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了解唐宋散文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阅读并了解唐宋散文

任务十
唐宋散文
一、背景介绍:
1、韩柳的古文运动
“古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指
的是像先秦两汉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一样的散行文体。
一、背景介绍:
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
实质是以新儒学为体,以新古文为
用的文化运动。他认为现实社会的
种种弊端,皆因为儒道的衰微。济
世之根本,在于恢复圣人之道。“
文以载道”,写文章不能离开这个
根本。而“古文”体制不像骈文那
样有诸多形式的限制,能更好地说
理、叙事、明道。
一、背景介绍: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古
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
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
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
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
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
“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
批判精神。二人并称韩柳。韩柳
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
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
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一、背景介绍:
2、宋代古文运动
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利用自己的威望
和职权,用行政手段推行古文革新主张,打击不良文风
,提拔文学新人,从而为宋文平易自然风格的确立和古
文正统地位的奠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苏轼则登上了
宋代古文的高峰 。
宋文的特点:内容上,多论道与论政之作;艺术风
格上,多议论,平易自然。
二、《三戒·临江之麋》
1、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
永济)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
陕西省西安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
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与韩愈
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
“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
柳”。世称“柳河东”,又因曾在柳州任官又称“柳
柳州”。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
就大于诗。主要作品有《捕蛇者说》、《三戒》、“
永州八记”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结为
《柳河东集》。
二、《三戒·临江之麋》
2、作品背景:
《三戒》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一组三
篇寓言,题名“三戒”。作者借麋、驴、
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
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
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
遍意义。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
,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
言简练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
到了很高的境界。
二、《三戒·临江之麋》
3、原文: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
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麂稍大,忘己之
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于
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
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
道上。麋至死不悟。
二、《三戒·临江之麋》
4、任务学习:
4-5人一组,小组阅读
借助工具书梳理文意
提出问题,小组间解决问题
讨论“寓意”
小组分享
二、《三戒·临江之麋》
5、给出译文,学生参考:
江西省樟树市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
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翘着尾巴来
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
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
渐让狗和小麋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
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鹿,
把狗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
,越来越亲近。狗因为害怕主人,于是和麋鹿玩耍,和麋
鹿低头抬头十分友善,然而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想要吃
掉麋鹿。几年之后,麋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
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
又愤怒,一起把它杀了吃掉,麋鹿的尸体七零八落地散落
在路上,麋鹿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二、《三戒·临江之麋》
6、寓意分析:
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
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作者通过这
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
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
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
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
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 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
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区分敌我。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1、白鹿洞书院简介: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
(773-831,唐诗人,文宗时拜太子
宾客)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
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
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
)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
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
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
,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
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
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
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
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2、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祖籍微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县)。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
庵,晚称晦翁,又称沧州病叟、云谷老人、
遁翁,别称紫阳。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
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承
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为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被尊称为“朱子”。其著作甚多,辑
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为四书作为教本,儒家思想经朱熹整理注
释,明清时更发扬光大。
朱子教规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3、文章题解:
《白鹿洞书院学规》不但体现了朱熹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
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
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
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
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
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4、学习导读:
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
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
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
,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
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
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
、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5、任务学习:
4-5人一组,小组阅读
借助工具书梳理文意
提出问题,小组间解决问题
讨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
小组分享
三、白鹿洞书院学规
6、总结:
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
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
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
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
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
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
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这种教育理论,
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际教学措施,对巩固封建
秩序能起很大的作用。它出现之后,很快成为南宋书
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
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
。明代大教育学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
:“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
阳书院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