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3课宋明理学

王阳明
朱
熹
程颢
程
颐
陆九渊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
发展。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
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
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
系,称之为“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背景:佛、道教传播,儒学面临挑战
2.表现:
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三教互相影响并发展
隋 朝:
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 朝:
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二、程朱理学
1.产生背景
2.二程理学
3.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4.程朱理学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开创心学
2.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
四、宋明理学的特点
1、更多的吸收了佛、道的思想。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
知识整合
宋
明
理
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和所
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
明理学?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贞洁牌坊的
背后是血泪
莲金 寸 三 的 丽 美 “
”
三从四德
重男轻女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
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
之?”
—戴震 (清)
重理轻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名校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含义: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
辨别,切实实行。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①尊卑等级;
②重男轻女;③轻视自然科学;
④轻视个体自由;⑤重礼轻法
2、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
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
问题探究:2、程朱理学和陆
王心学有何异同?
同:
①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② 影响相同: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异:
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
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
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前沿视点
为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2005年9月19至21日中国(武
夷山)朱子文化节在武夷山举办。期间活动包括:宋明理学
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朱熹纪念馆迁址开馆典礼、“朱子学与
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海内外朱子后裔祭祀活动等等。
对于现在朱熹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
本课小结: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⑴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
⑵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万物的本源,完成
了儒学的理论化、思辩化,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
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
⑶外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
学”学派。
•
⑷理学庞大而又精深,使儒学摆脱了佛教、
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
随堂演练
•
•
•
•
•
•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6题)宋代理学的
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D
2.(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9题)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
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
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
•
C
3、(09年江苏卷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
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
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4.(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2题)孔子、
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
的共同点是
•
A.“仁”
B. “心外无物”
•
C.“理”
D. “格物致知”
•
A
5.(2010广东卷)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
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
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C
A. 孟子的“仁政”
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世致用”
B董仲舒的“独
D.顾炎武的“经
下图是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刻于明朝的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
儒三教混元图像,正
面看乃佛祖释加牟尼;
左侧乃儒圣孔子;右
侧是道教创始人老子。
我国最早出现类似现
象是在
A. 西汉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隋唐时期
D. 两宋时期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
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
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丁云鹏
山脚
岳麓书院
山腰
麓山寺
山顶
云麓宫
长沙岳麓山“三教合一”
宋朝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宋朝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重建伦理
纲常的需要。
②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
③北宋儒家学者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程颢
(1032-1085)
程颐
(1033-1107)
思想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
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朱熹
(1130—1200)
理学的集大成者。
在历代儒者中的地
位及实际影响仅次
于孔孟。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理学传播的中心, 朱熹曾
在此讲学,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在此学习。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
(1827)欧阳厚均重刻。
朱熹
思想主张:
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
宙万物都是由“理”和
“气”构成的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
欲”
③认为“格物致知”的
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
朱熹的这首诗吗?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
启发而又历久常新,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
断注入才“清如许”,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
真读书,求新求异,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4. 程朱理学的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
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
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
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
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思想主张:
①“心即理也”
②“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真理”天地
万物都在心中
③反省内心可得到
天理
陆九渊
(1139-1193)
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鹅湖寺进学术
辩论,史被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记
述: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
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
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
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
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背景:
①明朝中期后,阶级矛盾尖
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
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
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
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思想主张:
① “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② “致良知”和
王阳明
心学之集大成者 “知行合一”(“致良知”即
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反对
坐而论道,空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