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编制原理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编制原理

区域活动设计

•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等, 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 间。在这里,每个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 和需要的活动,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 水平,自主选择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 探索、学习,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 方式,体验到快乐、成功和自信。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 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 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 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 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 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在其 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 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 自由性 • 指导的间接性 • 自主性 • 个性化

A curriculum based on learning centers can be considered responsive to the children because it is designed to meet and respond to their specific needs and experiences

Myers & Maurer,1987

Although learning centers and their activities are planned, structured, set up, and facilitated by teachers, the children determine how to engage in and carry out the activity

Sloane, 2000

区域活动:舶来品

• 区域活动(

area activities

):

20

世纪

90

年代从美国 引进,

playing area

learning area

learning centers

interest or activity areas

• 儿童观基础:现代儿童观 • 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工具主义 • 区域活动:中国儿童教育领域的舶来品

(二)区域活动的定位

• 区域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是幼儿园 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体活 动等幼儿园教育系统其他有机因素之间, 以及自身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平等、互补、 互生与互利的关系。

区域活动的定位

• 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等幼儿园内部非区域 活动之间积极互动与动态变化 • 区域活动和社区、家庭等幼儿园外部非区 域活动之间平等基础上相互作用 • 区域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在有机联系

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

• 集体活动: 以某一教育目标或内容为主要依 据,考虑幼儿需要与兴趣,以及可利用的教 育资源等因素,在相对固定的单位时间内, 主要以集体形式,在教师引导下开展活动。 • 特点: 控制性、引导性、共同性、指导的直 接性

集体活动:中国儿童教育的主导

• 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工具主义 • 中国儿童教育的核心:强调共性 • 中国儿童教育传统中内在地缺乏幼儿园区域 活动的基因

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的互补性

• 区域活动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但效率比较 低,容易成为重复性“玩耍”。 • 集体活动效率较高,但对幼儿个别差异关 注不够,易出现“有操作无探索”现象。

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交互运用

• 案例记录:通过集体教学“认识测量工 具

——

天平秤”,幼儿对测量工具有了一 定的认识,并且掌握了简单的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我在数学区里投放了两个层 次的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第一层次是 相同物体比较轻重,如两本书、两块积木 等;第二层次是不同物体比较轻重,如大 塑料瓶与小玻璃瓶、铁块和棉花等。

• 我发现幼儿在操作第一层次的材料时没有出现什 么问题,在操作第二层次的材料时,大部分幼儿 出现了这样一种定势:体积大的物体重,体积小 的物体轻。他们干脆不用天平秤,直接记录哪个 重、哪个轻。针对这一问题,我随即采用小组讨 论的形式,让幼儿讨论:物体的轻重与物体的大 小有没有关系?通过讨论、演示和分析,得出了 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 物体也不一定轻,这和物体的材料有关。

分析

• 集体活动能针对和围绕相对共性的问题,在 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为深入的认识活 动打下了基础”。深入认识活动主要是个性 化探索,更适合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因此, “接下来在活动区投放了不同层次的材料”。

•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积累了一些“良莠不齐” 的经验,合理与错误并存,如案例中的 “定势”。此时,教师需要组织小组或集 体活动,帮助幼儿在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过程中,反思与评价自己经验,整理、提 升、修改与拓展这些经验。

• 幼儿在分享交流中,整理、提升、修改与 拓展了自己的经验,也产生了更多困惑或 想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此时,就可以再 次开展区域活动了。但此时开展区域活动 时,对幼儿的挑战性与要求应该更高,而 不能在原有水平上简单重复。

案例记录 • 在幼儿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轻重的基础上, 我又在区域里投放了大量的材料,供幼儿 自由选择探索,还在每一层次的材料上编 有难易程度的标记及奖励等级。第一,对

3

个物体的轻重进行排序;第二,对

5

个物体 的轻重进行排序;第三,如何使天平的两 边一样重。幼儿都各自根据自己的现有水 平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一边仔细地做着 实验,一边在纸上记录。

……

分析

•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经验得到了提升。教师在接 下来的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更富挑战性的材 料,设置了更高难度的三个层次的任务。 •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现与积累了许多新经验,这 些经验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因此急待整理、 提升与修改。因此,开展集体活动的时机已经成熟。

案例记录 • 幼儿对轻重有了较丰富的认识经验后,我又组织 了集体活动,让幼儿讨论:如果没有测量工具, 怎样知道两个人谁重谁轻?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了,有的幼儿还忍不住上来比划。例如“两个人 拉手,谁力气大谁重”,“两人坐在跷跷板上, 低下去的人重,高起来的人轻”,“两人站在沙 坑里,踩得坑深的人重,坑浅的人轻” 一下自然就会见分晓。

……

看得 出,大部分幼儿对物体的轻重已有了比较正确的 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了区别轻重的方 法。但也暴露出了有的幼儿把人的力气大小与其 轻重混在一起,这说明他对轻重的认识还是模糊 的。针对各种答案,提供条件让幼儿分别去实践

分析

• “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自主探索中,获得了较丰富 的比较轻重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他们集 体讨论,这一过程既帮助幼儿总结、归纳、提升 了经验,同时也锻炼了幼儿将所学经验运用于实 践的能力。”通过这次集体活动,幼儿整理、提 升、修改与拓展了原有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 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修改、提升与整理的经验, 如“两个人拉手,谁力气大谁重”等。再次开展 区域活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二、区域活动的设计

• 区域的创设 • 区域活动的指导

(一)区域的创设

• 区域的特点 • 区域种类的确定 • 区域空间的设置 • 区域规则的制定

• 观念性 • 动态性 • 开放性 • 对话性 • 参与性

区域的特点

区域种类的确定

• 幼儿的需要与兴趣 • 正在开展的区域活动以及其他教育活动 • 器材设备、活动材料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 可以利用的空间资源 • 幼儿园教育目标 • 幼儿人数

区域空间的设置

• 动静分开 • 封闭性与开放性结合 • 相关邻近 • 灵活性 • 空间拓展 • 避免“死角”

区域环境的创设

• 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操作的对象,是幼儿 学习与发展的媒介,也是教师教育意图的 载体,并且是教师和幼儿互动的重要中介。 因此,区域环境的创设,最主要的就是投 放适宜的材料。

材料的内涵:从单个到系统

• 材料从客观存在到 意向性存在 :材料的质 量、意义和价值是关系范畴,相对于具体 的材料使用者而言。 • 材料从单一物质形态到物质与观念复合形 态 • 材料从孤立分散到有机联系

材料:一种意向性存在

• 物是人非:人非导致“物非” • 材料的价值是对于一定的人而言的。 • 落叶(从宝贝到垃圾):对于

20

世纪

70

年 代的儿童是“斗老将”游戏的宝贵材料, 是“宝贝”;而对于目前很多生活在城市 中的儿童而言却是“垃圾”。

材料形态:物质与观念复合形态

“……‘

新材料’也可能仅仅只是一种信息或 要求,它在瞬间所带来的新刺激、新目标, 会形成新的话题、新的内容”。 (上海市虹 口区实验幼儿园 )

材料形态:物质与观念复合形态

• 大二班美工区的幼儿即将把最后一幢房子 粉刷完毕之际,教师忽然发布了一个新信 息,订货者中一班需要购买用“彩色瓷砖” 铺满外墙的房子。案例中,美工区中原来 的物质形态材料与新信息这一观念形态材 料共同构成了新的材料系统,呈现出不同 的意义。 (上海市虹口区实验幼儿园 )

材料从孤立分散到有机联系

• 认为不同区域以及同一区域中不同材料相对 独立的同时,更强调不同材料之间有机联系, 使这些材料成为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材料系 统,焕发出新的意义和价值,产生“1+1>2” 的效果。

材料从孤立分散到有机联系

• 美工区幼儿正设计迷宫,许多幼儿设计的迷宫简 单又不知如何改进,为此,教师将图书区中一本 迷宫的图书放到美工区中。第二天,幼儿进入美 工区继续设计迷宫时,有的幼儿发现了这本书, 随手翻了一下。图书中的迷宫给幼儿的迷宫设计 带来了启发,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幼儿开始主 动到图书区中去查阅迷宫图书。案例中,图书区 中迷宫书的巧妙介入,和美工区中原来材料共同 构成了一个新的材料系统,引发幼儿产生了更高 水平的区域活动。

材料投放者: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对 话

• 家长:由原来不知情下的被动提供向知情下 的主动提供的根本转变。 •

Empowerment

Power over power with

“糖果娃娃”事件的思考

• 小一班: “各位家长好,明日请您为幼儿 带两块水果糖,谢谢您的合作。” • 小二班: 晚间离园时请家长到班里做客, 教师与家长聊起了幼儿在园情况及兴趣点, 并向家长详细介绍了锁妖开展的主题游戏 活动,同时请家长帮忙带糖果。

“主题游戏活动前家园结伴同行制度”

• 开展主题前,召开班级家委会,介绍上个主题中 幼儿发展情况和确立新的主题的缘由,请家长参 与主题内容和目标的确定。 • 召开家长会,介绍活动的主题、目标与内容。 • 家长自愿填写《参与主题活动内容申报表》 •

……

案例

• 一次美工角内容为装饰大皮靴,投放了很多收集 的皮靴,使美工区充满强烈的色彩和各异的图形。 丹丹妈妈向我们询问了活动主要目的,她认为对 于色彩、图形的装饰,可用欣赏色彩对比强烈的 图画或观看图形布局的

VCD

让幼儿形成初步的意 识,然后再开展此活动。第二天,丹丹妈妈拿来 了图形布局

VCD

、几幅印象派大师作品及几幅现 代广告画,与我们一起将美工角进行了再创设, 并与我们共同设计了记录单。

• 添加

材料的投放:从更换到调整

• 删减 • 组合 • 回归

添加

• 在数学区投放的纽扣分类材料中,原本只是让幼 儿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和数数。随着幼儿兴趣的降 低,教师又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 出的纽扣在记录表中按照颜色分别记录数量。案 例中,记录表这一新材料的介入,改变了原来纽 扣分类材料系统的要素构成与关系特性,形成了 一个新的材料系统。

删减

• 教师在数学区中投放了扑克牌材料,幼儿只要整 理扑克、清点每个大小牌的张数就行了。后来, 教师从中随意抽取了一张扑克牌,幼儿在整理过 程中,反复整理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之后通过 反复清点,最终发现少了一张扑克牌,然后自制 缺少的这张扑克牌,将扑克牌补充完整。之后, 教师继续随意抽取若干张扑克牌。 (上海市虹口 区实验幼儿园 )

组合

• 在建构区中投放了积木、塑料插片等建构材料, 一些幼儿正在用材料制作汽车,但较为单调。为 此,教师从“汽车玩具区”中选择了一辆汽车玩 具并投放在了建构区中。第二天,幼儿再次来到 建构区制作汽车过程中,无意中注意到了这辆汽 车玩具,并开始用建构材料仿制这辆汽车。后来, 幼儿开始主动到汽车玩具区寻找合适的汽车玩具 作为模型,用建构材料进行仿制。

回归

• 在美工区中,教师投放了牛奶罐、饮料瓶、易拉 罐等材料,在“变废为宝”活动中,幼儿在这些 奇特的废品中寻找自己的最爱,创造自己的奇迹, 牛奶罐变成了楼房,饮料瓶变成了各种花瓶,易 拉罐变成了小高跷。后来,在“滚动”活动中, 幼儿探索物体的滚动获得了很多经验,教师将之 前幼儿玩过的牛奶罐、饮料瓶、易拉罐等材料, 再次呈现在幼儿面前。此时,幼儿对这些材料有 了新的玩法,利用这些材料开展物体滚动的小实 验。

材料投放注意事项

• 材料的安全性 • 材料的丰富性与兴趣性 • 材料目的的计划性与开放性 • 材料功能的多样性 • 材料的可探索性

材料投放注意事项

• 材料的层次性与系统性 • 材料的针对性 • 材料的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增添策略、 删减策略 • 材料投放者的多元性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

• 帮助幼儿熟悉区域 • 观察幼儿的区域活动 • 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

三、对区域活动的评价

• 区域是一个“舞台”,区域活动是在这个舞台 上进行的表演,关键是如何“搭建”和“利用” 舞台?这取决于搭建和利用舞台的人所持观念。 区域活动可以是高结构化或低结构化的。很难 对抽象的区域活动进行评价,只能对具体的、 在一定观念支配下的区域活动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