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華設計雙月刊11月號~北美館2014年雙年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全華設計雙月刊11月號~北美館2014年雙年展

11月
2014
北美館2014雙年展:
《劇烈加速度》
• 「2014台北雙年展」以
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為題,策
展人尼可拉.布西歐挪用
了科學界對於本世紀人類
活動劇烈改變地球生物樣
貌的現象,所提出的一種
新地質紀元假說─「人類
世(anthropocene)」
,藉此來檢視當代藝術如
何定義與表現我們的世界
,探索在人類與動(植)
物、機器、產物與物件之
間的鏈結、移枝或交配。
此展共邀請52個參展藝術
家、團隊,本月設計雙月
刊將精選其中28位藝術家
及其作品做簡介。
尼可拉‧步西歐
(Nicolas Bourriaud)
2014北美館雙年展策展人簡介
布西歐(1965-),為國際知名策展人、評論
家及藝術史學者,現為法國高等美術學院院長。
他在 1998 年發表美學著作《關係美學》
(Relational Aesthetics),該書至今在全球
各地譯作 12 種不同語言發行,已被奉為當代
美學經典,也讓他成為 1990 年代西方當代藝
術評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作者之一。他認為在藝
術的棋盤上,最高明的棋局是具互動性、平易
近人以及彼此連結。強調藝術除了理論也重實
踐。當代藝術除了面對來自真實生活的挑戰,
同時也必須思考它與社會、歷史及文化之間的
關係。布西歐參與國際性雙年展的實務經驗豐
富,過去曾策劃第 1 屆及第 2 屆莫斯科雙年展
(2005 共同策展、2007)、里昂雙年展
(2005,共同策展)、巴黎白夜藝術活動
(2006,共同策展)、雅典雙年展(2011)
等。布西歐繼 2010 年之後,2013 年 11 月再
度獲英國藝術雜誌 Art Review 入選為全球藝
壇最具影響力的百位人士之列(Power100)。
何謂「人類世」?
•
人類世(Anthropocene)」是
1980 年代始創的地質學名詞,指的是
人類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影響,諸如全
球氣候暖化、森林遭到濫伐、土壤汙
染等,如今人類對地球的衝擊比任何
地質或自然力量更為強而有力, 科學
家就稱這種變化的尺度及速度為「劇
烈加速度(The GreatAcceleration)
。「人類世」概念,同時也指出了一
個弔詭的地方:當集體衝擊越強大、
越真實,人類卻對週遭現實顯得失能
。個人的這種無力感便會與已獲證實
的效應及整個人類物種齊頭並進,甚
至連人類物種所生成的科技── 結構都
顯得不受控制。因此,我們正在見證
著「人的尺度」(humanscale)的崩
壞。
英國藝術家納撒尼爾‧梅勒(中)展出《尼安德
塔人容器》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福爾摩莎慢活茶
2014
OPAVIVARA!
巴西01.
•
•
•
OPAVIVARÁ! 是一個來自於巴西里約
熱內盧的藝術團體,他們以行動介入城
市的公共空間、畫廊及文化機構,提出
不同的都市空間使用建議。
「福爾摩莎慢活茶 」(Formosa
Decelarator),作品包括 16 張吊床,
吊床以八角形木結構支䯘,中央還附帶
一張小䖂子,䖂上置有各式草藥,可以
泡來飲用。
OPAVIVARÁ! 的創意在於:邀請大家
以一種「安逸聖殿」的地方為中心,來
進行「不活動」,是一種非生產、非活
性的崇敬禮拜,對於當前所面臨的劇烈
加速度、動盪無常的世代,反其道而行。
生產線──
中國製造&台灣製造
Production Line – Made in
China& Made in Taiwan
2014
臺灣,黃博志02.
•
•
黃博志多元化的藝術實踐中主要探
討農業、經濟、民生消費與生產等
議題。
〈生產線——中國製造 & 台灣製
造〉之基礎來自其散文作品〈藍色
皮膚:老媽的故事〉(Blue Skin:
Mama’s Story)。這篇散文敘述
了母親的職業流變,從農到工再回
到農的歷程,包含了台灣農業、經
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變遷,同時也見
證了成衣產業的外移熱潮。
岸上事件
Events Ashore
2005-2014
越南/美國,黎安美03.
•
•
身為越南政治難民的藝術家黎安美,
透過7件具史詩風格的攝影作品
〈岸上事件〉,表達出藝術家的觀
點與個人經歷。
她巧妙規避了美軍軍事公共關係行
政官僚迷宮,終於有機會得以造訪
美國海軍軍艦,這些軍艦將開往伊
拉克部署、到非洲和亞洲進行人道
救援任務、軍事訓練及到南北極進
行科學探察等。大範圍地緣政治力
量與衝突形塑出這些景色。
水漥(草)
砂、石、樹脂、草、塑膠,2014
荷蘭,瑪莉‧穆爾04.
•
•
瑪莉.穆爾(Marlie Mul)的雕塑
經常模擬與人類活動相關的日常室
外物品,例如:把垃圾、砂礫及雨
水積成的水窪混在一起,用煙屁股
和廢棄物來描繪人類行為的痕跡。
水窪的雕塑是以砂和樹脂製成,它
們平滑的表面會反射光線,小石子
和從垃圾中隨機取得的小東西也陷
在表面上。帶給觀者一種平淡無奇、
熟悉的感覺;它們是可以辨識的、
而且放諸四海皆準,暗指都會或市
郊的意象。
物權宣言
1994
中國,吳山專;
冰島,英格 ‧ 斯瓦拉 ‧ 托斯朵蒂爾05.
•
「我們必須考慮到物的權利」,兩
位藝術家堅持這點。「物之所以為
物,這不是個身分問題,而是一種
心靈態度——當你環顧四周,就會
有東西變得更加清晰。你因而會看
到許多東西的遍生群組,它們之間
的共同點比你所可能以為得還要多。
一旦你是全部東西裡面的其中一個,
你就成了額外的,你就會因而發現
東西的權利。一旦有了額外的地位,
東西的(諸)權利也就出現了。」
電子傳輸場
Field of Teleportation
2010
韓國,梁慧圭06.
•
•
巫醫男子──多毛的瘋狂接頭/2010
•
〈電子傳輸場〉是一件梁慧圭跟柏林設
計師曼努埃爾.雷德爾共同合作的作品:
壁紙是空間裏的主角,畫面中懸浮其中
的平面物件,造成一種零重力景觀的裝
置效果,也就成了這個小宇宙的背景。
梁慧圭(Haegue Yang)利用工業製
品、歷史敘事和人物來營造複雜抽象的
空間。如〈巫醫男子〉作品,在衣架造
型的金屬架上,懸掛工業生產的現成物,
創造出宛如外星人式的組裝雕塑,暗示
著自然與超自然概念和日常生活融為一
體。
這種多面向的組合作品,挑戰著野蠻與
文明、異國情調與世俗平凡、心靈與異
教等概念,梁慧圭將這些以金屬物件製
成、被人格化了的擬人雕塑並置呈現出
種種概念。
在無休止的未來-過去磁帶中冥想
廣島化石
日本,工藤哲巳07.
•
在無休止的未來-過去磁帶中冥想
廣島化石
工藤哲巳對污染、科技與西方人文主義等
方面,有濃厚的哲學省思。他的作品探索
重點為:處於日益遭到污染與消費導向的
世界,人類可有生存的可能性。他經常採
用鮮豔的人工化色彩,創造出包括鳥籠、
魚缸、花園、溫室等處的微型世界,以及
一套「廣島化石」的圖畫。圖畫變
(metamorphosis)的那一片刻,彷彿
時間凝結,於是污染與人類在此刻交會,
轉化成為新的生態景觀。
沿海採礦
2014
臺灣,吳權倫08.
•
•
•
吳權倫的過往創作使用多樣媒材,包含
電腦影像、攝影、雕刻、平面繪畫等。
其創作常帶有一種模型化的形式思維,
並多半圍繞著「當下的自然如何被察覺
與界定」這一命題,其中涉及古典與數
位時代間的辯證。
此稱的「礦」其實是一類在海邊遭受人
為焚燒及自然風化而生成的物件。他們
有著近似天然產物的外表,實際卻是不
容/溶於自然的石化材料。「礦」隱喻
了對這些物件再資源化的想像。借由立
體掃描,將物件轉為不具厚度卻有量感
與質地的3D檔案,再透過軟體的重組與
調變成為一件「影像物」。
這些「礦」佐證了當下的世界作為一個
循環的整體,「人造」或「天然」的古
典分類已不再適當。「人造後自然化」
與「天然後人造化」或將成為更具積極
意義的辨別準則。
尼安德塔人容器
影像,2014
英國,納撒尼爾‧梅勒09.
•
•
梅勒發展出一種以電影拍攝為基礎的藝
術創作;他寫劇本、執導和剪接並與演
員密切合作。他的工作室出品一些兼具
幽默、無厘頭、詩意又荒謬的作品,同
時也探討所有權、歷史、權力與道德等
議題。
新的錄像作品〈尼安德塔人容器〉,描
述一個尼安德塔人的替身像自由落體般
持續往下墜落;和〈尼安德塔人容器〉
這件錄像作品一同展出的是一組大尺寸
的攝影輸出,畫面上描繪著「尼安德塔
金星」小雕像。展覽中,還有兩顆會移
動、會說話的尼安德塔人的頭像雕塑:
其中一顆是尼安德塔人這個角色的「原
味」版;另一顆頭像則是類似「史前─
未來」原型,一種混合了穴壁和未來人
臉的混種。
盲人帶領盲人第 63 號和第64 號
盲人帶領盲人第 35 號
2014
比利時,彼得.布根豪特10.
•
•
布根豪特追求混種形式的雕塑手法,利
用工業廢料及隨手取得的材料,做出大
尺度的雕塑裝置作品,乍看之下,像是
遭到棄置的結構體或災難現場的殘餘物。
布根豪特總以相同的標題,命名他創作
的「覆滿灰塵的作品」如〈盲人帶領盲
人第63號和第64號〉及〈盲人帶領盲人
第35號〉。其名稱取自十六世紀荷蘭畫
家老彼得.布魯哲爾的同名畫作,該畫
描述一群盲人彼此帶領著彼此,通過村
莊;布魯哲爾所描繪的場景,乍看之下
似乎會覺得一團亂(畫中充滿了正在摸
索、不知何去何從的人物),但經過仔
細端詳後,就會發現畫中人物安排經過
深思熟慮,他們正從一個城鎮旅行到另
一個城鎮。這種複雜體系的概念,誠如
布根豪特的作品,唯有就近檢視,方能
一窺作品的中心意旨。
大洪水──
諾亞方舟計劃
3D列印,2014
臺灣,彭泓智11.
•
•
彭泓智專精在多種媒材的使用,如裝置,
錄像,繪畫及雕塑。他創作的主題同他
的媒材呈現多重的面貌,他將藝術,宗
教及人性混合在一起來討論當代文化現
象及其在歷史的反射。
因近期的渡輪翻船事件,洪水問題等生
態議題,〈大洪水——諾亞方舟計劃〉
(The Deluge – Noah’s Ark)這件
作品表現人類在面對如此浩劫的無能為
力。人類世的劇烈加速度造成了氣候異
常,環境污染及生態危機。人類再也無
法回到尚未受到侵害的原始風貌,成為
自作自受害者。這件作品隱喻了自然和
快速發展的工業文明間的巨大矛盾。
最後的開始
This is the end...
鉛筆繪於紙上,2014
臺灣/英國,王郁媜12.
•
•
王郁媜主要以鉛筆和水彩創造精細又複雜
的繪畫圖像,並由此再發展出藝術家創作
書、錄像、行為、拼貼與裝置等的藝術表
現。繪畫裏呈現的無定形體和纖細線條,
令人聯想起異質空間和超現實景觀,但仔
細觀看,便可辨認出其實她微妙地引用了
現實生活中的機器、海洋生物、花卉和船
隻。
〈最後的開始〉(This is the end...),
反映出藝術家對可能發生的全球瓦解感到
焦慮——當世間萬事萬物都走向終點,而
唯有我們倖免於難之時,世界會變成什麼
樣子?我們又將如何生活於其間?
木/罅,2011-2013
蟲寫,2014
中國,胡曉媛13.
•
•
胡曉媛的創作,主要著重探索物件與平
日生活經驗的本質,藉由髮絲、陳舊織
布、廢棄木材及生絲綢等天然素材之特
性形塑其創作語彙,極簡卻富詩意的作
品風格體現於多元的創作形式,涵蓋裝
置、繪畫與錄像。近幾年則以觀察、研
究的視角,並重新界定物件本身與形式
的關係。
平面作品木/罅試圖探討,物體本身有
限且標準化形式下的無限性,提供觀者
以新視角定義平面繪畫、立體雕塑及媒
材本身的潛質;作品〈蟲跡〉,亦嘗試
突破傳統水墨畫的框架,運用昆蟲沾墨
後咨意移動的痕跡,抒寫當代中式的抽
象意境。
A.T. 2012
,
‧
丹
麥
,
亨
利
奧
森
14
• 奧森以敏銳的洞察力來討論同性戀認同的議題,並透
過他的作品質疑各種權力關係,也質疑人類的共同歷
史是如何書寫,其中同性戀如何被呈現,是他尤其關
注的重點。他的藝術挑戰著所有享有霸權的生物分類,
也挑戰著有史以來便在異性戀書寫歷史裡深植人心的
名家敘事。
•
〈A. T.〉傳達肖像畫和傳記的概念。這20張照片拼貼組成
解構事實的素材,諸如照片、信件,還有圖畫等,均來自
於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 ,1912-1954)的
真實生活。 圖靈是二進制代碼(binary code;此發明與
現代電腦的發明進程相似)創始人和社會公僕,他曾經因
為同性戀傾向而被施以雌激素治療(化學閹割)。奧爾森
利用拆解(dis-assembled)及重組(re-assembled)圖
靈的傳記做為架構,用以建造一個被具體化了的、後現代
的身體——或男或女或他者。
人的莊園
攝影, 2014
臺灣,周慶輝15.
•
•
周慶輝:「我想拍會敘事的影像,
就跟文字一樣。」
「動物園」象徵現代生活的便利與
神奇(集合了各地的珍禽異獸),
同時也帶有一絲諾亞方舟式的末世
救贖意味(保護逐漸絕育的動物
們)。各種歡騰、喜悅、壓抑、悲
哀的符號同時在動物園的空間中遊
走,成為一個帶有強烈衝突感的失
樂園。 「人的莊園」作品透過動物
園的圍籠來引喻現代人生活的勞籠,
以一種極度荒謬、錯置、詭譎的時
空安排,為觀者創造一種異樣視覺
的體驗。顯示出我們走的每一步路
都受到由社會引導的無形框架桎梏,
從而讓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
對自己所遭受到的約束有所覺悟,
進而省思掙脫的可能性。
鞦韆
油彩畫布,2014
3-D搾汁
油彩麻布,2014
伊朗/美國,泰菈‧馬達尼16.
•
•
泰菈.馬達尼的創作特點,是以大
膽獨特的色彩,描繪出富表現性的
恣意筆觸,其中豐富的敘事和沉重
的諷刺,讓馬達尼的畫作呈現出一
種黑色幽默的漫畫場景。馬達尼顛
覆了繪畫中以女性為描繪對象的傳
統,轉以幽默、笑聲作為其創作的
能量。
〈3-D榨汁〉這幅畫中,綠色和紅
色的線條令觀者產生有如3-D圖像
般的錯覺。兩個巨大的小孩,擠壓
榨取小黑人和小白人身上的液體,
幾乎融化了他們。而這兩個孩子不
想變得一模一樣,於是就利用這兩
個小男人的乳白黃褐色分泌物,幫
自己描繪出新特色。
阿根廷纖綠能-杜佩利雅化工廠
數位攝影、壓克力,2000
反抗(拳)-自然與文明的對立
油彩畫布,1973
阿根廷,尼可拉‧尤利布魯17.
• 尤利布魯是阿根廷當代藝術家、
地景建築師和生態學家。他的
大地藝術作品,關注於提高環
保意識,例如重視水污染等事
件。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將
「綠色力量」概念以各種方式
表達出來:地景藝術、人體藝
術、社會藝術,這種想法取代
了以物件表述的方式,或者更
確切地說,「綠色力量」決定
了尤利布魯的策略裝置,它代
表一種溝通「體系」,如左邊
兩張創作皆表達此概念。
我的烏龜導師
My Teacher Tortoise
2011-2014
日本/島袋道浩18.
•
•
島袋道浩強烈迷戀著有關自然世界的
一切,以及人類文化在自然世界中數
不清的身影,他鼓勵我們打破感知習
慣,以嬉戲好玩的觀察或看似簡單的
想法為出發點,彷彿這些經驗是首度
發生在我們身上那般。
〈我的烏龜導師〉反思「停留」乃至
於「回歸」的想法。島袋道浩認為,
毋需老想著要發掘新東西。有時候
「停留」其實很好,即便「回歸」到
某個點也挺不賴的。但是,處身於當
今世界的你我,「停留」和「回歸」
並沒那麼容易。我們一定要勇敢而且
明智,才能「停留」和「回歸」。烏
龜導師就告訴我們一些有關這方面的
事。
伊索的蝙蝠
骨頭、複合媒材,2014
臺灣,朱俊騰19.
•
朱駿騰的作品〈伊索的蝙蝠〉
(Aesop’s Bats)以充盈各種演化
特徵的蝙蝠作為起點,蒐集各類生物
不同部位的骨骼,組合成 一副副不同
大小的蝙蝠骨架──和諧的視感結構,
卻是生物演化中滿斥渾沌的創造──這
些「伊索的蝙蝠」將以何種姿態,飛
翔於天空之中?又,身而為人,我們
該以何種姿容,在變盪的社會中展演
個人的生存狀態?
飼養箱(鳥巢)
飼養箱(苔球)
2014
臺灣,羅智信20.
•
•
•
羅智信喜於將日常物從一般的背景中抽離,
納入他的創作中,重現另一種現實,做出
一些幽默、可愛、感傷的作品。他鼓勵大
家提出疑問:「這是現實嗎?」他藝術實踐
和實驗的重點在於:「日常物怎麼會突然
變成雕塑呢?」
〈飼養箱(鳥巢)〉作品包含三個樹枝裝
置,分別安裝於牆面上,每個樹枝裝置上
皆有一個以椰子殼作成的鳥巢;椰子殼中
白色的果肉將被替換成以白色大理石雕刻
而成的雕塑。
〈飼養箱(苔球)〉這件作品以籃框、籃
板、籃網與籃球所組成,並置於牆面。籃
網中裝著正常的籃球與以籃球製成的苔球,
苔球表面覆蓋著乾水苔(通常都作為培養
植物的介質),青苔則生長於其上。
台灣原住民獵槍除罪化
2014
影像,獵槍,獸骨,文件
台灣,張恩滿21.
•
•
張恩滿的藝術實踐重點在於挑戰形成現實的可
能性。創作過程包括選擇特定站點,對她自己
的身份認同進行回顧,以及探索這個世界是如
何透過藝術來識別我們。她試圖突顯微不足道
的事件,在時間/空間座標將自己定位,以及
透過模糊回憶來開啓學識基礎。
「除罪化」(decriminalization)意指將一個
原本是犯罪的活動或行為規定為非犯罪。將一
個原本不是犯罪的行為而重新分類成犯罪,則
稱為「入罪化」(criminalization)。在文明
社會裡,原住民傳統的狩獵文化何以成為異文
化法制下審視的對象?昔日部落驕傲的獵人,
卻在這個國家律法下成為了罪犯,多元文化的
尊重卻成了經政體系難以面對的課題。張恩滿
針對單一案例進行創作,藉由打造獵槍呈現出
現行法令的矛盾。
超越創造
原子筆和石墨繪於紙上,2014
地獄裡發現的核能電話
石墨和色鉛筆繪於紙上,2014
獅子山共和國/荷蘭,阿布‧巴卡‧曼薩雷22.
•
•
曼薩雷十幾歲就因獅子山共和國內
亂而輟學,爾後便自學應用科學與
工程學,同時也致力於研究一種在
中非受到廣泛採用的技術:用金屬
線和鐵來生產裝飾品和玩具。而國
家的內亂,在形塑曼薩雷具創造性
的想像力與未來主義式的觀點上,
扮演著極為吃重的角色。
曼薩雷以其科學背景為基礎來創作,
尤其聚焦於一些不尋常卻不失精緻
的圖畫和機器。以鉛筆、原子筆或
蠟筆繪出來的圖畫,看起來像是藍
圖設計稿。
風景如畫的解剖室
拼貼、紙、夾板,1993
腦部組合模型
雕塑裝置,1998-2005
比利時,派崔克.范.凱肯柏23.
•
•
范.凱肯柏的創作深具魔力,他是
夢想家、哲學家、思想家,也是說
故事的人,透過有趣的視覺效果來
表達自己的創意與聯想。他喜歡跨
越不同學科的邊界,並且希望能跳
脫片面的、有限的、機械與技術做
法的文化行為。
范.凱肯柏把類似大自然節奏般的
巧合與晦澀的概念納入創作。他所
有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中的細節
全都意義深遠。他就是那種低調地
從小處著手,隨著時間過去,卻發
展出紀念碑式與多重層次的藝術作
品。長久以來,人體——尤其是消
化系統——在他作品中發揮了關伴
作用,不啻為他對社會、消費、宗
教及其他種種的反思。
大頭
彩色筆,紙,三歲時的畫作
范天牧
台灣,吳建瑩24.
•
吳建瑩試圖在異國生活的現實脈絡
中去汲取養分,並羅織、提呈一個
三角(多角)關係。《二歲半到十
二歲的繪畫作品》計劃的發想始於
藝術家與切斯諾一家人在法國夏杜
的相遇。對他而言藝術計劃的重點
在於「計劃」:一項共同的工作。
他們在彼此各異的生活中樹立起共
同的目標,並能更加積極地相處、
交換意見,也就是這段共同生活的
展現,唯一不同的是藝術家換人做
了。該計劃展出范天牧(12 歲)
自二歲半以來約 200 幅的繪畫作品,
媽媽(范瓊熹)十年來的觀察筆記
也將成冊出版。最後,吳建瑩拍攝
了一部關於范天牧的紀錄片,並採
訪了他的家人、朋友、鄰居與小學
美術老師。
鋼球靈洞
Bowls Balls Souls Holes
錄像,雕塑裝置,2014
阿根廷,蜜卡.羅登伯格25.
•
•
羅登伯格將因果現象作為電影和雕
塑語言,針對諸如勞工和全球化、
經濟和產值等提出評論。
作品〈缸球靈洞〉中,擴大了物件
生產、單位和價值的探索,研究不
太容易溯源的因果現象,如:量子
糾纏現象、磁場、全球氣候暖化和
運氣的產生。她引導我們透過精心
構造的真實及抽象環境,創造出超
越獨立存在的物件和電影這種媒材
的物理經驗。所有活動都發生在哈
林區某賓果遊戲廳,其中一組連續
的數字打開機械式大門,從而轉換
到現實。影片中的因果關係服膺著
奇怪的律法,介入這事件玄學鏈中
的種種隱形力量,將各個角色聯結
起來。這些行動轉動星體,影響全
球溫度,及改變了建築體。
城市氣候
Urban Climate
2013
亮灣汽車,免費
Bright Bay Cars/Gratis
2013
德國,喬瑟芬.梅克塞柏26.
•
•
•
喬瑟芬.梅克塞柏是一位以紐約為創作基
地的藝術家,她的作品混合了現代主義的
美學語言與商業展示和廣告的形式化語言。
城市氣候裝置作品利用商店陳列牆板、五
金機具、日光燈,還有一塊印了一䯿樹的
帆布,德國某次抗議都市發展行動中,抗
議者曾拿這塊帆布作為遮蔽之用。
亮灣汽車/免費裝置作品則是一個玻璃櫃,
裡面置有一個混凝土澆鑄的裸體軀幹、一
尊布朗庫西式的波浪狀雕塑,以及一幅抽
象畫,畫的背面則是一件鋁製的汽車廣告。
這幾樣東西放置在黑色不鏽鋼和玻璃製、
高 254 公分的櫥窗中。這個櫥窗反映出:
早期現代主義和政治及美學的種種前衛發
展形式,當時它們如何對抗古典主義和資
本主義。
最早的機械葬禮
Premier Machinic Funerary
2014
德國,鐵木耳‧斯琴27.
•
•
鐵木耳.斯琴的創作強調合成性質
,他專注於全球化的物質性和網絡
化社會,經常融合虛擬與真實,亟
欲突顯其異質性,以及經過人類大
範圍調節過後的生態分佈空間。斯
琴的作品經常都致力於降低人類自
我重要性的光環。他儘量讓自己創
作出來的物件好歹都帶有嘲諷人類
之於健康、外表、性能力與奢華的
關注,他同時又將自己這種嘲諷偏
好與前文化時代(pre-cultural era
)做連結。
「最早的機械葬禮」是一場負熵儀
式(negentropic rite),標示
KNMER406這個遙遠祖先的轉變,
它從有機體中重生,變成石頭,變
成數位數據,透過地質、文化、商
業和科技所造成的自身突變的偶然
性,去反芻祖先的生活,鐵木耳.
斯琴藉由內容的多義性及曖昧性來
傳遞或說是干擾訊息,造出一種商
業文化的荒謬性。
黃金幽靈
Golden Ghost ,2014
泰國,蘇拉西‧庫索旺28.
•
在這件大型裝置作品「黃金幽靈中」
,庫索旺邀請觀眾,從一大堆工業廢
棄人造纖維線紗的地景中,去獵尋由
他本人親自設計與製作的藝術作品—
—12條象徵著黃金幽靈的金項鍊。夠
幸運的觀眾,就會找到藏在亂線堆裡
的黃金寶物,並將它帶回家。他曾經
說過:「這件作品讓藝術作品的『遺
失』或『消失』這個詞有了新的概念
和意涵。正是因為金項鍊在觀眾『手
上』所造成的『缺席』,整件作品才
完整。」庫索旺利用他這件參與式和
互動性的作品,以現代敘事的手法整
合了傳統金匠工藝、歷史的社會政治
學與當前經濟環境和生態等課題。
• 2014雙年展「劇烈加速度」參觀資訊:
時間:2014/09/13 - 2015/01/04
地點:台北美術館一樓1A~1B、二樓2A~2B、三樓3A~3B~3C
展期:2014/09/13-2015/01/04
線上展覽:
http://www.taipeibiennial2014.org/index.php/tw/#guideline70
• 資料及圖片來源:
http://www.taipeibiennial2014.org/index.php/tw/#guideline7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