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络合滴定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3章 络合滴定法

第3章 络合滴定法
用于络合滴定的络合反应具备条件
(1)络合物(complex)的稳定常数足够大;
(2)络合比(coordination)固定;
(3)反应速度快;
(4)有适当的方法指示终点。
3.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3.1.1 简单络合物
中心离子与单基配位体形成的络合物。如:AlF63,
Cu(NH3)52+等。简单络合物一般不稳定,并且存在分级络合
现象。
由于逐级稳定常数间差别较小,溶液中有多形态共存,
一般不用于滴定。大多数仅用作掩蔽剂、显色剂和指示剂。
个别除外:CN-为络合剂的氰量法和以Hg2+为中心的汞
量法。
汞量法
用于滴定Cl-, SCN-等,以Hg(NO3)2或Hg(ClO4)2为滴定
剂,二苯胺基脲为指示剂。
反应:
Hg2++2Cl-==HgCl2
Hg2++2SCN- == Hg (SCN)2
终点:生成的HgCl2和Hg (SCN)2是解离度很小的络合
物。过量汞盐与指示剂形成兰紫色的螯合物以指示终点
的到达
如果用KSCN标准溶液滴定Hg2+ ,可用Fe3+作指示剂,
过量的SCN-与Fe3+生成橙红色的SCN-与FeSCN2+为终点
氰量法
用于滴定Ag+,Ni2+等,以KCN为滴定剂,
反应:
Ag+十2CN- == Ag(CN)2Ni2+十4CN- == Ni(CN)42终点:稍过量的Ag+就与Ag[(CN)2]-反应生成白色的
Ag[Ag(CN)2]沉淀,使溶液变浑浊,而指示终点。
3.1.2 螯合物
中心离子与多基配位体形成。每个配位体与中心离子
将有两个以上的结合点。这样就形成了环状结构,配位体好
似蟹钳一样抓住中心离子,称为螯合物。稳定性高。
稳定性与成环数目有关,一般五、六元环螯合物较稳
定。
分析化学中常见螯合剂类型
螯合剂
类 型
含
OO
O
NN
含
N NO
含
S
SS
SO
SN
酸
类
碱
型
硬碱
中间碱
硬兼
中间碱
软碱
举
例
甘油、甘露醇等多元醇、多元酸、
多元酚、羟基苯酸、α-羟基酸等
乙二胺,邻二氮菲等
EDTA等氨羧络合剂,氨基苯酸,邻
羟基偶氮染料等
DDTC(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等
巯基乙酸SH-CH2COOH等
软与硬碱
软兼
氨基乙硫醇NH2CH2CH2SH等
中间碱
3.1.3 乙二胺四乙酸
乙二胺四乙酸是含有羧基和氨基的螯合剂,能与许多金属离
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在化学分析中,它除了用于络合滴定以外,
在各种分离、测定方法中,还广泛地用作掩蔽剂。
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或EDTA酸,常用H4Y表示。白色
晶体,无毒,不吸潮。在水中难溶。在22℃时,每100毫升水中
能溶解0.02克,难溶于醚和一般有机溶剂,易溶于氨水和NaOH
溶液中,生成相应的盐溶液。
HOOCH2C
-OOCH2C
H
N CH2 CH2
+
+
N
H
CH2COO
-
CH2COOH
由于EDTA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小,通常将其制成二钠盐,一
般也称EDTA或EDTA二钠盐,常以Na2H2Y·2H2O形式表示。
EDTA二钠盐的溶解度较大,在22℃时,每100毫升水
中可镕解11.1克,此溶液的浓度约为0.3mol·L-1。由于
EDTA二钠盐水溶液中主要是H2Y2-,所以溶液的pH值接近
于4.42。
在任何水溶液中,EDTA总是以H6Y2+、H5Y+、H4Y、
H3Y-、H2Y2-、HY3-和Y4-等7种型体存在。它们的分布系数
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
3.1.4 EDTA的螯合物
周期表中绝大多数金属离子能与EDTA形成多个五元环结
构的螯合物
多数螯合物稳定,络合比1:1
大多是亲水性的,使滴定可在水溶液进行
无色离子——形成无色螯合物
有色离子——形成颜色更深的有色螯合物。
表 3-1 有色 EDTA 螯合物
螯合物
颜色
CoY
紫红
CrY深紫
Cr(OH)Y2蓝(pH>10)
CuY2蓝
螯合物
Fe(OH)Y2FeYMnY2NiY2-
颜色
褐(pH=6)
黄
紫红
蓝绿
3.2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3.2.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stability constant)
形成常数(formation constant)
→稳定常数
2
4
CaY2
Ca
Y
K稳 
[CaY 2 ]
[Ca 2 ][Y 4 ]
 4.901010
→逐级稳定常数:stepwise stability constant MLn
累计稳定常数:cumulative stability constant
第一级累积稳定常数
第二级累积稳定常数
......
第 n 级累积稳定常数
n
 n   ( K 稳i )
i 1
 1  K 稳1
 2  K 稳1  K 稳 2
 n  K 稳1  K 稳 2 ...K 稳n
n
lg  n   (lg  i )
i 1
最后一级累积稳定常数又称为总稳定常数。
3.2.2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设溶液中M离子的总浓度为cM,配位体L的总浓度为cl,
δ仅仅是[L]的函数,与cM无关。
例1:在铜氨溶液中,当氨的平衡浓度为0.001mol/L时,计
算 Cu ,  Cu ( NH )
… 
2
2
2
3
Cu ( NH 3 )5
解:查表知铜氨络离子的lgβ1~lgβ2分别是4.31, 7.98,
11.02, 13.32, 12.86(附表8)
 2 5  Cu ( NH
1

3 )2
2

95.5
 39 .3%
2424.8.31
3
1[ L]i  1  10
i 1
11.02
 10
 5   Cu ( NH
3 )5
2

10  107.98 1032
0.0072
 0.003 %
242 .8
1033  1013.32 1034  1012.86 1035
 1  20.4  95.5  105 20.9  0.0072
 242.8
 0   Cu
2
1   Cu ( NH
1

 0.41%
242 .8
3)
2

20.4
 8.40%
242 .8
 3   Cu ( NH
 4   Cu ( NH
3 )4
2
3 )3
2


105
 43.2%
242 .8
20.9
 8.6%
242 .8

铜氨络合物分布曲线图
不能用NH3来滴定Cu2+
当lg[Cl-]约为-5 ~ -3时,可用Hg2+来确定Cl-,计量点时生
成HgCl2。
3.2.3 平均配位数
金属离子配位体的平均数。设金属离子的总浓度为cM,
配位体的总浓度为cL,配位体的平衡浓度为[L],则
n
n
cM
 [ L]
cM
 i [ L ]
i

i 1
n
1
  [ L]
i
i 1
由此可见,平均配位数仅是[L]的函数
3.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副反应(side reaction)
把主要考察的一种反应看作主反应,其它与之有关的反
应看作副反应。副反应影响主反应中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平
衡浓度。
M
+
Y
MY
Ö÷·´ Ó¦
OH-
L
H+
M(OH)
ML
HY
M(OH)2
ML2
H2Y
£®
£®
£®
£®
£®
£®
£®
£®
£®
M(OH)n
MLn
H6Y
水解
络合 酸效应
H+
N
NY
MHY
OHMOHY
¸±·´ Ó¦
共存离子
混合络合
反应物M及Y的各种副反应不利于主反应的进行,生
成物MY的各种副反应有利于主反应的进行。M,Y及MY的
各种副反应进行的程度,由副反应系数显示出来。
3.3.1 副反应系数(side reaction coefficient)
即未参加主反应的组分M或Y的总浓度与平衡浓度[M]
或[L]的比值
1. 络合剂Y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1)EDTA的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αY(H)
未与M络合的EDTA的总浓度[Y’]和Y的平衡浓度[Y]的比值
 Y(H)
[Y ' ]

[Y]
越大,副反应越严重。如果Y无副反应,即未络合的
EDTA全部以Y形式存在,则=1
酸效应系数
 Y(H)
[Y ' ]

[Y]
累积质子化常数
[Y]  1[Y][H ]   2 [Y][H ]2  ...  6 [Y][H ]6

[Y]
 Y(H)  1 
n

 i H [H  ]i
i 1
H
n

H H
H
K1 K 2  K n
附表2
例题4 : 计算pH  2.00时, EDT A的酸效应系数及其对数值
解:
Y(H)  1  1H[H ]  2H[H ]2  3H[H ]3  ...  6H[H ]6
 1  K a1 10 2  K a1 K a 2 (10 2 ) 2  K a1 K a 2 K a 3 (10 2 )3
 K a1 K a 2 K a 3 K a 4 (10 2 ) 4  K a1 K a 2 K a 3 K a 4 K a 5 (10 2 )5
 K a1 K a 2 K a 3 K a 4 K a 5 K a 6 (10 2 )6
 10
13.51
lg Y(H)  13.51
附录表10、表11
酸效应曲线( acidic effective curve)
酸效应曲线( acidic effective curve)
(2)共存离子效应
共存金属离子N与Y反应,能降低Y的平衡浓度。共存
离子引起的副反应称为共存离子效应。副反应系数用表示
αY(N)
 Y(N)
[Y ' ] [NY] [Y]


 1  K NY [N]
[Y]
[Y]
[Y’]是NY的平衡浓度与游离Y的平衡浓度之和;
KNY为NY的稳定常数,
[N]游离N的平衡浓度。
当有多种共存离子存在时,往往只取其中一种或少数
几种影响较大的共存离子副反应系数之和,而其它次要项
可忽略不计。
(3)Y的总副反应系数αY
当体系中既有共存离子N,又有酸效应时,Y的总副反应
系数为
 

1
Y
Y(H)
Y(N)
例题5 : 在pH  6.0的溶液中, 含有浓度均为0.010mol L1的EDT A,
Zn2 及Ca 2 , 计算 Y ( Ca )和 Y
解:
分析:
查附录表 9知KCaY  1010.69 , 查附录表10知 Y(H)  104.65
 Y ( Ca )  1  K
CaY [Ca ]

 Y(Ca )  1  KCaY[Ca]  1 附表
10910.69  0.010  108.69
 Y   Y(H)   Y(Ca ) 1
 Y  8.Y69( H )   Y ( Ca )  1
4.65
 10  10 1
附录10
 8.69
共存离子(Ca2+)为主
例题6 : 在pH  1.5的溶液中, 含有浓度均为0.010mol  L1的EDTA,
Fe3 及Ca 2 , 计算 Y(Ca )和 Y
解:
查附录表  9知K CaY  1010.69 ,
查附录表  10知, pH  1.5时  Y( H)  1015.55
 Y(Ca )  1  KCaY[Ca]  1  1010.69  0.010  108.69
 Y   Y(H)   Y(Ca ) 1
 1015.55  108.69  1
 1015.55
Y的酸效应为主
2. M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1)络合效应与络合效应系数
由于其他络合剂存在而使金属离子参加主反应能力
降低的现象,称为络合效应
络合剂L引起副反应时的副反应系数为络合效应系数
αM(L)。表示没有参加主反应的金属离子总浓度是游离金
属离子浓度[M]的多少倍:
 M(L)
[M ' ] [M]  [ML] [ML 2 ]  ...  [ML n ]


[M]
[M]
αM(L)大,表示副反应越严重。如果M没有副反应,
则αM(L)=1。
 M(L)  1  1[L] 2[L]2  ...  n [L]n
例题7 : 在0.10mol  L1的AlF6 3 溶液中, 游离F 的浓度为0.010mol  L1
求溶液中游离的Al3 浓度. 并指出溶液中络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
解:
2
n
3


1


[
L
]


[
L
]

...


[
L
]
已知AlFM
的
) lg1  16.13, lg22  11.15, lg 3n  15.00,
6 (L
lg 4 17
.75, lg 5  19.36,lg
的数值通过附录8
查找
6  19.84
故:
 Al ( F )  1  106.13  0.010 1011.15  (0.010) 2  1015.00  (0.010) 3 
1017.75  (0.010) 4  1019.36  (0.010) 5  1019.84  (0.010) 6
 8.9  109
络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 AlF3 , AlF4  , AlF5 2
此时 :
[Al3 ] 
0.10
8.9 10
9
 1.11011 mol  L1
表明F- 完全与Al3+络合,
可以作为掩蔽剂
(2)M的总副反应系数αM
有多种络合剂共存的情况下,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络
合剂的副反应是主要的,由此来决定副反应系数。
 M   M(L1 )   M(L 2 )  ...   M(L n )  (n 1)
例题8 : 在0.010mol L1锌氨溶液中,当游离氨的浓度为0.10mol L1 ( pH  10.0)时,
计算锌离子的总副反应系数 Zn .
解 :已知pH  10.0时,  Zn(OH)  102.4
表12
Zn ( NH3 ) 4 2  的lg1 ~ lg 4分别为2.37,4.81,7.31,9.46
故:
表8
 Zn( NH 3 )  1  1[NH3 ]   2 [NH3 ]2   3 [NH3 ]3   4 [NH3 ]4
 105.49
 Zn   Zn(NH 3 )   Zn(OH)  1
 105.49  102.4  1
 105.49
pH=10.0, 忽略OH-影响
例题9 : 在0.010mol  L1锌氨溶液中,当游离氨的浓度为0.10mol  L1 (pH  12.0)时,
计算锌离子的总副反应系数 Zn .
解 :已知pH  12.0时,  Zn(OH)  10
8.5
 Zn( NH 3 )  10
5.49
 Zn   Zn ( NH 3 )   Zn (OH )  1
 10
5.49
 10
8.3
1
 10
8.3
pH=12.0, 忽略NH3影响
3. 络合物MY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αMY
在较高的酸度下,生成酸式络合物MHY。
在较低酸度下,生成碱式络合物M(OH)Y。
由于酸式、碱式络合物一般不太稳定,故在多数计算中
忽略不计算
 MY(H)
[MY ' ] [MY] [MHY]


[MY]
[MY]
OH
 MY(OH)  1  K M(OH)Y
[OH ]
3.3.2 条件稳定常数
'
conditional
lg KMY stability
lg KMY constant
 lg M  lgY
没有副反应进行的时候,用KMY来衡量络合反应进行的程度
有副反应发生时的稳定常数
'
K MY
'
K MY


[(MY)' ]  生成MY, MHY和MY( OH) 总浓度
[M ' ][Y ' ]  未参加主反应M和Y的浓度
[(MY)' ]
[M ' ][Y ' ]
'
lg K MY
'
K MY

α MY [MY]
α
 K MY MY
α M [M]α Y [Y]
αMαY
 lg K MY  lg M  lg Y  lg MY
在一定的条件下, K’MY是常数
在多数情况下,MHY和MY(OH )可以忽略
例题10 : 计算pH  5.00的0.10mol L1AlY溶液中,
游离F 浓度为0.010mol L1时AlY的条件稳定常数.
'
lg K MY
 lg K MY  lg M  lg Y
解 : 在pH  5时, lg Y ( H )  6.45
表10
根据例题7的计算结果 :  Al ( F)  8.9 109 , lg Al ( F)  9.95
因此, lgK 'AlY  16.3  6.45  9.95  0.1
表9
说明AlY络合物已被氟化物破坏
3.3.4金属离子缓冲溶液
酸碱缓冲溶液
pH  pK a
金属离子缓冲溶液
 log
cb
ca
pM  lgK MY '  lg
[Y']
[MY]
抵抗少量外加M或L的影响,稳定pM
3.4 金属离子指示剂 matallochromic indicator )
3.4.1 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M + In
颜色甲
MIn
颜色乙
MIn + Y
颜色乙
金属离子指示剂具备的条件:
a. MIn与In的颜色显著不同。
b. 反应灵敏、迅速,有良好的变色可逆性
c. MIn的稳定性适当
d. 稳定,便于储存和使用
MY + In
颜色甲
3.4.2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
要求指示剂在pM突跃区间内发生颜色变化,且指示剂
变色的pMep应尽量与化学计量点pMsp一致,以便减小终
点误差
MIn
M + In
'
lg K MIn
 pM  lg
[MIn]
[In ' ]
当达到指示剂变色点时,[MIn]=[In’]
'
lg K MIn
 pM
选择络合指示剂时,必须考虑体系的酸度,使pMep尽量与
pMsp一致,至少应在化学计量点附近的pM突跃范围内
例: 指示剂铬黑T(EBT)本身是酸碱(H3In)物质
H3In
pKa1 H2In- pKa2 HIn2-
紫红 3.9 紫 红 6.3
蓝
HIn2-蓝色----MIn-红色
EBT使用pH范围:8-10
pKa3 In311.6
橙 pH
3.4.3 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
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blocking of indicator
因溶液中含有某些离子与In形成十分稳定的有色络合
物,造成颜色不变现象。采用掩蔽剂消除。
例:以EBT作指示剂,EDTA滴定Ca2+和Mg2+时,Al3+和
Fe3+存在会发生指示剂封闭现象,用三乙醇胺掩蔽干扰离
子。
指示剂的僵化现象(ossification of indicator )
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难溶于水的有色络合物,置
换反应速度缓慢,终点拖长。采用加有机溶剂或加热来
消除。
例:PAN作指示剂时,加入乙醇或丙酮或加热,可使指
示剂颜色变化明显。
3.5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3.5.1 络合滴定曲线
Kt [M ]2  [ Kt cM ( 1)  1][M]  cM  0
络合滴
定曲线
方程
在化学计量点时,α=1.00,上述方程可以简化为:
[M]sp 
sp
 1  4 K MY cM
2 K MY
sp
一般络合反应要求K MY  10 , 如果c M  102 mol  L1 ,即K MY cM
 105
7
sp
所以4K MY cM
1
[M]sp 
sp
4K MY cM
2K MY

sp
cM
K MY
1
pMsp  (lg K MY  pcsp
M)
2
当已知K MY , c M 和值, 或者已知K MY , c M , VM 和VY 值
时, 便可以求得[M]
以pM对 (或对VY )作图,即得到滴定曲线
若M, Y或MY有副反应时, 滴定曲线方程中得K MY 用K 'MY 取代,
[ M]应为[ M' ];而滴定曲线图上得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为pM'以及 (或VY )
a.
b.
c.
KMY越大, KMY’越大,
pM ’突跃越大,反之就
小。
体系酸度越大,酸效应
系数就越小, KMY ’越小,
pM ’突跃越小。
缓冲剂浓度越大,αM(L)
越大, KMY ’越小, pM ’
突跃越小。
当KMY’一定时:
M的浓度愈低,滴定曲线的起始pM值
就愈高,滴定突跃愈小。
例题11: 在pH  1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 [ NH3 ]为0.20mol  L1 ,以
0.02mol  L1EDTA溶液滴定0.02mol  L1Cu 2 , 计算化学计量
点时的pCu'。如果被滴定的是0.02mol  L1Mg 2 化学计量点时
的pMg' 又是多少?
分析 : pCu ' 
sp
Cu
c

0.02V
2V
1
sp
'
( pCCu
 lg KCuY
)
2
 0.01
表9 表10
'
lg KCuY
 lg KCuY  lgY ( H )  lgCu (L)
M ( L)  1 1[L]  2[L]2  ... n[L]n
表8
Cu( NH )  1  1[ NH3 ]  2[ NH3 ]2  ...  5[ NH3 ]5
3
查表知铜氨络离子的lgβ1~lgβ2分别是4.31, 7.98, 11.02,
13.32, 12.86
c spCu  0.01mol  L1 ,
解 : 化学计量点时 ,
[ NH 3 ]  0.10mol  L1
 Cu ( NH 3 )  1  1[ NH 3 ]   2 [ NH 3 ]2  ...   5 [ NH 3 ]5
 109.36
pH  10,  Cu ( OH )  10  10 , 所以 Cu ( OH )可忽
1.7
9.36
略, 又pH  10, lg Y(H)  0.45
'
lg KCuY
 lg KCuY  lgY ( H )  lgCu( NH3 )  18.80  0.45 9.36  8.99
1
1
sp
'
pCu' (pcCu  lg K CuY )  (2.00  8.99)  5.50
2
2
滴定Mg2时,由于Mg2 不形成氨络合物, 形成氢氧基络合物
的倾向也很小, 所以lg Mg  0
'
lg KMgY
 lg KMgY  lg Y ( H )  8.7  0.45  8.25
1
1
sp
'
pMg '  ( pC Mg  lg K MgY )  ( 2.00  8.25)  5.13
2
2
conclusion: 计算结果表明, 尽管K CuY 和K MgY 相差很大,
但是在氨性溶液中,由于Cu 2的副反应使得K 'CuY 与K 'MgY
相差很小, 化学计量点时的pM' 值也很接近.因此, 如果
溶液中Cu 2 和Mg2 共存, 将同时被EDT A滴定, 得到Cu 2
和Mg2的合量
3.5.2 终点误差
定义式
Et  K a
[Y']ep  [M' ]ep
ep
cM
 100%
林邦(Ringbom)公式
'
ΔpM' pM'ep  pMsp
Et 
10ΔpM' - 10ΔpM'
sp
'
K MY
cM
100%
例 12:在pH=10.00的氨性溶液中,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0.020
mol·L-1 EDTA滴定0.020 mol·L-1 Ca2+溶液,计算终点误差。若滴
定的是0.020 mol·L-1Mg2+溶液,终点误差为多少?
'
ΔpM' pM'ep  pMsp
pM '
分析 :
'
pCasp
pM'ep  pMep  lg M
表14
1
sp
'
 (lg K CaY
 pcCa
)
2
'
lg KCaY
 lg KCaY  lg Y  lg  M
表9
表10
Et 
计算
10ΔpM'  10ΔpM'
sp
K 'MY cMY
100%
解:
经查表10, pH  10.00时, lg Y ( H )  0.45
'
lg K CaY
 lg K CaY  lg Y ( H )  10.69  0.45  10.24
1
1
'
sp
pCa sp  (lg K CaY  pcCa )  (10.24  2)  6.1
2
2
查表14得 : pCaep  3.8
ΔpCa  pCaep  pCasp  3.8  6.1  2.3
Et 
102.3  102.3
2
10  10
10.24
 100%  1.5%
经查表10, pH  10.00时, lgY ( H )  0.45
'
lg K MgY
 lg K MgY  lgY ( H )  8.7  0.45  8.25
pMg sp
1
1
'
sp
 (lg K MgY  pc Mg )  (8.25  2)  5.1
2
2
查表14得 : pMgep  5.4
ΔpMg  pMgep  pMgsp  5.4  5.1  0.3
Et 
100.3  100.3
102  108.25
 100%  0.11%
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铬黑T作指示剂时, 尽管K CaY比K MgY 大,
但是其终点误差却比较大.这是因为铬黑T与Ca 2 显色不很
灵敏的原因
例题13 : 在pH=10.0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以铬黑T作指示剂,
计算
用0.020mol / L的EDTA滴定0.020mol / L的Zn 2 ,
终点时游离氨的浓度为0.20mol / L.计算终点误差。
pZnep'  pZnep  lg Zn
分析 :
pM '
'
pZn ep
1
'
sp
pZnsp  (lg K ZnY  pcZn )
2
lg K
'
ZnY
表9
表14
 lg K ZnY  lg Y  lg  M
表10
Et 
计算
10pM '  10 pM '
sp
'
K MY cM
100%
解:
有表12查得在pH=10.00时,lg  Zn ( OH )  2.4
 Zn ( NH )  1  102.37  0.20  104.61  0.202  107.31  0.203  109.46  0.204
3
 106.68
 Zn   Zn ( NH )   Zn ( OH )  1  102.4  106.68  1  106.68
3
由表14查得,pH=10.00时,pZnep  12.20,但是此时Zn 2 发生副反应
pZnep'  pZnep  lg  Zn  12.20  6.68  5.52
'
lg K ZnY
 lg K ZnY  lg Y ( H )  lg  Zn
 16.5 - 0.45 - 6.68  9.37
1
1
'
pZnsp'  (lg K ZnY
 pcZnsp )  (9.37  2)  5.69
2
2
pZn  pZn ep  pZnsp  5.52  5.69  0.17
'
'
100.17  100.17
Et 
 100%  0.02%
2
9.37
10  10
3.5.3 准确滴定判别式
→当终点误差Et≤±0.1%时,ΔpM’=±0.2
lg(cMspKMY’)≥6
用来判断是否能够准确滴定
3.5.4 分别滴定判别式
金属N不干扰M的条件。
终点误差Et≤±0.3%时, Δ pM’=±0.2
lg(cMspKMY’)
=lg(cMspKMY)-lg(cNspKNY)
=Δlg(K’c)≥5
满足此条件时,只要有合适的指示M离子终点的方法,那么在M
离子适宜的酸度范围内,都可能滴定M,而N离子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