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 A. 背景 極權主義興起 vs 民主國家衰弱 擴充軍備 經濟不景氣 「殘暴可以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需要有一些能讓自己害怕的事。 他們需要一個可以讓他們戰慄屈服的對象。民眾需要這些,他們需 要一些能讓他們心驚膽戰的東西。」 1938年,張伯倫與希特勒簽定慕尼黑協定,會議上希特勒 應允不再入侵他國。張回國後向國民說: 「這是我第二次滿懷光榮地把和平從德國帶回唐寧街,我 相信我們這個時代是個和平時代。」 大戰爆發 原因 1. 國際聯盟失敗 2.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次世界大戰 A. 背景 極權主義興起 vs 民主國家衰弱 擴充軍備 經濟不景氣 「殘暴可以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需要有一些能讓自己害怕的事。 他們需要一個可以讓他們戰慄屈服的對象。民眾需要這些,他們需 要一些能讓他們心驚膽戰的東西。」 1938年,張伯倫與希特勒簽定慕尼黑協定,會議上希特勒 應允不再入侵他國。張回國後向國民說: 「這是我第二次滿懷光榮地把和平從德國帶回唐寧街,我 相信我們這個時代是個和平時代。」 大戰爆發 原因 1. 國際聯盟失敗 2.

第二次世界大戰
A. 背景
極權主義興起 vs 民主國家衰弱
擴充軍備
經濟不景氣
「殘暴可以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需要有一些能讓自己害怕的事。
他們需要一個可以讓他們戰慄屈服的對象。民眾需要這些,他們需
要一些能讓他們心驚膽戰的東西。」
1938年,張伯倫與希特勒簽定慕尼黑協定,會議上希特勒
應允不再入侵他國。張回國後向國民說:
「這是我第二次滿懷光榮地把和平從德國帶回唐寧街,我
相信我們這個時代是個和平時代。」
大戰爆發
原因
1. 國際聯盟失敗
2. 裁軍會議失敗
3. 綏靖政策失敗
1939年9月1日,希特拉不
理會對張伯倫作出不再侵
略其他國家的承諾,大軍
入侵波蘭,英法兩國不得
不放棄綏靖政策,終於在
9月3日,向德國宣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B. 大戰陣營
軸心國
盟國
C. 戰時宣傳
D. 歐洲戰事
只一
用九
了四
四零
十年
日,
,大
德舉
軍入
便侵
攻法
陷國
法及
國北
。歐
,
一
九
三
九
年
,
德
國
侵
佔
波
蘭
。
1940年6月法國淪陷
1940年8月 德軍瘋狂轟炸倫敦
我地「一
們區我九
要作們四
在戰要零
丘,在年
陵我灘,
地們頭英
帶要作國
作在戰新
戰戰,任
。 ,場我首
」 我和們相
們街要邱
頭在吉
作登爾
戰陸說
,
永
不
投
降
:
1940年9月 德、意、日二國簽定軸心聯盟,令世界震驚。
E.德國種族滅絕行動
大戰期間,德國總共設有1100個集中營,其中奧斯
威新集中營死亡人數最多,高達250萬。
當中有死在毒氣室,更有50萬人死於疾病及飢餓。
集中營內的,全都是猶太人。
二次大戰,德意兩國總共殺了近1100萬歐洲人,
160萬猶太人,180萬未滿14歲的兒童。
F. 歐洲戰事轉淚點
希特拉久攻倫敦不果,把注意力轉到蘇聯,1941年6
月,希大舉進攻蘇聯,竟成了他走向末路的開端。
史達林格勒(聖彼得堡)大戰,是歐洲戰事的轉淚點,德軍
敵不過蘇聯的寒冷天氣,加上1942年美國加入盟軍陣營,
1942年10月,崔可夫將軍帶領蘇聯向德軍反攻,德
國保祿斯元帥遭包圍,被迫投降。
1943年,盟軍開始反攻。1944年,盟軍在法國諾曼地登陸,
進攻被德國侵佔的法國,隨後各路大軍開始包圍德國。
G. 亞洲戰事
1937年7月7日,中日兩國正式交戰,中國展開了漫長的八
年抗戰歲月。
1941年12月25香港淪陷
H. 日軍殘暴鐵証
「天!這條滇緬公路是中國人用手挖出來的。」
I. 日本偷襲美國
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海軍機地珍珠港,揭開了
太平洋戰爭的序幕,美國亦正式加入二次大戰。
太平洋戰爭1941-1945
J. 大戰的結束
5年,盟軍大規模空襲歐洲。4月,盟軍及蘇軍東西兩面夾
德國,德軍幾次作殊死戰後,於5月7日宣佈投降。希特拉在
的地下室自殺身亡,歐洲戰事結束。
美國分別於1945年8月6日及8月9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新研
製的原子彈,日本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結束。
1945年9月2日,美國戰艦密蘇里號停泊在東京灣,舉行日本簽署投
降文件儀式。
K. 大戰的影響
1. 人命傷亡
• 約3800萬人死亡
• 8000-9000萬人受傷
• 無數財產遭受破壞
2. 美蘇崛起
• 美蘇兩國成為超級大
國。
• 戰場集中在歐洲,美
國及蘇聯破壞較少。
• 開啟冷戰局面。
3. 德國分裂
• 1946年巴黎會議,德
國被分為英、美、法、
蘇四個佔領區
• 1949德國被分為東德
及、西德死兩國
3. 非殖民化
• 列強在亞洲及非洲的
殖民地紛紛宣佈獨立
• 印度、蘇丹、利比亞
4. 聯合國的誕生
• 國際聯盟正式解體
• 新維持世界和平組織
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