,習得語言
學生聽得多、說得多、讀得多
全語言學習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
• 教材內容
– 閱讀教材
– 不採用統一的教科書
– 語言發展和內容學習
– 語言活動是為學習者
– 強調以社交為語言用途
– 重視聽說讀寫及其自然統整性
– 文學作品
– 以語言的複雜模式和更具批判性的文章去使用
他們的知識、技能、策略,及意識。
全語言學習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
• 學生為中心
– 輔助與引導啟發的角色
– 是「中介者」與「協助者」
– 設計學習情境
– 學生在其中自動地找尋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答案
– 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及豐富的資源
全語言學習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
• 學生為中心
– 不直接把知識的結果傳授給學生,而是在學生
與周遭的世界進行互動並建構其知識系統時,
提供必要的引導與協助
– 敏銳的「觀察者」與「示範者」
– 探索知識與閱讀寫作的示範
– 分享對學習的控制權,使學生建立主動、積極,
與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