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東亞遺民知識分子的抉擇
《東亞文化與思想》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第十二講
東亞遺民知識分子
生命的抉擇
1.
引言
1:1 東亞知識分子的志業:
解釋世界 → 改變世界
馬克思的問題:《費爾巴哈提綱》
《論語‧里仁‧9》
「子曰:『士志於道…。』」
「道」:
指人倫日用當行之道,
主於經世、淑世、救世。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子王陽
明明末東林書院民國梁潄溟
1:2 本講問題
1. 在東亞歷史變局中, 知識分子在
「仕」與「隱」的兩難困境中如何
抉擇?
2. 東亞知識分子如何因應「文化認同」
與「政治認同」的融合與撕裂?他
們生命的抉擇對我們在21世紀全球
化時代「認同」重構的新時代裡,
有何歷史的啟示?
2.
第一個兩難式:
「仕」與「隱」的抉擇
2:1 「仕」:以行道為目的,故不仕無義
《論語‧微子‧7》
子路曰:「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
行其義也。」
《論語‧衛靈公‧7》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
之。」
《論語‧泰伯‧13》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在君子出仕的過程中,如果回跡以心染,
先貞而後黷,正是正統儒者所鄙視之行
徑。
2:2 「隱」:因道之不行而退隱山林之
典型
《史記》〈列傳〉
伯夷、叔齊
《論語‧微子》「逸民」
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
柳下惠、少連、長沮、桀溺、荷蓧
丈人等
《後漢書》〈逸民〉〈隱逸〉
2:3 聖人的典型:
「聖之任者」vs. 「聖之清者」
《孟子‧萬章下‧1》
「伯夷,聖之清者也;
伊尹,聖之任者
也﹔柳下惠,聖之
和者也﹔孔子,聖
之時者也。孔子之
謂集大成,集大成
也者,金聲而玉振
之也。」
2:4 「仕」與「隱」之所以成為兩難
式乃因「政治認同」對象之改變
1.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秦末漢初、魏晉南
北朝、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元之際、
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等時代、。
2. 臺灣乙未割臺(1895)、光復初期(1945
以後) 、政黨輪替(2000,2008)之際。
3. 日本德川初期、幕末維新時期。
4. 朝鮮朝末期西力東漸之際(19世紀末至20
世紀之初)。
2:5 「仕」與「隱」之緊張性
1. 蒙元時代的儒者:「仕」之典型
許衡(1209-1281)
姚樞(公茂,雪齋,1203-1280)
郝經(伯常,1223-1275)
2. 蒙元時代的儒者:「隱」之典型
劉因(夢吉,靜修,1249-1293)
2:5 「仕」與「隱」之緊張性
3. 明末清初黃宗羲(梨州,16101695)在「仕」與「隱」之間的
遊移:
1) 以「孝親之情」為由而未捨身取義
2) 認為遺民所應守的節操只在於不仕
3) 屢稱清廷為「聖朝」、「國朝」,
稱康熙(在位於1661-1722)為「聖
天子」,稱清兵為「王師」。
4) 態度之轉變:個人堅不出仕 → 同意
其子(黃百家)出仕
3.
第二個兩難式:
「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
的融合與撕裂
3:1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
涵義
1. 「政治認同」:
人作為政治的動物,必營求群體之生
活,人必須決定其所屬的政治團體
(如國家),以對該政治團體盡義務
(如納稅、服兵役)換取個人生命財
產之安全與保障。
2. 「文化認同」:
人生活於複雜而悠久的文化網路之中,
人生而被文化網絡所浸潤,因而吸納
其所從出的文化系統之價值觀與世界
觀,因而認同於他所從出的文化。
3:1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
涵義
顧炎武(亭林,1613-1682):
「亡國」與「亡天下」之辯: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
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
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
之亡天下。 」 (《原抄本日知錄》(臺北:
明倫出版社,1970),卷17,「正始」條,頁
379。)
「亡國」=「政治認同」對象的崩潰
「亡天下」=「文化認同」對象的瓦解
3:2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
撕裂
1. 遊牧民族入主中國時代:
1) 生活形態不同:
3:2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
撕裂
1. 遊牧民族入主中國時代:
2) 宗教信仰不同:喇嘛教
蒙古最早建立的喇嘛教寺廟─額爾德尼寺
喇嘛教徒
3:2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
撕裂
2. 蒙元帝國下的趙復:
宋亡之後身繫北方講學於
太極書院,常有江漢之思:
〔元〕世祖嘗召見曰:「我欲取宋, 元世祖忽必烈
卿可導之乎?」對曰:「宋父母國也,
未有引他人之兵以屠父母者。」世祖
義之,不強也。先生雖在燕,常有江
漢之思,故學者因而稱之。(黃宗羲:
《宋元學案》,卷19,〈魯齋學案〉,收入
《黃宗羲全集》,第6冊,頁525。)
「父母國」=「文化認同」
「政治認同」接受蒙古人統治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3. 清初的朱舜水(之瑜、魯璵,
1600-1682):
1. 對南明政權的認同
2. 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
同」的撕裂:中國(儒學)
vs. 日本(佛教)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撕裂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
撕裂
• 清初的黃宗羲 :
1. 「政治認同」:「華夷之辨」
2. 「文化認同」:聖人之治
3. 「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
的矛盾:如果夷狄政權亦遵
行聖人之治,則是否應將其
視為正統?
3:3 「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
撕裂
•
17世紀日本的山崎闇齋(1619-1682) :
〔山崎闇齋〕嘗問群弟子曰:「方今彼邦,
以孔子為大將,孟子為副將,牽數萬騎來攻
我邦,則吾黨學孔孟之道者為之如何?」弟
子咸不能答,曰:「小子不知所為,願聞其
說。」曰:「不幸關逢此厄,則吾黨身披堅,
手執銳,與之一戰而擒孔孟,以報國恩,此
即孔孟之道也。」(見原念齋等譯注:《先哲
叢談》。東京:平凡社,1994,頁118-119。)
山崎闇齋墨跡
3:4 傳統中國文化脈絡中的「認同」
的群體性
1. 傳統社會 vs. 現代社會
2. 個體在沉睡中 vs. 個體的覺醒
“individual-in-itself ” vs.
“ individual for itself ”
3. 傳統社會中的「個人」浸閏在「社會」
、「國家」或「文化」的脈絡之中。
4.
結論
4:1 在20世紀以前東亞知識分子思想
中,「認同」問題在國族主義脈
絡與視野中思考
1. 20世紀以研中國人「政治認同」
2. 「國家」能否被超越?
4:2 21世紀全球化時代,「自我」與
「他者」密切互動,超越國界的
「認同」快速發展,如「專業社
群認同」、「宗教信仰認同」等
如:基督教徒 → 耶路撒冷
天主教徒 → 梵帝岡
藏傳佛教徒 → 印度達蘭薩拉
漢傳佛教禪宗信徒→ 韶關南華寺祖庭
韶關南華寺祖庭
4:3 21世紀通訊科技的發展與「認同」
的解疆域化
1. 多元認同的發展
(multiple identities)
2. 諸多「認同」的衝突
→ 「文明對話」
閱讀作業
1. 黃俊傑:〈論東亞遺民儒學的兩個兩難
式〉,收入氏著:《東亞儒學:經典與
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07)第5章,頁161-184。
2.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
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
化〉,收入氏著:《東亞文化交流中的
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第4章,
頁85-98。
參考書目
1. 《歷史月刊‧「大變局時代知識分子的士
與隱」專輯》,1996年4月號。
2. 趙園:〈明清之際遺民學述論片〉,《社
會科學戰線》(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1995年第5期,頁156-164;《明清之際士
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參考書目
3. Frederick W. Mote, “Confucian Eremitism in
the Yüan Period,” in Arthur F. Wright ed.,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p.202-240.
4. Wei-ming Tu,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Liu Yin’s Confucian Eremitism,” in Hok-lam
Chan and Wm. Theodore de Bary eds., Yüan
Thought: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pp.197-232.
思考問題
1. 假定您生於明末清初,1644年滿清入關
建立清朝之後,請問您要不要出仕?為
什麼?
2. 有人說:「21世紀是全球化時代,每個
人都是地球村公民」,請問您同不同意
這種說法?為什麼?請申論您的理由。
思考問題
3. 「認同」有其不同層次與類型之基礎,如「國
族認同」、「地域認同」、「全球認同」 、
「政治認同」、 「文化認同」 ,您認為那一
種基礎較為重要?為什麼?
4. 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裡,眾聲喧嘩,許多不同
的「認同」互相衝撞,您認為應如何避免因
「認同」互異而引發國際間「文明的衝突」以
及國內的「族群的撕裂」 ?為什麼?
關鍵詞
1.聖之清
2.聖之任
3.政治認同
4.文化認同
概念圖
授課內容
重逢
蘺蘺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依依惜別時,多少世與生,
今朝又得見,風雨故人情,
多少思念淚,無語向長空,
重逢
今朝又得見,話如長河湧,
芳菲異國夢,煙雨月明中,
霏霏離人淚,一片萬古情,
月下長笛聲,青山伴劍影,
凝眸月歸人,還是舊時容,還是舊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