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兵讲座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陈小兵讲座


审美范畴
湘版《音乐鉴赏》教材的分类
1.优美与壮美;2.崇高与欢乐;3.悲剧美;
4.喜剧美
20世纪以来极大托展的审美范畴
1.丑;2.怪诞;3.荒诞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1.沉郁,内涵是儒家的仁,对人世沧桑的体验
2.飘逸,内涵是道家的游,意气风发清新自然
3.空灵,内涵是禅宗的悟,宇宙生机生活世界

流行音乐定义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9卷,2000]
流行音乐是一个广泛运用于日常话语中的术
语,通常是指那类被认为比艺术音乐价值低、少
复杂,因而更容易被大量缺乏音乐教育的听众而
非精英所接受的音乐。
不过,这是最难精确定义的术语之一,原因
是历史、文化、分类界限模糊及语义歧异。定义
流行音乐通常的方法是分析其普及规模,传播状
况尤其与大众媒介的联系,以及接受它的特定的
社会群体,如青年学生、蓝领阶层等。

研究工作准备事项:
科研是复杂的工作,要理清思路。
1. 明确研究范畴,将模糊的兴趣转化为明
确的课题;
2. 经过论证,提出可以让人接受的论点;
3. 音乐理论研究紧密联系音乐教育实践,
但不局限于操作方法的概括;
4. 预先了解有价值的批评意见并予以回应。
音乐感知教学研究
1. 音乐感知的心理及生理分析
掌握世界的多种模式 ——智力理解世界与感
觉领悟世界
音乐直觉思维感知结构——灵感与顿悟(经验
相关性)、通感(信息交叉提取)、意象
( 意中之象)、音乐情感(生命体验,风
格内涵,期待与表演、聆听、意义建构,
召唤结构)
通感的心理特征(梅利亚姆的通感分类:正常联觉
synaesthesia proper,交感刺激 intersense
stimulation,移情intersense transfer;通感
意象与通感的强弱;通感与艺术认知)
通感的生理依据
感官集合信息处理机制
感官如何“听见颜色、尝到形状”,体验到两种或更多种感觉混合在
一起;大脑神经如视知觉听觉神经交叉。当光线从一个物体反射
到眼睛里的颜色感受器球体时,神经信号就会从视网膜传到大脑
后端的枕叶部位,在此部位颜色图像被进一步处理,形成诸如颜
色、动作、形状、深度等简单的特征。接着这些独立的特征再次
被分布到大脑颞叶和顶叶里的几个区域里,比如颜色特征的信号
就被送到顶叶的纺锭状“脑回”的V4区,接着再被送到包括一小块
叫做TPO大脑皮层的颜色中心,TPO是颞叶、顶叶和枕叶的结合
处,是来自听觉、视觉、触觉信息的集合处,这些更高层的区域
负责颜色处理更复杂层面的程序。
大脑交叉激活
科学实验说明即使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正确无误,这些区域
之间的化学物质的流动也有可能出错。因此科学家用交叉激活
(cross activation)这个词来阐述通感现象出现的原因。
感知建构与美育
音乐感觉能力,感知综合;
体验与创造力;
音乐感知与多元智能;
音乐智力与美育;
皮亚杰将艺术限定在智力活动范围边缘的再思考

2. 音乐与色彩(audition colorée)、绘画
调性色彩表(部分)
调性
牛顿
里姆斯基-柯萨柯夫
斯克里亚宾
C
红色
白色
红色
D
橙色
黄色,阳光的
黄色,灿烂的
E
黄色
蓝色,闪亮的蓝宝石
青白色
F
绿色
灰绿色
鲜蓝色
G
蓝色
褐金色
橙色-玫瑰红
斯克里亚宾音诗《普罗米修斯》与彩光琴
 布里斯《彩色交响曲》
 梅西安昂《时间色彩》《天堂的色彩》
 拉赫玛尼诺夫《死岛》
 李斯特《巡礼的岁月-婚礼》
 莫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 冈瑟·舒勒《保罗·克利主题练习曲7首》
 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克利画5幅》
 德彪西《海》(葛饰北斋浮世绘《神奈川冲
浪里》)

3. 音乐与建筑的联觉
德彪西《沉没的教堂》
维拉-洛博斯《纽约天际》
音乐与迪斯尼主题公园
德彪西《塔》摹仿佳美兰音乐
佳美兰与巴厘岛(日常生活高度仪式性,寺庙庆
典等宗教活动平民化,在这个2170平方英
里的岛上有各类寺庙两万多个,包括家庙、
继嗣群庙、农庙、丧庙、居庙、盟庙、种
姓庙、国庙等,其中“大而重要的”寺庙
4661座)
 非洲建筑中的音乐灵感






4. 音乐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音乐
莎士比亚、歌德、海涅、但丁《神曲》拜伦
《曼弗雷德》
村上春树-雅纳切克《小交响曲》巴托克
《乐队协奏曲》约翰·道兰德《潸然泪下》
《亚特兰大蓝调》《马太受难曲》《夏
日最后的玫瑰》路易·阿姆斯特朗
《Chantez-les Bas》(低声歌唱)
音乐评论《给我摇摆,其余免谈》
朱自清《荷塘月色》
现代诗歌的通感-马拉美:“白色的呜咽”“披着蓝色的钟声” 霍·雷·海斯:“当太
阳只不过是一滴汗/一声钟”,“一座教堂像铜钟一样光芒四射而又响亮地
屹立着”, “人声的影子/扑腾着”
音乐中的神话、传说意象-里亚多夫《女妖》《巴巴亚嘎》德彪西《塞壬》
(《夜曲》)《牧神午后》 德沃夏克《午时女巫》《水妖》《金纺车》

牧神





La Flute de Pan (19??), 15:00, Mouquet, Jules (1867-1946).
Pan and Echo (1906), 4:30, Sibelius, Jean (1865-1957).
Pan (1910), 56:00, Novak, Viteszslav (1870-1949).
Pour Invoquer Pan, Dieu du Vent d'Ete (1914), 2:30, Debussy, Claude (1862- 1918).
Choral Symphony Prelude (1924), 3:00, Holst, Gustav (1874-1934). The prelude of the
First Choral Symphony for soprano, chorus, and orchestra on John Keats' text
invoking Pan
Pan (1924), 12:00, Merikanto, Aarre (1893-1958).
Pan (1924), 2:30, Rangstrom, Ture (1884-1947).
Pan Aimait Ekh6 (1931), 2:00, Roussel, Albert (1869-1937).
Pan (1951), 2:00, Britten, Benjamin (1913-1976).
Pan (1978), Schnebel, Dieter (1930-).
Pan (1985), 5:00, Kagel, Mauricio (1931-).
Pan Fantasy (1985), 44:00, Sarmanto, Heikki (1939-).








5. 音乐中的自然
音乐中的水、风、雾、味- 德彪西《水中倒影》《平原上的风》
《雾》《黄昏空气中的声音与香味》拉威尔《水之嬉戏》
音乐中的夜色-舒曼《月夜》黄昏》肖邦等《夜曲》德彪西与福
雷的《月光》勋伯格《月迷彼埃罗-夜晚》梅西昂《星光下
的峡谷》
音乐中的四季-维瓦尔第、海顿、柴可夫斯基《四季》戴留斯
《孟春初闻杜鹃啼》
音乐中的地理景观-利亚多夫《魔湖》科普兰《阿帕拉契亚山之
春》格罗菲《大峡谷组曲》
音乐中的动植物-圣-桑斯《动物狂欢节》拉赫玛尼诺夫《图画练
习曲“海洋与海鸥”》巴托克《苍蝇的日记》梅西昂鸟歌、
《图伦加利拉交响曲》中的小花
6. 城市音乐景观
交响乐团,独唱独奏家、乐队或演唱组,酒馆
咖啡馆及街头音乐,群众合唱,音乐技术与传
媒景观,背景音乐,广告音乐,
7. 音乐叙事、音乐作为戏剧
8. 音乐与运动
萨迪《运动项目与嬉游曲21首》
奥涅格《橄榄球》
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溜冰圆舞曲》
斯特拉文斯基《纸牌游戏》
德彪西《游戏》(网球)

9. 音乐与电影

“看”电影还是“听”电影?电影中的音乐是“听不见的旋律”吗?为何
视觉霸权的电影中要有音乐?要想获得最佳的电影体验,音乐为何不
可或缺?体验电影的整体集合还是元素(影像、照明、拍摄角度、声
音、音乐)?
贡布里希结构匹配与联觉等价,伦纳德·B·梅耶“情感与文本的联
系”,斯洛波达的“映射”、音乐体验“渗漏”,维基对“轮廓理论”的突破与
视音乐体验为“黑匣子”。
电影画面与音乐的关系(平行、同步、对位、逆行、游离),电
影叙事与音乐叙事,叙事中心与叙事布景,电影的乐旨(语境中的一
小段音乐,其符号被激发出含义)。



电影中的摘录与引用:
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2001太空漫游》中出现在3个不同的地方,用此曲配乐的电影还
有《天堂之门》《泰坦尼克号》《纯真年代》《舞国英雄》《爱到尽头》《花心太少》等
迪斯尼公司《幻想曲》包括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肖斯塔可维奇的管弦乐改编版)柴科夫斯
基《胡桃夹子》中6首舞曲、杜卡斯《小巫师》、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贝多芬《田园》、彭
基耶利《时间之舞》(出自《乔康达》)、莫索尔斯基《荒山之夜》、舒伯特《圣母颂》
哈恰图良芭蕾组曲《加雅涅》中的慢板——《2001太空漫游》
贝多芬《欢乐颂》——《救命》
亚瑟·本杰明《暴风阴云康塔塔》——《擒凶记》
马勒《第五交响曲》小柔板——《死于威尼斯》
马斯卡尼《间奏曲》(出自《乡村骑士》)——《愤怒的公牛》
普契尼《我亲爱的爸爸》(出自《贾尼·斯基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维瓦尔第《G大调协奏曲》——《“爵”代风华》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太空英雄》《安妮·霍尔》《射鱼》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沉默的羔羊》
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普通人》
四段莫扎特的音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bE大调小提琴和中提琴协奏曲》《三首嬉游曲》《土耳其
进行曲》——《走出非洲》
巴伯《慢板》——《野战排》
贝利尼《圣洁女神》(出自《诺尔玛》)——《廊桥遗梦》
莫扎特《G 大调弦乐小夜曲-浪漫曲》——《异形》
德利勃《花的二重唱》——《血魔》《情人保镖》
理查德·埃丁塞尔《华沙协奏曲》——《危险的月光》(又名《自杀中队》)
中国电影与音乐:
故事片《卧虎藏龙》《夜宴》(谭盾)《天地英雄》([印]拉赫曼)《太行山上》(叶小纲)《霸王别
姬》(赵季平)《红河谷》(金复载)《理发师》(奚其明)《东京审判》(安栋)
纪录片《布达拉宫》(程巍)《茶马古道·德拉姆》(赵力)



















10. 音乐感知教学实践研究
音乐感知教学的目的和效用
音乐感知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整体感知-诗意、意象与美;
与文本对话-主体介入;
迈尔的“动力性体验”风格反应与
寻觅意义的实际操作;
音乐智力与聆听-必需永远超过学生自己能够表
演或作曲的广度、复杂性和多样性)
《音乐感知教学——新思维校本教材》
音乐叙事
什么是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叙+事)
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
时间、空间的事件。
文学叙事的3种类型:
1. 关注故事结构;
2. 注重叙述着在“话语”层次上表达事件的
方法;
3. 兼顾故事和叙事者的“融合”型。
音乐如果与文学叙事有类似性的话,那就是与第3种
“融合”型类似。举例如下: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继承人》中,采用
“人物的思维风格”。小说讲的是史前一个原始部落被
智人灭绝的故事。洛克是原始部落的一员,他不认识智
人手中的武器,也不能理解智人的进攻行为。试比较下
面两种叙事话语:
1. 一个男人举起了弓和箭,他将弓拉紧箭头对着洛
克射了过来,射出的箭击中了洛克耳边的死树,发出
“嚓!”的一声响。
2. 一根棍子的两端变短了,然后又绷直了,洛克耳
边的死树得到了一个声音“嚓!”
关于音乐叙事的研究,虽然在学术界已很深入,直接影响了音乐
分析(How We Got Out of Analysis),但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主要
有3种意见:
1. 让-雅克·纳蒂埃Jean-Jacques Nattiez 认为音乐本质上是
抽象的,因此音乐是非指涉性的,不可能表现出类似文学
的情节。
2. 卡罗琳·阿巴特Carolyn Abbate认为文学叙事建立在过去
时(past tense)的基础上,而音乐没有过去时,因此
不可能叙事。
3. 彼得·基维Peter Kivy认为音乐中重复必不可少,而讲故事
不断重复是极其荒谬的,所以音乐与叙事绝不可能一致。
批评:
首先,音乐是有意象的,这些意象来源于音乐以外的“外部世界”。
音乐的主题(包括旋律、和声、音色等),反复出现的音型,调性布局
等等可以表现音乐的角色、活动、高潮等,可以满足表现音乐情节的条
件。“纯音乐”(pure music=absolute music=abstract music)之“纯”
是相对的,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不是上界的语言。
"From Beethoven onwards, there is no modem music that has not
its inner program."
Gustav Mahler in a letter to Max Kalbeck
香港中文大学蔡宽亮教授1999年出了一本书Absolute Musi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书中第一句话是Absolute music has ‘no
history’. 接着写道,如果说纯音乐有历史的话,那就是揭露它们虚假身
份的历史。
其次,各种媒介的叙事,如非文字媒介(电影叙事、
绘画叙事、戏剧叙事)叙事方法是不同的,音乐叙事不能
以文学叙事方法为衡量标准。
影视叙事与文学叙事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前者事件
与叙述时间同步发生,后者则是事后叙述。即使文学也不
是只用过去时一种时态而是有多种时序(如“预叙”
prolepsis,如事件尚未发生,叙述者就预先叙述事件;
“倒叙”analepsis则从“现在”开始回忆过去)。
重复与对比是音乐形式最基本的表现要素,也是音乐
独特的叙事方式。
文学叙事靠词语描绘和对话表现人物、环境,音乐叙事通
常避免人物、环境特征,最容易觉察到的是随着音乐时间而变
化发展的分层模式(hierarchical patterns)。
在与语义因素相关的歌剧、戏剧配乐、歌曲和标题音乐中,
与在靠音乐主题、动机联系、对比、冲突关系显示局部连贯性
的无标题的器乐中,这种分层模式是不同的。
音乐叙事可能涉及和暗示各个方面,如社会结构及其不公平,
音乐的风格结构,个体心理状态,传记问题等等,所以,音乐叙
事的一个例子,不能代表所有音乐作品的叙事原则。这里仅分析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 no.2 第一乐章的叙
事分层模式,在无标题的器乐曲中,音乐叙事建立于音乐事件
(music events)之上。
见分析表格与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