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沪科版初中数学3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011沪科版初中数学3

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下册介绍
《新时代数学》编写组
• 教科书章节课时介绍
• 教科书内容的主要变化
• 教科书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
一、教科书章节课时介绍
第6章 《实数》(约11课时)
第7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约11课时)
第8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约20课时)
第9章 《分式》(约12课时)
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约16课时)
全书共需约70课时,具体如下:
第6章 《实数》(约11课时)
平方根;立方根; 实数
第7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约11课时)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
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
第8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约20课时)
幂的运算性质;整式的乘法;完全平方公式与平
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第9章 《分式》(约12课时)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
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约16课时)
相交线;平行线的判定及其性质;平移
二、教科书内容的主要变化
1.
根据《课标》要求删去和增加的内容
(1)删去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课标实验稿》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
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课标
(2011年版)》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
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删去整式的除法
(《课标(2011年版)》中没有)
(3)删去“阅读与思考——二次三项式x2+px+q的因式分解”。
(《课标(2011年版)》中只要求“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
法进行因式分解)
(4)增加“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和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
(《课标(2011年版)》中要求“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
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2.
根据《课标》精神,修改的内容
(1)《课标》提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为落实《课标》精神,在代数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
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其中方程和不等式是最好的内容
载体。因此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增加了“不等式的
对逆性和传递性”,给不等式的变形提供足够的理论依
据。
(2)为落实《课标》“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并考虑
七年级下册整个内容容量,对统计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将“频数分布”安排到八上。
2.
根据《课标》精神,修改的内容
(3)《课标(2011年版)》在“图形与几何”的
内容中,确定9条“基本事实”作为演绎证明的
基础。
本册书中出现了三条,分别将“过一点有且只有
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两条直
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
两条直线平行”作为基本事实。
七下教材内容及编写主要变化
内容
原教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有
的应用
修订后的教材
变化意图
删去
《课标(2011年版)》中删去
删去
《课标(2011年版)》中不作
要求
落实《课标(2011年版) 》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
维和推理能力
二次三项式x2+px+q
的因式分解
有
不等式的性质:
逆对称性、传递性
原沪科版教
材本来就有
有
没有
有两节
三条基本事实
作为性质出现
明确作为基本
事实
《课标(2011年版)》中明确
要求
频数分布
有
调整到八年级
上册
考虑本学期课时容量问题
综合与实践
《课标(2011年版)》中要求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
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三、教科书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2、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
3、把握好教学要求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5、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6、重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数学课程
内容特征时,强调“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
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 和蕴涵的
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材内容就不能
只是单纯地介绍数学知识结构,而应当
“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例如,无理数的引入就体现这样的过程。教材先
通过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 2 的存在性,然
后通过无限逼近的方法说明 2 是一个无限的小数,
再通过“数学乐园——循环小数如何化为分数呢”
和“阅读与思考——无理数漫谈”说明 是一个
2
不循环的小数。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从事探究活
动,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加
深对实数的认识,并培养其思考能力。教师在教
学时要让学生有真切的感知,不能简单化处理,
或省略不讲。
2、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
• 七年级先后两次对数进行了扩张,把“实
数”提前放到七(下)开始(第一章),
这样在七年级就完成了初中阶段数的体系,
再接着讲不等式、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
更有助于对不等式解集的全面认识,对描
绘函数图象更好理解。
3、把握好教学要求
• 在第6章《实数》中,虽然平方根的表示以
及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等内容,与二次根式
关系密切,但是本章只限于平方根的概念
和性质,以及实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也
仅限于运算法则的简单解释,没有涉及根
式的性质、根式的化简与运算,教学时,
不要把实数运算、二次根式的运算引入。
有关根式的内容,教科书将会在八年级下
册“二次根式”中专门学习。那时,才有
可能进一步学习实数运算。
• 在第8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中,根据
《课标修订稿》要切实把握好如下要求:
整式乘法运算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
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因式分解只
要求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
公式不超过两次。
• 在第9章《分式》中,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
版)》要切实把握好如下要求:分式的运算没有
涉及繁分式;应用题涉及的分式方程,都是可化
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分式方程。
• 在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中,逐步渗
透几何说理。本章有关性质的推导,在直观基础
上不放松对说理的要求,但是务必不要作几何论
证时的形式化训练,不必要对书写形式提出要求。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 数学知识是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
学思想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具
体的数学知识。
• 在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中,
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由实际
问题抽象为不等式这个过程中蕴含的符号
化、模型化的思想;解不等式(组)的过
程中蕴涵的转化思想;利用数轴求不等式
组的解集过程中体现的数形结合方法思想
等。
• 在第8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中,要注
意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转化”“类
比”“换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 在第9章《分式》中,在分式的基本性质和
分式混合运算的教学时,要突出类比的思想;
在探索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和探索分式
方程解法时,要突出转化的思想。
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重在“悟”
▶反复理解,螺旋上升
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
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的长期发展过程,
需要在不同的数学内容教学中通过提炼、
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
形成,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
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数学
思想。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内容中
数学思想离不开具体数学,空谈数学思想是
没有意义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是紧密联
系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数
学思想发生和凸显的过程。正是数学知识与
数学思想方法的这种辩证统一性,决定了数
学思想的教学需要依附于数学知识的教学。
只有对数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逐步
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只有对相关的数
学内容进行联想、类比,才能感悟数学思想;
只有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体会数学思想的作
用。
▶在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在过程中实现,只有经历
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
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进行知识的有
效迁移。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数
学思想和方法,关键是应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
些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读——理
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
“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数学思
想方法的感悟。
5、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 《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
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
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
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8页关于课程内
容有这样一段:
2
2
2
能推导乘法公式(a  b)(a - b)  a2 - b2(
,a  b)  a  2ab  b ,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
算。
关于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
是一个难点,教材在编写时为了丰富学生在这一
方面的活动经验,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和多项式
乘以多项式这一板块,特地各安排了相应的几何
背景解释。
• 有了前两小节的学习的铺垫,学生已经有了通过
几何背景解释数学公式的经验。
• 在学习乘法公式时,以往是先讲平方差公式,再
讲完全平方公式。数学结合是本章贯穿的主要思
想方法,从联系的角度,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
公式相比,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更接近多项
式乘以多项式。因此,教科书把完全平方公式放
在平方差公式的前面学习。
• 在教学时,可以先通过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让
学生计算 ( x  3)(x - 3),(3m 1)(3m-1) 等,从而获
得公式??。
• 如何设计一个图形来说明刚才这个公式呢?
学生有了前面的活动经验,很容易设计出
符合要求的图形。
• 学习完公式(a  b)2  a2  2ab  b2后,可以采用刚
才类似的程序借助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2
2
2
(
a
b
)

a
2ab

b
研究
;也可以借助公式
(a  b) 2  a 2  2ab  b2 ,用-b代替b而得出。
• 关于差的平方的这个公式的几何背景有了刚
才的几何背景设计,学生就很容易找到思路。
此处老师也可以做适当提醒,回忆七年级上
册学习的线段的加减
• 当然,关于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也可根据
学生的程度,考虑按照教材的提示进行探
究学习,加深对乘法公式的理解,并体会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 为了丰富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活动经
验,在练习中还特意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
•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学习,学生应该积累了
丰富的研究这类问题的经验。因此,关于
平方差公式,教材既没给出公式更没给出
图形。这里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
导、同学交流等过程,真正把经验内化为
自身的活动经验。
• 以上内容教科书通过长期安排、逐步引进
的编排方式,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时要领会编者
的编写意图,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
6、重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
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
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
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教师们要
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
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组
织。
• 本册书安排了两节综合与实践
▶ 7.4 综合与实践 排队问题
▶ 8.6 综合与实践 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
内容的设置目的在于“初步学会在具体情
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综
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如何设计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呢?
•
•
•
•
基于课程目标,考虑实践活动的问题选择
基于组织程序,考虑实践活动的问题解决
基于有效合作,考虑实践活动的过程反思
基于应用能力发展,考虑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
谢谢大家!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