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模拟调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三章:模拟调制

第三章 模拟调制系统
 基带信号具有较低的频率分量,对大部分信道不适合传输。
因此,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需要由一个载波来运载基带信
号,也就是使载波信号的某一个(或几个)参量随基带信
号改变,这一过程就称为调制。 “调制”是以调制信号控
制载波的某一个或几个参数,使载波参数按照信号的规律
变化的过程。在通信系统的接收端则需要有解调过程。
 载波可以是正弦波或脉冲序列。以正弦波为载波的调制称
为连续波(CW) 调制,调制后的信号(已调信号)可以表
示为
(t) = A(t) cos[ot+(t)]
 调制过程对通信系统至关重要。调制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系统所能达到的性能。
1
3.1 调制的作用和分类
 调制的主要目的:
(1) 频率搬移
将调制信号(基带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信道传
输的已调信号(频带信号) 。
(2) 提高频率以便于辐射 以无线辐射天线为信号波长的1/10
计算,提高频率有利于减小天线尺寸。
(3) 实现信道复用 提高信道利用率。
(4) 改变信号带宽 调制后的信号带宽相对于载频是窄带带通
信号。
(5) 实现带宽与信噪比的互换,改善系统性能。
(6) 实现频率分配。
2
 调制的分类:
(1) 根据输入调制信号 f(t)的不同分类 :输入信号为幅度连续
变化的模拟量时为模拟调制;输入信号为幅度离散的数字
量时为数字调制。
(2) 根据载波c(t)的不同分类:载波为一个连续波型(如单频余
弦或正弦)时称为连续波调制;载波为一个脉冲序列(如
矩形周期脉冲序列)时称为脉冲调制。当c(t)为一个理想冲
激序列时,输出的已调信号就是理想抽样信号。
(3) 根据载波c(t)的参数变化不同分类:幅度调制、频率调制、
相位调制。
(4) 根据调制器的频谱特性H()对调制信号的影响分类:线性
调制、非线性调制。
3
3.2 标准调幅(AM)
 幅度调制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振幅,使其按调
制信号的规律而变化。幅度调制器的一般模型如图所示。
f (t )

 (t )
h(t)
cos ct
 设调制信号f(t) 的频谱为F() ,冲激响应为h(t) 的滤波器
特性为H() ,则该已调信号的时域和频域一般表示式为
 (t )  [ f (t ) cos ct ]* h(t )
1
 ( )  [ F (  c )  F (  c )]H ( )
2
4
 在波形上,幅度调制信号的幅度随基带信号规律而变化;
在频谱结构上,其频谱完全是基带信号频谱结构在频域内
的简单搬移。由于这种搬移是线性的,因此,幅度调制通
常又称为线性调制。
 在模型中适当选择滤波器的特性H() ,便可以得到各种幅
度调制信号。
5
1. 标准调幅 (AM)的波形及频谱
 令h(t) = (t) ,调制信号 f(t) 叠加直流A0 后与载波相乘,就
可形成标准调幅(AM) 信号。 载波的振幅受f(t) 控制,已调
波的包络按照f(t)的规律线性变化。
f (t )

+
A0
 (t )
cos ct
6
 设调制信号f(t) ,载波
C(t )  A0 cos(0t  0 )
则已调信号的时域一般表示式为
AM (t )  [ A0  f (t )]cos(0t  0 )
设 f(t)  F() ,利用傅立叶变换求得已调信号的频域
e j0
 AM ( )  [2 A0 (  0 )  F (  0 )]
2
e j0
 [2 A0 (  0 )  F (  0 )]
2
7
 简化起见,设初始相位 0 = 0 ,则载波为
C(t )  A0 cos 0t
此时已调信号的时域一般表示式为
 AM (t )  [ A0  f (t )]cos 0t
 A0 cos 0t  f (t ) cos 0t
已调信号的频域一般表示式为
AM ( )   A0 [ (  0 )   (  0 )]
1
 [ F (  c )  F (  c )]
2
8
AM 信号的波形
9
AM 信号的频谱
10
 AM调制的特点:(参照P.22 图2.2.2)
(1) 调制使原始频谱F()搬移了0,且频谱中包含了载频分
量  A0 [ (  0 )   (  0 )]
1
和边带分量
[ F (  0 )  F (  0 )]
2
两部分;
(2) AM波的幅度谱 |()| 是对称的,频谱()由载频分量和
上、下两个边带组成, >0 和 <0 部分称为上边带
(USB) , 0 < < 0 部分称为下边带(LSB) 。上边带的频
谱结构与原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相同。
(3) AM波占用的带宽是消息带宽的两倍(即2Wm)
11
(4) 当满足条件 |f(t)|max  A0时,AM信号的包络与调制信号成
正比,用包络检波的方法很容易恢复出原始的调制信号。
否则,将会出现过调幅现象,在A0+ f(t)=0 处发生相位反转
而形成包络失真。
(5) 0 应远大于Wm,否则() 的两个下边带将会出现频谱
交叠,形成包络失真。
12

例: 正弦调制。设 f(t) 为正弦型信号
f (t )  Am cos(mt  m )
则已调信号为
 AM (t )  [ A0  f (t )]cos(0t  0 )
 [ A0  Am cos(mt  m )]cos(0t  0 )
 A0 [1   AM cos(mt  m )]cos(0t  0 )
其中  AM
Am

称为 调制度(或调制指数)。
A0
为避免过调制,必须  AM  1
由傅立叶变换(过程略)得 f(t) 的等价频谱为
F ()   Am[ (  m )e jm   (  m )e jm ]
13
e j0
代入 : AM ( )  [2 A0 (  0 )  F (  0 )]
2
e j0
 [2 A0 (  0 )  F (  0 )]
2
 j0
 j0
得:  AM ( )   A0 [ (  0 )e   (  0 )e ]
 Am

[ (  0  m )e  j   (  0  m )e  j ]e  j
m
m
0
2
 Am

[ (  0  m )e jm   (  0  m )e jm ]e j0
2
简化起见,设 0  m  0 ,结果见P.24 图2.2.3。
 注意到频谱中,0 是载频, (0 +m) 是上边频,
(0m) 是下边频。
14
2. 调幅波的功率分布和效率
 调幅波的总平均功率等于 AM(t)的均方值,即
PAM   AM 2 (t )  {[ A0  f (t )]cos(0t  0 )}2
 A0 2 cos2 (0t  0 )  f 2 (t ) cos 2 (0t  0 )  2 A0 f (t ) cos(0t  0 )
考虑到
而
第一项
又若
1
cos 2 (0t   0 )  [1  cos 2(0t   0 )]
2
cos 2(0t  0 )  0
A0 2
A0 cos (0t  0 ) 
2
2
2
f (t中没有直流分量,
)
有
PAM
f (t )  0
A0 2 1 2

 f (t )
2 2
15
记
则
A0 2
(载波功率)
PC 
2
1
Pf  f 2 (t ) (边带功率)
2
PAM  PC  Pf
 已调波的效率定义为边带功率和总平均功率之比,即
 AM 
Pf
PAM

Pf
PC  Pf

f 2 (t )
A02  f 2 (t )
 AM信号的总功率包括了载波功率和边带功率两部分。载
波分量不携带信息,但仍占据大部分功率,因此,AM信
号的功率利用率较低。
16

例: 正弦调制。设 f(t) 为正弦型信号
f (t )  Am cos(mt  m )
则已调信号的边带功率为
1
1 2
1 2
2
2
Pf  f (t )  Am cos (mt   m )  Am
2
2
4
调制效率
 AM
1 2
Am
2

4
AM


2
1 2 1 2 2   AM
A0  Am
2
4
当调制度达到最大,即 AM =100%时,最大可能效率
 AM
1
 ( 33.3%)
3
17

例: P.24 例 2.2.2

阅读:AM信号的产生和解调—包络检波器。
18
3.3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
 基本思想:抑制不携带信息的载波分量的功率,将有效功
率用于边带传输,从而提高调制效率。
1. DSB的波形及其频谱
 令载波信号的A0=0,得到DSB调制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描述
 DSB (t )  f (t ) cos 0t
1
DSB ( )  [ F (  0 )  F (  0 )]
2
 DSB的全部功率包含在边带上,即
PDSB
1 2
 Pf  f (t )
2
 DSB的调制效率 DSB  1
19
DSB信号的波形
20
DSB信号的频谱
21
 由DSB的时间波形可知,DSB信号的包络不再与调制信号
的变化规律一致,因而不能采用简单的包络检波来恢复调
制信号,需采用相干解调(同步检波)。另外,在调制信
号 f(t) 的过零点处,高频载波相位有180°的突变。
 由频谱图可知,DSB信号虽然节省了载波功率,功率利用
率提高了,但它的频带宽度仍是调制信号带宽的两倍。
DSB 信号的上、下两个边带是完全对称的,它们都携带了
调制信号的全部信息,因此只需要传输其中一个边带即可。
22
2. DSB调幅波的产生和解调
 DSB调制器的数学模型
DSB (t )

f (t )
C (t )
 平衡调制器和环形调制器基本电路 P.28 图2.3.2
 DSB相干解调器的数学模型
DSB (t )

vP (t )
LPF
vd (t )
H d ( )
cos(0t   )
23
 DSB相干解调器要求本地载波和发送载波必须保持同频和
同相,故也称为同步检波器。
 设接收机的输入为
DSB (t )  f (t )cos(0t  0 )
经过乘法器后
vP (t )  f (t ) cos(0t  0 ) cos(0t   )
1
 f (t )[cos(0   )  cos(20t  0   )]
2
低通滤波器LPF滤掉 20 频率分量,经过LPF后
1
vd (t )  f (t ) cos( 0   )
2
理想情况下, 0 =  = 常数,此时
1
vd (t )  f (t )
2
24
3.4 单边带调幅(SSB)
 基本思想:只传送两个USB或两个LSB,节省一半带宽,
从而提高了信道利用率。同时也更节省了功率。
1. SSB的频谱
25
2. 单边带信号的产生
 滤波法产生单边带信号 产生SSB信号最直观的方法是让双
边带信号通过一个边带滤波器,保留所需要的一个边带,
滤除不要的边带。
f (t )

DSB (t )
PF
SSB (t )
H d ( )
cos(0t   )
SSB ()  DSB ()  H ()
26
 H()是边带滤波器的传输函数,以0为边界,若具有严格
的高通特性,则可滤除下边带,保留上边带。反过来则可
滤除上边带,保留下边带。
 用滤波法形成SSB信号的技术难点是,由于一般调制信号
都具有丰富的低频成分,经调制后得到的DSB信号的上、
下边带之间的间隔很窄,这要求单边带滤波器在 f0 附近具
有陡峭的截止特性,这使滤波器的设计和制作变得困难。
为此,在工程中往往采用多级调制滤波的方法。
27
 相移法产生单边带信号 SSB信号的时域表示式的推导比较
困难。但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单频调制出发,得到SSB信号
的时域表示式,然后再推广到一般表示式。
 设单频调制信号为 f(t) =Amcosmt,载波为c(t) =cos0t ,则
DSB信号的时域表示式为:
 DSB (t )  f (t )c(t )  Am cos mt cos 0t
1
1
Am cos(m  0 )t  Am cos(m  0 )t
2
2
1

(
t
)

Am cos(m  0 )t
 上边带USB信号为: USB
2
1
1
 Am cos m cos 0t  Am sin m sin 0t
2
2
1
 下边带LSB信号为:  LSB (t )  Am cos(m  0 )t
2
1
1
 Am cos m cos 0t  Am sin m sin 0t
2
2
28

 两式合并为:
1
Am cos m cos 0t
2
 SSB (t ) 
1
Am sin m sin 0t
2
ˆ m  Am sin m (保持幅度,相移/2)
记: Am cos
则:  SSB (t ) 
1
Am cos m cos 0t
2
1
ˆ m sin 0t
Am cos
2
 从单频信号推广到一般信号,上式也成立。即:
1
1 ˆ
 SSB (t )  f (t ) cos 0t
f (t ) sin 0t
2
2
其中 fˆ (t ) 为 f (t ) 的希尔伯特变换:
ˆf (t )  1




f ( )
d
t 
29
 可以证明, fˆ (t ) 的傅立叶变换 Fˆ (t ) 为:
Fˆ ()  F () [ j sgn ]
式中sgn为符号函数:
1  0
sgn   
 1  0
 -jsgn 称为希尔伯特滤波器的传递函数,记为:
Hh ()  Fˆ () / F ()   j sgn 
 因此,希尔伯特滤波器是一个宽带相移网络。 f(t) 通过希

尔伯特滤波器,其任意频率分量被相移
,得到了 fˆ (t )。
2
30
 相移法SSB信号调制器
1
f (t )
2
1
f (t ) cos 0t
2

cos 0t
Hh()
 /2

SSB (t )
sin 0t
1 ˆ
f (t )
2

1 ˆ
f (t )sin 0t
2
31
 相移法形成SSB信号的困难在于宽带相移网络的制作,该
网络对调制信号 f(t) 的所有频率分量都必须严格相移 ,这
一点即使近似达到也是困难的。
 SSB调制方式在传输信号时,不但可节省载波发射功率,
而且它所占用的频带宽度为消息带宽,成为短波通信中一
种重要调制方式。
 SSB信号的解调和DSB一样不能采用简单的包络检波,仍
需采用相干解调。
32
3.5 残留边带调幅(VSB)
1. VSB的频谱
 残留边带调制是介于SSB与DSB之间的一种调制方式,它既
克服了DSB信号占用频带宽的缺点,又解决了SSB信号实现
上的难题。在VSB中,不是完全抑制一个边带(如同SSB中
那样),而是逐渐切割,使其残留—小部分,如图所示。
33
2. VSB信号的产生
 用滤波法实现残留边带调制的原理如图所示。图中,滤波器
的特性HVSB()应按残留边带调制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f (t )

DSB (t )
HVSB ( )
VSB (t )
cos 0t
 残留边带信号必须使用相干解调。如图所示。
VSB (t )

v p (t )
LPF
vd (t )
2cos 0t
34
 由调制器模型可知,残留边带信号的频谱为:
1
VSB ( )  [ F (m  0 )  F (m  0 )]  HVSB ( )
2
由解调器模型可知,
v p ( )  VSB (m  0 )  VSB (m  0 )

1
F ( )[ HVSB (m  0 )  HV SB (m  0 )] 
2
1
[ HVSB (m  0 ) F (m  20 )  HVSB (m  0 ) F (m  20 )]
2
经过LPF后的输出:
1
vd ( )  F ( )[ HVSB (m  0 )  HVSB (m  0 )]
2
35
 为了保证相干解调的输出无失真地重现调制信号 f(t)⇔F() ,
要求VSB滤波器传输特性HVSB()必须遵循条件: HVSB(
+0) + HVSB( −0) = 常数, H(调制信号的最高频
率)。
 满足上述条件的HVSB () 的可能形式有两种:低通滤波器形
式和带通(或高通)滤波器形式。
残留LSB的低通滤波器特性
残留USB的高通滤波器特性
36
 HVSB()必须遵循条件: HVSB( +0) + HVSB( −0) = 常数,
 H(调制信号的最高频率)。
 VSB滤波器的几何解释:以残留上边带的滤波器为例,它
是一个低通滤波器。这个滤波器将使上边带小部分残留,
而使下边带绝大部分通过。将HVSB() 进行 ±0 的频移,
分别得到HVSB( +0) 和HVSB( −0)。将两者相加,其结果
在 H 范围内应为常数。因此,必须使HVSB( +0) 和
HVSB( −0)在 =0 处具有互补对称的滚降特性。由此我们
得到如下重要概念:只要残留边带滤波器的特性HVSB() 在
±0 处具有互补对称(奇对称)特性,那么,采用相干解
调法解调残留边带信号就能够准确地恢复所需的基带信号。
37
 VSB滤波器的
几何解释:
38
3.6 角度调制(非线性调制)
1. 角调制的基本概念
 幅度调制属于线性调制,它通过改变载波的幅度,实现调
制信号频谱的平移及线性变换。使高频载波的频率或相位
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而振幅保持恒定的调制方式,称为
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 简称为调频和调相。
因为频率或相位的变化都可以看成是载波角度的变化,故
调频和调相又统称为角度调制。
 角度调制与线性调制不同,已调信号的频谱不再是原调制
信号频谱的线性搬移,而是其非线性变换,结果会产生与
频谱搬移不同的新的频率成分,故又称为非线性调制。
 由于频率和相位之间存在微分与积分的关系,故调频与调
相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鉴于FM用的较多,本节将主要讨
论频率调制。
39
 角度调制信号的一般表达式为:
Ang.M (t )  A cos[0t  (t )]  A cos[ (t )]
载波的恒定振幅: A
信号的瞬时相位:  (t )  0t   (t )
瞬时相位偏移(相对于载波相位0t ) : (t )
d (t )
信号的瞬时频率:  
dt
瞬时频率偏移(相对于载频0) :
d (t )
dt
40
(1) 相位调制
 所谓相位调制,是指瞬时相位偏移(t) 随调制信号 f(t) 线性
变化,即: (t)= Kp f(t) ,其中Kp 是常数。于是,调相信号
可表示为:
PM (t )  A cos[0t  K p f (t )]
其中0 为固定的载波频率,常数Kp 称为调制常数,代表调
相器的灵敏度,单位rad/V。瞬时相位偏移(t)= Kp f(t) 的最
大值为:
PM  K p | f (t ) |MAX
调相波的瞬时频率:
d
df (t )
PM (t ) 
 0  K p
dt
dt
41
 例 单音调制 f(t)= Amcosmt ,则
 PM (t )  A cos(0t  K p Am cos mt )
 A cos(0t   PM cos mt )
其中AM 称为调相指数,它只取决于调制信号 f(t) 的幅度,
而与调制频率无关。
42
(2) 频率调制
 所谓频率调制,是指瞬时频率偏移随调制信号f(t) 线性变化,
即:
d  (t )
 K f f (t ) 其中Kf 为常数,此时相位偏移:
dt
t
 (t )   K f f ( )d

因此调频信号可以表示为:
t
FM (t )  A cos[0t  K f  f ( )d ]

其中0 为固定的载波频率,常数Kf 称为调制常数,代表调
频器的灵敏度,单位rad/Vs。瞬时频率偏移的最大值为:
  K f | f (t ) |MAX
43
 例 单音调制 f(t)= Amcosmt ,则
 FM (t )  A cos(0t  K f  Am cos mtdt )
 A cos(0t 
K f Am
m
sin mt )
 A cos(0t   FM cos mt )
其中FM 称为调频指数,与调制信号 f(t) 的幅度和频率有关。
 对单音调制,= Kf AM ,故
 FM 

m
44
(3) FM和PM的转换关系
 考察关于调制信号的调相波和调频波:
PM (t )  A cos(0t  KP f (t ))(I )
t
FM (t )  A cos(0t  K f  f ( )d ( II )

 FM和PM非常相似,如果预先不知道调制信号f(t) 的具体形
式,则无法判断已调信号是调相信号还是调频信号。由上
式还可看出,如果将调制信号先微分,而后进行调频,则
得到的是原信号的调相波,这种方式叫间接调相;同样,
如果将调制信号先积分,而后进行调相,则得到的是原信
号的调频波,这种方式叫间接调频。
45
 将 g1 (t ) 

t

f ( )d 作为转换后的调制信号代入(II)式,
得表达式:
X 1 (t )  A cos(0t  K f g1 (t ))(III )
将 (III)式和(I)式作比较,可见X1(t)是关于g1(t)的调制常数
为Kf 的调相波。
df (t )
 将 g 2 (t ) 
作为转换后的调制信号代入(I)式,得表达
dt
式:
t
 X 2 (t )  A cos(0t  K P  g2 ( )d )( IV )

将 (IV)式和(II)式作比较,可见X2(t)是关于g2(t)的调制常数
为Kp 的调频波。
46
f (t )
f (t )
PM
d ()
dt
PM (t )
g (t )
FM
PM (t )
直接和间接调相
47
f (t )
f (t )
FM
 ()d
FM (t )
g (t )
PM
FM (t )
直接和间接调频
 结论:将调制信号f(t)经过积分器后的结果进行相位调制,
可获得关于原信号f(t)的调频信号;反之,将调制信号f(t)经
过微分器后的结果进行频率调制,可获得关于原信号的调
相信号。
48
2. 频率调制
 频率调制属于非线性调制,其频谱结构非常复杂,难于表
述。但是,当最大相位偏移及相应的最大频率偏移较小时,
即一般认为满足
| Kf 
t

f ( )d |

6
时,调频信号表达式FM(t)可以得到简化,因此可求出它的
任意调制信号的频谱表示式。这时,信号占据比较窄的带
宽,称为窄带调频(NBFM)。当上述条件不满足时,称为
宽带调频(WBFM)。
49
(1) 窄带调频
 展开FM信号的一般表示式
t
FM (t )  A cos[0t  K f  f ( )d ]

 A cos 0t cos[ K f 
t

f ( )d ]  A sin 0t sin[ K f 
t

f ( )d ]
满足窄带条件时,有:
cos[ K f 
t

sin[ K f 
t

f ( )d ]  1
f ( )d ]  K f 
t
f ( )d

上述表达式简化为:
t
FM (t )  A cos 0t  [ AK f  f ( )d ]sin 0t

50
 利用下列傅立叶变换对:
f (t )  F ( )
cos 0t   [ (  0 )   (  0 )]
sin 0t  j [ (  0 )   (  0 )]
F ( )
 f ( )d  j , 设f (t )的均值为0
1 F (  0 ) F (  0 )
[  f ( )d ]sin 0t  [

]
2   0
  0
t
 FM (t )  A cos[0t  K f  f ( )d ]

 A cos 0t cos[ K f 
t

f ( )d ]  A sin 0t sin[ K f 
t

f ( ) d ]
51
得到 NBFM 信号的频域表达式:
NBFM ( )   A[ (  0 )   (  0 )]
AK f F (  0 ) F (  0 )

[

]
2
  0
  0
 与AM 信号的频域表达式比较:
AM ( )   A0 [ (  0 )   (  0 )]
1
 [ F (  c )  F (  c )]
2
两者都含有一个载波和位于0处的两个边带,所以它们的
带宽都是调制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但NBFM的边频分别乘
了因式1/(-0) 和1/(+0),即频率加权,引起调制结果频
谱的失真。另外,NFBM的下边带与AM反相。
52
 例 单音调制信号 f(t)= Amcosmt 的NBFM时域表达式
t
 NBFM (t )  A cos 0t  [ AK f  f ( )d ]sin 0t

 A cos 0t  AAm K f
1
m
sin mt sin 0t
A m
 A cos 0t 
[cos(0  m )t  cos(0  m )t ]
2
与其AM时域表达式比较:
 AM (t )  [ A  Am cos mt ]cos 0t
Am
 A cos 0t 
[cos(0  m )t  cos(0  m )t ]
2
53
单音调制信号 f(t)= Amcosmt 的NBFM频域表达式
NBFM ( )   A[ (  0 )   (  0 )]
 A FM

{[ (  m  0 )   (  m  0 )]
2
[ (  m  0 )   (  m  0 )]}
与其AM频域表达式比较:
AM ( )   A[ (  0 )   (  0 )]
 Am

{[ (  0  m )   (  0  m )]
2
[ (  0  m )   (  0  m )]}
54
F ( )
m
0
m

AM ()
0  m 0 0  m
0
0  m
0 0  m

0 0  m

NBFM ()
0  m
0  m 0
0  m
0
单音调制的AM与NBFM频谱
55
(2) 宽带调频
 对单音调制信号 f(t)= Amcosmt 有:
 FM (t )  A cos(0t   FM sin mt )
 A[cos 0t  cos(  FM sin mt )  sin 0t  sin(  FM sin mt )]
 ............ (傅氏展开)

 A  J n (  FM ) cos[(0  nm )t ]
n 
(1)m (  / 2)2 mn
其中 J n (  )  
为第一类n 阶贝塞尔函数,
m!(m  n)!
m0
与时间参数无关。 且

J n ( )  (1)n J n ( )
56
第一类n 阶贝塞尔函数
57
 对 FM(t)作傅立叶变换,得到正弦调制宽带调频信号的频谱
表达式:

 FM ( )   A  J n (  )[ (  0  nm )
n 
  (  0  nm )]
 可见,WBFM的频谱包含了载频分量0(当n=0 时)以及
无穷多个边频分量。边频对称分布在载频两侧,频率间隔
m。载频分量0的幅度为J0() ;当n0 时在载频两侧对称
地分布上下边频分量0 nm ,谱线之间的间隔为m ,幅
度为Jn(),且当n为奇数时,上下边频极性相反; 当n为偶
数时上下边频极性相同。图示是某单音宽带调频波的频谱。
58
单音宽带调频波的频谱
59
 由于调频波的频谱包含无穷多个频率分量,因此理论上调
频波的频带宽度为无限宽。然而实际上边频幅度Jn ( ) 随着
n 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因此调频信号可近似认为具有有限频
谱。若将FM信号的有效频谱取到+1 次边频,考虑到频率
分布间隔为m以及上下边频,信号的总带宽为
WFM  2(FM  1)m  2(FM m  m )
 对单音调制 , FM 
WFM

故有
m
1
 2(  m )  2  (1 
)
上述关系式称为卡森准则。
 FM
 当  <<1 时,WFM2m ,此时为NBFM;当 >>1 时 ,
WFM2,此时为WBFM。
60
 讨论:在实际系统中采用更为宽松的公式:
WFM  2(  2m )
 例:FM广播允许的最大频偏 f =75kHz,最高调制频率
fm=15kHz。则广播所需带宽
B  2(f  2 fm )  2  (75  2 15)  210( KHz)
实际采用了200kHz(0.2MHz)。
61
(3) 调频信号的功率分布
 信号的平均功率:
PFM  
2
FM

(t )  A  {J n (  ) cos[(0  nm )t ]}2
n 

A2  2
A2

[  J n (  )] 
,(  J n2 (  )  1)
2 n 
2
n 
 载频功率:
A2 2
PC 
J 0 ( )
2
 第n 对边频功率:
A2 2
Pn  2 
J n (  )  A2 J n2 (  )
2
 载频功率和边带功率的转移关系:P.46
62
(4) 不同模拟调制的性能比较
63
 WBFM抗噪声性能最好,DSB、SSB、VSB抗噪声性能次之,
AM抗噪声性能最差。NBFM和AM的性能接近。。FM的调
频指数mf 越大,抗噪声性能越好,但占据的带宽越宽,频
带利用率低。SSB的带宽最窄,其频带利用率高。
 AM 调制的优点是接收设备简单;缺点是功率利用率低,
抗干扰能力差,在传输中如果载波受到信道的选择性衰落,
则在包检时会出现过调失真,信号频带较宽,频带利用率
不高。因此AM制式用于通信质量要求不高的场合,目前主
要用在中波和短波的调幅广播中。
 DSB调制的优点是功率利用率高,但带宽与AM相同,接收
要求同步解调,设备较复杂。只用于点对点的专用通信,
运用不太广泛。
64
 SSB调制的优点是功率利用率和频带利用率都较高,抗干扰
能力和抗选择性衰落能力均优于AM,而带宽只有AM的一
半;缺点是发送和接收设备都复杂。鉴于这些特点,SSB制
式普遍用在频带比较拥挤的场合,如短波波段的的无线电
广播和频分多路复用系统中。
 VSB部分抑制了发送边带,同时又利用平缓滚降滤波器补
偿了被抑制部分。VSB的性能与SSB相当。VSB解调原则上
也需同步解调,但在某些VSB系统中,附加一个足够大的
载波,就可用包络检波法解调合成信号(VSB+C),这种
(VSB+C)方式综合了AM、SSB和DSB三者的优点。所有这
些特点,使VSB对商用电视广播系统特别具有吸引力。
65
 FM波的幅度恒定不变,这使它对非线性器件不甚敏感,给
FM带来了抗快衰落能力。这些特点使得窄带FM对微波中
继系统颇具吸引力。宽带FM的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实现带
宽与信噪比的互换,因而宽带FM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高质量
的通信系统中,如空间和卫星通信、调频立体声广播、超
短波电台等。宽带FM的缺点是频带利用率低,存在门限效
应,因此在接收信号弱,干扰大的情况下宜采用窄带FM,
这就是小型通信机常采用窄带调频的原因。另外,窄带FM
采用相干解调时不存在门限效应。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