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前的認知發展 - 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三歲前的認知發展 - 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三歲前的認知發展
楊慧珍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智力行為(intelligent behavior)
隨著智力的發展而產生的對應行為。
1.目標取向的—有意識且經過思慮。
2.適應性的—調整以順應環境與條件。
智力是智力行為背後心智能力的陣列,
受到遺傳與環境的影響。
認知發展研究:古典途徑
*行為主義途徑(behaviorist approach)—
研究基本的學習機制;關注於行為如何改變以
回應經驗。
*心理計量學途徑(psychometric approach)—
試圖以智力測驗來衡量個體在智力上之量的差
異。
*皮亞傑理論途徑(Piagetian approach)—
檢視認知功能之質的變化或階段性的發展。關
注於心智如何組織活動以適應環境。
行為主義途徑:基本的學習機械論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學習者被動
的,機械的對刺激作出反應。
個人或動物學會對一項刺激(照相機)作出反射性的反
應(眨眼),而該刺激原先是不會引起該反應的。
★代表人物:巴夫洛夫(Pavlov)—
學習的過程是由刺激和反射之間的關聯而組成的。
☞經古典制約而得的學習如未受增強便可能會減弱或
甚至消失。
•【補充】古典制約學習
1.制約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
本為中性刺激,與非制約刺激連結,能引起反應的刺
激。
2.非制約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
不需經過學習就能引起反應的刺激。
3.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CR):
由制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
4.非制約反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UR):
不需經過學習就能對非制約刺激起的反應。
★操作制約:學習者主動的影響環境或是操控環
境。
嬰兒學會對某一項環境刺激作出特定的反應,
以產生特定的效果。
ex:(看到父母時微笑) (父母的關愛)
★代表人物:史金納(Skinner)—
認為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昰特殊形式的學習,
主要為動物所有,對於人類較不顯著。認為巴
夫洛夫的制約與反應行為有關聯,故又稱此制
約為反應制約。
史金納(Skinner)之操作制約介紹
*強調由人對環境進行「操作」;而並不
強調刺激的重要性。
*事件或刺激—也就是增強物,伴隨於反
應之後並會強化行為或增強那種反應
再發生的可能。
--認為我們被自己的行為結果所支配。
反應性行為V.S.操作性行為
*反應性行為—再受到刺激之後產生的反應,
如哭泣、微笑..等。
*操作性行為—如哭泣、坐下、打棒球..等。
父母在孩子哭泣達到某一激烈程度時,不予理會,
大聲哭就很有可能會再出現;如果父母親確定這是
操作性哭泣且不予理會時,最後由於沒有增強物,
便會消弱此行為。
正增強V.S.負增強
--正增強:以正面的方式去強化學童的某一動
作或行為。如獎勵,讚美..等。
--負增強:以負面的方式去消弭學童較不允許
的行為。如收回正增強物,或是呈
現令人厭惡的刺激。如處罰,責罵…等。
Skinner 認為消弱最好的方法是不給於任何增強
物,然而對於替代反應的積極增強會加速消弱行為。
羅夫柯利爾:
一項制約反應
可維持之時間長
度隨著年齡而增
加。
不同年齡的嬰兒對於如何操控可動裝置與
迷你火車所表現之記憶逗留
8
7
( )
記
憶
逗
留
週
迷你火車
6
5
4
3
2
可動裝置
1
0
2
3
6
年齡(月)
9
12
--嬰兒對於一項行為的記憶與最初的環境
脈絡最有關聯。
--時間窗(time window):嬰兒追蹤一件事
件的一段有限時間(嬰兒對於一個事件的
記憶維持的時間)。
心理計量途徑:發展與智力測驗
☞目標:
在於對被認為是組成智力的種種因素
(如理解力與推理)來進行量的測量,
並從測量的結果預未來的表現(如學校
成績)。
智商測驗:由一些問題與任務組成。這些問
題與任務被假定藉由比較某人與他人的
表現以顯示出一個人具由多少測驗中所
測量的能力。
☞條件:發展者對於智力測測驗的設計須
具備高度效度 (能測量得出該測驗宣稱
欲測量之能力)與信度 (在不同時間所得
的測量結果應有合理的一致性) 。
☞缺點:適用於學齡兒童,但不適用於嬰兒
與學步兒。
信度、效度,打靶分析圖
1
信度不高
2
有信度,
有效度
3
有信度,
沒效度
嬰兒與學步兒的智力測驗
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
主要使用對象:有發展異常危險的兒童。
年齡(月)
心智量表
1
眼睛會跟隨移動中的人
3
伸出手來想要抓取懸掛
著的鈴鐺
運動量表
從肩膀抱起時
會抬起頭來
從仰臥轉為側身
年齡(月)
6
12
14-16
心智量表
操弄鈴鐺,對其細節表現
出興趣
以含糊不清的話語試圖
表達
模仿地輕撫玩具
適當地使用兩個不同的語彙
20-22
26-28
說出三種物體的名稱
分辨四種顏色
兩腳力定跳
模仿手部的動作
32-34
38-42
使用過去式
數數
兩腳交互行進地爬樓梯
兩腳交互行進地下樓梯
9
運動量表
從仰臥半引身向上
自行以身成站姿
自行走路
在輔助下爬樓梯
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之探討
優點:對於情緒焦慮,學習問題、以及感覺、
神經、與環境缺陷的早期徵測很有幫
助。
缺點:對於預測未來發展狀況沒有助益。
reason:
1.環境因素會影響認知發展。
2.傳統上大部分使用的嬰兒發展測驗著重於
感覺與運動能力,而兒童發展測驗則著重於
口語能力。
社經地位、親職實踐、與智商
依據生態學的分析顯示,貧窮對兒
童的影響在於父母親提供教育資源的能
力限制,以及對於其父母親與其親職實
踐有負面的影響。
家庭環境影響評量
★父母親的回應性
★家中圖書的數量
★激發概念發展之玩具的有無
★父母親參與其幼兒玩耍的程度
★(遺傳因子的可能)
各因素評分標準的得分總合與兒童的
智商成正比。
其他研究
★發展預備導引機制—為正常認知與心理社會發
展鋪路,以及有助於兒童入學準備的家庭環境
面向。
1.鼓勵探索
2.監測基本的認知與社會技能
3.讚美與增強新獲得的成就
4.新技能之實作與擴展指導
5.保護兒童免於受不適當的懲罰嘲笑或不准許其
在探索新技能中發生錯誤或不預期的結果
6.語言或其他符號溝通的刺激
早期介入
為一套系統化的過程,其目標在於為需要接受幫
助以滿足兒童之發展需求的家庭提供治療與教育
上的服務。
包含:「 CARE計畫」和「初學者計畫」
方案:『學習夥伴』
優點:早期介入可以調和社經地位的負面效
應。
缺點:輔導教育兒童的成效無法全然持續。
最具效力的介入期
1.開始的早並持續到學齡前。
2.時間高度密集。
3.提供直接的教育經驗,不僅是親職訓練。
4.採取全面的途徑,包括健康、家庭諮詢、
與社會服務。
5.依據個體差異與需求來設計。
皮亞傑途徑
•基模(schemes):行為的組織模式。「個體
適應環境時,在行為上表現的基本行為模
式。」
•感覺運動階段由六個階段組成。
前五個次階段,嬰兒學習協調所輸入的感
覺,並組織有關他們的環境之活動。
到了最後一個,他們從試誤地學習進步到
使用符號與概念去解決簡單的問題。
皮亞傑之認知發展感覺動作階段的
六個次階段
次階段
次階段1 (出生~1個月)
使用反射行為
次階段2(1~4個月)
初級循環反應
特徵
嬰兒做出他們與生俱來的反射行為,
並獲致對他們的一些控制。他們尚
無法協調感覺訊息。他們尚無法抓
取他們所住視的物體。
嬰兒重複做出最初偶然發生而令他
感覺愉悅的行為(ex:吮吸拇指)。
活動集中於嬰兒自己的身體而非行
為對環境所造成的結果。嬰兒做出
初次的習得之適應,換言之。他們
以不同的方式吸吮不同的物體。他
們開此能夠協調感覺訊息並抓取物
體。
皮亞傑之認知發展感覺動作階段的
六個次階段
次階段
次階段3(4~8個月)
次級循環反應
次階段4(8~12個月)
次級基模之協調
特徵
幼兒對環境有更大的興趣,他們重
複著會帶來有趣的結果之動作(ex:
搖動一個會響的東西)以延續有趣
的經驗。幼兒的動作是有意的但並
非目標導向之行為的開啟。
當幼兒能夠協調先前學得之基模
(ex:注視並抓取一個嘎嘎響的東西)
並且使用先前學得之行為來獲致他
們的目標,此時行為的發生便更為
刻意且有目的的(有意圖的)。他們
可以預期事件的發生。
皮亞傑之認知發展感覺動作階段的
六個次階段
次階段
次階段5(12~18個月)
第三級循環反應
次階段6(18~24個月)
基模內化、心象圖形
特徵
學步兒顯現出好奇心與實驗精神,他們
有目的地的改變他們的行動以觀看結果
的發生(ex:窯洞不同嘎嘎響的東西,以
聽取他們的聲音)。他們主動地探索他
們的世界以判斷一件事物或情境有什麼
新奇之事物。他們嘗試新的活動,並使
用試誤法解決問題。
由於學步兒能夠進行事件之心理象徵,
他們不在侷限於使用試誤法解決問題。
象徵性思維讓學不而得以開始思考事件
並預測其結果而無須訴諸行動。學步兒
開始展現出洞察能力。他們能夠使用符
號(ex:姿勢與語彙),並且能夠做出裝扮
行為。(物體恆在概念)
初級、二級、第三級循環反應
• 初級循環反應:動作與反應接涉及嬰兒自
(1到4個月)
己的身體。
• 次級循環反應:動作得到來自其他人或物
(4到8個月)
體之反應,於是嬰兒不斷
反覆原初之動作。
• 第三級循環反應:動作得到一個令人愉悅的結果,
(12到18個月)
於是嬰兒做出相似的動作以獲
得相似的結果。
感覺運動階段之關鍵發展
概念或技能
物體恆在
皮亞傑之觀點
在第3和6次階段間漸次
第發展。第4個次階段之
幼兒(8~12個月大)會發生
A非B之錯謬。
近期之發現
嬰兒在大約3.5個月大時,似乎顯
現出物體之知識,儘管對研究
發現之詮釋仍有爭議。 A非B之
錯謬可能持續至第二年或更久。
空間知識
物體概念與空間知識之發展, 研究成果支持皮亞傑的發展時
與自我移動能力,以及視覺和 間表,以及空間判斷與自我中
運動協調相關聯。
心消退之關係。與運動發展之
連結關係較不明確。
在4-6個月大與一歲間緩慢發
某些證據顯示對物理世界之特
因果律
展,主要以幼兒之發現為基礎 定因果事件的早期覺知,但是
,起初是發現自己之行動所造 對因果率之普遍理解可能較慢
成的結果,其後則是發現外來 發展。
的力量所造成的結果。
感覺運動階段之關鍵發展
概念或技能
數字
分類
模仿
皮亞傑之觀點
近期之發現
依賴於開始於第六個次階段
5個月大之幼兒可以認知並
(18-24個月大)之符號使用能 且做較小之數字的心算,但
力。
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發現之詮
釋能有爭議。
依賴於發展於第六個階段(
3個月大的嬰兒似乎能夠辨
18-24個月大)期間之心象思
認不同知覺之範疇。
維能力。
不可是模仿約發展於9個月
關於新生兒之臉部表情的可
大時,延後模仿發展於第6
視模仿以及6周大嬰兒之緩
個次階段(18-24個月大)之心 後模仿的研究發現相當紛紜
象思維能力發展之後。
。複雜活動之延後模仿似乎
早再6個月大時便已存在。
認知發展研究:新進途徑
訊息處理途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知覺與想像
認知神經科學途徑(cognitive neuroscience
approach)
腦部的認知結構
• 社會環境系絡途徑(social-context approach)
– 從與照顧者之互動中學習
訊息處理途徑:知覺與想像
習慣化(habituation)
重複且持續地暴露於某一刺激,導致對於該刺激之注意力減
弱的一種學習型態。
去習慣化(dishabituation)
對新刺激所新增的反應。
習慣化的速度─未來智力之預測指標
有相當準確度。
訊息處理途徑:知覺與想像
早期的知覺與訊息處理能力
視覺偏好(visual preference):嬰兒花費在注視不同
景物上的時間。
新奇偏好(novelty preference):嬰兒對新刺激表現
出較多注意力。
跨型態轉換(cross-modal transfer):運用從一種感
覺所得來的訊息去指引另一種感覺之能力。
作為智力預測指標之訊息處理
視覺辨識記憶(visual recognition memory):同時
展現新舊不同景物時,嬰兒區別新舊景物的能力。
訊息處理途徑:知覺與想像
期望悖反(violation-of-expectations)與思
維發展
物體恆在
貝拉吉恩(Renée Baillargeon)
3-5月幼兒有物體恆在概念。
數字
因果律
由幼兒發現事情與期望悖反的「驚奇」
反應,可知幼兒的認知思維發展。
認知神經科學途徑:腦部的認知結構
隱示記憶(implicit memory)
出生頭幾個月。
並未勉力去記憶或自覺地覺知之記憶,通常屬於習慣或技能
這一類的事物。
發展較早,成熟較快。
程序記憶&制約記憶。
影響:幼兒可表現出簡單的新奇偏好。
認知神經科學途徑:腦部的認知結構
顯示記憶(explicit memory)
六到十二個月。
有意或自覺的記憶,通常包括了一些事實、名字、
事件,或其他能說出或加以敘述的事物。
影響:促成跨型態轉換之複雜形式的浮現。
執行記憶(working memory)
出生後第一年的後半年。
大腦積極處理或運作之訊息的短期記憶。
影響:物體恆在概念發展快慢。
社會環境系絡發展途徑:從與照
顧者之互動中學習
指導性參與(guided participation)
啟發觀點:
Vygotsky的基部發展區概念(ZPD)。
視學習為一個協力的過程之觀點。
幼兒與成人間之互動。
發生在共同遊戲與日常生活中。
兒童的語言發展
第一部分兒童語言發展之順序
1.前語言話語
兒童在使用字彙向人傳達他所需求與感覺前的方式,
先是用哭的
牙牙學語地說or咕咕地叫
偶發性地模仿語音
刻意地模仿語音。
2.辨識與理解語音
大約第一年結束時,幼兒會說出第一個字彙。
大約1年8個月後,學步兒開始能夠說出第一個例句。
兒童的語言發展
3.早期的發聲方式
6週到3個月--高興時咕咕作聲,尖叫,並發出像 「ㄚ」
的母音。
3到6個月之間--嬰兒開始會和說話的聲音玩起來,
模仿他們所聽到的週遭聲音。
6到10個月之間--幼兒的牙牙學語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
他們常會重覆著一個子母音串,如「ㄇㄚ-ㄇㄚ-ㄇ
ㄚ-ㄇㄚ-」,經常會被誤會是嬰兒的第一個語彙,
其實它對嬰兒而言並無任何的意義。
兒童的語言發展
9到10個月之間-- 幼兒會有意地去模仿一些聲音,
即使他們不了解它的意義,等到學到一定的數量,
他們會以聽起來像語言的形式將這些語音串在一
起;但似乎沒有什麼意義。
◎從出生到3歲之間的語言里程碑(請參考p288
頁)
兒童的語言發展
4.語音辨識
A.辨識語音的能力,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後它會變得
愈來愈敏銳。當幼兒對了解語言與使用語言準備
就緒時,他們首先會熟悉字彙與片語的語音,然
後再附上意義。
B.辨識語音的過程明顯是開始於子宮中。
C.在6個月大時,幼兒已經學得辨識其母語中的基
本語音或音素,並能夠適應不同的說話者發出這
些語音時的些許差異。
兒童的語言發展
D.在幼兒能夠將語言其意義相連之前,他們是乎
已經能夠辨識出他們所經常聽到的語言形式,例
如他們自己的名字。
E.到了大約10個月大時,幼兒會對那些非他們所
聽到的語言之語音失去他們早期的敏感度。
F.在第一年後半年之同時,當幼兒愈來愈熟悉他
們的母語中之語音時,他們開始能夠懂得音韻規
則--即語音如何編排成話語。
兒童的語言發展
5.姿勢
A. 幼兒在9到12個月大之間,他們學得一
些約定俗成的姿勢。如點頭表示肯定、
搖頭表示否定。
B. 到了13個月大時,他們會學得更精緻的
象徵性動作,如雙手高舉表示要人抱抱。
兒童的語言發展
C. 符碼性姿勢的使用約與幼兒說出他們的第一個
語彙的同時產生。此使用顯示幼兒瞭解到可用
符碼來指涉特定的物體、事件、欲求或情況。
姿勢通常出現在幼兒擁有25個語彙之前。
D. 學習姿勢將有助於語言學習,姿勢可說是一種
頗具有價值替代語彙或補充語彙,而姿勢的浮
現似乎是自然而然地。
兒童的語言發展
6.最早的語彙
A.幼兒在10到14個月之間的某一時刻說出第一個字而
開啟話語--即帶有意義的口語表達。
B.不久之後,幼兒能使用多一些的語彙並懂得文法、
發音法、音調。且會發展出「全句字」。
C.如幼兒說出:「ㄅㄚ」,可能意味著「我要那個」、
「我要出去」、「爸爸在哪裡」
D.幼兒使用語彙之前,他們已經懂得許多語彙;換言
之,他們的被動語彙量比主動語彙量來得多。
兒童的語言發展
E.大約13個月大時,大多數的幼兒都會懂得一個字代表一
個特定的事物或事件,同時他們可以很快地學得一個新語
彙的意義。
F.隨著幼兒將愈來愈多的語音附上意義,他們可能暫時地
較不注意細膩的聽覺辨識。
G.在整個單語階段,幼兒的語彙將持續地成長,且通常會
一直延續到18個月大,在第16到24個月之間的某一個時段
會出現「稱名爆炸」--在幾個禮拜內,學步兒從可以說
出大約50個字進展到可以說出約400個字。
H.幼兒最初所使用的語彙類型,視其母語之型態而定。
兒童的語言發展
7.最早的語句
A.在語言發展上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這便是幼兒將兩個語彙
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一個念頭。
B.通常在18到24個月(即1歲半到2歲)可以達到此程度,(不
過幼兒之間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度)。
C.幼兒的第一個句子典型上是有關於日常的事件、事物、人物
或活動。而且會使用「電報式話語」,如:「媽,托。」可
能表示媽媽正在拖地,而幼兒將功能的語辭省略,並非他們
不懂這些字;而是他們可能覺得很難模仿罷了!
D.到20到30個月大的某一時刻,幼兒會顯現出漸增的語法能力,
亦即在他們的母語中組成句子的規則。
兒童的語言發展
第二部分 早期話語的特徵
◎ 兒童會簡化其話語。
◎ 幼兒可以理解文法上的關係,但他們尚未無
法表達。
◎ 幼兒不會延伸語彙的意義。
◎ 另一方面幼兒也傾向於過度延伸語彙的意義。
◎ 幼兒傾向於將規則過度化。
語言習得之古典理論
影響語言發展之因素
語言習得之古典理論
—本性對教養之爭論
幼兒是經由怎樣的過程得知口語溝通的秘
密?
1 史金納(Skinner, 1957)主張,語言習得就
像其他學習一樣,都是以經驗為基礎的。
2 古典學習理論:兒童是透過操作制約來學
習語言。
3 社會學習理論:幼兒模仿他們所聽到的成
人所發出的語音,而後再次被增強。
瓊斯基(Chomsky, 1957)
—先天論(Nativism)
強調學習者的主動角色。
。
2 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在人的大腦內有一種習
得語言的內在能力,是很自然的學習。
3 幾乎所有的兒童皆以相同的年齡順序精
熟他們自己的母語,而無須經由正式的
教導。
• 大多數的發展學家皆認為,語言的習得
就如大部分其他面向的發展一般,仰賴
於本性與教養的交織影響。
• 無論是聽覺正常兒童或聽障兒童皆具有
習得語言的天生能力。
影響語言發展之因素
1.腦部的成熟
2.社會互動:
父母親與照顧者的角色
腦部的成熟
• 語言過程極端複雜,而且不同的人之語
言過程包含了不同的元素。
• 這些過程並非源自於個別的、孤立的腦
部結構運作,而是源自於各種不同結構
的協調。
• 與語言相關之大腦皮質區至少要到學齡
前階段晚期或者更晚之後才完全成熟,
有些人甚至要到成年期。
幼兒習得語言的階段
•新生兒的哭叫是受到腦幹與橋腦的控制
(腦部最原初的部位、最早發展的部位)
•隨著控制臉部與喉嚨之運動的運動皮質
(motor cortex)部位的成熟,幼兒會反
覆出現牙牙學語
•到2歲初,大多數的幼兒已開始說話,連
結聽覺與肌肉運動活動的路徑才會成熟
兒童大腦的可塑性
•大約98%的人們是由左半腦來支配其語言功能,
儘管右半腦亦參與其間。
•左半腦被移除的兒童最終卻幾乎可以擁有正常
的語言能力與理解力,嬰兒大腦的可塑性似乎
能將受損區域的功能轉移至其他區域。
•語言功能在腦部結構中的配置是一個漸進過程,
與口語經驗和認知發展相關聯。
社會互動─
父母親與照顧者的角色
•語言是一種行為,父母親與其他的照顧者
在嬰幼兒語言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皆扮演
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父母親模仿幼兒的語音不僅會影響幼兒語
言學習的速度,也有助於幼兒經驗話語的社
會面向。
•大多數的幼兒似乎約在7個半到8個月大時,
會瞭解到交談包含了輪流說話。
幼兒理解力之成長乃是透過語言發現另
一個人在想什麼。
幼兒藉由傾聽成人說些什麼來學習。
母親話語中之不同語彙出現的頻率,
與幼兒學習這些語彙之順序有強烈的相
關性
母親喜歡說話的程度,與學步兒的語
彙量有強烈的相關性
•語碼混合(code
mixing)
如果在一個家中同時
說兩種語言,幼兒起
初通常會並用該兩種
語言的元素,有時則
是交錯地說。
•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
轉換一種語言至另一
種語言的能力。
影響兒童語言技能的因素
1.如果照顧者再對兒童所說的話經常是給
予資訊或詢問資訊,而不是控制行為之
命令,則兒童有較好的語言技能。
2.社經地位似乎影響著父母親與兒童間口
語互動之數量與品質,也影響著兒童長
期的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
兒童導向話語(child-directed
speech, CDS)
特徵:
1.緩慢地用高音調的聲音
2.誇張的抑揚頓挫
3.簡化話題
4.強調母音
5.較簡單的語彙
6.較短的句子並重複地說
兒童導向話語的好處
1.有助於兒童學習他們的母語,或至少使
他們很快就聽得懂。
2.有認知、社會、與情緒的功能。
3.成人能使用兒童導向話語教導兒童他們
的文化中之規範,以及他們的語言之規
則,也可看出有關兒童養育之文化價值
觀的差異。
兒童導向話語的好處
4.幼兒對兒童導向話語的偏好有助於其跨
越語言的障礙
5.兒童導向話語的偏好並不限於口語(手勢
顯得較緩慢、較常重複、動作較誇張)
質疑兒童導向話語的價值性
• 如果兒童能經常聽包含各種語言規則的
複雜句子,他們會更快地發展這些規則。
• 儘管如此幼兒還是偏好簡單的話語,在
一歲前是相當明顯的,而且它似乎不必
仰賴任何特定的經歷。
讀寫能力準備—
說故事書之益處
• 大部分的幼兒都喜歡聽成人說故事書給
他們聽。
• 說故事給幼兒聽的頻率與方式,將影響
其說話能力表現,最終可能影響他們的
閱讀能力與發展速度。
對兒童說故事的好處
1.讓他們能較早學會閱讀。
2.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互動
3.在說故事的活動中,成人如能提出挑戰性
的、開放性的問題、而不僅是要求簡單的是
與否的答案。
在說故事、玩耍、及其他日常生活的社會
互動,對兒童大部分發展而言是相當具有關
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