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四章第一節
第四章
世界霸權的爭奪
第四章 前言
經濟大恐慌所造成的衝擊、歐洲各國對殖民地的
爭逐、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復仇心理及英美各
國對希特勒的姑息態度,是促成二次世界大戰爆
發的主要因素。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歐,在馬歇爾計畫的推動下
得以逐步復原;東歐則漸為蘇聯控制。一九五○
至一九七○年代,形成了以美蘇為首嚴峻對立的
「冷戰」狀態。
第四章 前言
1949年,中國共產黨於取得政權,臺海兩岸走向
不同發展的進程。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東亞世界如
臺灣、南韓、新加坡及香港等地,展現出新興工
業國家的氣象。
一九七○年代以降,兩強對峙的國際關係逐漸走
向緩和;東西方陣營內部反而出現裂痕。革命與
社會改革運動,是這個年代的重要指標。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重點
1. 認識世界經濟大恐慌。
2. 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與影響。
3. 聯合國的宗旨與目標。
戰間期的發展
(一) 全球經濟大恐慌
1.背景:第一次大戰後,美國經濟一度繁榮
2.起因:美國提高關稅以保護國內工商業→
各國分起效尤
3.經過:
A.起自: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市狂瀉
B.現象:銀行倒閉、工廠停工、失業劇增
→迅速衝擊世界各地
排隊等候領取救濟品民眾
經濟大恐慌使許多國家
產生大規模失業的現象
,領取救濟品的隊伍長
達數條街。
多蘿西‧蘭格(Dorothea
Lange,1895-1965)攝,
1930年代
4.影響
A.各國政府權力隨之擴大
B.社會主義抬頭,左派勢力大增
a.蘇聯計劃經濟成功
b.第三國際在世界拓展版圖
C.右派勢力走向極端→義大利與德國
法西斯黨崛起→釀成世界大戰
D.促使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引發中日
全面戰爭
(二) 義大利與德國極權政府的興起
1.義大利-法西斯黨
A.崛起背景:a.戰後經濟蕭條,社會動盪
b.共產黨趁機滲透,危害秩序
B.墨索里尼組「法西斯黨」
a.以恢復古羅馬光榮為號召
b.攻擊共產黨,恢復秩序
c.向羅馬進攻→取得政權(1922年)
C.墨索里尼獨裁統治
a.一黨專政
b.經濟建設:尤以化學工業與航空工業
c.擴充軍備→對外擴張
法西斯黨的宣傳海報
墨索里尼以「恢復
古羅馬的光榮」為
號召,鼓勵人們從
事國家建設。
2.德國-納粹黨(1920年組國家社會黨,Nazi)
A.崛起背景
a.戰後經濟凋敝
b.人民對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不滿
c.共產黨趁機暴動(左派)
B.爭取人民支持
a.對內-撲滅共產黨,恢復秩序
b.對外-撕毀《凡爾賽和約》
C.取得政權:1933
a.利用經濟大恐慌
b.以選舉方式
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
(2’54)
墨索里尼與希特勒
墨索里尼(左)
與希特勒(右)
D.納粹政權-極權統治
a.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
b.創「蓋世太保」 -監視全國軍民
死亡的頭與頭
c.種族歧視-屠殺猶太人
骨和兩骨交叉
圖形的象徵有
d.快速恢復經濟
些相似,經常
被用作為蓋世
太保的權威
E.1935年宣布廢除《凡爾賽和約》
a.以「大砲重於奶油」為口號-重整軍備
b.發展國防工業
1930年代反猶太主義的繪畫
此圖呈現德國兒童見猶太人師生被趕出校園而手舞足蹈的情景。
施特賴歇爾(Julius Streicher,1885-1946)繪
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經濟 經濟大恐慌爆發後,資本主義國家加緊爭奪國外市場。日本
方 及德國在實力上遠不及英、美,乃假尋求「生存空間」之
面 名,行向外侵略之實。
在經濟危機不斷深化,各國掠奪殖民地不遺餘力之時,沒有
一個政府願意裁減軍備。
軍事
外
交
方
面
德國:1935年,希特勒展開一連串的擴張領土與侵略的行
動。1938年,德國出兵奧地利,在公民投票同意下,將德
、奧兩國合併。1938年,在慕尼黑會議上,英、法兩國同
意將捷克的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
義大利:1936年,國際聯盟制裁墨索里尼出兵衣索匹亞,促
使德、義兩國間的合作。
國際
姑
當德、義兩國走上重整軍備、向外擴張之路時,英、法國兩
息
態 國持姑息與退讓的態度,美國也採取縱容的「綏靖政策」。
(三) 國際秩序的破壞
希特勒進佔奧地利 (2’14)
1.日本-首先破壞世界和平
A.1931-發動「九一八事變」進占中國東北
B.1933-退出國聯
C.1937-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啟第二次
大戰亞洲戰場
2.義大利-進占東非衣索比亞(1935-36)
3.德國-A.重整軍備,退出國聯
德意志侵略波蘭
B.進占萊因非武裝區
C.1938 -兼併奧國
D.1939 -進兵捷克
E.1939 -進攻波蘭→開啟第二次大戰
歐洲戰場(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
(2’44)
英國首相張伯倫
簽署「慕尼黑協定」
後,張伯倫宣稱:
「我們贏得了這一
代的和平。」
張伯倫以「英國財政大臣」
的身分出現在1933年的《時
代周刊》封面。
20~30年代美國的孤立主義
國內
A.保守的共和黨人哈定當選總統
B.提高關稅保護國內工商業→引發世界性
的經濟大恐慌
對外
A.未批准《凡爾賽和約》
B.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C.制定一系列的「中立法案」→助長
軸心國的侵略(193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 大戰爆發
1.始自: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英、法
對德宣戰
2.經過:
A.初期-德國占上風
a.以閃電戰術席捲歐陸 (佔領法國)
b.1940年8月開始轟炸英國
c.1941年突擊蘇俄(採焦土政策)
d.美國開始援助同盟國-1941年3月通過
「租借法案」
二次大戰中的德國戰車
德
國
戰
車
為
閃
電
戰
術
的
得
力
武
器
之
一
B.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12)
a.起因:日本突襲美國 太平洋海軍基地
珍珠港
珍珠港遭到突襲
(2’55)
b.結果:(a)美國對日、義、德宣戰
(b)中國也向德、義、日宣戰
c.意義:(a)亞洲與歐洲戰場合而為一
(b)中、美、英、蘇結盟
(c)同盟國開始反敗為勝
遭受突襲的珍珠港
遭受轟炸的空軍基地
(二) 盟軍反攻勝利
1.展開反攻:1942年年底
A.美、英聯軍登陸北非-
B.蘇俄突圍史達林格勒
史達林格勒淪陷
(3’02)
C.中國派遠征軍入緬甸作戰-阻止日軍進攻印度
2. 1943年進攻義大利
A.墨索里尼下臺,被吊死
B.義大利投降
大戰期間,蘇俄的宣傳海報
「祖國——母親在
召喚!」這是二戰
期間蘇聯最有影響
力的海報之一。它
號召蘇聯廣大青壯
年們拿起武器,奔
赴前線抗擊德軍的
入侵。
3.1944年6月開闢「第二戰場」登陸諾曼第
-向德國反攻:A.希特勒自殺
諾曼第登陸
B.德國投降
(2’34)
4.太平洋反攻
A.麥克阿瑟逐一收復各島,逼近日本本土
B.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以原子彈結束戰爭
a. 8月6日--廣島,8月9日--長崎
b.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占領中國 東北
c. 日本裕仁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原子彈在廣島爆炸
d. 日本9月2日正式簽約投降
(2’34)
(三) 戰時國際會議
較具關鍵性的會議
A.開羅會議:1943年
B.雅爾達會議:1945年
C.波茨坦會議:1945年
開羅會議
與會三國元首:A.美國總統-羅斯福
B.英國首相-邱吉爾
C.中國代表-蔣中正
討論內容:東亞問題
會後發表聲明(開羅宣言)
A.加強對日本作戰
B.日本須歸還臺灣、澎湖各島以及中國東北
C.朝鮮獨立
開羅會議的三巨頭
「開羅宣言」的傳單
統
治
下
臺
灣
人
民
進
行
心
理
戰
。
空
投
至
臺
灣
的
傳
單
,
對
日
本
此
為
美
軍
於
太
平
洋
戰
爭
末
期
雅爾達會議
與會三國元首: A.美國總統-羅斯福
雅爾達會議
(2’29)
B.英國首相-邱吉爾
C.蘇聯領袖-史達林
會中決定:
A.德國須無條件投降,由四國分區占領
B.決定波蘭新疆界
C.東歐各國收復交給俄軍辦理
D.俄須在對德勝利後三個月對日宣戰
遺憾:中國權利遭出賣,並造成戰後
共產勢力的擴張
雅爾達會議的三巨頭
波茨坦會議
參加國:美、英、蘇
會中決定:
A.再次肯定雅爾達會議中四國分區占領
德國及柏林
B.決定由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宣言〉
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四) 聯合國的建立-UN
1.召開舊金山籌備會議:1945年夏
A.通過〈聯合國憲章〉
B.永久會址-美國 紐約
2.目標:
A.制止一切侵略行為,以維持國際和平安全
B.以民族平等與人民自決來增進各民族友誼
C.經由國際合作處理世界性問題
D.促進人類對人性尊嚴、自由人權的重視
3.會員國:1946年/51國→2006年/192國
聯合國組成的軍隊
聯合國成立之意旨在於維護世界和平,必要時
可調動成員國之軍隊來解決國際紛爭。
4.重要機構
冷戰初期的世界
(一) 冷戰時代的來臨
1.形成背景:二次大戰後期,蘇聯共黨勢力
大肆擴張
2.美國的因應措施
A.協助歐洲經濟復甦-馬歇爾計劃(1947)
B.採圍堵政策: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0年,簡稱NATO
3.蘇聯對抗:1955年聯合東歐共產國家組
華沙公約組織→對立形成
馬歇爾計畫宣傳海報
在「高蹺」(指馬歇爾
計劃)的協助下,婦女
( 指歐洲 ) 得以摘到甜
美的葡萄(指較好的生
活水準)。
歐洲眾多宣傳馬歇
爾計畫海報之一
馬歇爾計畫使西歐經
濟逐漸穩定
4.美、蘇兩極化對抗
A.兩大陣營對立
a.民主國家-以美國為首
b.共產國家-以蘇聯為首
B.對立方式
a.政治、軍事衝突
b.經濟競爭、外交政策
c.軍武整備、核子武器競賽
C.國際間仍有局部性戰爭:a.韓戰
b.越戰
美 蘇兩國的軍事支出
在歐 美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的對立
(二) 新興國家與第三世界
1.新興國家
A.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之因
a.反殖民運動形成一股浪潮
b.英、法等殖民帝國在戰後勢力衰落
B.獨立方式:
a.經由聯合國協助-利比亞
b.透過和平談判-菲律賓
c.採取武裝革命-印尼
印度和巴基斯坦
獲得獨立 (2’57)
蘇卡諾宣布獨立
印尼原屬荷蘭殖民地,
在蘇卡諾領導下驅逐荷
蘭人,最後經聯合國的
調解,荷蘭才停戰撤兵,
並承認印尼的獨立。
1949年蘇卡諾對民眾宣
布終於獨立。
二次大戰後的亞洲新興國家
2.第三世界
A.召開「亞非會議」-1955年
a.以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之經濟
低度開發國家為主
b.有別於資本主義國家或共產國家
c.在聯合國形成一股力量,迫使已
開發國家給予支援
B.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1960
二
次
大
戰
後
的
非
洲
新
興
國
家
(三) 區域統合的進展
1.統合背景:
A.位在統一地理區域的國家
B.或因具有共同的文化傳統
C.或有共同的利害關係
2.歐洲的區域統合:
A.歐洲共同市場:1958--整合西歐經濟
B.歐洲共同體:1967--擴大組成
C.歐洲聯盟:1993--簡稱EU
a.2002年-已啟用歐元
b.2007年-已有27個會員國
馬斯垂克條約
(2’36)
3.其他各州的區域統合
A.美洲國家組織-OAS / 1948年
B.東南亞國協-ASEAN
◎1989年召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C.非洲團結組織-OAU / 1963年
D.阿拉伯聯盟-LAS / 1945年
a.促進軍事與經濟合作
b.聯合排斥以色列
亞太經合會會員國
東亞世界的轉變
(一) 日本的經濟復甦
1.經濟復興時期:1945~1955年
A.美國協助推動經濟「民主化」
B.韓戰使日本成美軍緊急軍需品供應地
-使日本經濟復甦,有能力進一步投資
2.邁入經濟成長期:1955~1970年
A.開始投資海外
B.產業技術革新-帶動工業發展
C.美國持續成長-有助日本貿易拓展
日本的工業生產指數(以二次大戰前為基期)
資料來源:小林義雄,戰後日本經濟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二) 韓戰與東亞情勢
1.韓戰 (1950~1953)
A.朝鮮分裂-1948
韓戰爆發
a.南韓-大韓民國/李承晚
b.北韓-朝鮮人民共和國/金日成
B.韓戰爆發
a.1950年北韓在蘇聯策劃下攻打南韓
b.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武力制裁案-派
麥克阿瑟擔任總司令
c.中共參戰-派志願軍「抗美援朝」
d.1953年簽停戰協定
C.反共主義成美國政治主流
(2’30)
韓
戰
示
意
圖
2.韓戰對東亞情勢產生的影響
A.激勵了中國的民族主義
B.中.蘇關係更加密切-1952年起蘇聯
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工業建設
C.美國體會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將臺灣納入防禦體系
D.使美國重新評估日本的戰略位置-
a.1951年簽《美日安全協定》
b.原來的保安部隊改為自衛隊→
日本自衛武力隨之擴充
北韓共軍與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