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从读懂教材开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有效教学从读懂教材开始

有效教学从读懂教材开始
2011年5月
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矛盾:
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
的矛盾
矛盾的焦点:
教与学的内容即教材。
要做到六读:
一、读懂教材的整体结构
二、读懂作者的编排意图
三、读懂教学的重点难点
四、读懂练习的教学功能
五、读懂渗透的思想方法
六、读懂配套的教学用书和参考书
一、读懂教材的整体结构
小学数学教材整体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分散难
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它既遵循了数学本身的逻辑发展规律,又符合
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它是学
科的知识结构和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认
知方法的和谐统一。
“自然数” :
①二十以内——一年级上学期
 ②百以内——一年级下学期
 ③万以内——二年级下学期
 ④亿以内→概括十进制记数法→亿以
上——四年级上学期

核心内容: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围绕这个核心,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
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编排。
数的读写、大小比较、“满十进一”的进位
制、计数单位、数位、数的改写等 。
二、读懂作者的编排意图
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
 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
 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学习素材?
 又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学习历程?
 在表层知识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数学思想
方法?
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吗?

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
求商》
应该以计算为主还是以解决问题为主 ?
例1和例2的重点是计算,呈现问题是为了让学
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更好
地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例3的重点是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是为了让学生
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




从生活问题引入——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 ;
应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长方形和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分别和长方
形的长、宽相等时,它们的面积相等 ;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寻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将平行四边形
转化为长方形,感悟转化的方法是将未知变为已知的重要方
法;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概括——用文字语言表示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感受从个别推出一般的推理方法;
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体会符号的简洁美;
应用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思想方法。
教材的这个编排结构,注重了:
问题性(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需要)
联系性(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
方法性(从已知到未知)
体验性(人人动手、合作探究)
概括性(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概括平行四边形
面积计算公式)
应用性(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读懂教学的重点难点

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中起决
定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性质、公式、
数量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等基础知识。

如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一课,它的重
点是使学生认识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体
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与原有的旧
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对学生来说,是一
些难于理解的内容。
倍的认识
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证明
分数的意义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等
明确了教学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弄清学生
的认知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例如: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 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
对齐、从低位算起
 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
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
间有0时有人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没有
把0去掉
 学生对于14.6+15.47=29.53、15.47-5.43=
10.4和6-5.43=1.43等问题比较突出
教材中常出现一些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
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
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
:
例如:三年级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
的旁注文字: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
红棋子?②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
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
四、读懂练习的教学功能
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
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
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
教科书上的练习是怎样设计的?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为巩
固和发展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吗?如果这个目的
达不到,我们又怎样对教材上的练习进行改造和补充
呢?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
“几分之一”
教材共编排了5道练习题,分两个层次呈现。
第一层次是“做一做”,这是单项的基本练习,它是
为巩固“几分之一”的含义而设计的。
第二层次是“练习二十二”第1——3题,它是通过涂
出“几分之一”来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的。
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体现弹性要求,没有设计让学有
余力的学生“吃饱”的练习。
可以补充这样的习题:
(1)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将长方形纸折、画表示出二
分之一。想一想,上述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2)将这4条折痕画在同一张长方形纸上,你发现
了什么?(4线相交于一点)
(3)过这一点任意画一条直线将这个长方形分成两
部分,每一部分是否是它的二分之一?你用什么
方法验证?
三年级下册“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
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初步会制作横向条
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及数据进行简单的数
据分析等,
练习十中的习题除了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
的数据分析以外,还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有
必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获得哪
些信息?你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些数学
问题吗?来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构思。
五、读懂渗透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着概念的形成过程、
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
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同步
产生的。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
“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转化
的思想方法,
 “按顺序列表试一试”——枚举的思想方法,
 “还可以这样想:如果……”——假设的思
想方法,
 “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方程
的思想方法。

六、读懂配套的教学用书和参考书
努力做到《数学课程标准》和《全册教材
说明》常读、每课“学习目标”熟读、
“教材说明”对照读、“教学建议”琢
磨读。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
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 为何要计算?如何进行计算?
 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
 计算教学应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
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用书”明确指出:例2的设计思路是“实验→猜想→验
证→概括”。也就是说要通过第1小题先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通过画方格或摆面积单位,采用计数或计算的方法得
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从中形
成猜想“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
计算呢?”再利用第2小题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
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填表,然
后启发学生在一系列验证的基础上概括出结论,即得出长
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教师只有读懂教材的整体结构、读
懂作者的编排意图、读懂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读懂练习的教学功能、读懂渗透
的思想方法、读懂配套的教学用书和参
考书,才是真正读懂教材,才能进行有
效设计,才会让教学更有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