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 - 赣南医学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ppt - 赣南医学院

第四章 重症监护
1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的概念
ICU
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
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
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2/133
ICU的历史及发展


1863年南丁格尔就曾提到,在医院里,把术后病
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
人恢复。 称为“术后恢复室(recovery room)”。
现代病理生理学已经从整体上认识危重病人,这
些病人虽然原发病可以各不相同,但发展到一定
阶段均有可能循同一途径,导致重要内脏器官的
损害并危及生命,称为危重病发展的共同通路
(common Pathway) 。在这个阶段,不同疾病的治
疗任务和原则是相同的。有必要对于危重病人单
独治疗和管理。
3/133
ICU的历史及发展
50年代后期首先在内科系统建立了ICU ,
继而外科也在 “术后恢复室”基础上建立
起了专科或综合的外科ICU。
 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 2008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重症
医学建立学科代码
 2009年2月卫生部批准在《医疗机构诊疗科
目名录》中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
并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
4/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一、ICU的设置
(一)ICU的模式
1. 专科ICU:如心脏病ICU(CCU)、新生
儿ICU(NICU)、神经外科ICU(NSICU)
等。
2. 部分综合ICU:如外科ICU(SICU)、内
科ICU、儿科ICU(PICU等。
3. 综合ICU:重症医学科。收治各科室的危
重病人。
5/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二)ICU的规模
1. 床位设置
(1)ICU床位数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l%~2%。
(2)每一个ICU内,床位数以8~12张为宜。
(3)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小于20 ㎡,以25㎡为宜,
室温20~22℃ 、湿度50~60%为宜。
6/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2. 监护站设置
(1)监护站应设在所有病床的中央;
(2)监护站内设有中心监护仪等设备及存放
病历等记录表格,是各种监测记录场所。
3. 人员编制
(1)ICU医生:床位比例为(1.5-2):1
(2)ICU护士:床位比例为(3-4):1
7/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4. ICU的设备
 监测设备: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
功能监装置、血气分析仪、血流动力学监
测装置、床边X光机、超声等设备。
 治疗设备:输液泵、注射泵、呼吸机、除
颤器、起搏器、麻醉机、吸痰器、血液净
化装置等。
5 .其他:氧气、负压吸引、压缩空气、应急
照明灯、紫外线消毒灯、备用电源、多功
能电源插孔、非手触式水龙头。
8/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9/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10/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11/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二、ICU管理
(一)ICU的基本功能应有
 1. 心肺复苏的能力;2. 呼吸道管理及氧疗
能力;3. 持续性生命体征监测及有创血流
动力学监测能力;4. 紧急心脏起搏能力;
5. 对检验结果的快速反应能力;6. 对各脏
器较长时间的支持能力;7.有全胃肠外营
养支持能力;8.熟练掌握监测及抢救技术
9.转送过程中生命支持能力。
12/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二、ICU管理
(二)ICU服务对象
 ICU收治:临床各科的危重病人,但并非
所有危重病人,他们只限于确能通过加强
治疗而获得治愈可能的危重病人。
 目前医学尚被认为不可救治的病例,如晚
期肿瘤、脑死亡、临终状态等均不应进入
ICU。
13/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二、ICU管理
(二)ICU服务对象
1 创伤、休克、感染等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病
人
2 心肺脑复苏术后
3 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
4 理化因素导致的危急病症:如溺水、触电、
中毒、
5 严重的心脏病变如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
常
14/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二、ICU管理
(二)ICU服务对象
6 术后重症或高危病人
7 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人
8 严重的代谢障碍如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
9 各种原因致大出血、呼吸衰竭等脏器功能
不全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15/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二、ICU管理
(三)组织领导
院长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
独立与开放结合
护士是ICU的主体
16/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二、ICU管理
(四)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做好抢救工作的基本保障
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维修保
养制度等。
17/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三、ICU感染控制
1.ICU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原因是
(1)病人病情重,免疫力降低,易感性增加。
(2)病种复杂,感染病人相对集中。
(3)ICU常驻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
18/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三、ICU感染控制
2.ICU感染控制措施
(1)应设立单间收治感染及免疫力低下病人,
应有空气净化装置,
(2)限制人员出入。
(3)严格更衣换鞋制度
(4)严格手卫生
(5)保持创面、穿刺和插管部位无菌
19/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三、ICU感染控制
2.ICU感染控制措施
(6)使用一次性医疗护理用品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8)重视室内卫生
(9)限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
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20/13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三、ICU感染控制
2.ICU感染控制措施
(10)微生物培养:分泌物、导管
(11)口腔护理
(12)感染性疾病隔离
(13)及早终止介入治疗和气管切开
21/133
第二节 危重病人监护
一、ICU收容与治疗(住院病人)
(一)收治程序:病房医师——ICU医师
会诊——转入ICU
(二)治疗原则:由ICU医生负责。各专
科医生配合ICU医生治疗各专科原发病。
22/133
第二节 危重病人监护
二、监护内容及监护分级
 一级监测
 二级监测
 三级监测
23/133
第三节 重症监测技术
24
教学目标
掌握
1.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影响CVP的因素。
2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
3 .血液气体分析参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酸碱失衡判断方法
熟悉
1 .动脉压监测
2 .呼吸功能测定
3. 脑功能监测
了解
1 .肺动脉压监测
2 .心排血量监测
3.肾功能监测
25/133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
1.
2.
分类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动脉压监测、
心电图等。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血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监测、漂浮导管等。
26/133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
(一)心率监测
(二)动脉压监测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
(四)肺动脉压监测
(五)心排出量监测
27/133
(一)心率(HR)
1.
2.
监测方法:触脉搏、观察心电图。临床
ICU多使用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
正常值:正常成人60~100次/分,婴幼儿
130~150次/分,儿童110~120次/分,老
年人可慢至55~75次/分。
28/133
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
29/133
(一)心率(HR)
3. 临床意义
(1)判断心输出量(CO)
CO= HR × SV(每搏输出量)
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
但心率过快(﹥160次/分)或过慢(﹤50
次/分),都会使CO减少。
进行性心率减慢是心脏停搏的前奏。
30/133
(一)心率(HR)
3. 临床意义
(2)求算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HR/SBp(收缩压)
休克指数=0.5为正常,=1时提示失血量达
20~30%(800-1200ml),﹥1时提示失
血量达30~50%(1200-2000ml)。
休克时心率和脉压的变化比血压更敏感。
31/133
(一)心率(HR)
3. 临床意义
(3)估计心肌耗氧(MVO2)
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Rpp)反映MVO2
Rpp=SBp×HR
Rpp﹤12000为正常,Rpp﹥12000提示
心肌耗氧增加。
32/133
(二)动脉压(ABp)
概念:
①血压: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作用于血
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指动脉压。
②收缩压(SBp):心室收缩时动脉最高的压力
③舒张压(DBp):心室舒张时动脉最低的压力
④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⑤平均动脉压(MAP):心动周期的平均血压。
MAP=DBp+1/3脉压=2/3DBp+1/3SBp
1.
33/133
(二)动脉压(ABp)
2 .影响动脉压的因素
心排血量
循环血容量
周围血管阻力
血管壁弹性:弹性差,血压高
血液粘滞度:粘滞度高,血压高
组织灌注取决于血压和外周血管阻力
34/133
(二)动脉压(ABp)
3.正常值:正常成人
SBp 12~18.7kPa(90~140mmHg),
DBp 8~12kPa(60~90mmHg)。
MAP 8~13.3kPa(60~100mmHg)
4.监测方法
(1)无创性血压监测法
①袖套测压
②自动无创动脉压监测(NIBP)
(2)动脉穿刺插管直接测压法
35/133
袖套测压
36/133
自动无创伤动脉压监测( NIBP )
37/133
有创动脉压监测(IABP)
38/133
(二)动脉压(ABp)
5.血压监测的意义
(1) SBp:克服各脏器的临界关闭压,保证
脏器供血。肾脏临界关闭压70mmHg。
(2) DBp: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CPP)
CPP=DBp-LVEDP(左室舒张终末压)
(3) MAP:反映脏器组织的灌注量。
MAP=CO×SVR(体循环血管阻力)
39/133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CVP)
1.概念:CVP是胸腔内上、下腔静脉或右心
房的压力。
2.影响因素
①右心室充盈压;②静脉内血容量;③静
脉舒收缩压和张力;④静脉毛细血管压。
3.正常值:5~12cmH2O
4.适应证:①各类大中型手术②各种休克及
血容量不足③右心功能不全④大量输血输
液或心脏病人输液时
40/133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CVP)
5.监测方法
CVP导管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插管至
上腔静脉;或经股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
将测压管的零点调至腋中线第四肋间右心
房水平。测压时,测压管与静脉导管相通;
不测压时,输液瓶与静脉导管相通,继续
补液。测压时确保静脉导管和测压管道通
畅无阻无空气无扭曲无凝血块 。
41/133
CVP导管
主管开口
主管开口
侧管开口
侧管开口
42/133
CVP测量原理:连通器原理
43/133
测压管的零点调至右心房水平
44/133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CVP)
6.临床意义
CVP是反映右心功能和血容量的间接指标。
持续监测动态变化比单次监测更有意义
45/133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CVP)
7 .影响CVP的因素
 病理因素:升高见于:右心衰、右心排出
受阻(如肺动脉高压)、胸腔压力升高、
血容量过多、周围血管阻力升高
 神经因素:交感神经兴奋,CVP↑
 药物因素:补液、缩血管药物,CVP↑
 麻醉插管和机械通气: CVP↑
 缺氧、肺水肿、应用PEEP,CVP↑
46/133
CVP与补液的关系
CVP
低
低
高
高
正常
BP
低
正常
低
正常
低
表示
血容量严重不足
血容量不足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相对过多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补液试验)
47/133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CVP)
8.并发症
(1)感染
(2)出血和血肿
(3)气胸、血胸、气栓、血栓、神经损伤
48/133
(四)肺动脉压监测:漂浮导管应用
1.
原理
直接测定左心室压力,技术上存在难度,不宜普
遍使用。在心室舒张终末,肺动脉瓣到主动脉瓣
之间形成了密闭的液流内腔,正常时该密闭腔内
的压力近似。漂浮导管可通过测定肺毛细血管楔
压( PCWP ),间接了解肺动脉舒张压
(PADP ) 、左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压
(LVEDP)
PCW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肺动脉楔
压) ≌ PADP(肺动脉舒张压) ≌ LVEDP(左
心室舒张末压)
49/133
漂浮导管置入位置
50/133
密闭的液流内腔
51/133
心脏剖面图
PAWP
肺动脉瓣
LVEDP
主动脉瓣
52/133
(四)漂浮导管应用
2.监测方法
 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经颈内或锁骨
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经上腔静脉、右心
房,进入右心室,将导管气囊充气,经肺
动脉,嵌入于左心房同一水平的肺动脉第
一级分支 。
 置管长度为35cm左右。漂浮导管的插入
可于病人床旁在无X线透视下进行,或依
据插入导管不同部位产生的压力曲线来判
断导管所在部位。
53/133
插管方法
54/133
压力曲线
右房压
右室压
肺动脉压
PCWP
55/133
(四)漂浮导管应用
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由不透X线的聚氯
乙烯制成,全长100cm,管腔分四部分:
①管腔通导管顶端,测量肺动脉压力及肺
毛细血管楔压。②管腔开口距管端30cm,
多在右心房内,测量右心房压力。③管腔
与气囊相通,可充气1.5ml,借此气囊使
导管前端随血流进入肺动脉。④管腔是实
心部分,与距导管顶端4cm的侧孔内的微
小热敏电阻相连,用来测定肺动脉血温。
56/133
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
3
1 测量PAP及PAWP开口
2
2 测量CVP开口
3 气囊
1
4 热敏电阻
4
1
3
4
2
57/133
气囊
气囊
58/133
(四)漂浮导管应用
3 .适应证
 判断左心功能和血容量。指导补液
 判断正性肌力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作用
 预警心源性肺水肿:
59/133
(四)漂浮导管应用
4. 正常值
 平均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收缩压正常
值为18~25mmHg,舒张压正常值为6~
10mmHg,平均压为12~16mmHg
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6-12mmHg
5. 常见并发症:心律失常;气囊破裂;血栓
形成和栓塞;肺栓塞;导管扭曲、打结或
损伤心内结构和导管折断;肺出血或肺动
脉破裂;感染。
60/133
(四)漂浮导管应用
6. 临床意义
 评估左心及右心功能:PAWP可反映左心
室前负荷和右心室后负荷
 区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水肿
 指导补液及使用强心及血管活性药,判断
疗效
 选择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治疗模式
 通过压力波形,帮助确定漂浮导管的位置。
61/133
(五)心输出量(CO)测定
概念 :
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
简称心输出量(CO)。CO=SV×HR
2. 影响因素
心率、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循
环血量等
3. 监测方法
(1)无创方法:超声多普勒、心肌阻抗血流
图。
1.
62/133
(五)心输出量(CO)测定
3. 监测方法
(2)有创方法:
 温度热稀释法,即Swan-Ganz气囊漂浮导
管法
 经肺热稀释法,即PICCO法
63/133
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法测CO
2 测量CVP开口
4 热敏电阻
2
4
2
4
64/133
经肺热稀释法,即PICCO法
65/133
(五)心输出量(CO)测定
4.正常值:
心输出量(CO)4~8 L/min;
心脏指数(CI=CO/BSA)2.8 ~4.2 L/
(min.m2)
每搏量(SV)60~90 ml
体循环血管阻力(LVSWI)900 ~
1500 dyn.s/cm2
66/133
(五)心输出量(CO)测定
5.临床意义:
(1)了解心泵功能。
(2)判断心功能与前负荷、后负荷的关系。
(3)指导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67/133
心功能与前负荷的关系
前负荷(循环血容量)
指心肌收缩之前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即
在舒张末期,心室所承受的容量负荷或压
力。
 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左心室的前负荷增加,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

68/133
心功能与后负荷的关系
后负荷(动脉压力)
指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主
动脉压和肺动脉压就是左、右心室的后负
荷。
 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
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
搏输出量减少。

69/133
二、心电监测
(一)概念
心电图:
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先发生电激动。
心肌的电激动传布全身,在身体不同部位
的表面发生电位差。通过心电图机把不断
变化的电位连续描记成的曲线,即心电图。
70/133
(二)监测方法
1.心电监测仪
(1)生命体征监测仪
(2)动态心电监测仪
2.心电导联的选择
(1)综合Ⅰ导联
(2)综合Ⅱ导联
(3)标准肢体导联
71/133
生命体征监测仪
72/133
动态心电监测仪
73/133
CM导联
LL
R
LA:左上肢(黄色),左
锁骨中点下缘
RA:右上肢(红色),
右锁骨中点下缘
RA
LA
RL LL
A
L
LL:左下肢(绿色),
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
处
RL:右下肢(黑色),
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
处
74/133
(三)临床意义
1.
2.
3.
4.
及时发现和识别心律失常。
及时发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
监测电解质的改变。
观察起搏器的功能。
75/133
三、呼吸监测
(一) 呼吸运动观察
(二) 呼吸功能测定
(三)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
76/133
三、呼吸监测
(一)呼吸运动的观察
1.呼吸频率(RR)
正常值
平静时,成人10~18次/分,儿童20~30次
/分,儿童的呼吸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77/133
2.常见的异常呼吸
(1)哮喘性呼吸:见于哮喘
(2)紧促式呼吸:各种原因导致胸痛
(3)深浅不规则呼吸:昏迷
(4)叹息式样呼吸:休克、过度疲劳
(5)蝉鸣性呼吸:上呼吸道梗阻
(6)鼾音呼吸:昏迷、大气道有痰液
(7)点头样呼吸:垂危病人
(8)潮式呼吸:颅内压增高、脑炎
78/133
(二)呼吸功能监测
1.肺容量监测
(1)潮气量(VT)
(2)肺活量(VC)
(3)肺泡通气量(VA)
(4)功能残气量(FRC)
79/133
(1)潮气量(VT)
定义: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为潮气量。
 正常值: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400-600ml,
一般以500ml 计算。
 VT增大:中枢神经性疾病、代谢性酸中毒
 VT减少:肺纤维化、肺梗塞、肺瘀血。

80/133
(2)肺活量(VC)
定义: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称作VC ,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
呼气量之和。
 正常值: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为3500ml,
女性为2500ml(30~70ml/㎏)。
 VC降低:胸廓活动度降低、膈肌活动受限、
肺扩张受限等疾病。

81/133
(3)肺泡通气量(VA)
定义: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
气体交换的那部分通气量即肺泡通气量。
VA=(VT-VD)×RR
 临床意义:呼吸越浅促,肺泡通气量越少。
举例:VT500ml,RR12次/分,VD150ml,则
VE6000ml,VA4200ml;
VT300ml,RR20次/分, VD150ml,则
VE6000ml,VA3000ml

82/133
(4)功能残气量(FRC)
定义:
功能残气量:平静呼吸后肺内残留的气量
残气量:功能残气量-补呼气量
 正常值:
残气量/肺活量=20~30%
 临床意义: FRC↓,气道狭窄,通气/血流
比例失调,低氧血症,肺不张。

83/133
2.肺通气功能监测
(1)每分钟通气量 (V)
(2)生理无效腔 (VD)
(3)时间肺活量(TVC)
84/133
(1)每分钟通气量 (V)
定义
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
量,亦称肺通气量。
V=RR×VT
 正常值
静息状态下,正常成人6~8L/min。

85/133
(2)时间肺活量(TVC)
定义:深吸气后用最快速度呼出的气量,
也称用力呼气量。
 方法:分别测量第1、2、3s用力呼气量,
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1、2、3s率
 正常值
分别为88%、96%和99%
 意义
反映肺活量的大小及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

86/133
时间肺活量
正常
气道狭窄时
87/133
(3)生理无效腔 (VD)
定义: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正常时生
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解剖无效腔。
 解剖无效腔:每次吸入气体,一部分将留
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
吸道内,这部分气体均不参与气体交换。
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因血流
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空
间。

88/133
(三)脉搏氧饱和度(SpO2)监测
1.定义
血氧饱和度:是血液中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HbO2) 占血红蛋白(Hb)总量 的百分比。
利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测病人的血氧饱和
度,从而间接判断病人的氧供情况。
被称为第五生命体征
2.正常值
96~100%
89/133
脉搏血氧饱和度仪
90/133
3.临床意义
通过S曲线求算氧分压(PaO2 )
 氧离曲线的上段(PO2:60-100mmHg)
曲线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SpO2影响
不大。
 氧离曲线的下段(PO2:0-60mmHg)曲线陡
直,表明 SpO2能敏感地反映PO2的变化。

91/133
SpO2与 PaO2 对应关系
项目
数值
SpO2(%)
80
90
91
96
100
100
PaO2
(mmHg)
44
57
61
81
159
160
92/133
通过S曲线求算氧分压
90
90
93/133
氧离曲线影响因素
P5026.6mmHg
26.6
26.6
94/133
SpO2影响因素
CO中毒和染蓝色指甲油:↑
 低温低血压应用血管收缩剂:↓
 肺泡弥散障碍、心输出量、通气血流比例
失调
 病人躁动、传感器松动、外部光线干扰、
手术电灼

95/133
(四)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
监测
通过测定呼气末CO2含量,估计Pa
CO2高低
96/133
四、体温监测
(一)体温正常值及测量方法
1.口测法
放置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37.2℃
2.腋测法
放置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3.肛测法
放置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5℃
97/133
(二)发热程度
以腋温划分:
 低热:37.4~38℃
 中度发热:38~39℃
 高热:39~40℃
 超高热:40℃以上。
98/133
体温监测意义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
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
性的脑损伤
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小时常导致休克以
严重并发症
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99/133
平均皮肤温度与中心温度监测



中心温度:直肠温度。
平均皮肤温度:大腿内侧皮肤温度。
监测中心温度与平均皮肤温度的意义:
了解外周循环的灌注情况:正常<2℃
温差增大:提示灌注差。
温差减少:提示外周循环改善。
100/133
五、脑功能监测
(一)颅内压监测
1.测压方法
2.正常值及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3.影响因素
4.临床意义
(二)脑电图监测
(三)脑血流图监测
101/133
(一)颅内压监测
1.测压方法
(1)脑室内测压法
(2)硬脊膜外测压法
(3)腰穿(蛛网膜下腔)测压法
(4)纤维光导硬脑膜外测压法
102/133
(一)颅内压监测
2.正常值及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1)正常值
10~15㎜Hg(1.3~2.0KPa,13~20cmH2O)
(2)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轻度增高:15~20㎜Hg(2.0~2.7KPa)
中度增高:20~40㎜Hg(2.7~5.3KPa)
重度增高:>40㎜Hg(>5.3KPa)
103/133
(一)颅内压监测
3.影响因素
(1)PaCO2
PaCO2↑—颅内压↑; PaCO2↓—颅内压↓
(2)PaO2
PaO2↑—颅内压↓ ; PaO2↓—颅内压↑
(3)其它
体温↑—颅内压↑;体温↓—颅内压↓
血压↑—颅内压↑
咳嗽、喷涕、颈静脉受压时—颅内压↑
104/133
(一)颅内压监测
4.临床意义
(1)监测及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病人。
(2)监测颅脑术后的病人。
(3)调整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病人。
105/133
(二)脑电图监测
记录脑电活动,了解大脑功能变化
意义:诊断癫痫、脑死亡等
106/133
(三)脑血流图监测及其他
诊断脑血管病变如脑梗塞、脑出血、脑血管
畸形
其他脑功能监测手段:CT、MRI
107/133
六、肾功能监测
(一)尿量
(二)肾浓缩-稀释功能
(三)血尿素氮(BUN)
(四)血肌酐(Cr )
(五)尿/血渗透压比
(六)内生肌酐清除率
(七)酚红排泄率
108/133
(一)尿量
1.正常尿量:正常成人1000~2000ml/24h
2.尿量异常
多尿:>2500ml/24h
肾血流灌注不足: <30ml/h
少尿:<400ml/24h
无尿: <100ml/24h
109/133
(二)血尿素氮(BUN)
1.正常值:2.9~6.4mmol/L
2.临床意义:用于监测肾小球滤过率。
3.血尿素氮增高见于
(1)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
(2)肾前或肾后因素:血容量减少、心衰、
尿路梗阻。
(3)蛋白质分解过度。
110/133
(三)血肌酐(Cr )
正常值:83~177umol/L
 临床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率。
 血肌酐增高见于:
肾功能不全。

111/133
七、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
(一) 血液气体监测 参数的正常值及
临床意义
(二) 酸碱失衡的判断方法
112/133
七、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
1.血气分析监测包括
(1)PH(血液酸碱度)
(2)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3)PaO2(动脉血氧分压)
(4)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113/133
(1)PH(血液酸碱度)
正常值:动脉血PH为7.35~7.45(7.40)
静脉血PH较动脉血PH低0.03
 临床意义
PH<7.35 失代偿性酸中毒
PH>7.45 失代偿性碱中毒
PH=7.35~7.45时有三种情况:
①无酸碱失衡;②代偿性酸碱失衡;
③互相抵消的混合性酸碱失衡。

114/133
(2)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正常值:35~45㎜Hg,平均40㎜Hg
 临床意义
①判断肺泡通气量。
②判断呼吸性酸碱失衡。
③判断代酸有无代偿。
④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

Ⅰ型呼衰PaO2 < 60㎜Hg、 PaCO2 <35或正常
Ⅱ型呼衰PaO2 < 60㎜Hg 、PaCO2 > 50㎜Hg
⑤ 诊断肺性脑病、判断脑血流量
115/133
(3)PaO2(动脉血氧分压)
正常值:中青年90~100㎜Hg
老人≧70 ㎜Hg
 临床意义
①判断缺氧。60~90㎜Hg轻度缺氧;40
~60㎜Hg中度缺氧;﹤40㎜Hg重度缺氧。
②诊断呼吸衰竭。
③间接判断代酸: PaO2﹤35㎜Hg
,可诊断乳酸性代谢性酸中毒

116/133
(4)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定义:动脉血中单位Hb携O2的百分比。
 正常值:96%~100%
 临床意义:与Hb无关,与PaO2及Hb与氧
的亲和力有关, PaO2 与SaO2关系呈“S”
曲线。

117/133
2.酸碱监测
(1)AB(实际HCO3ˉ)
(2)SB(标准HCO3ˉ)
(3)BE(碱剩余)
(4)BB(缓冲碱)
(5)AG(阴离子间隙)
118/133
(1)AB(实际HCO3ˉ)
AB:实际测得的动脉血中HCO3ˉ含量。
 正常值: 22-27mmol/L ,平均24mmol/L
 临床意义
AB受代谢和呼吸的双重影响。
AB↑:代碱或呼酸代偿。
AB↓:代酸或呼碱代偿。
AB-:正常,或呼酸并代酸;或呼碱并代碱

119/133
(2)SB(标准HCO3ˉ)
SB:标准状态下(体温37℃,PaCO2为
40mmHg,SaO2100%)所测得的动脉血
HCO3ˉ含量。
 正常值:22-27mmol/L
 临床意义
SB不受呼吸因素影响,是能准确反映代谢
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AB-SB:反应呼吸因素的影响。

120/133
AB与SB的差值
正常:
SB=AB; HCO3ˉ正常
 呼吸性酸中毒:AB>SB;
呼吸性碱中毒:AB<SB;
代谢性酸中毒:AB=SB;HCO3ˉ↓
代谢性碱中毒:AB=SB;HCO3ˉ↑

121/133
(3)BE(碱剩余)
BE:标准状态下将每升动脉血滴定至
pH7.4所需的酸或碱量。需加酸者为正值,
需加碱者为负值。
 正常值:±3mmol/L,平均0mmol/L
 临床意义
BE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的指标。
BE↑:代谢性碱中毒
BE↓:代谢性酸中毒

122/133
(4)BB(缓冲碱)
BB:血液中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总和;
包括HCO3ˉHPO4ˉHb和血浆蛋白。
 正常值:45~55mmol/L
 临床意义
BB不受呼吸因素的影响(标准状态下测定)
BB↑:代谢性碱中毒
BB↓:代谢性酸中毒

123/133
(5)AG(阴离子间隙)
AG:血清中未定阴离子(UA)与未定阳
离子(UC)之差。
AG=UA-UC=Na+-Clˉ-HCO3ˉ
 正常值:12±2mmol/L
 临床意义
① AG↑:代谢性酸中毒(AG>20mmol/L)
②诊断复合性酸碱失衡。

124/133
(5)AG(阴离子间隙)
cl-
Na+
HCO3-
UC
UA
125/133
酸碱失衡判断方法
1 根据PH值,确定有无酸血症或碱血症
PH↑
PH↑
HCO3-↑原发
PaCO2↑继发
HCO3- ↓继发
PaCO2 ↓原发
PH↓
1/ 2
PH↓
HCO3-↑继发
PaCO2↑原发
HCO3-↓继发
PaCO2 ↓原发
126/133
酸碱失衡判断方法
2 根据HCO3-与PaCO2变化关系,确定有无
复合酸碱失衡。
⑴HCO3-与PaCO2反向变化,是复合性酸碱失
衡
HCO3-↑代谢性碱中毒合并
PaCO2↓
呼吸性碱中毒
HCO3-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
PaCO2 ↑ 呼吸性酸中毒
127/133
酸碱失衡判断方法
⑵ HCO3-与PaCO2同向变化,则有二种情况
① 单纯性酸碱失衡: HCO3-与PaCO2,一个
是原发变化,另一个是继发变化。
② 复合性酸碱失衡:已超过代偿限度。
代偿限度:
HCO3-≥40mmol/L或≤15mmol/L
PaCO2 ≥55 ㎜Hg或≤15 ㎜Hg
128/133
酸碱失衡判断方法
3 根据阴阳例子平衡原则
 Na+↓,则HCO3- ↓,低钠性酸中毒
 Cl-↑,则HCO3- ↓,高氯性酸中毒
 AG ↑,即AG= Na+ - Cl- - HCO3- >
16mmol/L,则HCO3- ↓,高AG代酸。
 AG ↑,且Cl-↑,高氯合并高AG代酸。
129/133
例一
pH=7.22
PaCO2=54mmHg
BE=-5.0mmol/L
HCO3- =20mmol/L
1 根据pH— 酸血症
2 有呼吸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
3 BE和PaCO2的变化方向
相反—复合性
诊断:呼吸性酸中毒
伴代谢性酸中毒
130/133
例二
pH=7.31
PaCO2=70mmHg
BE=+8mmol/L
HCO3- =32mmol/L
1 根据pH— 酸血症
2 有呼吸性酸中毒
或代谢性碱中毒?
3 pH倾向于呼酸
4 BE和PCO2的变化方向一
致,且HCO3-升高未
超过代偿范围
40mmol/L—单纯性
诊断:呼吸性酸中毒
131/133
例三
pH=7.31
PaCO2=30mmHg
BE=-10mmol/L
HCO3- =18mmol/L
1 根据pH— 酸血症
2 有呼吸性碱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
3 pH倾向于代酸
4 BE和PaCO2的变化方向一
致,且未超过代偿范围
15mmol/L—单纯性
诊断:代谢性酸中毒
132/133
总结
PH↓,PaCO2 ↓,[HCO3-]/BE↓ →代酸
PH↓,PaCO2 ↑,[HCO3-]/BE↑ →呼酸
PH↓,PaCO2 ↑,[HCO3-]/BE↓ →呼酸合并代酸
PH↓,PaCO2 ↓,[HCO3-]/BE↑ →不可能
PH↑,PaCO2 ↓,[HCO3-]/BE↓ →呼碱
PH↑,PaCO2 ↑,[HCO3-]/BE↑ →代碱
PH↑,PaCO2 ↑,[HCO3-]/BE↓ →不可能
PH↑,PaCO2 ↓,[HCO3-]/BE↑ →呼碱合并代碱
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