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心國成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軸心國成立

二戰前的國際局勢
一. 焦慮與猜忌
二. 經濟大恐慌的衝擊
(一)人心不安
(二)緊急措施→政府權力擴大
(三)資本主義制度的弱點導致社會主義
抬頭
(四)以對外擴張轉移國內的焦點
1
二戰前的國際局勢
三. 義、德法西斯極權政府的興起
四. 國聯集體安全體系的瓦解
2
二戰前軸心國的擴張侵略:日本
一. 九一八事變(1931年)
(一)背景:
1. 受經濟大恐慌的衝擊→左派興起
2. 右派軍人主張對外擴張解決國內經濟問題
(二)國際反應:
1. 國聯:無力制裁
2. 美國:「不承認主義」
3
二戰前軸心國的擴張侵略:日本
(三)後續發展:
1.
2.
3.
淞滬戰爭(一二八事變,1932年)
偽滿州國(1932)
五一五事件(1932年)
二. 結果: 1933年日本退出國聯
三. 意義
(一)國聯無法有效運作
(二)替歐洲軍事獨裁立下先例
4
二戰前軸心國的擴張侵略:義大利
一. 進軍衣索比亞(1934年)
(一)背景:擴張解決經濟大恐慌的威脅
(二)經過:義大利使用毒氣攻擊,1936
年衣索比亞皇帝被迫逃亡
(三)結果:
義大利併吞衣索比亞
(四)國際態度:
為拉攏義大利,
而未積極制裁
5
二戰前軸心國的擴張侵略:德國
一. 1936年:
(一)進軍萊茵非武裝區,破壞〈凡爾賽
條約〉和〈羅加諾公約〉
(二)與日本簽定〈反共公約〉
二. 1937年:義大利加入,軸心國成立
6
二戰前軸心國的擴張侵略:德國
三. 1938年:以保衛日耳曼同胞為由
(民族自決),侵佔鄰國
(一)併吞奧國
(二)要求捷克割讓「蘇臺德區」→慕尼
黑會議(綏靖政策)
1.
2.
3.
4.
參加者:英法德義
政治主流:民族自決
結果:德國取得蘇臺德區
意義:姑息主義的高峰
7
二戰前軸心國的擴張侵略:德國
四. 1939年:
(一)進占捷克
(二)要求波蘭割地→
英、法成立「聯合陣線」
五. 美國立場:
中立法案(孤立主義)
8
1930年代的二戰的主要背景
一. 自由主義國家:英法美
二. 共產主義國家:蘇聯
三. 軍國主義國家:德義日
9
大戰的訊號: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
一. 雙方動機:
(一)德國:避免兩面作戰
(二)蘇聯:確保第三個五年計畫成功
二. 內容:
(一)保證不互相攻擊
(二)瓜分波蘭
三. 結果:希特勒入侵波蘭,英法宣戰
10
戰爭經過
1939 1、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宣戰
2、西線:假戰;東線:德俄瓜分波蘭
1940 1、閃電戰:取得丹麥、挪威、盧森堡、
荷蘭、比利時等國→敦克爾克大撤退
2、義大利宣戰,巴黎淪陷→維琪政府
(貝當)
3、英倫大轟炸→美國開始軍援(租借
法案)
11
戰爭經過
1941 1、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民主國家的兵工
廠
2、德國攻俄(俄國已與日本簽定〈中立
協定〉)→英美支持俄國
3、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美國參戰
→日本襲捲東南亞
1942 年底,中美英蘇等在各地轉守為攻
12
戰爭經過
1943 1、義大利投降
2、美軍在太平洋開始反攻(隔島躍進)
3、蘇聯解除史達林格勒之圍
4、開羅、德黑蘭會議
1944 諾曼地登陸,陸續收復西歐地區,蘇聯
也在東線反攻
1945 德國、日本先後投降
13
戰時高峰會議
時間 地點
1943 開羅
人員
蔣中正、
羅斯福、
邱吉爾
成果
1、對日作戰至日本
無條件投降
2、戰後日本需歸還
台灣、澎湖各島嶼中
國東北
3、朝鮮獨立
14
戰時高峰會議
時間
地點
人員
成果
1943 德黑蘭 羅斯福 1、三國於1944年分區
邱吉爾 進攻德國
史達林 2、開闢第二戰場
3、成立聯合國取代國
聯
15
戰時高峰會議
時間
地點 人員 成果
1945 雅爾 羅斯 1、德國需無條件投降,且由英
達 福、 美法蘇四國分區佔領
邱吉 2、俄軍負責東歐各國的收復,
爾、 取得波蘭東部
史達 3、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取得
日俄戰爭前在遠東的特權(千
林
島群島、庫頁島南部、旅順租
讓、承認外蒙獨立)
4、聯合國組織:中美英法蘇享
16
有否決權
雅爾達會議的影響
一. 侵犯中國主權→戰後中國情勢動盪
二. 蘇聯得以控制東歐及亞洲許多國家
→冷戰對峙
三. 聯合國組織淪為
列強操控的產物
→運作上的侷限
17
戰時高峰會議
時間
地點
人員
1945 波茨坦 杜魯門
邱吉爾
艾德里
史達林
成果
1、肯定雅爾達會議分
區佔領德國與柏林的決
議
2、要求日本無條件投
降(中美英)
日本置之不理,杜魯門下令使用原子彈
18
戰後的和約安排:背景
一. 凡爾賽和約的失敗:處事態度較務
實
二. 冷戰對立情勢
19
戰後的和約安排:小國(1947)
一. 簽約國:義大利、保加利亞、羅馬
尼亞、匈牙利、芬蘭
二. 重點:遷就現實,向蘇聯讓步
20
戰後的和約安排:奧國問題(1955)
一. 背景:奧國因被兼併才參戰→非為
懲處對象
二. 處理:分區佔領→《奧國條約》
三. 結果:
(一)恢復1939年前的領土與獨立
(二)賠償
(三)永久中立國→緩衝區
21
戰後的和約安排:德國
一. 原則:德國將來絕不會再破壞世界
和平
二. 處理:
(一)審判戰犯:1945 (紐倫堡大審)
(二)解除武裝:1947
三. 結果:因分裂而無法簽訂對德和約,
1951年西德與英美法簽署協定,結
束戰爭恢復自主
22
戰後的和約安排:日本(1951)
一. 美軍佔領:1945.8~1952.4
二. 處理:美蘇歧異難有進展→1950韓
戰爆發
三. 結果:舊金山對日和約
(一)恢復主權,承認朝鮮獨立
,放棄台灣等地的統治權
(二)台北和約(1952)
23
WWⅡ的影響
一.
二.
三.
四.
損失空前
冷戰威脅
歐洲衰弱
統合運動
24
WWⅡ後的國際政局
一.
二.
三.
四.
聯合國的成立即其作用
冷戰的出現及其發展
歐洲的統合
殖民地獨立運動與第三世界的興起
25
聯合國的成立過程
一.
二.
三.
四.
倡議:莫斯科、德黑蘭會議(1943)
擬定憲章:頓巴敦橡園會議(1944)
籌備:舊金山會議(1945)
正式成立:1945年10月生效
26
聯合國組織示意圖
常任理事會(否決權)
安全理事會
國際法庭
託管理事會
大會
海牙
秘書處
武力制裁
託管地區由
自治走向獨
立
教科文組織
經濟
社會理事會 世界衛生組織
27
聯合國的角色與貢獻
一.
二.
三.
四.
冷戰期間國際交手的平台
援助開發中國家
維護世界和平:維和部隊(UN)
各國以本國利益為原則
28
聯合國的意義
一. 會員國的增加:殖民帝國瓦解,新
興民族國家叢出,聯合國會員的增
加,代表國際社會的進展
二. 世界各國無不希望加入
29
國聯與聯合國的比較
項目
時/地
倡議
國際聯盟
聯合國
1919/日內瓦
1945/紐約
美國總統威爾遜 美國總統羅斯福
原始文件 1918年
1941年
十四點和平計畫 〈大西洋憲章〉
代表性
許多強國未加入 較大,所有強國
或後來退出
自始便加入
大會重要 全體
議案通過
2/3
30
國聯與聯合國的比較
項目
國際聯盟
功能發 較小
揮
武力
成果
聯合國
較大,以社會經濟問題
多
安理會內設軍事參謀團,
必要時依憲章可使用武
力侵略制裁
未能制止日德 1、1950年制裁北韓
義擴張侵略
2、1990年制裁伊拉克
無
31
冷戰的出現
一. 定義: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與以
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之間的對抗
二. 發展:
蘇共的擴張
雅爾達會議
經濟活動
冷戰
美國的圍堵
政治外交政策
軍備競賽
間諜
意識型態
32
冷戰中的熱戰
一. 柏林危機:1948年封鎖柏林→1949
年東西德成立→1961年蘇聯築柏林
圍牆(1989年拆除)
二. 韓戰:1950-1953年
三. 越戰:1954-1975年
四. 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卡斯楚、
豬羅灣事件、U2偵察機)→低盪
甘迺迪 V.S 赫魯雪夫
33
兩大陣營對抗:歐洲地區
杜魯門主義
馬歇爾計畫
1947年
5國
12國
16國
西歐聯盟
北約
北約組織
1948年
1949年
1949年
對
抗
蘇聯擴張
柏林封鎖
1948~1949年
華沙公
約組織
1955年 8國
34
兩大陣營的對抗:亞洲
一. 東亞:
(一)國共內戰:
1947~1949年,美國提出骨牌效應
(二)韓戰:1950~1953年
北韓入侵→骨牌效應→杜魯門出兵援
助南韓→1950年中共「抗美援朝」→
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簽訂防禦
條約(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60年美日安保條約 1953年美韓共同防禦條約
35
兩大陣營的對抗:亞洲
(三)東南亞 中國與蘇聯
1954年:
日內瓦協 北越:胡志明 1969年,尼克森「越
定,以北
V.S
南戰爭越南化」
緯17度為 南越
界
1973年與北越簽訂停戰
法國
「巴黎協定」,退出戰場
美國介入(艾森豪)
1961年起出兵(甘迺迪) 1975年北越獲勝,
柬埔寨、寮國赤化
36
1965年起大規模參戰(詹森)
兩大陣營的對抗:亞洲
二. 中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一)目的: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
(二)蘇聯入侵,遭遇阿富汗與國際社會
的抵抗
(三)結果:1989年退出
(四)影響:
1.
2.
蘇聯的越南
蓋達組織:賓拉登
37
冷戰的發展
古
巴
1980年代
1940~1960
1960~1970
飛
冷戰 彈 低盪
重新競賽
危
機 中共加入
蘇聯入侵阿富汗
NATO
WTO 聯合國
蘇聯鎮壓波蘭民
與中共
韓戰
主運動
建交
越戰
限武條約
美國雷根的新
的簽訂
保守主義
38
區域統合
一. 背景:十九世紀後國家往來密切
二. 出現時間:WWⅡ後
三. 涵義:同一個地理區域的國家,具
有共同的文化傳統,或有共同的利
益,為加強聯繫而組成的「區域性
國際組織」
四. 代表:歐盟
39
歐洲統合
一. 背景:
(一)美蘇強權興起,歐洲勢力衰退
(二)經濟復興需求
二. 提倡者:邱吉爾
三. 發展過程
時間
大事記
1946 邱吉爾宣揚「歐洲合眾國」
40
歐洲統合
時間
大事記
1951 歐洲煤綱組織(ECSC)
1957 歐洲經濟組織(歐洲共同市場EEC)、
歐洲原子能組織(EURATOM )
(《羅馬條約》)
1967 ECSC+ EEC+ EURATOM=歐洲共
同體(EC、《布魯塞爾條約》)
1991 《馬斯垂克條約》
1993 歐洲聯盟(EU)正式成立
41
歐洲統合
時間
大事記
1999 成立「歐洲貨幣聯盟」(EMU)
2002 發行歐元(€ 、EUR)
2004 東歐十國加入,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企圖結合經濟的力量,來增強實力,並希望
能夠在政治上形成一體,達成「大歐洲」的
計畫(27國)
42
歐盟主要架構示意圖
43
其他統合組織
組織
時間
成立目的
阿拉伯國家聯盟 1945 團結阿拉伯,對付以色
列與提升經濟
美洲國家組織 1947 維護各國共同利益與安
全
石油輸出國家組 1960 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為
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
織(OPEC)
和維護石油收入
44
其他統合組織
組織
時間
成立目的
1963 提升團結發展與安全,
掃除帝國主義
東南亞國協
1967 促進各國社會經濟發展
與政治安定
亞太經濟合作會 1989 藉各國的對話與協商,
尋求亞太經貿政策之協
議(APEC)
調與發展
非洲團結聯盟
45
殖民地獨立運動與第三世界的興起
一. 新帝國主義的瓦解
二. 第三世界的形成
46
新帝國主義的瓦解
一. 背景:
(一)二戰時,日本喊出「大東亞共榮
圈」,激發東方民族反歐情緒
(二)二戰使歐洲勢力衰退
(三)美國與聯合國採民族自決的原則
(四)美蘇對抗,展現出反帝國主義與支
持殖民地的姿態
47
新帝國主義的瓦解
二. 獨立方式
獨立途徑
獨立國
聯合國協助 利比亞
和平談判
武裝革命
印度、巴基斯坦、
馬來西亞、緬甸
印尼
越南、阿爾及利亞
殖民國
義大利
英國
荷蘭
法國
48
第三世界的興起
一. 涵蓋範圍:亞、非、中南美洲地區
新獨立和經濟尚在開發中的國家
二. 定義:歐美資本主義與蘇聯等共產
主義國家之外的地區
三. 組成背景:
(一)政局不穩,經濟落後、反殖民思想
(二)團結力量大→統合組織
49
第三世界的重要發展
四. 意義:顯示第三世界的覺醒及試圖
走出自己的路線(全球55%人口)
50
第三世界的重要發展
四. 影響
(一)國際事務不再任憑強國支配
(二)國際政治多元化:1980年代後歐美
發展受限
(三)核子武器帶來戰爭型態改變:恐怖
平衡、核子僵局→協商?
擁有核武的國家:
美、俄、法、中、英
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
北韓、伊朗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