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细胞收缩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肌细胞收缩

肌肉的分类:
形态学:横纹肌
平滑肌
神经支配:躯体神经支配的随意肌
自主神经支配的非随意肌
肌肉的功能特性:
骨骼肌— 躯体运动、呼吸运动
心肌— 心脏射血活动
平滑肌— 内脏器官活动
人体的各种运动
都是由骨骼肌的
收缩和舒张来完
成的
骨骼肌的收缩和
舒张需要神经系
统的支配
• 神经冲动如何传递给骨骼肌引起其兴奋
• 骨骼肌兴奋后如何引起其收缩的
•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一、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神经-肌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和与它接触的骨骼肌细胞
膜组成。
-----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细胞之间进行信息
传递的特殊结构。
线粒体
接头前膜
突触小泡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
接头皱褶
1、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AP传到轴突末稍,接头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前膜内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终板膜上受体结合
终板膜化学门控Na+通道开放,Na+内流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
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
爆发肌细胞膜AP
AP
N-M接头处的
兴奋传递过程
膜Ca2+通道开放,
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量子式释放
——每个囊泡中ACh的储
存量相对恒定(约1万
个),释放时通过出胞
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
囊释放。
250个ACh囊泡/ AP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
终板电位
(endplate potential )
——终板膜在运动神经
末梢释放的ACh作用下
产生的去极化电位改变。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
性↑,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
2、兴奋传递的本质
神经
AP
(电)
兴
——化学传递
奋
ACh
(化学)
骨骼肌
AP
(电)
3、胆碱酯酶的作用
胆碱酯酶存在于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上
作用
胆碱酯酶
ACh
2ms
意义
防止终板膜持续去极化,
维持接头处的正常功能。
乙 酸 + 胆 碱
4、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
1
单向性传递
接头前膜→接头后膜
2
1:1 传递
一次神经AP→一次肌细胞AP
3
时间延搁
0.5 ~ 1.0 ms(化学传递)
4
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
① ACh受体阻断剂(与ACh竞争N受体)筒箭毒、α-银环蛇毒
②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③N受体减少或功能障碍 重症肌无力
④Ca2+通道破坏 肌无力综合症
⑤毒素抑制接头前膜Ach释放 肉毒杆菌中毒
• 神经冲动通过神经-肌接头把兴奋传递给
骨骼肌并引起其兴奋
• 骨骼肌兴奋后如何引起其收缩的
骨骼肌的细微结构复习
主要特点: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发达的肌管系统,
且在排列上是高度规则有序的。
1.肌原纤维和肌节
肌节——指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
细胞收缩、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一个肌节 =
1/2明带 + 中间的暗带 + 1/2 明带
每个肌节的长度1.5 — 3.5 µm,在体安静时 2.0 —2.2 µm
肌原纤维:
粗肌丝
肌球蛋白
收缩蛋白
细肌丝
① 肌动蛋白
② 原肌球蛋白
调节蛋白
③ 肌钙蛋白
横桥:
①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和细肌丝上的肌
动蛋白分子呈可逆
性的结合;
②具有ATP酶的作用,
可以分解ATP而获得
能量,供横桥摆
动。
2.肌管系统
横管系统:T管
将肌细胞膜上电的变
化沿横管传入细胞内。
纵管系统:L管
通过对钙的储备、释
放和再积聚,触发和
终止肌小节的收缩。
三联管
把肌细胞膜上电的变
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
程衔接或耦联起来的
关键部位。
二、骨骼肌的兴奋 - 收缩耦联
1.概念: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
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2.结构基础:肌管系统,
关键部位为三联管。
主要步骤
肌膜上的AP经横管传向肌细胞深处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肌质网对Ca2+的释放和再聚集
结构基础: 肌管系统(特别是三联管)
关键物质: Ca2+ (耦联因子)
3、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肌丝滑行学说
横纹肌的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组与其走向平行的
蛋白丝构成,肌肉的缩短和伸长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
节内的相互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
证据 肌肉收缩时 :只有明带的缩短,H带变窄;
而暗带长度不变。
说明 粗、细肌丝长度未缩短,
只是二者滑行,重叠程度加大。
肌丝滑行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凝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细肌丝结合,分
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骨骼肌舒张机制
兴奋-收缩耦联后
肌膜电位复极化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网膜[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细肌丝与横桥分离
骨骼肌舒张
四、骨骼肌收缩效能及其影响因素
肌肉收缩效能表现为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
(或)缩短程度,以及产生张力或缩短的
速度。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
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
等张收缩
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注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与肌肉收缩时所遇的负荷
大小有关
①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出现等张收缩;
②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出现等长收缩;
③正常人体骨骼肌收缩大多是混合式,且总是等
长收缩在前,肌张力增加到超后负荷时,才出现等张
收缩。
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1、前负荷 ——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初长度 ——肌肉收缩前在前负荷作用下所处的长度。
2、后负荷 ——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3、肌肉收缩能力—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
效能的内在特性。
(是神经递质、体液物质、药物等的作用机制)
4、收缩的总和—骨骼肌可通过其快速调节收缩强度,
而心肌不会发生收缩总和。
(一)前负荷(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①在一定范围内初长度
与肌张力呈正变关系
——升支
②初长度达一定程度时
产生最大张力
——顶点
肌张力与初长度的关系
(长度-张力曲线)
③再增加初长度时肌张
力反而减小
——降支
长度-张力曲线的发生机制
肌小节的长度 决定
前负荷 决定
(粗细肌丝重叠程度)
(初长度)
粗肌丝长1.5μm
(中央0.2μm内无横桥)
细肌丝长1.0μm
在体的骨骼肌都是处在
最适初长度的状态下。
(最适肌节长度=2-2.2μm)
参与收缩的
横桥数目
(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后负荷是肌肉作功的对象,肌肉收缩总是先肌张力
增加,当增加至克服后负荷时(肌张力=后负荷),再
产生肌长度的缩短。(等长收缩在先,等张收缩在后)
(三)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
(是神经递质、体液物质、药物等的作用机制)
肌肉收缩能力主要取决于: ①肌浆中Ca2+的浓度
②横桥ATP酶的活性
使肌肉收缩能力增加的因素: Ca2+、肾上腺素
(收缩的张力、缩短的程度、缩短的速度都增加)
使肌肉收缩能力降低的因素 :缺氧、酸中毒
(四)收缩的总和
两种形式
运动单位数量的总和——大小原则
频率效应的总和
单收缩
强直收缩
1、单收缩
当肌肉受到一次刺
激,可发生一次AP,
引起一次收缩和舒
张的过程。
2、强直收缩
——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时出现单收缩的复合,
肌肉表现为持续的收缩状态。
因刺激频率不同有两种复合收缩:
(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
特点:①刺激频率较低;
②舒张不完全,呈锯齿状;
③幅度大于单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特点:①刺激频率较快;
②只有缩短期,不出现舒张期;
③幅度高于单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④肌张力明显增大(比单收缩大3-4倍);
⑤是在体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注
意
正常体内运动神经上的传出冲动都是连续的;所以
骨骼肌收缩都是强直收缩,即使在静息状态下、骨
骼肌也发生轻度强直收缩状态,成为肌紧张;
不同肌肉的单收缩时程长短不一,故引起完全强
直收缩所需的频率也不同;
收缩波可以融合,但AP仍然是分离的。
思 考 题:
以坐骨神经-腓肠肌为例,从刺激神经开
始到骨骼肌出现收缩,其间包括哪些过程?
1、对刺激的要求
2、AP的引起和传导
3、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4、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5、肌丝滑行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