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埃博拉病毒感染
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梁米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埃博拉出血热爆发
2014年3月以来,埃博拉(Ebola)出血热疫情在西非
包括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爆发,截至
2014年8月13日,共向WHO报告了2127例病例,其中1145例
死亡,病死率为55-60%。这是在西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
埃博拉出血热的疫情爆发流行。
http://www.cdc.gov/vhf/ebola/hcp/interim-guidance-specimencollection-submission-patients-suspected-infection-ebola.html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告
WHO Statement on the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Emergency
Committee Regarding the 2014 Ebola Outbreak in West Africa (4/8/2014)
 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爆发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并对他国家的公共健康构成威胁;
 鉴于埃博拉病毒毒力强,埃博拉疫区和周边高危地区
国家社区人口密集、卫生设施和健康体系落后所形成
的疾病传播模式等因素,埃博拉出血热形成国际传播
的可能性在增大,形势严峻;
 为预防埃博拉出血热国际传播,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
措施是必要的
埃博拉病毒一般生物学特性
 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属于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
 5个型:扎伊尔型(Zaïre)、苏丹型(Sudan)、塔伊森林型(Taï Forest)、
莱斯顿型(Reston)和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
 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颗粒为长微丝状,直径约100nm。
其长度从300~1500nm,平均970nm。病毒颗粒呈现长丝状、卷曲状等
多种不规则形态;
 近几十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
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南非等国家流行。2014年西非,扎
伊尔型(Zaïre)为主;
 临床上引起最严重的出血热,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达80-90%。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结构
埃博拉病毒感染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


侵犯宿主的凝血系统和免疫防御系统,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
病毒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
噬系统的细胞
细胞因子风暴,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
的通透性增强
埃博拉病毒自然宿主
埃博拉病毒自然宿主尚不明确,可能为非洲果蝠(狐蝠科的锤头果蝠、
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蝙蝠或猪等;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方
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一般认为和死亡的黑猩猩、
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
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患者
皮肤、粘膜、体液(血液、唾液、呕吐物、
尿、便等)

人感染后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病人血、
尿、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分泌物中均
带病毒,各脏器均能查出病毒

家庭内感染:护理、葬礼

院内感染:治疗、护理、不安全注射

其他可能:气溶胶传播?(动物实验)注
射途径(意外事故)、性传播?
(精液中检测到病毒,但无病例)
埃博拉病毒感染和潜在暴露结果

人感染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发病后患者
多有高滴度病毒血症,血中病毒抗原可维持2-3周。

实验室诊断:核酸和抗原检测及IgM和IgG抗体检测;
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38.6度以上;剧烈头痛、肌肉痛、呕吐、
腹泻、腹痛, 结膜充血、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重症患者出现嗜睡、
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及不同程度出血,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
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DIC、多脏
器受损等,导致死亡。
埃博拉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自然环境中的稳定性
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度抵抗力,液体条件下,
在4℃存放5周其感染性无明显改变,干燥条件下体外存活数天,在
尸体中可以存活数周,-70℃可以长期保存。
灭活条件
60℃ 1小时可灭活病毒。煮沸5分钟可灭活病毒。病毒对含氯消
毒剂、脂溶剂、酚类消毒剂、过氧乙酸、酯类、脱氧胆酸钠、2%
戊二醛、福尔马林等常用消毒剂,SDS、曲拉通X-100(Triton X-
100)等常见去污剂,紫外线、γ射线等敏感,可灭活病毒。
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感染和院内感染
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条件下,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实验动物,
但在医院和社区环境中没有发现人间气溶胶传播。尸体解剖感染的
大猩猩,因尸检过程中手直接接触猩猩血液而感染,或液滴溅到脸
上引起。针刺引起实验室意外。
院内感染
本病发生人人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
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
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在治疗、护理
病人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
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埃博拉病毒感染风险因素特性概括

本次西非爆发流行为扎伊尔型(Zaïre型)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55-60%;

潜伏期可长达21天,血中病毒抗原可维持2-3周;

病人出血症状明显,血中病毒载量高,可达每毫升107以上;

病毒侵犯宿主的凝血系统和免疫防御系统,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和出血;

病人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
本病发生人人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
我国无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人群普遍易感,缺乏处理经验及可能的误导;

人口流动性和口岸风险,本次西非流行发生省会城市几代人-人传播;

医务人员成为医院设施和防护不够或不当时人-人传播高危人群;

实验室感染意外事故多发生于个人防护或操作不当。
埃博拉病毒感染和传播风险控制

国家政策层面各项措施、疾病控制监测、社区宣传教育、各部门单位协
调应对等

口岸控制、检测和监测及有效的病人隔离措施

实验室标本检测实验活动中的风险控制,及检测方法的及时和准确性

临床病人救护和诊治过程中的生物风险控制及设施设备需求

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和专业培训

个人防护装备(PPE)需求和供应:包括医护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
保洁员,家属、埋葬人员和其他人可能的密切接触者;

确保医护人员得到设施设备和PPE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包括正确使用个人
防护用品,酌情增加风险津贴;教育培训等;

确保航空运输过程中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协调沟通和管理疑似病例、
接触者追踪和客运定位器记录等;

其他可能的风险控制措施及生物安保措施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 生物安全管理要素
。
埃博拉病毒实验活动生物风险评估
 埃博拉病毒实验活动分类分级管理
 埃博拉病毒实验操作标准操作程序
 临床标本采集、包装、运输和保藏管理
 实验室和临床废弃物处理、消毒与管理
 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
 临床和实验室人员个人防护培训和健康计划
 埃博拉出血热生物安全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 安全和安保计划审核、检查及不断改进
 文件记录、存档和资料控制
 数据分析系统
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人员素质要求和培训
健康状况和健康历史、耐药和过敏
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
 埃博拉病毒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 设施设备了解和操作技能
 各类标准操作程序执行状况和能力
 个人防护装备及选择
 相关的健康监测和医疗控制手段
 事故和其他应急处理能力
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标本采集
 所有的实验人员和相关医护人员在处理疑似病人血液标
本或其他标本时,无论被认为是否具有传染性,均应严
格遵守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穿戴正确的个人防护装
备(PPE),全面部防护或护目镜、面罩覆盖口鼻,佩
戴手套,穿防液体喷溅及液体渗透的防护服。必要时,
带正压头盔。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标本采包装和运输
 院内转运,标本应该放置在耐用的、防渗透的二级容器中进行转
运。为减少任何标本破、漏的风险,不要使用任何气动传输系统
来转运任何可能疑似的患者标本。
 转运至CDC的Ebola标本应该充分包裹,转运时不能开盖或是分装
标本。标本转运应该是符合三重包装系统要求:内层是主要的容
器(一个可密封的标本袋缠绕以可吸收材料),二层是是防水、
防渗漏的容器;另外是外层用于转运的包装。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实验活动分级
凡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需在生物安全4级
(BSL-4/ABSL-4)实验室内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需在生物安全
3级(BSL-3)实验室内进行。建议进行血清学检测时,所有材料需在
60℃,1小时灭活,后续检测应在生物安全3级(BSL-3)实验室内进行。
进行核酸检测时,需在生物安全3级(BSL-3)实验室内加入核酸提取
裂解液完成病毒RNA提取,后续检测可在生物安全2级(BSL-2)实验
室进行。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个人防护要求
 病原学实验室检测
全面部防护或护目镜、应戴N95口罩,面罩覆盖口鼻,佩戴手套,穿
防液体喷溅及液体渗透的防护服;必要时佩戴正压头盔。
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查(非病原学检查)
常规检测包括传统的血液学和生化学检查以及其他因支持和治疗
患者需要的化验检查。同样需要上述个人防护措施。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设施设备保障

病原学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要求
要求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及其相应的设施设备,包
括气流、压力、生物安全柜、高压设施、离心机等;设施设
备管理、维护、校准和检验;要求实验室整体环境、工作区域
的整洁有序;实验室进出控制设施等。

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查(非病原学)生物安全设施要求
要求具备独立负压区域及相应的临床检验设施施设备,
尤其是II级生物安全柜。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实验室检测方法

核酸检测:为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主要检
测方法:采用Real-time PCR 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诊断,患者
血清或血液中扩增到特异性核酸,可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 。传
统RT-PCR因易出现污染使用受限,但可以获得病毒基因序列。

病毒抗原检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埃博拉病毒核蛋白抗原。病
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

IgM捕获法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

间接法ELISA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IgG抗体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 废弃物处理要求
实验操作废弃物及时处理及高压灭菌
 临床样本检验后废弃物及时处理及高压灭菌
 具备标准的实验室废气物处理程序
 化学消毒剂选择、配置和使用
 物理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 各种实验材料、器具,尤其是锐器处理
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应急预案要求
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意外事故处理:
实验人员的损伤(意外注射、割伤和擦伤)、手套破损,感染
皮肤、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离心机内装有潜在感染
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等
 实验室感染事故,
实验室操作人员出现发热等的临床症状、体征或者疾病尚不能
排除实验室感染的;实验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非实验室
人员感染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等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泄漏的;
 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因素
需要有所有应对预案和措施,并应该有指定医院及指定
联系电话或联系人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 临床救治生物安全要求
 病房设施需求
临床医生救治埃博拉出血热病人应当在负压病房进行,负压病房
应该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需求
要求全面部防护包括护目镜和面罩、戴N95口罩,面罩覆盖口鼻,
佩戴手套,穿防液体喷溅及液体渗透的防护服,必要时,带正压
头盔
 临床常规检验
要求有独立的负压区域及相应的血液分析和生化分析等临床检验
设施施设备及II级生物安全柜。
 临床废弃物处理
埃博拉病毒病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可通过直接与血液以及其
他分泌物(尿、便、精液、乳汁等)或接触了被这些分泌物污染
的物品而感染。所有废弃物均因及时高压灭活,特殊
处理。
 临床医院生物安保问题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 重组DNA技术要求

重组DNA操作可能会扩大宿主范围

所有基因技术重组DNA技术涉及到组合不同来源的遗
传信息,从而创造自然界以前可能从未存在过的遗传
修饰生物体(GMOs)。

根据卫生部颁布<<名录>>,禁止体外操作埃博拉病毒
反向遗传修饰,从而生产生重组病毒。
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风险控制
- 生物安保要求
 生物安全保障计划
 实验室设备安全保障
 物理安全保障
 信息安全保障
 人员管理安全保障
 生物安全保障活动管理(训练和演习
The
Result
Patient
Interpretation
病人
结果解释
Test
Selection
检测选择
Sample
埃博拉出血热
Collection
样本采集
应对: 口岸
Pre生物风险评估和控制
Examination
关口、临床医
是生物安全的核心,
Phase
院和埃博拉病
是控制埃博拉传播的重要环节
检验前期
毒检测实验室
Report
Transport
报告发放
PostExamination
Phase
检验后期
Sample
Transport
样本运输
Report
Creation
报告产生
Laboratory
Analysis
实验室分析
Examination Phase
检验期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