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學內容

育達 高中美術 一
收 納
海洋是生命之母
的立體記憶
海洋是生命之母
融入第三章 台灣紀行 課程活動中二 收納立體的記憶
台灣與海
畫家彩繪台
收納海岸的
的關係
灣海岸風貌
立體記憶
* 海洋文化
* 海洋生活
* 海洋科技
廖繼春 顏水龍
楊三郎 郭柏川
李澤藩 陳植棋
陳德旺 林克恭
陳慧坤 廖德政
席德進
*普普藝術
*複合媒材
創作海岸
立體記憶
西部海岸(沙岸)
多沙灘、沙洲、潟湖,海
岸平直單調、海水較淺。
北端海岸(岩岸)
岩石岬角與海灣相間,為
台灣海岸最曲折的一段。
南端海岸
(珊瑚礁海岸)
以珊瑚礁地形為主。
東部海岸(斷層海岸)
高山與深海相鄰,沿岸
平原狹窄,海水較深。
海與人一樣是有生命的,海也會因為污染而窒息。
1. 海島國家的信仰文化
2. 捕撈海產漁業:屏東的黑鮪季
3. 經營海上貿易
4. 沿海溼地為候鳥的中繼站
5. 溼地生態之美
6. 工業廢水之污染、填海等之開發。
7. 人生態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資料出處: http://e-info.org.tw/reviewer/zpchen/2004/zp04112401.htm
塑造永續台灣的海洋文化 作者:陳章波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照片出處: http://blog.xuite.net/wamsn/168/17326663
利用海洋來運輸物品,是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是一種低成本的運
輸方式,它有裝載量大的優點,現今世界上有四分之三貨物流通是經海運來運輸
的。台灣早在明朝末年,就已在世界海洋貿易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因此,
海運也成為許多臨海國家的經濟命脈,而為了發展更強盛的海運能力,建造大型
船隻及設備優良的港口是成為海運強國的基本條件了。目前台灣的海運分為三大
類型:遠洋貨櫃運輸、觀光郵輪及島內航線。許多國際觀光郵輪,例如、麗星郵
輪的雙子星號、處女星號及天秤星號等都是行駛於各國大港口的知名郵輪,在每
年的春季及秋季間都會停靠在台灣大型港口,例如基隆港,就是許多郵輪造訪台
灣的航線中途站之一。
海洋中的鹽類利用,可說是人類運用海洋化學資源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海水
含量最多的無機鹽類就是食鹽。而現在鹽田早已不是被人們做為食鹽的產地,大
多變成了觀光旅遊的景點,位於台南七股一帶已有將食鹽當做觀光的賣點了。
資料出處:http://www.nmmba.gov.tw/Default.aspx?tabid=376
資料出處:http://www.nmmba.gov.tw/Default.aspx?tabid=376
照片出處: http://blog.xuite.net/wamsn/168/17326663
海洋科技領域範圍極廣,舉凡基礎海洋科學研究、海象量測預報技術、水深調查、
交通航行安全、漁業科技、海岸開發利用、博物館水族館產業及水下科技等均屬之。
海象量測技術目前採用美國資料浮標中心與國際水道測量組織作業規範中之量測方法,
未來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努力,做為其他海洋量測儀器技術本土化及近岸防災技術之
參考。未來發展海岸地區的觀光遊憩與管理之願景,應在海岸及海洋資源的永續經營
與海象資料共享原則,有效推展多樣化的海域遊憩活動,增加國人休閒生活空間,提
升海洋遊憩品質。
台灣四面環海,民生福祉與永續發展與海洋科技息息相關,而水下科技更是其中
重要一環。因此,為因應國內對水下偵搜與撈救、水深量測與水文調查、水下考古、
海洋深層水開發利用、甲烷水合物蘊藏調查等方面的技術需求,高度的水下科技研發
能力的培育與技術引進將是必要的,結合民間協會發展水下產業,邁向海洋國。
課程大綱
資料出處:http://www.nsc.gov.tw/pub/yearbook/yearbook92/main/4/4-8.htm
照片出處: http://blog.xuite.net/wamsn/168/17326663
廖繼春﹝1902 ~ 1976﹞
觀音山
1956 年油彩‧木板,36.5 x 45.5 公分
觀音山是淡水名勝,也是北部畫家常擷取的題材,作者以分布兩旁的近樹造成對稱
式的構圖,使觀音山尖成為視線遠眺的焦點。在水天渾成粉紅一片中,襯顯出遠山
與近景村落對峙的效果,暮色蒼茫中,隱約透視朱紅的建築。在群青色為主的畫面
上,粉紅的水光天色與紅色建築益顯其嬌媚。
廖繼春﹝1902 ~ 1976﹞
野柳風景
1965 年 油彩‧畫布,111 x 145 公分
野柳奇景與淡水情調一向是北部風景畫家喜歡描繪的題材,也是廖繼春多次寫生
的對象。此作的特點是加重了遠景山頭的彩度與重量,以與近景崢嶸的岩岸形成
平衡對峙之勢。鮮豔明亮的顏色,大膽強烈且協調配置,粉紅海波倒映著天色與
藍綠相間的山頭,展現一片均衡與調和的韻律。
廖繼春﹝1902 ~ 1976﹞
淡江風景 1972 年 油彩‧畫布,45 x 52.5 公分
廖繼春對鍾愛的淡水風景,似乎有訴說不盡的熱情。此作以粉紅色為基調,紫藍色
的觀音山以標準的黃金比例與粉紅色的教堂為畫面經緯。前景的房屋建築,色彩鮮
明,密集的建築群中,還有點點的綠意襯托。畫面雖是習見的構圖,但是作者別出
心裁的色彩表現,卻能使同一題材各具清新之風貌。
顏水龍﹝1903 ~ 1997﹞
高雄港 1958 木板.油彩 65 x 91
這張作品的原稿是作於顏水龍自外島回程至高雄港時的渡船上。他由渡輪的窗口往
外偷偷速寫,回家後再將它繪成此畫。構圖富於變化,筆觸生動、活潑。所用技法
是先塗底面再勾畫輪廓線條。利用多層底色透出的豐富、精緻色調,來表達物象多
樣的色彩。畫面沒有統一的光源,顯示出他並不刻意完全寫實。
顏水龍﹝1903 ~ 1997﹞
蘭嶼所見
1982 油彩.畫布 72.5 x 91
核子廢料的污染,使顏水龍深為蘭嶼原住民打抱不平,故畫此作。畫面中央三個壯碩
的蘭嶼人,低頭正煩惱著,旁邊的婦孺代表老弱,是無辜的受害者,而狗是自然界生
物的代表。小舟被畫的比原來體積還小,只為一象徵性的存在。深藍的大海和強烈鮮
明的太陽,佔畫面三分之二。綠、藍、橙、黃、紅的色調,構成一幅焦躁不安的畫面。
蘭嶼的太陽較強,感覺上似乎是有許多層,故他喜歡將它畫成許多不同層次的同心圓。
楊三郎﹝1907 ~ 1995﹞
龍洞風浪
1986 油彩‧畫布 60 x 72
有如劇場的舞戲般地,作者亦開展色場的舞色者舞台,全作只見嘩啦啦的白色、黃
色,甚至褐藍等等的音色交唱舞跳,然後壓下較為穩健有力的岩板色塊, 再套上紫
藍遠山,就造作一幅快速節奏的海景,對於那遙遠天際蠢蠢欲動的黃黃天空,那前
景舞弄翻飛白浪,只有「風之速」的語言吧!
郭柏川﹝1901~1974﹞
野柳漁港
1967 年宣紙‧油彩45 x 56 公分
一筆一筆寫下的漁船,在開闊的港灣中隨著波浪的起伏,恍似微微顛動。圖畫下緣
的落筆,藍綠交織寬厚飽滿的筆畫,狀寫波光盪漾。俯看小船,藉著用筆的筆勢轉
折所編成,以不同的指向浮在晃動的水面上。逐次推遠的水面迴映青空,筆勢愈形
隱約。岸邊村落純任自然,高低相間起伏有致。遠山更為輕快,天上的積雲沿山稜
線冉冉上揚;青空的筆意且向畫心收斂集中,形成不同的抑揚頓挫。此作中鮮少反
覆的重塗,一片清朗。
李澤藩﹝1907 ~ 1989﹞
台南安平港
1936 年 紙‧水彩
26.5 x 36 公分
前景有由左向右斜下的港埠,再以右側船隻的一半加以平衡。畫面中點景人物、竹
筏的比例不大對稱。桅桿的豎立自然排列,如同一種輕鬆效果。桿的頂端有亮紅色
三角小旗是畫中「小兵立大功」、「四兩撥千斤」的表現方式--面積雖小,但在
無動靜的大片天空中發揮了生動的效果。
李澤藩﹝1907 ~ 1989﹞
七三年李氏曾舉辦橫貫公路風光個展,
相信此作乃是系列作品之一。為表現岩
石的崢嶸剛硬,他用類似油畫的技法作
畫,特別是其中甚至有畫刀的趣味,質
感的追求乃成為本作之重心。明暗對比
在這件作品中也被刻意強化,岩石的塊
面以粗黑的短直線多次刻劃過,更增加
岩石構造上的質感。為統一畫面,山崖
右側之海與天均以油畫手法處理。
清水斷崖
1972 年 紙‧水彩 78 x 54 公分
陳植棋 (1906 ~ 1931)
淡水風景 1925 ~ 1930 年油彩‧畫布,73 x 91 公分
連著三幅淡水風景,可以看到觀音山在此幅畫面上更具分量,像調近焦距般,看到
了嶙峋的山石,也看到了山腰下紅色磚牆的農宅。畫家以強烈的筆觸塗抹濃厚的色
彩,復在立體般的油彩上用刮刀刮下輪廓線條。相對於前兩幅的寫實,此幅個人風
格更加濃厚。凝重的山形前面,淡水河波平如鏡,水面上帆影隱約。前景的屋舍也
極為簡約,捨棄傳統的描繪,換成不同方向的短促線條。
陳德旺﹝1910 ~ 1984﹞
野柳海邊
1980 年 油彩‧畫布 私人收藏
更徹底要求單純化、平面化,畫面由三條線﹝遠山輪廓線,山、海交界線,平房、
地面與遠山、海面交界線﹞,一個平面﹝帆船﹞組合而成,線條裡、外、中變化複
雜,空間距離不失,極端理性地推求畫布平面的純粹性;另方面,對大自然的深厚
情感,悠然流淌畫面。
林克恭﹝1901 ~ 1992﹞
淡水河堤
1967 油彩‧畫布 50.8 x 61
畫面構成裡,一個面的成立,最少要有幾近平衡的二條線,或更多重複的線條來形
成,是比較容易表示的。而線條並不見得一定要實線,間斷性的虛線也能有暗示實
質線條的替代作用。河水的藍色水平條紋重複出現,使河面有水平的感覺,河堤弧
線的走向延伸向右幾乎觸及對岸,這樣的作用及表現展開了畫面廣闊的空間,而水
平線上的白色線帶,擠現出無盡的天際,堤防的弧形白線由近至遠地消失,畫出廣
闊的大地。
陳慧坤﹝1906 ~ ﹞
九份看瑞芳海濱 1967 年 紙‧膠彩 134 x 92 公分
這個景常有人畫,是從七番坑的半山腰往瑞濱看的。陳慧坤多加了二道往海突出的
岬角,遙遠的基隆嶼也被拉近了。此作值得喝彩的是陳慧坤在東洋畫裡引進立體派
分析塊面的手法,整個山丘被他以淺綠、墨綠及土黃分解得七零八落。如此在東洋
畫裡採用立體派手法製作的並不多見。此時期他已在嘗試中西合璧的工作了。陳慧
坤的變是根據他作畫的需要一點一滴的變,並不是追求時尚的劇變,所以相當實在 。
陳慧坤﹝1906 ~ ﹞
野柳風景﹝三﹞ 1978 年 紙‧膠彩 184 x 124 公分
海邊怪石和離島的山丘是野柳最吸引人的地方。陳慧坤活用他紮實的素描基礎,把
由海水侵蝕而成的怪石,一個個描寫出來。陳慧坤在東洋畫的領域裡,做出西畫追
求的表現。其實只要能把自己的感覺與情感表現出來,又何必計較是國畫、東洋畫
或是水彩呢?
廖德政﹝1920 ~﹞
淡水港邊
1946 年 油彩‧畫布 45.5 x 38 公分
此為返台後第一幅寫生作品,描寫台北八里漁港碼頭,背景為淡水觀音山。這是一
幅構圖明快,色彩鮮亮的即景之作,此時已受到波納爾影響。作品完成後不久,即
送給返台探親的二弟廖德潛,攜回東京診所,作為故鄉的紀念。
席德進﹝1923 ~ 1981﹞
北宜海濱
水墨 1979 70X138cm
席德進把水墨畫的性質和水彩畫的同質性的部分拿來交迭應用,以「北宜海濱公
路」為例,就是以水彩技法來表現。
基本上,宣紙或棉紙的性質,並不等同於水彩紙,棉紙或宣紙吸水力強,當
下的吸墨速度很快和吸水量很多,當畫筆在宣紙畫面上刷走之時,必然留下「飛
白」的效果。筆觸痕跡至為明顯。所以,同樣的意象,卻可能經營出不同的畫面
效果。
「北宜海濱公路」,以水分飽滿的墨韻左右刷筆,把山形的立体感和曲折的
變化,予以簡化,成為一抹的平面剪影式的結構,藉著前後空間所見的層層山影,
營造了畫面的複雜性。
普普藝術 普普為Popular 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第一件真正的普普藝術作品是漢彌頓
﹝Richard Hamilton﹞ 所製作。那是一件用拼貼
﹝Collage﹞ 技法所完成的作品,取名為「是什
麼使今日的家庭變成如此的不同、如此的有魅
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參加了
1956年在白色教堂藝廊所舉行的「明日」
﹝This isTomorrow﹞ 美展。其大小不到一尺四
方,天花板是以月球表面的照片黏貼而成。階
梯上有一女工用吸塵器正在掃地,沙發上躺著
一個裸婦,牆壁上有一古肖像畫和現代化的海報並貼在一起,房間裏充滿了電視機、
錄音機等美國式家具。室內中央站了一位健美先生,右手執了一巨大的棒棒糖,上
面貼了「PoP」三個字,因此有人總以為普普藝術之名是從這裏來的。
普普藝術 普普為Popular 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
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漫畫做拼貼的組合,
故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但沒有早期達達主義那種諷刺性、破
壞性和漫無秩序的風格,反而以超然的態度歌頌那些被人棄之
不顧或已經被人處理過的東西(甚至是複製中的複製)。
社會學家針對消費者習慣和群眾行為研究,要成功開拓
消費者的需求,必須將產品改造以符合群眾心態和流行奇想。
而消費用品和大眾媒體節目亦要重新架構。如今人們可以坦然
喜歡低俗藝品,收集各式各樣廉價小玩意、閱讀漫畫、吃熱狗
也杜瓦多 • 巴歐洛契
等。所以普普藝術主題以日常生活,並反映當代現況,回應文 我曾是有錢人的玩物,
1947年
化變遷,傳統社會角色遭受質疑,促成了反權威教育、婦女解
紙上拼貼,35.5 X 23.5 公分
放、新的事業架構,以及對性抱持更開放的作風。
倫敦,泰德美術館
以一張你和家人或朋友遊歷台灣四周海岸的風景照為主,
結合多元媒材製作出屬於自己與寶島的珍貴回憶。
媒 材
1. 以台灣四周海岸為主題的風景照,照片畫面須具備前景、中景、遠景三個
空間的層次,且層次分明為佳(影像解析度需為300dpi以上)。
2. 依層次多寡準備照片要多做一個層次就要多沖印一張照片。
3. 關於此次旅遊中具紀念性與代表性的圖片與物品。
4. 與海相關的圖片與物品。
工 具
1. 剪刀與美工刀。
2. 雙面膠與泡棉膠。
3. 繪圖用具如廣告
顏料、彩色筆、
色鉛筆。
4. 切割墊。
依序剪下1近景、2
中景,而3則作為
最底層的遠景。
小琉球一景 2009年 蔡之浩攝影
融入第三章 台灣紀行 課程活動中二 收納立體的記憶
實作
1. 將照片分出前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
2. 沿著前景的邊緣細心剪下第一個層次。
3. 沿著第二個層次的邊緣細心地裁剪,
要提醒同學注意這層裁剪的範圍要
包含第一個層次。
4. 以最後一個層次為底,依順序「由後向前」貼疊各個裁剪下案的層次;使
用泡棉雙面膠疊各個裁剪下的層次,可製造出的厚度來加強空間感。
融入第三章 台灣紀行 課程活動中二 收納立體的記憶
實作
5.在黏貼層次的過程中為了加深念價值
請將具有紀念性與代表之人事物的圖
片或物品納入你的畫面中;也可以依
你回憶裡的感受,用顏料等媒材改變
景物的顏色;或是直接書寫具紀念性
的文字。製作時請注意各個圖片與物
件間的構圖與空間感。
將當地的地標畫
為火紅的花瓶岩
,藉以表現火熱
的天氣與熱情的
小琉球。
實作
6. 利用你的想像力,讓這張照片記錄的不只是一個景色,而是你獨特的立體
記憶!完成後,於課堂中和同學分享作品中運用的圖像、現成物、顏色等
所蘊含的意義。
蔡之浩/愛我的家人們/2009 /
綜合媒材/10.16x15.24cm
實作
7. 若是想要加入更多變化,可以嘗試利用複寫紙,依各層次的輪廓裁剪下的花
紋色紙、廣告紙等,替代該層次的圖像內容,將你個人當時的情感,借用色
彩來表達,賦予景物主觀的樣貌;或是保留部分層次,讓真實與想像並呈,
請發揮你的創意進行改造!
蔡之浩/愛上小琉球/2009 /
綜合媒材/10.16x15.24cm
蔡之浩/南島之旅/2009 /
綜合媒材/10.16x15.2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