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港後涉外事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開港後涉外事件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一節 帝國主義的入侵
學習目標
了解臺灣戰略地位及開港通商後的涉外事件
知道臺灣國際貿易的發展及開港通商後的影
響
明白臺灣的近代教育及醫療的傳入
課文整理
十九世紀歐美對臺虎視眈眈之因
一、臺灣戰略地位:擁有優越航路位置。
二、臺灣物產豐富:
1.有豐富的米糖物產。
2.基隆附近蘊藏煤礦。
P74
課文整理
英國對臺灣的覬覦—鴉片戰爭
一、窺伺鹿耳門:道光20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時,
英艦曾至臺南鹿耳門外窺伺,被鎮守的臺灣兵
備道姚瑩及嘉義出身的水師名將王得祿驅離。
二、進犯基隆:道光21年英船「納爾不達號」進犯雞
籠,砲擊二沙灣砲臺,因駐臺守軍還擊而逃。
英軍數日後再攻擊三沙灣砲臺,清軍嚴陣以待,
英軍敗退。
三、結果:清廷與英國簽訂戰敗賠款條約,不但無力
追究英軍對臺騷擾,甚至將護土有功的姚瑩革
職查辦。
P74
u


P75
南京條約
P74
課文整理
帝國入侵—臺灣開港通商過程
一、原因:咸豐10年(1860年)英法聯軍。
二、開港通商:將雞籠、淡水、臺灣(安平)、打狗
列為通商口岸。
三、影響:
1.經貿型態轉變:原以中國大陸為對象的國內
貿易轉變為以世界為對象的國際貿易。
2.各國陸續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與海關。
3.設立洋行:外國洋商紛紛設立「洋行」作為
貿易之所,如臺灣(安平)、打狗、大稻埕等
地的怡和洋行、德記洋行與和記洋行等。
1.正口:淡水、安平
2.子口:雞籠、打狗
P75
P75
P75
課文整理
開港後涉外事件—羅妹號事件
一、起因:同治6年(1867年)3月,美國船隻「羅妹號」的
在臺灣屏東一帶發生船難,船長及船員登岸,不幸
為當地原住民殺害。
二、協商: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來臺,希望能與原住民
頭目會面,商談航行安全之策,並請臺灣官員提供
協助,然臺灣官員卻告知「番」地不歸管轄。
三、結果:同年六月,美軍來臺攻打原住民部落失敗。
四、最後協議:雙方協議往後若有外國船隻在臺灣南部海
域失事,當地原住民應妥為救護照顧。
P75
開港後涉外事件—牡丹社事件
一、起因:
課文整理
可參考牡丹社事件
1.同治10年(1871)琉球船「山原號」遭颶風漂流至臺灣南
部,誤闖原住民部落的琉球人多數遭殺害。
2.日本出兵:清認為「生番」乃化外之地,政教不及,遂
予日本出兵藉口。
二、經過:同治13年(1874年),日本派兵攻臺。
三、結果:
1.激戰數月,原住民投降;日軍水土不服,傷亡不少。
2.日本無大規模對外征戰能力,財政亦不充裕。
3.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調停,清支付五十萬銀兩,日軍撤
臺。
開港後涉外事件—牡丹社事件
四、影響:
1.默認日本併吞琉球(光緒5年)
2.促使清廷重視海防,轉而積極經營臺灣
西鄉從道
起因
北京專約:
承認日本侵
臺為保民義
舉,成為日
本主張領有
琉球的藉口
和議原因
u

北京專約
P76
課文整理
開港後涉外事件—清法戰爭
一、起因:光緒10年(1884),清與法國為爭奪越南
宗主權發生戰爭。
二、經過:
1.清在陸戰頗有斬獲
2.法軍將戰場擴及中國東南沿海一帶
3.進犯臺灣
A.由艦隊司令孤拔率軍進犯基隆、淡水二地。
B.翌年,法軍再度攻擊基隆,並轉戰澎湖媽宮
4.劉銘傳與臺中林朝棟率臺勇擊退
課文整理
開港後涉外事件—清法戰爭
三、結果:清與法議和原因
1.日侵朝鮮
2.海防空虛
3.臺灣被封鎖
四、影響:
1.失去藩屬越南
2.清廷更加注意臺灣地位的重要臺灣設省。
P76
P77
原因
影響
清議和原因:1.日侵朝鮮2.海防空虛3.臺灣被封鎖
P77
課文整理
國際貿易的發展—茶葉
一、引進:臺灣北部的茶是由英國人德約翰(John
Dodd)從福建安溪引進。
二、種植:臺北盆地周邊山地和桃園、新竹台地。
二、加工出口:集中在大稻埕加工,再由淡水港出
口。
三、種類:
1.烏龍茶:主銷美國。
2.包種茶:主銷南洋。
四、出口量:二者合計占臺灣出口商品54%,在國
際市場上,還領先大陸原鄉的安溪茶 。
P77
P77
國際貿易的發展—糖業
課文整理
一、荷據時期:便是重要出口商品。
二、清末:被茶葉取代,居出口商品第二位,占出口總值
36 % 。
三、出口種類:
1.紅糖:由傳統「糖廍」生產,生產過程是把甘蔗放進
牛拖的石磨中榨出蔗汁,之後再送進煮糖室分餾結晶,
所得便是含糖蜜較高的紅糖。
2.白糖:由紅糖再次加工後產生。
三、甘蔗園:主要分布在臺灣南部。
四、出口港:多由臺灣(安平)或打狗集結出口。
五、外銷地:除中國大陸外,亦遍及日本、澳洲、香港、
美國、加拿大等地 。
P78
課文整理
國際貿易的發展—樟腦
一、重要性:
1.樟腦雖只占清末出口貿易值的4%,卻供應全世界
70%以上的樟腦需求。
2.樟腦王國:19世紀末賽璐珞工業建立後,樟腦市
場大增。在人工樟腦尚未取代天然樟腦前,臺灣
是名副其實的樟腦王國。
三、製造方式:將樟樹切為碎片,再蒸煮出樟腦氣,
冷卻結晶的固體即為樟腦。
三、產區:樟樹多半生長在中北部山區。
四、出口:製成品多由北部的淡水港出口。
P78
P78
P79
臺灣1870~1895茶、糖、樟腦出口值比較
國際貿易的發展
課文整理
一、背景:臺灣開港通商後重新進入國際貿易體系。
二、三大出口物:茶、糖、樟腦。
三、輸入品:以鴉片和紡織品為最大宗。
1.鴉片:
A.開港後至日本治臺前,均是進口產品的首位。
B.品種有印度、土耳其、波斯、中國產等類。
C.雖有害國計民生,清卻用鴉片進口稅收與厘金,作為晚
清臺灣海防軍費和近代化建設資金。
2.紡織品:
A.多來自英國,以製茶袋及穿著的布料為主。
B.臺灣是當時中國衣著最進步之地,連農人、礦工、苦力
都有歐洲生產的衣服可穿,由此可反應臺灣與國際貿易
的關係。
P78
P79
課文整理
開港通商的影響(一)--貿易快速成長
一、製茶與樟腦業的成長:
1.集散、轉運中心更為繁榮:如大稻埕、宜蘭、新竹
等地。
2.產地繁榮:臺灣中北部山區聚落快速發展,如深坑、
大溪、南投等地。
二、舒緩人口壓力:由於就業機會、財富增加,不但扶
養臺灣本身自然增加的人口,也扶養陸續湧入的大
陸移民。
三、利益均霑,籍貫別械鬥消失:閩南籍的漳州、泉州
和廣東籍的客家人也攜手合作,故於同治7年(1868)
後,臺灣不再有籍貫別的械鬥產生。
P79
u



P79
課文整理
開港通的影響(二)--社會階層變動
一、背景:開港通商後國際貿易取代大陸貿易。
二、變動情況:郊商和地主漸沒落
代
表
原
因
豪 族
買 辦
板橋林家
臺北李春生
霧峰林家
高雄陳中和
由於茶葉主要栽植於
丘陵,樟腦主要產於 藉著語文、經驗與能
山區,為防禦原住民 力,且受僱於外商,
,需有武力為後盾, 轉而自己經營致富
非龐大家族無以為之
P79
u

P79
開港通的影響(三)—南北地位的升降
開港前--南部
政
經
重
心
開港後--北部
1.國際市場對臺灣茶葉與樟腦商
1.臺灣北部人
品需求激增,且產地多於臺灣
口仍少
北部
2.商業經營不 2.光緒元年(1875)增設臺北府,
甚發達
臺灣北部人口與商業更興,近
3.米、糖等出
代化設施亦多集於此,漸而取
口大宗商品仍
代南部地位
多產於中南部 3.光緒7年(1881)後,北部貿易
4.政治經濟重
額超越南部且加大差距,是以
心以南部為主
南北貿易地位逆轉,臺灣的政
治、經濟重心由南部轉移至北
部
課文整理
P80
u

P80
課文整理
開港通的影響(四)—移民的社會地位
開港前
粵
籍
移
民
開港後
1.由於茶葉和樟腦多產
1.原本居住於桃園、 於中北部丘陵與山區,
新竹、苗栗山區
山區聚落遂扮演重要
2.居住地經濟價值
角色,產業大興,財
較低
富大量積累
2.拉近與閩籍移民的貧
富差距
社會
不如沿海閩籍移民
地位
相對提升
P80
居於桃園、新竹、
苗栗山區
開港通商的影響(五)--原漢關係緊張
情況
開港後漢原關係更加緊張
南部地區
北部地區
1.入侵原住民地界:由於茶 1.甘蔗糖作,
葉與樟腦的需求,漢人為
雖以平原、
此開發丘陵山區常侵入原
低丘為主
住民地界
2.但因漢人的
墾耕,也迫
2.清廷:為取得財源,也常
原因
使當地平埔
有侵擾原住民的行為
族人集體東
3.借貸、交易:漢人改採借
移。
貸或給予銀兩、實物交易
的方式,藉此換取原住民
課文整理
的土地
地區
P80
P81
P80
開港通商後的影響
電子教學講義P42
課文整理
近代教育與醫療的傳入
一、背景:開港通商後,外國教士來臺傳教。
二、衝突情形:
1.與漢人信仰與價值觀牴觸,引漢人反感:如
要求信徒捨棄偶像、廢祀祖先等差異、男女同
居一室做禮拜等。
2.各地有破壞教堂,襲擊、殺害教會神職人員
之舉。
三、結果:長老教會的傳教士仍致力教化與醫療工
作。
P81
課文整理
臺灣近代教會的發展—英國長老教會
一、傳教區域:臺灣南部。
二、代表傳教士--馬雅各:
1.來臺:清同治4年(1865)到臺南、高雄傳教。
2.行醫傳道:開辦了「看西街醫館」(即今臺南新樓醫
院前身),藉此行醫傳道。
三、設立教育機構:用以訓練漢人從事傳教工作。
1.光緒2年(1876)設立臺南「福音書院」(今日的「臺
南神學院」)。
2.光緒11年(1885)及光緒13年(1887)設立中學(今日的
「長榮中學」與「長榮女中」)。
四、讀經方法:利用閩南語羅馬拼音教導民眾讀經,至今
在臺灣各教會中仍廣為流傳 。
P81
巴克禮
巴克禮規劃,而由余饒里夫婦創設
P82
電子教學講義P41
余饒理
課文整理
臺灣近代教會的發展—加拿大長老教會
一、傳教區域:臺灣北部。
二、傳教士代表--馬偕:
1.來臺:清同治11年(1872)來臺,以淡水為根
據地向外發展傳教事業。
2.醫療服務:首先創立「偕醫館」。
3.創辦教育機構:
A.目的:創辦各種學校培訓本地傳教士。
B.代表:光緒8年(1882)於淡水成立的牛津學
堂又稱理學堂大書院)(為今日的「臺灣神學
院」、「淡水中學」及「真理大學」)。
P81
P82
電子教學講義P41
P81
P82
P82
課文整理
臺灣近代教會的發展—道明會
一、傳教區域:以臺灣南部為中心,陸續向
屏東原住民部落及臺灣中北部傳教。
二、傳教士代表--郭德剛與洪保祿。
三、設立醫館:在各教區設立醫館,透過施
藥治病的醫療服務,博取民眾認同而擴
大宣教效果。
P82
好站連結
開拓史料蠟像館(德記洋行)
http://www.premier.com.tw/Touring/dejiyanghang.htm
歷史文化學習網/牡丹社事件與北京專約
http://culture.edu.tw/history/subcategory_photomenu.p
hp?subcategoryid=108&s_level=2
歷史文化學習網/ 晚清時期的農業發展
http://culture.edu.tw/history/menu_photomenu.php?menu
id=183&s_level=2
圖源出處
德記洋行
http://anping.tncg.gov.tw/tour/tua_01.jsp?ID=5&Lang=C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stela/epigraph/084_1.jpg
大日本琉球藩民墳墓
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stela/epigraph/085_1.jpg
日軍來犯清廷洋槍隊備戰
殷允芃、尹萍、周慧菁、李瑟、林昭武著, 《發現臺灣》上冊,天下雜誌,
1993.07.01,第六刷27版,頁215。
牡丹社事件
殷允芃、尹萍、周慧菁、李瑟、林昭武著, 《發現臺灣》上冊,天下雜誌,
1993.07.01,第六刷27版,頁216。
西鄉都督遺跡紀念碑
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stela/epigraph/085_3.jpg
中法戰爭法軍的攻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VoltaBridge.jpg&vari
ant=zh-tw
孤拔墓
http://www.sko.url.tw/home.htm
法國海軍陣亡官兵墓碑
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stela/epigraph/086_1.jpg
昔日大稻埕撿茶
殷允芃、尹萍、周慧菁、李瑟、林昭武著, 《發現臺灣》上冊,天下雜誌,
1993.07.01,第六刷27版,頁211。
清領後期的樟腦開採
殷允芃、尹萍、周慧菁、李瑟、林昭武著, 《發現臺灣》上冊,天下雜誌,
1993.07.01,第六刷27版,頁216。
臺灣1870~1895茶糖樟腦出口值
http://content.edu.tw/senior/geo/ks_ks/book/book02/ch01/a04/m02/inde
x.htm
臺南神學院
左:http://tour.tncg.gov.tw/historic/ht01_1.asp?highspot_sn=77
右:http://www.ettoday.com/2004/09/14/11059-1685862.htm
長榮女中
http://www.ettoday.com/2004/09/14/11059-1685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