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滴定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配位滴定法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Complexometry
EDTA
8.1 概述
8.2 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8.3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8.4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8.5 金属离子指示剂
8.6 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8.7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8.8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配位滴定法
 以生成配位化合物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 滴定条件:
配位反应按一定反应式定量进行
反应进行完全
反应速度必须足够快
可用适当的方法确定终点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 述
二、配位滴定中常用配位剂:
无机配位剂: NH3, Cl-, CN-, F-, OH-
Cu2+-NH3 配合物
H 3N
lgK1~K4: 4.1、3.5、2.9、2.1
lgK总= 12.6
NH3
C u 2+
H 3N
NH3
缺点:1、配合物稳定性不高,配位反应进行不够完全;
2、逐级平衡常数相差不大,配合物组成不固定,无法确定
计量关系和滴定终点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 述
二、配位滴定中常用配位剂
有机配位剂: 常用氨羧配位剂
以氨基二乙酸
 N (C H 2 C O O H ) 2
为基体
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
优点:1、多齿配体,形成鳌合物,配合物的配位比固定
2、鳌合物稳定高,配位反应完全程度高
3、可以得到明显的滴定终点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二节 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一、EDTA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E D T A £¨ ÒÒ¶þ °· ËÄÒÒËá £©½á¹¹
H
H
-
O O C H 2C
H
N
+
CH 2
CH 2
H
N
+
H OOC H 2 C
四元酸
CH 2 C OO
-
CH 2 C OOH
H 6Y
H 4Y
+ 2 H
+
2+
六元酸
两个氨氮
四个羧氧
双极离子
续前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二节 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
1.0
H6Y2+ H2
0.8
0.6
Y2-
HY3-
Y4-
x
H5Y+
H
0.4
3
0.2
YH4Y
-
0.0
0
2
4
6
8
10
pH
EDTA 各种型体分布图
12
14
水溶液中七种存在型体
H6Y2+
H+ + H5Y+
H5Y+
H+ + H 4 Y
H4Y
H+ + H3YH3YH+ + H2Y2H2Y2H+ + HY3HY3H+ + Y4 各型体浓度取决于溶液pH值
pH < 1 强酸性溶液 → H6Y2+
pH 2.67~6.16 → 主要H2Y2pH > 10.26碱性溶液 → Y4最佳配位型体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二节 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二、金属-EDTA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EDTA的配位特性: EDTA 有 6 个配位基
HOOCH 2 C
- OOCH 2 C
2个氨氮配位原子
..
N
H
N
+
+
N
C H2 C H2
H
C H 2C O O
C H 2C O O H
4个羧氧配位原子
O
..
C
O
-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二节 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二、金属-EDTA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1. 具有广泛的配位性,EDTA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离子形
成配合物
2. 生成的配合物非常稳定,lgK > 15
3. 配位比简单, 一般为1:1
4. 配合反应速度快,配合物水溶性好
5. EDTA与无色的金属离子形成无色的配合物,与有色的
金属离子形成颜色更深的配合物。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一、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
(一)稳定常数
M+Y
稳定常数
MY
K MY
 MY 

 M  Y 
 讨论:
KMY↑大,配合物稳定性↑高,配合反应↑完全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一、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
(一)稳定常数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一、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
(二)累积平衡常数
M+L
ML
ML + L
MLn-1 + L
二级累积稳定常数
总累积稳定常数
K2 
二级稳定常数
ML2
M Ln
一级累积稳定常数
K1 
一级稳定常数
n 级稳定常数
Kn 
 ML
 M  L 
 ML 
2
 M L  L 
 ML 
 M L  L 
n
n 1
1  K 1 
2  K 1 K 2 
 ML
 M  L 
 ML 
2
 M  L 
n  K 1 K 2  K n 
2
 ML
n
注:各级累计常数将
各级 [MLi]和 [M
 ]及 [L]联系起来
 M  L 
n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1  K 1 
[M L]
[ M ][ L ]
 2  K1K 2 
 [ M L ]   1 [ M ][ L ]
[ M L2 ]
[ M ][ L ]
 n  K1K 2    K n 
2
 [ M L 2 ]   2 [ M ][ L ]
[ M Ln ]
[ M ][ L ]
n
2
 [ M L n ]   n [ M ][ L ]
n
[ M Li ]   i [ M ][ L ]
i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二、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M
Ö÷·´ Ó¦ £º
¸± ·´ Ó¦ £º
L
+
OH
-
H
+
ML
MO H
M L2
M (O H ) 2 ©2H 2 Y
M Ln
M (O H )n
¸¨ ÖúÅä
λ ЧӦ
ôÇ»ù Åä
λ ЧӦ
M
K ( M Y ) =
MY
Y
HY
+
N
H
NY
MH Y
OH
M(OH )Y
H 6Y
Ëá ЧӦ
¸É ÈÅÀë
×ÓЧӦ
Y
[ ( M Y ) ]
[ M  ] [ Y ]
-
»ì ºÏ Åäλ ЧӦ

( MY)
条件(稳定)常数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二、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一)酸度的影响
EDTA的酸效应:由于H+存在使EDTA与金属离子配位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MY
M + Y
H
主反应
+
H
HY
+
H
+
H 2Y
H
+
酸效应引起的副反应
H 6Y
酸效应系数αY(H) ——用来衡量酸效应大小的值。
定义:表示在一定pH下EDTA的各种存在形式的总浓度[Y’]与能参加配位
反应的Y的平衡浓度[Y]之比。
'
 Y (H ) 
[Y ]
[Y ]

1
Y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二、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一)酸度的影响
'
 Y (H ) 
  Y (H ) 
1
Y
  Y (H )
[Y ]
6
Y
2
  H Y     Y 
Y 

4
5
4
[Y ]
K a1 K a 2  K a 6
, Y 
H

H

H   H  K    K K
  H  K    K K K
 6
 5
a1
 6
a1
 5
a1
a1
a2
a2 K a3K a4 K a5 K a6
a3K a4 K a5 K a6
K a1 K a 2 K a 3 K a 4 K a 5 K a 6
H    
1

K a6
H 
 6
K a 6 K a 5 K a 4 K a 3 K a 2 K a1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表 不同pH值时的lgαY(H)
讨论:由上式和表中数据可见
1. 酸效应系数αY(H)随溶液酸度
增加而增大,随溶液pH增大而
减小;
2. αY(H)的数值越大,表示酸效
应引起的副反应越严重;
3. 当α Y(H)=1时,表示总浓度
[Y’]=[Y],即未参加配位反应的
EDTA全部以Y形式存在,表示Y
无副反应。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练习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例:计算pH5时,EDTA的酸效应系数及对数值,若
此时EDTA各种型体总浓度为0.02mol/L,求[Y4 -]
解: Y ( H )
 1
10
10
5
 10 . 34
10

10
 [Y ] 
10

10
 10
 10 . 34  6 . 24
 Y (H )


10
 25
 10 . 34  6 . 24  2 . 75  2 . 07  1 . 6
[Y ' ]
10
0 . 02
10
6 . 60
 15
 10 . 34  6 . 24  2 . 75
10

10
 7  10
10

10
 10 . 34  6 . 24  2 . 75  2 . 07
 30
 10 . 34  6 . 24  2 . 75  2 . 07  1 . 6  0 . 9
9
mol / L
 20
 10
6 .6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二、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二)其他配位剂的影响
滴定体系中由于其它配位剂如L 的存在使M参加主反应能
力降低的现象称为配位效应。配位效应系数用 M(L) 表示,
其物理意义是未参加主反应的金属离子的总浓度[M]与游离
金属离子浓度的比值。
 M (L) 
M 
[M]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 M (L) 
ML n 
M ' M   ML     ML n 
ML 

1
 
M 
M 
M 
M 
 1   1 L    2 L      n L 
2
L  OH

n
  M ( L )   M ( OH
[ L ]  ,  M ( L )  ,副反应程度
 M ( L )  1, 则金属离子没有发生配
)
高
位效应
金属离子的总副反应系数
α M  α M(
L1 )
 α M(
L2 )
   α M(
Ln )
 (n  1)
练习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例:在pH=11.0的Zn2+-氨溶液中,[NH3]= 0.10mol/L,
求αM
解:  Zn ( NH
3
)
 1  10
 10
7 . 31
2 . 37
 10
 10
 1 . 00
 3 . 00
 10
 10
9 . 46
4 . 81
 10
 10
 2 . 00
 4 . 00
 3 . 1  10
pH  11  lg  Zn ( 0 H )  5 . 4 , Zn ( OH )  2 . 5  10
 Zn   Zn ( NH
3
)
  Zn ( OH )  1  5 . 6  10
5
5
5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二、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三)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配位反应
M+Y
M
副反应系数
稳定常数
K MY 
由  Y( H ) 
K
'
MY
MY
Y
[ MY ]
条件稳定常数
[ M ][ Y ]
[Y ' ]
[Y ]
和  M( L) 
MY 


 M M    Y Y 
[M ' ]
K MY
[M ]
1
 MY
K
'
MY

[ MY ' ]
[ M ' ][ Y ' ]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K MY 
'
MY 
 K MY
 M M    Y Y 
1
 MY
 lg K MY  lg K MY  lg  M  lg  Y  lg  MY
'
 lg K MY  lg  M  lg  Y
 M  ,Y  ,K
'
MY
 ,配合物稳定性
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例:计算pH=2和pH=5时,ZnY的条件稳定常数
解:查表可知:
pH  2时,lg  Y ( H )  13 . 51 ; pH  5时,lg  Y ( H )  6 . 45
查表  lg K ZnY  16 . 50
lg K ZnY  lg K ZnY  lg  Y ( H )
'
pH  2时,lg K ZnY  16 . 50  13 . 51  2 . 99
'
pH  5时,lg K ZnY  16 . 50  6 . 45  10 . 05
'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三节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例6-5 以0.02mol·L-1的EDTA滴定0.02mol·L-1的Zn2+,用NH3-NH4Cl缓冲
溶液控制溶液pH为10.0,终点时未与Zn2+配位的游离氨浓度为
0.1mol·L-1 ,计算lgK′ZnY
解:依题意知,Y只有酸效应,金属离子有羟基配位效应和与NH3的配位
效应。
Zn(NH3)  1  10 2.37  0.1  10 4.81  0.1 2  10 7.31  0.1 3  10 9.46  0.1 4
 10
5.49
查表得 pH  10.0 时, lg α Zn  OH   2.4,
α Zn  α Zn  OH   α Zn  NH 3   1  10
lgK'
ZnY
 lgK
ZnY
2 .4
 10
lg α Y  H   0.45
5 . 49
 1  10
5 . 49
 lg α Zn  lg α Y  16.50  5.49  0.45  10.56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一、滴定曲线
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金属离子M,随着标准溶液的加入,
溶液中M浓度不断减小,金属离子负对数pM逐渐增大。当
滴定到计量点附近时,溶液pM值产生突跃(金属离子有副
反应时, pM’产生突跃),通过计算滴定过程中各点的pM
值,可以绘出一条曲线。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例:0.01000mol/L EDTA溶液滴定2O.00mL 0.01000mol/L Ca2+
溶液的滴定曲线
在溶液pH >12时进行滴定时,酸效应系数αY(H)=0;KMY’=KMY
⑴ 滴定前,溶液中Ca离子浓度:
[Ca2+]=0.01 mol/L;pCa=-lg[Ca2+]=-lg0.01=2.00
⑵滴定开始到计量点前,pCa决定于剩余Ca2+浓度
已加入19.98mL EDTA溶液,还剩余0.02mL钙(溶液滴定百分率
99.9%)
[Ca2+]=0.010000.02/(20.00+19.98)=510-6mol/L;pCa=5.3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3)化学计量点:此时 Ca2+几乎全部与EDTA配位, CaY浓度近似
等于计量点时Ca2+的分析浓度。
[CaY]=0.01/2=0.005 mol/L ;[Ca2+]=[Y] ;KMY=1010.69
由条件稳定常数表达式,得:
0.005/X2 = 1010.69 ;[Ca2+]=3.2×10-7 mol/L ;pCa=6.49
4)化学计量点后:EDTA溶液过量0.02mL(滴定百分率为100.1%)
[Y]=0.010000.02/(20.00+20.02)=510-6 mol/L
由条件稳定常数表达式,得:pCa=7.69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金属离子浓度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一)金属离子浓度对突跃的影响
若条件稳定常数一定,金属离子M浓度越低,滴定曲线的
起点就越高,滴定突跃就越小。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二)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对滴定突跃的影响
若金属离子浓度一定,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越大,滴定突跃越大。
一般情况下,影响配合物条件稳定常数的主要因素是溶液酸度。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二)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对滴定突跃的影响

影响
'
K MY
的几点因素
K MY  K MY  ,  pM ' 
'
pH  小,  Y ( H )  大  K MY  小,  pM ' 
'
C L  大,  M ( L )  大  K MY  小,  pM '  小
'
'
注:借助调节pH,控制[L],可以增大K MY
,从而增大滴定突跃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三)EDTA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
考虑到浓度和条件常数对滴定突跃的共同影响,用指示
剂确定终点时,
若ΔpM=±0.2, 要求 Et≤0.1%,
则需 lg(csp·K’ MY)≥6.0
若 cM (sp) =0.010mol·L-1时,
则要求 lgK ≥8.0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例:用0.02000mol/L EDTA标准溶液滴定0.020mol/L的Ca2+,
必须在溶液pH=10.0(氨性缓冲溶液)而不能在pH=5.0
(六亚甲基四胺-HCl缓冲)的溶液中进行;但滴定Zn2+
则可以,为何?
解 :查 表 :lg K C aY  10.7, lg K Z nY  16.50, c sp  10
 2.00
pH  5.0 : lg  Y ( H )  6.45, lg  Z n ( O H )  0
pH  10.0 : lg  Y ( H )  0.45, lg  C a ( O H )  0
pH  5.0 :
lg K C aY  10.7  6.45  4.25
  16.50  6.45  10.05
lg K ZnY
pH  10.0 :
lg K C aY  10.7  0.45  10.25
m ol / L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三、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与条件的选择
(一)缓冲溶液的作用:
产生的影响:
M  H 2Y  MY  2 H

① 降低MY的条件常数、降低反应的完全程度
② 影响指示剂的变色点和自身的颜色终点,进而增大终点误差,甚至不
能准确滴定
常用的缓冲体系:
① pH<2时,强酸溶液缓冲体系,pH=1.0滴定Bi3+
② pH:4~6时,HAc-NaAc和(CH2)6N4-HCl→pb2+
③ pH:8~10时,NH3-NH4Cl →Zn2+,Ni2+等
④ pH>12时,强碱溶液缓冲体系,pH12~13滴定Ca2+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三、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与条件的选择
(二)配位滴定的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
1. 最高酸度(pH低限)
lg c M , sp K M Y  6
由 lg K MY  lg K MY  lg  Y ( H )
'
lg c M , sp  lg K M Y  lg  Y ( H )  6
lg a Y ( H )  lg K MY  lg c  6
若csp=0.01mol·L-1,则 lgαY(H) ≤lgK(MY) – 8 查表得最高酸度
注:超过最高酸度,
 Y ( H )  , K MY  , TE % 
'
续前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三、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与条件的选择
(二)配位滴定的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
2. 最低酸度(pH高限)
以不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为限,对 M(OH)n
OH  

n
K SP ( MOH
最低酸度
注:低于最低酸度,
[M ]
)
cM(初始)
pH  14  pOH
 M ( OH )  , K MY  , TE % 
'
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之间的酸度范围称为络合滴定的适宜酸
度范围。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 金属离子指示剂:配位滴定中,能与金属离子生成
有色配合物从而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变化
的显色剂(多为有机染料、弱酸)。
 特点:(与酸碱指示剂比较)
金属离子指示剂——通过[M]的变化确定终点
酸碱指示剂——通过[H+] 的变化确定终点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一、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必备条件
终点前
M + In
Min
显配合物颜色
滴定过程
M+Y
MY
终点
MIn + Y
MY + In
(置换)
显游离指示剂颜色
 变色实质:EDTA置换少量与指示剂配位的金属离子释放指
示剂,从而引起溶液颜色的改变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
在滴定的酸度范围内,MIn与In的颜色有显著区别
In与M的显色反应必须灵敏、迅速且具有良好的
变色可逆性
MIn的稳定性足够的大,但 K M In  K M Y (适当小于)
金属指示剂应比较稳定,便于储存和使用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二、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
要求指示剂在pM突跃区间内发生颜色变化,且指示剂变
色的pMep应尽量与化学计量点pMsp一致,以减小终点误
差。
MIn  M  In
当[MIn]=[In]时,
lg K MIn  pM  lg
'
lg K MIn  pM
'
pM  lg K MIn  lg  In ( H )
[ MIn ]
'
[ In ]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三、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及变质现象
要求指示剂在pM突跃区间内发生颜色变化,且指示剂变
色的pMep应尽量与化学计量点pMsp一致,以减小终点误
差。
MIn  M  In
当[MIn]=[In]时,
lg K MIn  pM  lg
'
lg K MIn  pM
'
pM  lg K MIn  lg  In ( H )
[ MIn ]
'
[ In ]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三、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及变质现象
(一)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KMIn>KMY,计量点时配合物颜色不变。
干扰离子封闭,可采用掩蔽剂消除
例如,以EBT作指示剂,EDTA滴定Ca2+和Mg2+时,Al3+和Fe3+存在
会发生指示剂封闭现象,用三乙醇胺掩蔽干扰离子。
被滴定离子自身对某些指示剂具有封闭作用(Al3+对XO
具有封闭作用),可采用返滴定法予以消除
Al
3
Y (过 量 )
p H = 3 .5, 
A lY  Y
XO
pH=5.6
Zn
2
( Pb
2
)标 液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三、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及变质现象
(二)指示剂的僵化现象:化学计量点时指示剂变色缓慢
MIn的溶解度很小→与EDTA置换速度缓慢→终点拖后。
消除方法:可加入适当的有机溶剂或加热,以加大MIn的溶
解度或加快置换反应速度。
(三)指示剂的氧化变质现象
金属指示剂大多数是具有许多双键的有色化合物,易被日
光,空气和氧化剂所分解。有些指示剂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日
久会因氧化或聚合变质。
如铬黑T或钙指示剂,1:100(NaCl)固体试剂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四、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一)铬黑T(EBT)
EBT的钠盐(NaH2In)为黑褐色粉末,带有金属光泽,
使用时最适宜的pH范围是9—10.5。
H3In
pKa1 H2In- pKa2
紫红 3.9 紫 红 6.3
HIn2蓝
HIn2-蓝色----MIn-红色
pKa3
In3-
11.6
橙 pH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四、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一)铬黑T(EBT)
可用EDTA直接滴定Mg2+ 、Zn2+ 、Cd2+ 、Pb2+ 、Mn2+ 等
离子,一般滴定Ca2+ 和Mg2+ 的总量时常用铬黑T作指示剂。
铬黑T的水溶液易发生分子聚合而变质,尤其在pH<6.3时最
严重,加入三乙醇胺可防止聚合。
铬黑T常与NaCl或KNO3等中性盐制成固体混合物(1:100)使用。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四、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二)钙指示剂(NN)
纯品为黑紫色粉末,很稳定,其水溶液或乙醇溶液均不稳定,
故一般取固体试剂,用NaCl(1:100或1:200)粉末稀释后使用。
钙指示剂与Ca2+ 形成酒红色络合物,而自身颜色为纯蓝色。
使用时最适宜的pH范围是8—13。
Fe3+、A13+、Ti(IV)、Cu2+、Ni2+和Co2+等离子能封闭此指
示剂。应将这些离子分离或掩蔽(三乙醇胺和KCN)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五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四、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三)1-(2-吡啶偶氮)-2-萘酚(PAN)
纯PAN是橙红色晶体,难溶于水,可溶于碱或甲醇、乙醇等
溶剂中。在pH=2-12之间呈黄色,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呈红色
。由于PAN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水溶性差,多数出现沉淀,因
此常加入乙醇或加热后再进行滴定
(四) 二甲酚橙(XO)
二甲酚橙为多元酸(六级解离)。常用的是二甲酚橙的四
钠盐,为紫色结晶,易溶于水。
pH>6.3时呈红色,pH<6.0时呈黄色。它与金属离子络合
呈紫红色。因此,它只能在pH<6.0的酸性溶液中使用。通常配
成0.5%水溶液。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一、消除干扰的条件
(一)单独存在一种金属离子时
金属离子能直接滴定的条件:lg( C M K ' MY )  6
(二)两种离子M和N共存时
'
(1) lg( C M K MY )  6 (M离子能准确滴定,TE%=0.1%)
(2) lg( C M K ' MY )  lg( C N K ' NY )  6
(N离子可通过控制酸度消除干扰,TE%=0.1%)
(3) lg( C N K
'
NIn
)   1 (N与In不产生干扰色)
例题见书P149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二、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措施
(一)控制酸度
K MY  K NY
(二)掩蔽干扰离子 前提: K NY  K MY 甚至 K NY  K MY
1. 配位掩蔽法
在选择滴定M时,N就有干扰。加入配位掩蔽剂后,使N与
L形成稳定的配合物,降低溶液中N的游离浓度。
先加配位掩蔽剂,再用EDTA滴定M。
Al3+
Zn2+
过量的F-
pH=5~6
AlF63Zn2+
EDTA
测定
Zn2+
含量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先加配位掩蔽剂L,使N生成NL后, EDTA 准确滴定M,
再用X破坏NL,从NL 中将N释放出来,以EDTA再准确滴
定N。X为解蔽剂。
甲醛
解蔽
2+
2+
掩蔽Zn ,Cu
2+
Zn
Pb2+
KCN
2+
Zn
氨性溶液
Cu2+
EBT
EDTA
测定Pb2+
EDTA
测定Zn2+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以EDTA直接滴定或返滴定测出M,N的总量,再加配位掩
蔽剂L,L与NY中的N配位, 释放Y,再以金属离子标准溶液
滴定Y,测定N的含量。
Al3+
Ti(IV)
Al3+
Ti(IV)
EDTA
EDTA
Al3+
Ti(IV)
总量
AlY
TiY
AlY
TiY
苦杏仁酸
释放TiY中
的EDTA
测定
Ti(IV)
含量
Al3+
含量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二、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措施
(二)掩蔽干扰离子 前提: K NY  K MY 甚至 K NY  K MY
2. 沉淀掩蔽法
利用沉淀反应降低干扰离子的浓度,不经分离沉淀直接进
行滴定,这种消除干扰的方法称为沉淀掩蔽法,掩蔽剂为沉淀剂
。
例如,在强碱溶液中用EDTA滴定Ca2+时,强碱与Mg2+形成
Mg(OH)2沉淀而不干扰Ca2+的滴定,此时OH-就是Mg2+的沉淀掩
蔽剂。
沉淀掩蔽法的缺点:
有些沉淀反应进行不完全,易形成过饱和溶液;沉淀
过程中的共沉淀现象影响滴定准确度;某些沉淀有色或沉淀
体积较大,或沉淀对指示剂有吸附作用会影响对终点的观察
。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二、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措施
(二)掩蔽干扰离子 前提: K NY  K MY 甚至 K NY  K MY
3. 氧化还原掩蔽法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改变干扰离子的价态以消除干扰的方
法称为氧化还原掩蔽法,掩蔽剂为氧化剂或还原剂。
抗坏血酸
Na2S2O3
过硫酸铵
Fe3+ → Fe2+
Cu2+ → Cu(S2O3)23Cr3+ → Cr2O72-
(三)分离干扰离子
(四)选择其他配位剂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七节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常用Na2H2Y·2H2O (乙二酸四乙酸二钠盐),常用浓
度为0.1~0.05mol/L。
1. 配制:间接配制法
2. 标定:
基准物质: 金属锌、氧化锌
指示剂:EBT pH 7.0~10.0 氨性缓冲溶液 酒红—纯蓝
XO
pH<6.0
醋酸缓冲溶液
紫红—亮黄色
3. 贮存:应贮存于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中。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八节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一、直接滴定法
直接滴定法是配位滴定的基本方法,它具有简便、快捷
、引入误差小等优点。
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① 满足 lg c M , sp K M Y  6
的要求,配位反应速度快
② 有变色敏锐的指示剂指示终点,且不受金属离子的封闭
③ 被测金属离子不发生水解和沉淀作用(必要时先加入
辅助配位剂予以防止)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八节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 直接滴定法示例——EDTA的标定
精称 ZnO 基准物 m 克  加稀 HCL 约 3 ml 溶样  加水 25 ml 稀释
边滴边摇
 甲基红 1d  滴加 NH 3  H 2 O     至微黄( pH  5 . 1)
 加 NH
3
 NH 4 CL 缓冲溶液 ( pH  10 )10 ml ,调 pH 至碱性区
 EBT 指示剂  滴加 EDTA 标液 Vml 
 红色恰变蓝色
C EDTA 
m  1000
M
ZnO
V
[ mol / L ]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八节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二、返滴定法
在试液中先加入已知量过量的EDTA标准溶液,用另外一种
金属离子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EDTA,根据两种标准溶液的浓
度和用量,求得被测物质的含量
应用于下列几种情况:
① 采用直接滴定法时,缺乏符合要求的指示剂,或者被测离子
对指示剂有封闭作用
② 被测离子与EDTA的配位速度很慢
③ 被测离子发生水解等副反应,影响测定。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八节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 返滴定法示例——明矾含量的测定
精称明矾样品
S 克  准确加入 EDTA 标液 V 1 ml  加水 25 ml 稀释
 沸水浴 10 分钟  冷至室温  加 HAc  NaAc 缓冲溶液 ( pH  6 )
 XO 指示剂 2 d  滴加 ZnSO 4 标液 V 2 ml 
 黄色恰变橙色
( C EDTA V EDTA  C ZnSO 4 V ZnSO 4 ) M 明矾
明矾 % 
 100 %
S 样  1000
( C 1V1  C 2V 2) 474 . 1

 100 %
S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八节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三、置换滴定法
利用置换反应,置换出等物质的量的另一种金属离子,或置
换出EDTA,然后滴定之。
→ 置换出金属离子
被测离子M与EDTA反应不完全或形成的 配 合 物不稳定,可
让M置换出另一 配 合 物NL中等物质的量的N,用EDTA滴定N,
根据等量关系求得M的含量。 M  N L
ML  N
→ 置换出EDTA
被测离子M与干扰离子全部与EDTA配位,加入高选择性的配
位剂L夺取M,不定量释放出EDTA,用金属离子标准溶液滴定之
MY  L
ML  Y
第八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八节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四、间接滴定法
有些金属离子(Li+,Na+,K+,Rb+,Cs+,W6+,Ta5+)和一些非金属离
子(SO42- , PO43-)由于不与EDTA配位或生成的配合物不稳定

N aZ n ( U O 2 ) 3 ( A c ) 9 9 H 2 O  过 滤 、 洗 涤 、 溶 剂
N a             Z n
3
M gN H P O  6 H O  , 过 滤 、 洗 涤 、 溶 剂
P O 4   4 4 2      
 Mg
2
2
间接滴定法手续繁杂,引入误差的机会较多,一般不常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