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四章、戰爭與未來學
第四章、戰爭與未來學
第一節 未來學概述
第二節 戰爭與未來政治
第三節 戰爭與未來經濟
第四節 戰爭與未來工藝學
第一節、未來學概述
• 論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朱柏廬治家格:「宜未雨而綢
繆,勿臨渴而掘井。」
何謂「未來學」
• 「未來學」是以現實基礎來維持其獨
特性展望性同時,以宏觀的時間性與空
間性向前看。這是對未來的重視,而提
供了一些有系統的原則,根據這些原則
去創造一個思想和行動的有力未來時間
流程與空間配置,進而使得人類能夠在
未來歲月中,用更多的智慧去處理人類
的文明。(張建邦,預見未來,頁25)
何謂「未來學」
• 一、未來學的哲學建立在「動態宇宙
觀」上,人類世界從緩慢的演化變成
劇烈的演變;因此,我們必須具有彈
性權變的觀察能力,才可以瞭解社會
真相。
• 二、 「未來學」又稱為「應用史學」,
可以運用到企業規劃和經營管理。
何謂「未來學」
• 三、 未來學也是「決策學」的一種,
從未來學者角度看:「任何沒有以
未來研究為基礎的決策都是盲目的」
• 四、未來學就是人們對未來看法之
學;未來學者著重於「預測可能的
未來」。
預測可能的未來
• 未來學理論不強調「預言未來」,
而是著重於「預測可能的未來」。
在關心人類未來的學者專家中,
預測未來是一項挑戰,也是一種
使命。
• 戰爭未來即在預測可能的未來戰
爭。
未來學者的使命感
• 研究未來時,我們絕對不能輕視歷
史;就以預測未來而言,未來學者
都有一種使命感,總覺得有一股對
未來的強烈的好奇心,不但要為人
類生存、發展選擇最佳的行動方案,
也要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和情境。
沒有不可抗拒的政治和經濟趨勢
• 深入研究過去歷史和分析目前情勢,我
們發現世界上並沒有任何嶄新而不可抗
拒的政治和經濟趨勢。就以政治形勢而
言:專制、民主和兩者演變的政治型態,
四五千年來都大致如此,絕對沒有一個
政治是不可改變、不在變化之中的。
• 中國在全球社會主義沒落之際,允許市
場經濟存在,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未來
即一種政治的改變。
戰爭毫無消失的跡象
• 政治領域的另一事實是:戰爭毫無
消失的跡象;二十世紀後半以來的
將近四十年,比任何前半葉的一年,
平均起來的戰爭頻率相對增多。
五種驅動力
• 電腦、自動化、太空殖民、能源和
通訊;我們可以稱之為「變化的驅
動力」;這五種驅動力是所有關心
未來的人所應注視的;「未來學」
就是提供人類思考中一個較正確的
空間與時間的觀念架構。 戰爭未來
的研究可提供吾人對未來戰爭的正
確思考。
未來學研究範圍
•
據未來學會出版之The Futurist雙月刊
將未來學研究範圍劃分為二十九類:藝術
、生物學、企業管理、城市、健康、資訊
時代、國際事務、領導力、通訊、創造力
、犯罪、經濟力、教育、環境與資源、糧
食、預測方法、未來觀、政府組織、生活
模式、生涯發展、未來哲學觀、未來計劃
、人口、社會各種趨勢、太空及其科技、
工藝學、未來價值觀、工作職場。
國家的決策
• 國家領袖的決策關繫著國家前途,
一個國家的結構和實質不斷在變,
如缺乏一套前瞻性和整體性的策
略,將會給國民招致痛苦和不幸,
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第二節、戰爭與未來政治
• 分析我國未來政治應從國內、國
際與兩岸關係三方面來探討,否
則將不完整。
國內:
• 一、民主政治與政黨輪替已成型。原執政的
國民黨輪為在野黨,其往日光輝重現取決於
改造的程度而定;「親民黨」正在形成,有
可能成為最大的在野黨;執政的民進黨與權
利結合將無可避免更世俗化。
• 二、民主的活動與素養日趨成熟而穩定。台
灣對民主政治已日漸成熟,選務的公正性,
候選人與選民能接受選舉的結果。
• 三、國內民主對中共可能形成一股壓力。中
共的改革開放與反「和平演變」是並行的
• 四、未來的穩定成長有賴兩岸關係的維持。
五、憲改的後遺症日漸顯現。
六、政黨的界線日趨模糊化,各黨的政策會
向中間修正,且差異不大。
七、軍人可維持中立,軍隊國家化。
八、軍隊問題如訓練、管理及高科技武器操
作等問題將趨嚴重。
九、如陳總統改革未竟全功時,社會貧富差
距將日大。
國際:
• 一、在「一個中國」未能解決時,我國際
空間仍會受到影響。
二、未來美國政治、外交與軍售問題均與
我攸關。
三、國際化下的通訊、交通、產業分工、
經貿交流與整合等均大幅前進。
四、主權的觀念日趨淡化。
五、兩岸問題與國際化相關。
兩岸:
• 一、 「五二○」新政府成立後,中共對陌生與
缺乏互信的民進黨的關係,仍為未來重要
變數。
二、中共軍委會中有關鷹派決策人士增多時,有
增加戰爭風險可能。
三、兩岸間除了重大因素外,貿易與文化交流應
可持續進行。
四、民進黨的台獨走向,仍為中共所關切。
五、兩岸不可避免走向談判,但一定要先決解「
一個中國」問題。
第三節、戰爭與未來經濟
• 未來學的發展與研究範圍甚廣,其
中包括個人與國家甚至與地球村的
互動問題,其中資訊代、國際事務、
糧食、人口、政府組織、工藝學、
環境與資源、未來價值觀等均與戰
爭未來攸關。
全球性經濟組織
•回顧全球經濟歷史,一九三○年代發生經濟大恐
慌,一九四○年代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
在痛定思痛之餘,由美國與相關國家集會研討,
成立了三個全球性經濟組織。即:(一)關稅暨貿
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 GATTA)、(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International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三)國際貨弊基金會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關稅壁壘
•在人類的經濟、貿易活動中,隨著
國際貿易活動的日趨複雜、國與國
間的互動增加、意識型態、政權屬
性的差異、地區性經濟利益的考慮,
政治的考量往往凌駕單純的商業、
貿易行為。結果導致各國競相高關
稅,或者只對少數的特定對象給予
優惠,最後反而使各國受高關稅壁
壘之害。
關貿總協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關總)
成立到一九九○年初期,工業國家
的平均關稅從百分四十降到百分之
五。世界貿易額占世貿易總額百分
之九十。中華民國原為締約國,一
九五○年,因大陸淪陷無法施用關
總規定於中國大陸,接受美國建議
退出關總。
台澎金馬關稅領域區
•中共在一九八六年申請加入。
近年來台灣貿易地區擴大,在許
多無邦交國家中,台商無法享受
合理的待遇,一九九○年我國以
台灣、澎湖、金門、馬祖關稅領
域區名義申請加入。一九九二年
獲得觀察員的地位。近日兩岸同
時積極展開活動,希望早日入關。
世界貿易組織
•兩岸不可免要觸及政治與經濟問
題。關總已改名為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中共知道加入世界貿易組
織將引發嚴重的內部問題和政治
風險,不過仍選擇加入世貿組織。
全球三大貿易地區
•此外,國際經貿的演變,形成區域化經
濟整合現象,全球形成了三大貿易地區
為: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
EC)、北美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
Trade )及東南亞的東南亞國家協會
(Association for South Asian
Nations, ASEAN)、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sian and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APEC)及中華經
濟區(China Economic Area)等。
經濟整合
• 依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汀柏根(J.
Tinbergen)界定:「經濟整合係將
有關妨礙經濟最有效運行的人為因
素加以消除,通過相互協調與統一,
創造最適宜的國際經濟結構。」見
陳德昇「大中華經濟圈的構想、障
礙與評估」,美國月刊,第八卷第
七期(民國八十二年七月),頁四十
九。
中華經濟區
•中華經濟區包括中國大陸、台
灣及香港。由於三個社會具有同
樣的文化背景,地緣上相近,貿
易頻繁,同時三地有互補的互利
的條件。一九九七年中共收回香
港之後,三地的經濟結全更趨緊
密。在一九九三年該貿易總額占
世界第三位。
中華經濟區
•僅管中共低調以對,中華經濟區未
來將在全球經濟實力上扮演舉足輕
重地位。預計至二○二○年,大陸
東南沿海地區及長江流域的開發,
將可為中國帶來第二波快速的高經
濟成長,成東亞經濟強國,並以國
內市場做為吸納北美及歐洲經貿的
樞紐,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
擔負重任。
新經濟時代
•在全球區域化與全球化的趨勢
的影響下,加上新科技的創新,
此二大趨稱「新經濟時代」(New
Economy),顛覆舊經濟秩序、造
成就業增加、提振企業活力、提
高生活水準。國與國間的交流日
深,彼此影響亦大。
亞洲金融風暴
•一九九六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亞洲
各國均受影響。中共亦不例外:中
共財政部長項懷誠一九九八年四月,
在美國首都華盛所召開的世界銀行
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展委員會會
議上指出,亞洲金融危機是一個全
球性發展問題。 有關經濟合作機制
因共同需求應運而生。有助於減少
戰爭的發生,可提供了未來政治合
作的契機。
臺灣脫離金融風暴暴風圈
•在金融風暴席捲全亞洲之際,
臺灣獨能屹立不搖,迄今猶未遭
受亞洲危機的波及,其原因為:
一、廉能的民主政府;二、尊重
市場經濟的機制;三、穩紮穩打
應變迅速的企業經營方式。
第四節、戰爭與未來工藝學
• 根據Kaku(1997)概略的劃分,二十世紀科學
三大主題分別是原子(atom)、電腦(
computer)和基因(gene)。
而這三大科學的展現並非是一種結束,而是
另一種將會主導人類未來生活的開始,稱之
為量子(quantum)革命、電腦(computer)革
命及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革命。
人類主控之世代
• 根據Kaku的論點,未來二十一世紀的
架構,是這前面所提三個革命共同整
合的社會架構。 造成未來社會瞬息萬
變的基礎動力,就是量子、生物科技
及資訊共同整合的結合體。經由三大
革命的衝擊,人類角色的扮演可由過
去消極的大自然觀察者,進化為積極
的大自然影響者。新世紀將是人類由
發現的世代(Age of Discovery)轉變為
主控世代(Age of mastery)的時代。
未來社會三科技
• 我們稱未來社會的基礎動力是量子、
電腦及DNA三科技的共整合科技,在
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觀念是共整合而不
是融合的科技。所謂融合就是將兩種以
上的不同的事象,加以融合而產生另一
種新事象,但卻失去原有單一事象特性。
所謂共整合就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
的事象,加以結合而產生另一種新事象,
然而原有單一事象卻仍存在。
基因任意重組之省思
• 假若基因可以任意重組,生命可以
隨意複製,孕育生命的環境如何仔
細深耕?個人獨特的心靈如何培養?
人類隱私如何尊重?生活如何豐富
充實?生命如何自在健康?都將考
驗人類的意志與智慧。」的確發人
深醒,具體反應對生物科技的人文
省思。
三大革命影響未來戰爭
•從戰史看,發動戰爭者為人,人的
複製茲事體大,深值人類所關切。
•電腦科技的之事可以累積,資訊科
技的力量可以相乘,這些科技將會
對人類基本生活方式造成重大的改
變,對未來戰爭影響深遠。
「意志」、「希望」、與「價值」
•三大革命的進展與創新,提供
人類多樣的可能、選擇和機會,
也建構全新的文化、倫理、法律
及社會生態,人類在追求掌控生
活與生命之餘,如何將視野拉開
到更高的生命品質,則有賴「意
志」、「希望」、與「價值」的
深層省思與經營。
電腦革命影響戰爭型態
•未來學家均肯定,電腦革命的
發生,帶來了全球所未有的震撼,
這種現象不僅發生了科技革命,
更造成全面性的社會革命。未來
戰爭型態的思考上,應將電腦革
命納入其中。
國家競爭力新指標
•我們可以藉著網際網路,享受電腦設
備天涯若比鄰的親和性,「秀才不出門,
能知天下事」的古諺,更因為電腦網路
的普及,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解。
資訊化社會將帶來生產力的提升,有效
的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一個國家的電
腦普及率、網際網路與通信設備的完整
性,無疑已經成為一個世紀衡量國家競
爭力最重要的指標。
網路人口成長快速
•網路世界帶來全球人類更快速的聯絡
方式,任何一個追求競爭力的國家不
可能不用它,不亦不可能不受到影響
。中共上網人口成長快速,計八百九
十萬人,且不斷在成長之中。因少有
規範,中共試圖掌控他們。 中共懼怕
外在世界對其產生影響,但又希望與
世界同步進步。預判,將會對上網人
民加強管理與控制。
• 第二波與第三波的分界點是微處
理機(microprocessor)的發明,而
將人類帶入資訊革命的社會。第
二波革命(社會)指的是十八世紀
中葉蒸汽引擎問世的工業革命;
第三波革命(社會)指的則是二十
世紀的資訊社會。
資訊五大基本概念
一、數字被用來代表所有的資訊。
二、這些數字是以許多一和O表示。
三、電腦針對這些數字作算術運算,轉
化資訊。
四、通訊系統藉傳輸這些數字而傳輸資
訊。
五、電腦和通訊系統結合起來,形成電
腦網路。
•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軍方機構和
其他國家一樣,把注意力轉到
「運用智慧利用資訊科技」,以
便用較便宜的軍事硬體,改進訓
練和做好戰爭準備。
• 波斯灣戰爭後國際都意識到未來
的戰爭型態將是電子戰與資訊戰,
各國政府開始擔憂打輸資訊戰爭
的後果,害怕外國會蓄意攻擊本
國重要的軍事和民間資訊系統,
如電力網、電話網的控制系統、
航空管制系統和社會安全系統。
電子戰 (electronic warfare)
•依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定
義如下:「電子戰是使用電磁頻
譜的一種軍事行動,它用以阻止、
削弱或防止敵人使用電磁頻譜,
而確保友軍對電磁頻譜的有效運
用」。
電子戰的任務屬性分類
• 電子戰的最主要目的,在阻斷敵人
的指揮管制與通信,依其任務屬性
可以概略區分為:一、電子攻擊
(electronic attack, EA) 二、電子
防護(electronic protection, EP)
以及三、電子支援(electronic
warfare support, ES)等三大類。
電子戰任務內容
• 電子支援措施:為截收、定位、紀錄、識別與
分析電磁頻譜所採取的行動,旨在利用電磁頻
譜支援軍事作戰。例如:對無線電及雷達的定
位,便是一種電子支援措施。
• 電子反制措施:為防止或削弱敵人對電腦頻譜
的有效運用而採取的行動,包括干擾、阻斷或
電子欺騙等。
• 電子反反制措施:為確保友軍在電子戰中對電
磁頻譜有效運用所採取的行動,從而使敵人的
反制措施歸於無效。
科技化國家」方案的背景
•政府在科技白皮書中指出,之所以從
1998年起開展「科技化國家」方案的背景
因素是:
1.全球經濟更趨自由化,競爭日益激烈。
2.全球生態與環境保護要求日益嚴格。
3.資訊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地球村形成,
資訊傳輸更加頻仍。
4.科技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5.科技知識是決策的基礎。
科技化國家」方案的背景
•政府在科技白皮書中指出,之所以從
1998年起開展「科技化國家」方案的背景
因素是:
1.全球經濟更趨自由化,競爭日益激烈。
2.全球生態與環境保護要求日益嚴格。
3.資訊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地球村形成,
資訊傳輸更加頻仍。
4.科技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5.科技知識是決策的基礎。
科技化國家」方案的背景
6.各國政府均更積極推動科技發展。
7.各國政府亦均重視基礎研究。
8.智慧財產權日益受到重視。
9.國際合作蔚為風氣。
10.亞洲新興工業國家急起直追。
11.政府科技資源投入之成長較之民間
企業緩慢,未來高級科技人才將回流。
文化間的衝突
•國科會在科技白皮書中預期:公元2000年
時,我國製造業生產總值將達3000億美元,
技術密集產業佔製造業40%,成為「工業
化國家之已開發國家」。
當前台灣在現代化過程中,顯然傳統的社
會集體主義的理想性文化不再被重視,因
而形成了實際文化與規範性文化間的衝突
現象。「重新調適」成為必要。
人類基因體計畫
• 「人類基因體計畫」就在這個人類想要徹底
瞭解自己強烈動機下誕生了。本計畫主要由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英國的衛爾康基金會
主導,訂於二○○五年完成全部三十億個人
類遺傳碼的定序。因有許多私人公司介入,
促成了美國政府加快腳步,限期到公元二千
年完成百分之九十初稿,全部完成的期限也
提前到二○○二年。
美軍對資訊戰的定義
•美國空軍對資訊戰所下的定義是:
「摧毀敵方的資訊,保護己方的資
訊。」其三項主要任務是資訊反制、
指揮與管制的攻擊,與資訊化作業。
其任務目的為掌握戰場資訊的優勢。
美軍資訊戰準備狀況
•美軍正在檢討確立國家資訊戰政策,
美軍將資訊戰納入準則與部隊編制
與演訓中,空軍有「超級高速公路
二○○○」計畫,海軍有「哥白尼
前進」計畫,陸軍則有「廿一世紀
部隊」構想。顯然,資訊戰已改變
了以往的作戰規則,負責戰爭計劃
者不能輕忽這場革命性改變所孕含
之意義。
共軍資訊戰準備狀況
•中共中央軍委會命令總參謀部在二
○○○年左右建立營級的數位化部
隊,並積極研究外國及中共部隊的
數位化。中共陸軍通信指揮學院已
編輯「情報戰指管的研究」與「情
報戰戰勝技術之研究」等書。為數
位化部隊及倩報戰的理論基礎。另
中共在該學院已培訓了一千二百名
數位化戰場指揮官。
• 平可夫,「中共2000年軍力展望」,
國防譯粹月刊,第廿七卷第八期(民
國八十九年八月一日),頁五十三。
電腦病毒
•「電腦病毒」係當一些特殊程式,
或稱「意圖不軌的程式碼」,進入
電腦記憶體後,以影響電腦的運作。
此一病毒依不同的設計,可對電腦
所儲存作業程式或記憶區造成永久
或暫時之破壞。病毒是一種程式,
通常不到100位元組的程式碼。如生
物之病毒一樣,第一個病毒往往係
藉著自身分裂(複製)來繁衍。
電腦病毒
•電腦病毒大致可分為四類:「病
毒」、「蠕虫」(Worms)、「特洛伊
木馬」(Trojan Horses)和「邏輯炸
彈」(Logic Bombs)。 其中邏輯炸
彈(Logic Bomb)為:資訊戰施加、
破壞的對象是敵對國家的政府機構
和軍事體系的資訊系統,目標在癱
瘓其正常運作,創造己方取勝的公
算。
邏輯炸彈
•「邏輯炸彈」是一串軟體程式,被有心人
故意埋設隱藏在某電腦應用程式,或特定
電腦硬體適用的「作業系統」(OS)程式裡
。當某一特定的狀況發生時,譬如一句暗
語密碼或某一預定時刻,就能主動隨機地
觸發這一系列程式開始運作。功能可是毀
壞它所在的電腦系統、網路,使它不得發
揮正常功能;或者為特定有心人開啟保防
安全閘門,讓他得進入原本層防護的重要
資料檔案或運作系統,為所欲為,後果不
堪想像。
• 同前註,頁四十八~四十九。
– 詳見聯合報,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廿七
日,版三。
全球仍籠罩在電腦病毒的威脅下
•電腦病毒破壞力極強,一旦感
染,後果嚴重。在短期未來,在
安全科技未臻成熟前,美國及全
球資訊界在電腦病毒的威脅攻擊
下,仍是相當脆弱。
全球性資料庫
•電腦資料庫的建立可以讓我們更容易
評估世界現況轉換形態,如聯合國、
經濟開發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
基金以及其他無數組織,都建立了一
九五○年以後的各項全球性資料庫,
不但涵蓋很廣也很精密;從這些資料,
我們可以說,自有文明以來,人類第
一次如此「接近」的觀察全體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