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ppt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
教學與社會學
社會學(sociology)是研究人類團體的活
動包括社會現象、社會變遷、及社會發
展的一門科學。在1800年代,社會學的
範圍非常廣泛,幾乎包含所有一切的人
類生活及社會活動(Dawson, 1929)。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2
教育社會學(Educational Sociology)
依據Ballantine(1997)的研究,教育社會學
的理論可分為三種派別:結構功能論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衝突論
(conflict theory)、及社會互動論(social
interactionism)。前兩者著重巨觀的社會
關係及學校的文化,後者著重個人與
小團體之間小規模的互動。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3
•
•
功能論
結構功能論又稱功能論、共識論、或平衡論。
它的基本假定是社會及社會裡的機構如學校
是由相互依存的單位所組成,每一部分都對
整個社會的功能作出必要的貢獻。每一部分
扮演某種角色並且彼此相互依賴以求生存,
猶如心臟或大腦對於人類的生存是必要的,
教育系統對於社會的生存也是必要的。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4
•
•
衝突論
相對於功能論的論點,衝突論認為社會及團體的緊
張是由個人或團體的利益競爭所引起。這種觀點源
自於Karl Marx及 Max Weber 的著作主張。社會的
競爭團體一直處在緊張的狀態中,導致富人與窮人
相互鬥爭的可能。富人掌控權力、財富、物資、特
權(包括受教育的機會)、及影響力等;而窮人要
分享教大財富的時候,就要不斷面臨挑戰。這種權
力鬥爭有助於決定組織機關的結構及功能,由於權
力關係的結果,演變成階層體制。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5
•
•
•
•
互動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互動論漸漸廣泛使用。互動論強
調社會的及心理的問題,著重團體間--- 同儕、師生、校長與
教師---的互動,包括學生的態度與成就、學生的價值觀念、
學生的自我觀念及其對抱負的影響、和社經地位與學習成就
的關係。
在教育社會學方面頗有助益的兩種互動理論是標籤理論
(labeling theory)及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學生行
為的好壞常受到教師期望的影響。一旦標籤融入自我概念之
中,學生就會表現此種標籤的行為。交換理論是基於此一假
定:互動會涉及成本與效益;互惠的互動使個人或團體與義
務相結合,譬如學生學會了,教師就得到獎賞。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6
•
•
社會改造觀
社會改造觀以Freire 的社會重建觀
(social reconstruction)、新馬克思
主義(Neo-Maxism)、及未來學
(future studies)的觀點為代表.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7
• 新馬克思主義重視教師、學生和勞動者
及弱勢團體間的整合以保護自己的生活
水準;重視依勞工階層之利益來設計課
程;發展核心教師檢討教材教法及政策
的的階層分化;並鼓勵學生探討校園內
民主的優缺點等 .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8
•
未來學者(futurologists)主張對於未來的
世界要審慎的選擇。他(她)們研究未來的
趨勢、預估趨勢所帶來的後果、並且嘗試促
進「好」的未來,防範「不好」的未來
(McNeil, 1996)。他(她)們從社會變遷
的角度,認為社會急劇變遷,社會現存有所
不足,社會要加以改造。然而,未來學者的
論點顯然與前述各派的立場不同,蓋因前述
學者認為社會不公,所以要改造;而未來學
者認為社會變遷有所不足,所以要改造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9
社會學家重視社會適應的學者以Spencer(1911)
最為著名。他曾為文「何種知識最有價值?」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從
社會文化的實用觀點強調科學知識的重要,
並指出個體生存、謀生、養育子女、社會政
治關係與社會文化活動等對個人與社會的重
要性(黃光雄、蔡清田,2004)。Spencer
特別看重個人生存有關的知識,這不僅是適
應社會的基礎,也是個人發展的基礎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0
全球化(Globalization)
Suarez-Orozco(2001)即把全球化界定為冷戰後
的世界秩序。他認為全球化有三大支柱:
一、新式的資訊科技;
二、國際市場的興起;
三、前所未有的移民與遷移。
這三種情況的形成顯示全球化代表以往經濟、
社會、與文化變遷歷程的突破。一股新興、強
而有力的市場勢力超越國家的疆界。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1
• 在教育方面,郭為藩(2006)指出21世
紀高等教育發展有幾個特性:一、跨國
主義的趨勢;二、教育商品化,視為服
務產業;三、教育市場全球化,高等教
育機構之間有強烈的競爭;四、知識的
遊牧族出現,導致教育消費主義的復甦;
五、大學排行榜流行,造成高等教育的
壓力及影響經費分配。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2
• 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
• 知識經濟係指「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
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
的能力與效率,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
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行
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傳統的經濟需要
龐大的資金、土地、人力、廠房、與機具設備。
然而,知識經濟似乎質重於量。它是知識取向、
人才取向、目標取向、與績效取向 .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3
•
•
•
•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裏,學校都要成為學習型組織
(learning organization)。學習型組織視變遷為一
種學習的機會,時時學習,處處學習。工作時不忘
學習,學習就是成長。Handy (1989)把學習型組織
界定為:
鼓勵人們學習的組織。
員工本身能學習的組織(p.168)。
學習型組織強調「學習的本質」而非「教學的方
法」。學習畢竟不等同於學校、教師、語文、數學、
分數、成就….等。學習是由個體的心靈點燃的。
就像社會變遷一樣,學習者也需要去變遷。新的學
習典範強調學習者的自主性與終身學習。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4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可解釋為一
個世代或一種態度,或一個世代裡的態
度。後現代主義者主張有關課程沒有一
種解釋或理論化的方式。在後現代主義
裡,沒有任何一種典範(paradigm)是
獨佔優勢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思考方式
是至高無上的.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5
• 後現代主義究竟是什麼迄今仍有很多爭議。課程專家
把它概念為接受並瞭解現實---課程及背景---流動而複
雜之本質的一種嘗試。要瞭解後現代主義,有必要先
瞭解現代主義(modernism)。現代主義起於18世紀歐
洲的啟蒙運動時期(the Enlightenment),認為世界是
一部可接近、可操作的機械。後現代主義把世界界定
為新興的、流動的、混亂的、開放的、而且是互動的,
拒絕接受任何一致化的世界表徵。它是一個變動中的
世界。後現代的立場是要批評現代主義者的觀點。後
現代主義者挑戰現代主義所宣示的主要概念如人、真
理、正義、及美感。同樣地,他們也質問課程、教學、
教育學、教育、學生、及教師等概念。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6
• 依據Slattery (2006:19)的觀點,人類歷史至少有兩個典範的改變。
第一個時期,從狩獵社會、群居社會到封建社會及農業社會,從
部落及封建社會到資本工業經濟,依賴科技、無限的資源消耗、
社會進步、經濟成長、及理性思想。前者稱為前現代時期(the
premodern period),或新石器革命(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追溯自西元前2000 年到西元1450年。第二個時期稱為現代時期
(the modern period)或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係從西元1450年到1960年。新石器時代的特徵是變遷緩慢,思想
觀念植基於神話及亞里斯多德式的文化。工業革命時代(1800年
後)的特徵是直線式的觀念(a linear concept of time),稱為
「時代之箭」(the arrow of time),百花齊放,各式各樣文化出
現。1960年之後稱為後現代。後現代典範轉變的特徵是變遷迅速、
多元文化,有時稱為「全球的資訊革命」(the “global
information revolution”)。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7
Slattery (2006:17) 指出學者對於「後現代主義」
至少有11種不同的觀點。茲列述如下:
● 超越現代工業及科技時代的一段新興的歷史時
期;
● 當代對於藝術及建築的審美型態---折衷的、千
變萬化的、諷刺的、並且是諷諭的;
● 對於統一的經濟及政治組織體系如自由主義及
共產主義的社會批判;
•
•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8
● 以解構現代真理、語言、知識、及權力等概
念的方式,尋求揭露內部矛盾的哲學運動;
● 正當促進建構整體及生態永續發展的全球社會
時,批判現代科技對人類心理與環境的負面衝
擊的一種文化分析;
● 激進的折衷主義(非妥協或共識)既接受又批
判的論述,因過去與未來都受到尊重與摧殘、
擁抱與限制、建構與解構;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社會學基礎19
● 企圖超越唯物論現代哲學的一種運動;
● 別出心裁的認可與慶賀,尤其從激進的、性別
的、語言的、及人種的觀點;
● 劃時代的歷史時期,以革命性的典範變遷為特
色,超越先前時代的基本假定、操作的類型
及宇宙論;
● 一種生態的及普遍的世界觀,超越現代對支配
與控制的執著;
● 後結構運動(a poststructural movement),
注重邊際並把重點改為邊界。
•
3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