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性別全球化」_兼談性別研究議程的轉變_孫瑞穗主講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何謂「性別全球化」_兼談性別研究議程的轉變_孫瑞穗主講

主講人:孫瑞穗
Ph.D. candidate, Urban Planning,
UCLA, USA
1. 重新理解
「全球化: 作為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與轉型過程」










廣義:十六世紀以來資本與殖民以全球規模擴張的過程
狹義:晚近資本主義的資訊革命,及其影響
2. 戰後的「三個世界」鼎立及其冷戰關係
第一世界 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為主的國家聯盟)
第二世界 社會主義國家(以蘇聯為主和東歐中國等國
家聯盟)
第三世界 (亞、非、拉丁美洲)
3. 跨國「共同市場」的擴張與簽訂過程
- UC 歐盟經驗
- NAFTA 北美自由貿易經濟聯盟
- WTO 世界經濟貿易聯盟
4. 1989年的三個共產國家巨變事件:
 (1)柏林圍牆的倒塌: 東西德重組民族國家
 (2)蘇聯與東歐共產聯盟的瓦解:社會主義聯盟
 (3)中國經濟崛起及天安門事件:第三世界的國家角色


提問:國界逐漸模糊,而國家主權是否真的逐漸消失?!
5. 主權/國家的去領域化及再領域化過程
 (process of de-territorization and re-territorization)
 - 以台灣「台商」和「台灣移民」的全球化為例
 - 近來的「台菲罪犯遣送」爭議事件

全球在地化的新視野/新景觀(A. Appadurai):
 財金、媒體、科技、族群、意識型態景觀
之同質化與異質化
 6.
全球在地化的新政治視野/新想像:
 (1) 跨國/跨疆界社會的逐漸成形
 (2)(全球)「城市」(city)與(跨國)「區域」
(region)想像的興起
 (3) 跨領域想像:如何挑戰昔日社會科學學科分界
 7.

1. 性別主體的去領域化和再領域化:
 (1)勞工的移動和流動:「家庭」的離散與重組
 (2)產業外移與重組導致:
 工廠生產線瓦解、跨域派遣勞動
 (3)勞動分工的彈性化導致女性工作的不穩定、
 女性容易貧窮化
 (4)
跨領域「混種主體」的出現
根據教育部統計(2004),每年入學的
「新台灣之子」有將近三萬多人。在這群
孩子中,有33.29%學習適應問題,
20.83%,生活適應問題,38.11%有在校
整體適應問題。
學者研究結果指出:1.跨國婚姻對教養難
有共識、2.家庭弱勢、3.父母無法協助孩
童學習、4.外界的種族和族群歧視問題、
惡化他們的處境。
2. 性別想像與運動的多元化和跨國化:
 (1)性別平權觀念與婦女運動的全球化
 舉例:男女平權觀念、「性別主流化」運動
(2)同性戀平權觀念與同志認同運動的全球化
 舉例:性權觀念、「同志」認同運動

(3)第一世界中的「第三世界跨界聯盟運動」
 舉例:亞裔的女性主義運動、亞裔同志運動

(4)第三世界內部的跨國跨區域聯盟運動
 舉例:亞洲的「同志」運動、亞洲的拉子聯盟

東京出發的社會運動「和平船」運動

3. 性/別全球化對「國家女性主義」的影響

(1) 對(形式上)文化多元主義的挑戰:

-- 以戰後美國為例(60’s, 70’s, 80’s)
-- 從「民族熔爐 melting pot」到「多元沙拉盤plate of salad」

-- 性別平權運動  社會福利新國家運動  性別社區的自主與自治運動

(2) 第三世界國家的區域勢力重組,如何影響性/別政治?



-- 以八O後中國為例
-- 國家女性主義 婦女社會/非營利組織的社區自治
女性主體與身體的自主性
 過去,社會不正義和
分配正義的課題,通
常在公共領域中爭取
國家資源重分配,但
課題跨國化之後,重
分配的要求,將在何
處進行呢?
(3) 對國家女性菁英代言者的挑戰:
 -- 女性/同志的平等權和自主權,需要怎樣的公共
領域?正義和平等權利,應該在什麼層次和領域中
實踐?如何實踐?

(4) 對第三世界婦女NGO代言者的挑戰
 — 如何面對一個界線模糊的跨領域社會?
 — 社會與重分配正義,是否只能在國家領域中實
現?


(5) 對同性戀運動代言者的挑戰

(6) 對邊緣性別運動代言者的挑戰











4. 聯合國的新角色?
以及,思考台灣如何重新接合國際組織和發展
— 戰後的60’s,作為國際中超國家的主權行使機構,逐漸成為歐美
先進國國家經驗的輸出中心。
—推動「普世價值」的超國家機構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成為國際孤兒。
— 80’s ,逐漸被一些新國際與跨國區域經濟聯盟所取代
— 90’s ,通過聯合國的非政府論壇,接合國際視野和發展趨勢。
面對「聯合國」的重新思考:
— 台灣,在全球化年代中,應思考:如何重新回到「國際社
會」?!(如果無法重返「聯合國」的話)
— 如何以台灣經濟實力和實體,加入新的區域經濟聯盟?
— 如何以「台灣非政府組織」的網絡接合國際社會運動?
回顧戰後以來兩次的研究典範轉移(女性主
義挑戰、同性戀運動挑戰)
 1.
 2.
跨國性別研究作為第三次典範轉移?
歷史/運動
1 爭取婦女公民權(二十世紀初)
研究機構/議題
尚無(只有人權研究)
2. 認同運動(1960s, 70s)
黑人民權運動
婦女/性別(認同)研究
3. 後現代與後結構(1980s-90s)
多元文化主義
性別/四性(差異)研究
4. 全球化與在地化(1990s,--)
資本主義全球化
第三世界/移民/性別差異研究
跨領域性別研究於「台灣的特殊性」為何?
 A) 仍處在專業化和領域化的議程之中
 B)冷戰的遺緒仍在阻擾新觀念的開展
 3.
跨領域性別研究真正的「政治議程/想像」
為何?
 4.
跨領域性別研究如何「在地化」?
 跨學科的整合,需要長期的研究計畫支持
 5.

6. 台灣的跨領域性別研究的未來?

1) 如何面對延遲了二十年以上的歷史與空間落差的研究議程?
(與歐美及東亞他國的研究議程比較)










2) 如何重新整合既有的婦女/性別研究機構的資源?
A) 跨校與跨科系的學分修習制度之建立;
B)研究生獨立研究支持體系
C)提供足夠的跨國田野研究補助
3) 如何面對當前專注在「專業化」和「領域化」的學科競爭?
- 從 Stir  professional  coalition strategy
- 多元的社會師資來源
Community-teach in
social activist teach-in,
co-teaching system
謝
謝
聆
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