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瀾於既倒─潘樹人 將軍  指導:郭世清教官 組員:余奕尚 陳揚叡 梁宏瑋 胡鈞傑 曾靖倫   生平介紹  事蹟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GP家庭醫師訓練 ─校友會的成立 ─國醫中心的建立  結語  心得    生平介紹 江西省上饒縣人,生於民國十三年二月三日  肄業中學,適逢抗日戰爭,鑒於國難當前,矢志獻 身救國救民,考入國防醫學院前身之軍醫學校,民 國三十六年畢業。  民國六十五年晉升少將,六十九年調任陸軍軍醫署 署長,隔年升國防部軍醫局局長,次年升中將。七 十二年三月以軍醫局局長兼任國防醫學院院長。七 十四年五月至七十五年十月復以國防醫學院院長兼 任軍醫局局長。    潘院長之政績卓著先後奉頒忠勤、雲麾、 乾元等勳章及績學、弼亮、景風、金甌 等獎章多座。  除任軍職外,曾任國家癌症研究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諮議委員 並膺選為首任中國民國內科醫學會理事 長等職。  潘先院長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在國防醫 學院院長任內退役退役後,原擬以其醫 療與管理長才貢獻於民間,並致力於兩 岸學術交流活動。 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  當時軍醫經管制度複雜,陸海空聯勤等 皆有不同的經管流路,一般來說從國防 醫學院畢業後要下部隊服務,一般是兩 年過後就檢討回總醫院,但有時軍醫院 沒有職缺,有時外島一待,可能就是六 、七年。   從潘院長及其之後的局長,建立公平健 全的軍醫經管制度,亦即畢業下部隊服 務兩年過後,不用靠關係或特殊表現就 可以回總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訓練,住院 醫師做到總醫師後,再補服隊勤一年。  若是軍方總醫院沒有職缺時,潘院長就 會想辦法安排讓這批從部隊回來的軍醫 前往榮民總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使 國醫校友在本職學能上,都能得到充分 的專業發揮。    GP家庭醫師訓練  從醫科79 期以後的軍醫,在畢業下部 隊服務前要求先接受兩年的GP 家庭醫 師訓練。其目的在練就醫學技術基本功, 對資淺軍醫下部隊時建立搶救傷患與後 送照護能力具有實質貢獻。  校友均給予極高評價。對國軍官兵特別 是戍守外島官兵健康與安全維護,貢獻 極大。    校友會的成立 潘前院長和羅光瑞院長,前台北榮總院 長、國防醫學院校友會創會會長一起合 辦國防醫學院校友會,此為重要之里程 碑,潘前院長可說是當了先鋒。  但當初校友會的章程規定限定必須是各 校退役後的校友才能加入,而潘前院長 並非退役校友無法參加。雖然如此,潘 前院長以自己能力所及對於成立校友會 付出極多。    國醫中心的建立 國防醫學院原為國醫中心體制,遷台後 限於客觀環境建制縮小,誠為現代醫學 教育功能之憾。  經潘院長持續努力,終獲上級核定成立 「國防醫學中心籌建委員會」,指定內 湖區原工兵學校舊址規劃作為國防醫學 院、直屬教學醫院三軍總醫院、航太醫 學中心及海底醫學中心等四機構合為一 體之新址並於民國七十三年付諸實施。    峰迴路轉     有一年的雙十節前後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 老參謀總長彭孟緝先生和時任參謀總長的 郝柏村先生同車經過介壽路(現為凱達格 蘭大道)、仁愛路附近時,正好看見了正 在翻修改建的臺灣大學醫學院與附設醫院, 彭老總長說:「臺大的改建進度這麼快, 怎麼軍方一點消息都沒有」 時值內湖工兵學校已遷至高雄燕巢營區, 內湖營區閒置,於是在幾番考量之後,郝 總長決定將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院搬遷 到內湖區。   因新院區離松山機場很近,當時最大問 題是因為飛機有飛行高度的限制,松山 機場有民航航高標準與軍航航高標準當 時軍航限高約35 公尺,如此一來因受 到高度的限制,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 院根本無法興建。  於是郝總長幾番思量之後,下了一個重 大決定就是軍方不再使用松山機場為作 戰的用途改用民航的標準評估。  當時民航標準為50公尺,航高限建的問 題迎刃而解,國醫中心順利展開工程。   參考自.
力挽狂瀾於既倒─潘樹人 將軍 指導:郭世清教官 組員:余奕尚 陳揚叡 梁宏瑋 胡鈞傑 曾靖倫 生平介紹  事蹟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GP家庭醫師訓練 ─校友會的成立 ─國醫中心的建立  結語  心得  生平介紹 江西省上饒縣人,生於民國十三年二月三日  肄業中學,適逢抗日戰爭,鑒於國難當前,矢志獻 身救國救民,考入國防醫學院前身之軍醫學校,民 國三十六年畢業。  民國六十五年晉升少將,六十九年調任陸軍軍醫署 署長,隔年升國防部軍醫局局長,次年升中將。七 十二年三月以軍醫局局長兼任國防醫學院院長。七 十四年五月至七十五年十月復以國防醫學院院長兼 任軍醫局局長。  潘院長之政績卓著先後奉頒忠勤、雲麾、 乾元等勳章及績學、弼亮、景風、金甌 等獎章多座。  除任軍職外,曾任國家癌症研究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諮議委員 並膺選為首任中國民國內科醫學會理事 長等職。  潘先院長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在國防醫 學院院長任內退役退役後,原擬以其醫 療與管理長才貢獻於民間,並致力於兩 岸學術交流活動。 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 當時軍醫經管制度複雜,陸海空聯勤等 皆有不同的經管流路,一般來說從國防 醫學院畢業後要下部隊服務,一般是兩 年過後就檢討回總醫院,但有時軍醫院 沒有職缺,有時外島一待,可能就是六 、七年。 從潘院長及其之後的局長,建立公平健 全的軍醫經管制度,亦即畢業下部隊服 務兩年過後,不用靠關係或特殊表現就 可以回總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訓練,住院 醫師做到總醫師後,再補服隊勤一年。  若是軍方總醫院沒有職缺時,潘院長就 會想辦法安排讓這批從部隊回來的軍醫 前往榮民總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使 國醫校友在本職學能上,都能得到充分 的專業發揮。  GP家庭醫師訓練 從醫科79 期以後的軍醫,在畢業下部 隊服務前要求先接受兩年的GP 家庭醫 師訓練。其目的在練就醫學技術基本功, 對資淺軍醫下部隊時建立搶救傷患與後 送照護能力具有實質貢獻。  校友均給予極高評價。對國軍官兵特別 是戍守外島官兵健康與安全維護,貢獻 極大。  校友會的成立 潘前院長和羅光瑞院長,前台北榮總院 長、國防醫學院校友會創會會長一起合 辦國防醫學院校友會,此為重要之里程 碑,潘前院長可說是當了先鋒。  但當初校友會的章程規定限定必須是各 校退役後的校友才能加入,而潘前院長 並非退役校友無法參加。雖然如此,潘 前院長以自己能力所及對於成立校友會 付出極多。  國醫中心的建立 國防醫學院原為國醫中心體制,遷台後 限於客觀環境建制縮小,誠為現代醫學 教育功能之憾。  經潘院長持續努力,終獲上級核定成立 「國防醫學中心籌建委員會」,指定內 湖區原工兵學校舊址規劃作為國防醫學 院、直屬教學醫院三軍總醫院、航太醫 學中心及海底醫學中心等四機構合為一 體之新址並於民國七十三年付諸實施。  峰迴路轉   有一年的雙十節前後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 老參謀總長彭孟緝先生和時任參謀總長的 郝柏村先生同車經過介壽路(現為凱達格 蘭大道)、仁愛路附近時,正好看見了正 在翻修改建的臺灣大學醫學院與附設醫院, 彭老總長說:「臺大的改建進度這麼快, 怎麼軍方一點消息都沒有」 時值內湖工兵學校已遷至高雄燕巢營區, 內湖營區閒置,於是在幾番考量之後,郝 總長決定將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院搬遷 到內湖區。 因新院區離松山機場很近,當時最大問 題是因為飛機有飛行高度的限制,松山 機場有民航航高標準與軍航航高標準當 時軍航限高約35 公尺,如此一來因受 到高度的限制,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 院根本無法興建。  於是郝總長幾番思量之後,下了一個重 大決定就是軍方不再使用松山機場為作 戰的用途改用民航的標準評估。  當時民航標準為50公尺,航高限建的問 題迎刃而解,國醫中心順利展開工程。  參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