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是什么?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伦理学是什么?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
与公共管理学院
薛妙勤
分享:
“伦理道德”既不应是一种古板生硬的
说教,也不应是一种高不可及的理念,而
是对生活本身规则的总结,是一种令人愉
快的处世艺术和生活智慧”
------甘绍平
教学目的要求:
1、伦理学是什么?
2、道德、伦理的历史渊源和当代学界的研
究现状;
3、道德的定义与结构。
教学难点:
• 道德与伦理关系
一、伦理学是什么?
1、伦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一般来说,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或者
说,伦理学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科
学。在人类的知识宝库中,伦理学是一门古
老的有着悠久历史的科学。人类进入文明社
会以来,就有人研究它,讲授它,而且写了
专门的著作。
• 从奴隶社会开始,人们对道德问题进行系统思
考
• 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
期
• <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规范伦理学著作
• 正象孔子在中国一样,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创
建了完整的规范伦理学。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首先阐述了当时流
行的道德规范,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
“美德即知识”。他的再传弟子亚里士
多德系统讲授过伦理学,亚氏死后,其思
想由儿子尼可马克加以整理,写成著名的
《尼可马克伦理学》____西方最早的伦理
学著作。
2、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
 “道”与“德”
 道——“道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__“道
理”“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
• 儒家的“道”与老家的“道”老子讲“道”(道家学
派)有所不同,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是宇宙的本体,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德”的连用(<劝学>)
• 在中国伦理史上,把“道”与“德”联系
起来作为一个概念使用的首先是“荀况”
• 他在《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
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之乎《礼》而止
矣。夫是之为道德之极。”
3、什么是伦理?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伦理”一词,单
用较多,连用较少。
“伦”字的本义是“辈”的意思,引申
后有“群”、“类”、“比”、“序”
等含义。
“理”有“分”、“条理”、“道理”
的意思。
“伦”“理”连用,始见于秦汉之际的
《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
• 在西方,英语与俄语的“伦理”或“伦理学”一
词,源于古希腊语,含有风尚、习俗、品性、德
行。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要是
研究个人的德性和善的问题,而他的政治学则进
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群体的伦理关系和善。
• 就西方而言,“伦理“和“道德”这两个词意义
基本相同,在很长时期,都是互相通用的,直到
黑格尔才明确地将他们分开,指出:“伦理是指
社会道德,道德是指个人品德”
• 综上所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道德”与
“伦理”都是一个意思,因此,道德现象又可以
叫做伦理现象,道德行为又可以称为伦理行为,
道德判断又称伦理判断,道德学又可称为伦理学。
4、伦理道德在当代我国……
• 1、“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
道理和准则。……现通常作为‘道德’的同义词
使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 2、“伦理就是‘指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修
订第三版)
• 3、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关于道德
的科学。亦称道德学、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
• 4、伦理学是从总体上和联系上考察各类道德现
象,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说明道德的本质、功
能和各方面规律的理论科学。……在语源意义上,
“伦理”和“道德”是相通的。(《伦理学名词
解释》罗国杰主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
一版)
• 5、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
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
因此,伦理学分为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
伦理学。(王海明:《伦理学是什么》《伦理学
研究》2002年第一期)
• “伦理是特殊的社会关系,道德是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今人将两者混为
一谈的认知方法是违背这一传统的。”
-------钱广荣“伦理就是道德质
疑”2009《学术界》第六期
• 伦理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概念,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思想的社会关系”,道德
是反映、建构和维护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的行
为准则和规范体系以及由此转化的个人品德,
按照以道德为对象的传统范式展开的伦理学必
然是“半截子伦理学”,不能真实展现伦理与
道德这一彼此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特殊的社会
精神现象领域,因此是需要重新审视的。
• 完整或科学的伦理学应当以伦理与道德及其
关系为自己的对象来建构自己的特殊的学科体
系,由此来担当伦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家族特
殊的历史使命,展现其特殊的社会价值。
5、道德的定义与结构
•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家关于道德的定
义的看法介绍:
• 1)“美德即知识”——把道德看作是一
种知识,除了苏格拉底之外,斯多葛派的
哲学家也是如此,他们认为:罪恶即是对
道德所应知的许多事情的无知,道德即是
知识。
评析:
–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他试图给美德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性
基础,希腊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美诺把美德
归结为许多善行善事,比如,帮助别人,
忠孝等,苏格拉底着眼于各种具体行为的
共同本性;
–
“美德即知识”给人们的行为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即不是盲目的服从神庙的神喻,
而是把道德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
美德、行为统一起来,在当时具有重要意
义;
–
强调道德即知识也是强调在道德上的言行
一致,言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在当时对
2)“事实上,道德乃是人类间
慢慢发达而且至今还在发达的感
情与观念的复杂组织”
•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在《正义与
道德》一书中,给道德这样定义。认为道
德是一种天赋能力,而且认为,只有为他
人和社会做出牺牲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完成。
克鲁泡特金把道德看作是包括情感与观念
在内一种社会意识,并且认为是不断发展
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认为这种情
感与观念来源于动物则是有缺陷的,而且
这个定义也没能揭示出道德的本质。
3)“做善事,为旁人的幸福尽力,
扶助旁人,就是道德”——道德只
能是为社会的利益、幸福、安全而
尽力的行动。这是法国唯物主义者
霍尔巴赫的观点。这种观点把道德
归结为行为本身,正是唯物主义观
点的基本体现。
• 4)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德国唯
心主义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法
是自由意志的体现,道德的基本内容要求
人们在内心中规定善恶标准,从而在行动
中扬善弃恶。
• 这种看法有很大的合理性。在这里,他已
经看到道德规范要变成自己的内心信念才
能起作用,并且认为人有选择行为的自
由,但是,他并没有指出道德的本质。这
种观点与他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 关于道德的科学定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伦
理学的人在他们的教科书、著作、文章中,
有比较明确的说法:
• 苏联哲学家施什金说:“所谓道德,通
常是指人们行为的原则或规范的总和,
这些原则和规范调整人们彼此之间的关
系,以及他们对社会、对一定阶级、国
家、祖国、家庭等的关系,并且受到个
人信念、传统教育、整个社会或一定阶
级的舆论力量的支持;
• 我国马克思主义者艾思奇主编的哲学教
科书中这样给道德定义:“道德是调整
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
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和法不同,它不
是由国家强行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
依靠内心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
来维持的;
• ---上述这两个定义说法不同,但基
本概括了道德的基本特征,但似乎不够
严谨。
• 魏英敏在《伦理学简明教程》里这样定义
道德:“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
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与此相关的依
靠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节人们
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把
道德归结为一种规范。
道德结构的基本观点介绍:
• 两个方面:主观方面—
—指人类个体以心理活
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
观念、情感、行为和品
质,即个人道德;
• 客观方面——是指社会
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
准则与规范,即社会道
德。
• 三个层次:道德意识—
—道德观念、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道德信念、
道德理想、道德理论体
系
• 道德关系(道德规范)
• 道德活动——道德行为、
道德评价、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
• 就道德的主观方面讲,道德是社会化了的
人类主体所特有的一种本质属性(人类中
心主义者),道德是就社会化了的、有自
觉意识的人类主体而言的,人以外的存在
物(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由于同人的利
益相关连,因而成了道德关注的对象,但
不是道德的主体,它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
职能,但它们之间不构成“社会关系”或
“伦理关系”,对它们来说无所谓“应当
不应当”“道德不道德”
• 即所谓的“超道德现象”和“非道德现象”
• 关于超道德现象——我们走夜路碰上石头
摔跤,不能责怪石头不道德,黑板擦、粉
笔因为对人有用,人们要爱护它们,但它
们本身的功能和用途却无所谓
“善”“恶”。
• 关于非道德现象——不具备自主能力或丧
失行动能力的人,如婴儿和神经病患者,
他们的言行和习性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属
于非道德现象。
社会化了的主体应具备的特征:
• 第一:“他”是处于普遍社会关系中的“自
我”,而不是封闭单一的自我,他的言论和行
动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鲁滨逊)
• 第二:他总是具有一定社会所赋予或规定的,
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职责、使命和任务,而不
是完全游离在社会生活之外、对他人和社会不
负任何责任的局外人(家长、教师、为人父母、
为人师表、为人子女等)
• 第三:他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判断能力的人。
道德的客观方面:
• 道德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反
映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即社会道
德。
• 是道德作为“人应当如何”的规定,它在
社会生活中最初表现为人们关于“应当做
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的约定俗成的
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
• 人们开始使用“道德”与“伦理”这两个概念
时,就表示一定民族的“风尚”和“习俗”的
意思。
• 至今,一定社会和民族的道德仍然同一定“风
俗习惯”相连系,一定社会道德的力量也往往
表现为“习惯的力量”人的这种约定俗成的行
为习惯和行为模式,经过思想家们的概括,便
升华为具有明确指谓的戒律,训条和格言,并
出现在各种文化典籍和法律条文中。如我国封
建时代的“忠”、“孝”、“节”、“义”、
“信”,西方基督教中的“十戒”——“不可杀
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等。这
些规范经过社会舆论或教育的力量,逐步转化
为人们内在的善恶、情感、意志、信念和理想
等心理因素。
• 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道德只有渗透到每个人的主观心理当
中才能起作用,对一个没有公德意识的人,
社会道德规范对他的约束是有限的。
对几种常见的社会现象的伦理
分析:
•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弱病残,不让座
心理很不安”
• “做了自己认为的错事后内心的自我谴责”
• ——是否体现了主体内在情感对外在规范
的体认?
对道德的三个层次的进一步分析:
• 道德意识:
• 道德观念——人们对行为善恶、正邪的一
种认识(何为善?何谓恶?);
• 道德情感——人们的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和
实现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内疚不安,宽慰
满足);
• 道德意志——实行道德原则的坚持到底的
精神和克服障碍的决心(一个人并不总是
高尚的,高尚的人也可能产生某些卑微的
念头,能做到行为上的正直无私,便仍然
是高尚的人,所以法律不惩罚“思想”
犯)
• 道德信念——是对道德理想、目标坚定不移的
信仰。如坚定不移的革命者,他们从革命的意
义上是伟大的战士,从道德意义上讲,是拥有
坚定不移的道德信念;
• 道德理想——理想化人格,即做人的最高标准;
• (最典型的是潘汉年,为了一心从事革命,他
在苏联做了绝育手术。他认定自己既已投身革
命就要有断子绝孙的勇气;)例如:“宁折不
弯”、
•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傅雷家书》)
• 理想化的人格与艺术作品的出神入化的境界是
密切不可分的,正所谓“文如其人”——对艺
术家来说,他的人品、人格无时无刻不渗透在
他的作品中,所以,傅雷要儿子做一个人格卓
越的艺术家,然后才可能生产卓越的艺术精品。
• 道德理论体系(略)
• 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
被经济关系所决定、所派生的一种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
体、集体与集体、这种关系建立在一定的
利益和义务基础上,并以一定的道德规范
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五
伦关系——父子(亲)、君臣(义)、夫
妇(别)、兄弟(序)、朋友(信)
• 道德关系由经济关系所决定,并随着经济
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 经济基础不同,道德关系则不同。道德关
系不同,相应的道德内容也不一样。
关于道德活动的微观分析:
• 道德行为——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所采取的有意
识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能够进行善恶评价的行
为;
• 道德评价——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原则,对
人们的行为进行的善恶判断;
• 道德教育——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
对人们的品质和性格进行陶冶和“铸造”;
• 道德修养——人们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方面
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的功夫。
关于道德行为的进一步分析:
• 道德行为是与非道德行为相对的,在伦理学上又称为伦
理行为。其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要与他人发生利害关系;
• 第二:是基于行为者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
• 第三:是出于行为者本人意志自愿选择的行为,因此,
也就是能够进行善恶评价、行为者负有道德责任的行为;
可分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 这里注意区分道德的行为和非道德的行为(举例)
• 总之,作为道德意识现象的道德是主观的
东西,作为道德关系的道德是客观的东西,
作为道德活动现象的道德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东西,三者的统一就构成了全部的道
德现象,一言以蔽之,道德是主观方面与
客观方面的有机统一。
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伦理学对象有以下几种看
法:
• 1)认为伦理学研究对象是善,伦理学是关于善
与恶的科学。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即为中之
中。“中”即“无过无不及”是也,合乎“中”
就是“至善”。“至善” 即为伦理学的研究对
象。
• 英国哲学家霍布士、我国原北京大学哲学家冯
友兰等都是这个观点。尽管他们的说法各异,
但基本意思都是一样的;
• 2)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道德
行为。
• 台北师大龚保善教授说:“现代伦理学
最重要的使命便是探究人类行为的善恶
是非和道德规范的建立,所以,对人类
行为的分析,可以说是伦理学的研究重
心。他认为道德的任务有三项:第一、
探讨人类行为的本质;
• 第二、树立伦理行为的标准;
• 第三、指引伦理实践的途径。
• ——此三项均属于道德行为的范畴
• 3)认为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
道德现象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以
及个人的道德行为。这个观点的著名代
表是苏联的伦理学工作者霍洛斯托娃。
她说:“伦理学研究道德的三个相应方
面:即——作为社会关系形式的道德、
作为思想形式或作为各个阶级思想体系
一部分的道德和作为个人社会行为的形
式的道德;
•
•
4)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原则和道德
规范。
持这种观点的人比较多,他们认为道德与哲
学不同,哲学以规范与范畴反映现实,而道
德以原则、规范反映现实,所以道德原则和
规范就成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例如:德国
著名哲学家康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认
为:探求在“善良意志”中体现的作为绝对
的普遍律令的道德原则即“绝对命令”就是
伦理学的实质所在;
• 5)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幸福。
• 法国唯物主义者、英国功利主义者都持
这种观点。边沁认为,伦理学是求得
“最大幸福之术”。
• ( 参读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赵汀阳的
《论可能生活》)
•
• 分析上面几种观点
• 似乎第三种观点较为全面,第一种把善恶作为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空洞抽象,忽视了对实际
道德现象的研究,容易滑向唯心论;第二种只
谈到道德行为而忽视了对道德意识和道德关系
的研究;第四种也有失全面;第五种观点在当
代有一定的市场,但这种观点本身的出发点是
人的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此问题
的论述
•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
中所特有的现象(人类中心主义者),从本质
上说,道德即是一种社会意识,又是一种上层
建筑,道德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三个层次都应
该成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换句话说,伦理学
既要研究道德的理论、道德关系及其原则、规
范的问题,又要研究社会生活中实际的道德问
题和道德经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但要研究
上述那些道德现象而且要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规律,这些规律包括:
•
•
•
•
•
•
•
道德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
相互关系;
道德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
道德行为的发生及道德评价的规律;
道德选择的基本规律;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基本规律;
重点是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等等。(结合教材)
• 思考题:
1、什么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2、伦理就是道德吗?
• 阅读书目:
• <论语>
• <道德经>
• <论可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