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gjjd

中 国 文 化 的 目 的 学 习

多 一点 狐假 虎威 少 一点 愚公 移山 多一点狐假虎威 少一点愚公移山 —— 读书札记之一 何伟文 通读我国古代典籍,发现对 两个成语感情色彩的错误判断, 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 和智慧水平。

多 一点 狐假 虎威 少 一点 愚公 移山 第一个成语是“愚公移山”。我认为 这个成语应该是个完完全全的贬义,而现 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把它作为褒义使 用。一个老人因为两座山阻碍了他出行的 方便,在此情况下,他不加思索地选择了 去移掉这两座山,当有人出面阻止时,他 却不听劝阻,仍然我行我素,在愚公移山 的整个行为过程中,没有体现一点智慧, 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一种愚味的坚 持。我们试想一下,以愚公当时的处境, 其实是有很多条路供他选择的,最简单的 一条就是他带领全家翻过这座山就行了, 而他偏偏作了最为愚蠢的一种选择。按我 们现在的观点判断,他的移山行为,也是 一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我们又有什么 理由对这样的行为加以肯定,予以褒扬呢? 他的这种行为,应该是被我们所唾弃的。 “愚公移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贬义词。

多 一点 狐假 虎威 少 一点 愚公 移山 另一个成语是“狐假虎威”。 现在人们都把这个词作贬义词使用, 但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完完全全的 褒义词。一只狐狸被老虎咬住了, 它在那样危急的关头,临危不惧, 大智大勇,最后虎口脱身,并且还 把老虎骗得跟在身后转,这是何等 的智慧啊!按我们现在的逻辑,是 不是狐狸当时应该给老虎吃掉才是 对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任何 一种生物求生的本能都是应该得到 肯定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 一定要求狐狸一定要舍身饲虎呢? 整个狐假虎威的过程中,更多地体 现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智慧。“狐假 虎威”这个成语应该是一个完完全 全的褒义词。

多 一点 狐假 虎威 少 一点 愚公 移山 由此,联想到我国古代的 许多成语,除极少数象“围魏 救赵”等成语以外,大部分成 语如“刻舟求剑”、“削足适 履”、“此地无银”、“拔苗 助长”、“买椟还珠”等,更 多地都是告诉我们“不应该怎 样做”,而没有提示我们“如 何做更好”,而它的“不应该 怎样做”是显而易见的,根本 不需要它来提示,它们给我们 的智慧没有提供更多的借鉴与 启迪

多 一点 狐假 虎威 少 一点 愚公 移山 把“愚公移山”作褒义词、 把“狐假虎威”作贬义词使用, 直接导致了我们大多数人办事 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花气力, 而较少考虑如何动脑筋。现在, 我们评价他人时,都是习惯性 地是说他积不积极,勤不勤快, 而很少评价他聪不聪明,这样 的评价就直接导致了我们许多 人更习惯于卖命地工作,而忽 略了用心地思考。久而久之, 我们民族重勤劳轻智慧的心理 就形成了。

多 一点 狐假 虎威 少 一点 愚公 移山 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 更多的应该取决于他的智慧,其次 才在于他的勤劳。我们人类在地球 上,论勤奋,不及蜜蜂,论体力, 远远逊于豺狼虎豹,但人类在地球 上却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 长”,我们靠的是什么呢?难道不 是我们人类的智慧吗?在生活中,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重勤劳而轻智慧 呢?我们就不能多一点“狐假虎 威”,少一点“愚公移山”吗?抑 或先进行“狐假虎威”,再来“愚 公移山”呢?

学习 中国 文化 的 目的 一、从文化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全 面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 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的认识,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扬长避短, 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与工作能 力。 二、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加强人文修养。

第一节 文化概论 第 一 章 绪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 一 节 文化 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一、 文化 的本 义与 定义 文化的本义 中国: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 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 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人 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 到社会领域,其含义要宽泛得 多。 文化的定义 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 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 果 文化与文明

二 (一)文化分类的标准 时间、空间、地理环境、生产方式、 社会阶层、社会功用、文化地位、制造者、 文化结构 精神文化 文化 的构 成与 分类 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二 文化 的构 成与 分类 物质文化 : 又称物态文化 , 是人类所从事的物 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 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 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 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 行为文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 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 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的。 精神文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 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情感、民族性 格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三 文化 特征 与 功能 文化的特征 时代性 地域性 民族性 阶级性 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满足需要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 认识的功能 规范的功能 凝聚的功能

第 二 节 中国 传统 文化 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 基本精神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历程

一 中国 传统 文化 的界 定与 定义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 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以前中 国人创造的旧文化。与近现代 文化的关系。

二 中国 传统 文化 的环 境与 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地理环境:天然阻隔,相对封闭;西 高东低 ; 季风气候显著 , 各地干湿冷暖差别 悬殊 .

影响 : 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 封 闭性大于开放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 农业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 汉族 ( 南蛮北胡 , 东 夷西戎 ), 中华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 宗法制度的长 盛不衰与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发达 影响 : 家族意识强烈,地域观念鲜明;中 国人迷信权力,服从权威的心态

三 中国 传统 文化 的类 型与 特点 (一)类型 从地理环境分,河谷型,内聚 力和容纳性强 从生产方式分,农业文化,安 土重迁,追求稳定,缺乏冒险 精神 从哲学思想分,伦理政治型, 修身养性,趋善求治 (二)特点:崇尚统一,追求稳 定;伦理至上,群体至上;尊 老尚古,贵中尚和;兼容并包, 丰富多彩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第 二 章 中国 传统 哲学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民族精神

第 一 节 中国 传统 哲学 的 发展 演进 1.

先秦诸子哲学 儒家: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 提出“德治”主张。 孟子,核心思想“性善 论”、“良知论”;在“仁学” 理论方面提出了“义” 荀子,性恶论 道家: 老子,“道法自然” 庄子,自然无为,齐万 物、等生死

第 一 节 中国 传统 哲学 的 发展 演进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势”、“术”、“法” 儒道两家比较:入世之学出世之 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

第 一 节 中国 传统 哲学 的 发展 演进 2.

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 两汉经学:提出“天人合一” 学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魏晋玄学:关注现实以外的精 神人格 3.

宋明理学 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 因宣扬儒家的“大道”,故又称 “道学”。 朱熹,以“理”和“气”解 释宇宙、人生。

第 一 节 中国 传统 哲学 的 发展 演进 4.

明清哲学 “天崩天解”,对封建制度及 其思想基础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王夫之,哲学思想丰富而深刻, 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戴震,提出“以理杀人”

第 二节 中国 传统 哲学 中的 民族 精神 一、天人协调精神 尊天,以孔子为代表 顺天,以老庄为代表 胜天,以荀子为代表 参天,参与天地的变化 二、入世济世精神 三、理想主义精神 理想人格,内圣外王 理想政治,仁政王道 理想社会,大同世界

第 三 章 中国 传统 宗教  第一节 中国原始宗教  第二节 中国传统佛教  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 第五节 民间秘密宗教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第 四 章 第二节 中华传统道德规范 中国 传统 伦理 道德 第三节 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 理想人格

第 二 节 中华 传统 道德 规范 1.

仁 2.

义 3.

礼 谦虚谦让;对人恭敬;目的是 “和” 4.

忠孝 孝:肉体,精神 5.

诚信 6.

三纲五常 7.

三从四德

第 三节 中国 传统 修身 之道 与 理想 人格 一、传统修身之道 1.

存心养性 谨守自己的道德良心 2.

慎独 3.

知耻 4.

节欲 5.

磨炼 6.

养气 就是不断培养积累自己的道德意 识并保持住。

第 三节 中国 传统 修身 之道 与 理想 人格 二、传统理想人格 “圣人” : “ 圣也者,尽伦者也, 王也 者,尽制者也。两尽者, 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 王为师。” “君子”:身份地位的概念转变 为人格修养的概念。“仁者无 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第 五 章 中国 传统 礼仪 制度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五礼 第二节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第三节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第 六 章 中国 传统 衣食 住行 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第二节 中国传统饮食 第三节 中国传统建筑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 第五节 中国传统节日

第 七 章 中国 传统 文学 艺术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 ( 参见文学部分教案 ) 第二节 中国传统艺术

一、远古时代文学 先秦 文学 二、春秋战国时期文学

1 、远古神话 : 寓言故事 — 成语 — 成语对我们的启示与影响 .

远古 时代 文学 2 、原始歌谣

诗经 1 、诗歌 春秋 战国 时期 文学 2 、散文 楚辞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悲剧 悲喜 剧概 念 喜剧 悲喜剧

诗 几种 文学 形式 的 简要 发展 过程 散文 小说 戏剧

第 八 章 中国 传统 科学 技术 第一节 中国传统天文历法 ( 夏历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医药学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数学 第四节 中国传统科技发明

第 九 章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 中国 传统 教育、 科举 第二节 中国传统科举制度

第 十 章 中国 传统 谋略 第一节 中国传统政治谋略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军事谋略 (36 计 )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生谋略

第 一 节 中国 传统 政治 谋略 一、姜尚的政治谋略 韬光养晦 恩威并用 举贤尚功 修德慎罚 分而治之 二、老子的政治谋略 无为而治 愚民政策 以正治国:主张宽宏政治

第 一 节 中国 传统 政治 谋略 三、孔子的政治谋略 名正言顺 德刑并举 中庸之道 举荐贤才 四、诸葛亮的政治谋略 全盘战略 公正严刑 慎重选才 以柔克刚

第 一 节 中国 传统 政治 谋略 五、其他政治谋略 居安思危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宽猛相济 取信于民 卧薪尝胆

第 二 节 中国 传统 军事 谋略 特点: 哲理深刻 影响深远 未战庙算 知己知彼 因敌制胜 攻心为上 上兵伐谋 注重战术

36 计 1.

瞒天过海:张飞饮酒 2.

围魏救赵:刘邓千里挺进 3.

以逸待劳:核心是疲劳敌人, 取主动。 井冈山的游击战 陈庚牵牛 4.

借刀杀人:朝鲜战争 5.

趁火打劫:日本侵华; 黄光裕创业 6.

声东击西:长征路上

36 计 7.

无中生有:刘邓挺进 8.

暗渡陈仓:德安之战 9.

隔岸观火:抗战初期英美 10.

笑里藏刀:内战前期 11.

李代桃僵:长征时留下的部队 12.

顺手牵羊:李云龙解围 13.

打草惊蛇:试探性攻击 14.

借尸还魂:红军改编 15.

调虎离山:围点打援 16.

欲擒故纵:陈庚牵牛

36 计 17.

抛砖引玉:诱敌深入 18.

擒贼擒王:灭 74 师 19.

釜底抽薪:打锦州 20.

混水摸鱼:丛林经济 21.

金蝉脱壳:中原突围 22.

关门捉贼:攻锦 23.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24.

假道伐虢:蒋灭王家烈 巧立名目 25.

偷梁换柱:军事策反

36 计 26.

指桑骂槐:打 35 军 27.

假痴不癫:张飞 28.

上屋抽梯:仁川登陆 29.

树上开花:长征路上 30.

反客为主:刘邓 31.

美人计: 32.

空城计: 33.

反间计: 34.

苦肉计 35.

连环计 36.

走为上

第 三 节 中国 传统 人生 谋略 一、儒家的人生谋略 1.

立四方之志,集浩然正气 刘炎:“君子志于泽天下,小 人志于荣其身。” 张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2.

以仁为本,仁义正直 孟子:“舍生取义,杀身成 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二、道家的人生谋略 以柔克刚

第 三 节 中国 传统 人生 谋略 三、其他人生谋略 1.

宽容和谐 2.

大智若愚 3.

迂回间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满招损,谦受益”;“行不 苟合,义不取容”等。

第 十一 章 中国 古代 文物 鉴赏 第一节 中国古代陶瓷 第二节 中国古代玉器 第三节 中国古代青铜器 第四节 中国古代钱币 第五节 中国古代兵器

第 十二 章 中西 文化 精神 比较 第一节 中西自然观比较 第二节 中西价值取向比较 第三节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 一 节 中西 自然 观 比较 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式的自然 观 第一,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自 然的一部分。 第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 也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人类社会的 道德原则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第三,人类的最佳最美境界是 天人和谐 二、西方“主客二分”式的自然观 对古希腊人来说,大自然是一 个外在的、异己的存在。 激起了对自然的浓厚兴趣,促 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爱智” 是古希腊的传统。

第 二 节 中西 价值 取向 比较 一、中国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家庭社会, 以家族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贯穿 于中国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对个体来说,重要是对整体的义 务与权利 对整体来说,重要的是保证整体 的繁荣昌盛,历久不衰。 伦理道德在传统中国占据着非同 寻常的地位。

第 二 节 中西 价值 取向 比较 二、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念的出发点, 强调在整体与个人的关系中,个人 是本位,整体因个人而产生价值。 在血缘关系极为淡薄的、共同居住一 地的人们,个体的要求与愿望成为 唯一的合理的尺度。 从个人主义出发,民主、法制的观念 在西方十分突出。个人主义观点认 为,每个人都享有天赋的、不可剥 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每个个体在 政治上是平等的。

第 三 节 中西 思维 方式 比较 一、注重“整体体悟”的中国传 统思维方式 1.

有机整体的对象模式 2.

直觉体悟的思维方法 就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 , 依靠 直觉和顿悟来把握事物本质的 非逻辑思维。 偈语 “ 我以为 ……”

第 三 节 中西 思维 方式 比较 二、擅长“个体分析”的西方思 维方式 1.

机械个体的对象模式 将世界视为一个由无数独立的个 体组成的机械的存在。 古希腊米得都城学派:宇宙万物 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的。 2.

逻辑分析的思维方法 很早就发现,数量关系是自然界 事物的一种必然联系。 还十分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抽象 分析

结 束 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灿烂辉煌 !她既是我们的营养,也是我 们的羁绊,对此我们必须有清 醒的认识!在未来的生活中, 我们必须 胸襟开阔 志存高远 勤奋学习 敏于思考 如果这样,你的人生一定 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更好,更 精彩!

文秘 专业 优势 一、能说会写,就业面广,工作 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诗化人生。文学让我们以艺 术的角度看世界,可以让我们 不那么功利、现实。 三、和谐家庭。 四、教育小孩。文学很多知识适 合给小孩启蒙,文学的精神适 合健全小孩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