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瀾於既倒─潘樹人 將軍 指導:郭世清教官 組員:余奕尚 陳揚叡 梁宏瑋 胡鈞傑 曾靖倫 生平介紹  事蹟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GP家庭醫師訓練 ─校友會的成立 ─國醫中心的建立  結語  心得  生平介紹 江西省上饒縣人,生於民國十三年二月三日  肄業中學,適逢抗日戰爭,鑒於國難當前,矢志獻 身救國救民,考入國防醫學院前身之軍醫學校,民 國三十六年畢業。  民國六十五年晉升少將,六十九年調任陸軍軍醫署 署長,隔年升國防部軍醫局局長,次年升中將。七 十二年三月以軍醫局局長兼任國防醫學院院長。七 十四年五月至七十五年十月復以國防醫學院院長兼 任軍醫局局長。  潘院長之政績卓著先後奉頒忠勤、雲麾、 乾元等勳章及績學、弼亮、景風、金甌 等獎章多座。  除任軍職外,曾任國家癌症研究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諮議委員 並膺選為首任中國民國內科醫學會理事 長等職。  潘先院長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在國防醫 學院院長任內退役退役後,原擬以其醫 療與管理長才貢獻於民間,並致力於兩 岸學術交流活動。 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 當時軍醫經管制度複雜,陸海空聯勤等 皆有不同的經管流路,一般來說從國防 醫學院畢業後要下部隊服務,一般是兩 年過後就檢討回總醫院,但有時軍醫院 沒有職缺,有時外島一待,可能就是六 、七年。 從潘院長及其之後的局長,建立公平健 全的軍醫經管制度,亦即畢業下部隊服 務兩年過後,不用靠關係或特殊表現就 可以回總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訓練,住院 醫師做到總醫師後,再補服隊勤一年。  若是軍方總醫院沒有職缺時,潘院長就 會想辦法安排讓這批從部隊回來的軍醫 前往榮民總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使 國醫校友在本職學能上,都能得到充分 的專業發揮。  GP家庭醫師訓練 從醫科79 期以後的軍醫,在畢業下部 隊服務前要求先接受兩年的GP 家庭醫 師訓練。其目的在練就醫學技術基本功, 對資淺軍醫下部隊時建立搶救傷患與後 送照護能力具有實質貢獻。  校友均給予極高評價。對國軍官兵特別 是戍守外島官兵健康與安全維護,貢獻 極大。  校友會的成立 潘前院長和羅光瑞院長,前台北榮總院 長、國防醫學院校友會創會會長一起合 辦國防醫學院校友會,此為重要之里程 碑,潘前院長可說是當了先鋒。  但當初校友會的章程規定限定必須是各 校退役後的校友才能加入,而潘前院長 並非退役校友無法參加。雖然如此,潘 前院長以自己能力所及對於成立校友會 付出極多。  國醫中心的建立 國防醫學院原為國醫中心體制,遷台後 限於客觀環境建制縮小,誠為現代醫學 教育功能之憾。  經潘院長持續努力,終獲上級核定成立 「國防醫學中心籌建委員會」,指定內 湖區原工兵學校舊址規劃作為國防醫學 院、直屬教學醫院三軍總醫院、航太醫 學中心及海底醫學中心等四機構合為一 體之新址並於民國七十三年付諸實施。  峰迴路轉   有一年的雙十節前後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 老參謀總長彭孟緝先生和時任參謀總長的 郝柏村先生同車經過介壽路(現為凱達格 蘭大道)、仁愛路附近時,正好看見了正 在翻修改建的臺灣大學醫學院與附設醫院, 彭老總長說:「臺大的改建進度這麼快, 怎麼軍方一點消息都沒有」 時值內湖工兵學校已遷至高雄燕巢營區, 內湖營區閒置,於是在幾番考量之後,郝 總長決定將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院搬遷 到內湖區。 因新院區離松山機場很近,當時最大問 題是因為飛機有飛行高度的限制,松山 機場有民航航高標準與軍航航高標準當 時軍航限高約35 公尺,如此一來因受 到高度的限制,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 院根本無法興建。  於是郝總長幾番思量之後,下了一個重 大決定就是軍方不再使用松山機場為作 戰的用途改用民航的標準評估。  當時民航標準為50公尺,航高限建的問 題迎刃而解,國醫中心順利展開工程。  參考自.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力挽狂瀾於既倒─潘樹人 將軍 指導:郭世清教官 組員:余奕尚 陳揚叡 梁宏瑋 胡鈞傑 曾靖倫 生平介紹  事蹟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GP家庭醫師訓練 ─校友會的成立 ─國醫中心的建立  結語  心得  生平介紹 江西省上饒縣人,生於民國十三年二月三日  肄業中學,適逢抗日戰爭,鑒於國難當前,矢志獻 身救國救民,考入國防醫學院前身之軍醫學校,民 國三十六年畢業。  民國六十五年晉升少將,六十九年調任陸軍軍醫署 署長,隔年升國防部軍醫局局長,次年升中將。七 十二年三月以軍醫局局長兼任國防醫學院院長。七 十四年五月至七十五年十月復以國防醫學院院長兼 任軍醫局局長。  潘院長之政績卓著先後奉頒忠勤、雲麾、 乾元等勳章及績學、弼亮、景風、金甌 等獎章多座。  除任軍職外,曾任國家癌症研究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諮議委員 並膺選為首任中國民國內科醫學會理事 長等職。  潘先院長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在國防醫 學院院長任內退役退役後,原擬以其醫 療與管理長才貢獻於民間,並致力於兩 岸學術交流活動。 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 當時軍醫經管制度複雜,陸海空聯勤等 皆有不同的經管流路,一般來說從國防 醫學院畢業後要下部隊服務,一般是兩 年過後就檢討回總醫院,但有時軍醫院 沒有職缺,有時外島一待,可能就是六 、七年。 從潘院長及其之後的局長,建立公平健 全的軍醫經管制度,亦即畢業下部隊服 務兩年過後,不用靠關係或特殊表現就 可以回總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訓練,住院 醫師做到總醫師後,再補服隊勤一年。  若是軍方總醫院沒有職缺時,潘院長就 會想辦法安排讓這批從部隊回來的軍醫 前往榮民總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使 國醫校友在本職學能上,都能得到充分 的專業發揮。  GP家庭醫師訓練 從醫科79 期以後的軍醫,在畢業下部 隊服務前要求先接受兩年的GP 家庭醫 師訓練。其目的在練就醫學技術基本功, 對資淺軍醫下部隊時建立搶救傷患與後 送照護能力具有實質貢獻。  校友均給予極高評價。對國軍官兵特別 是戍守外島官兵健康與安全維護,貢獻 極大。  校友會的成立 潘前院長和羅光瑞院長,前台北榮總院 長、國防醫學院校友會創會會長一起合 辦國防醫學院校友會,此為重要之里程 碑,潘前院長可說是當了先鋒。  但當初校友會的章程規定限定必須是各 校退役後的校友才能加入,而潘前院長 並非退役校友無法參加。雖然如此,潘 前院長以自己能力所及對於成立校友會 付出極多。  國醫中心的建立 國防醫學院原為國醫中心體制,遷台後 限於客觀環境建制縮小,誠為現代醫學 教育功能之憾。  經潘院長持續努力,終獲上級核定成立 「國防醫學中心籌建委員會」,指定內 湖區原工兵學校舊址規劃作為國防醫學 院、直屬教學醫院三軍總醫院、航太醫 學中心及海底醫學中心等四機構合為一 體之新址並於民國七十三年付諸實施。  峰迴路轉   有一年的雙十節前後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 老參謀總長彭孟緝先生和時任參謀總長的 郝柏村先生同車經過介壽路(現為凱達格 蘭大道)、仁愛路附近時,正好看見了正 在翻修改建的臺灣大學醫學院與附設醫院, 彭老總長說:「臺大的改建進度這麼快, 怎麼軍方一點消息都沒有」 時值內湖工兵學校已遷至高雄燕巢營區, 內湖營區閒置,於是在幾番考量之後,郝 總長決定將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院搬遷 到內湖區。 因新院區離松山機場很近,當時最大問 題是因為飛機有飛行高度的限制,松山 機場有民航航高標準與軍航航高標準當 時軍航限高約35 公尺,如此一來因受 到高度的限制,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 院根本無法興建。  於是郝總長幾番思量之後,下了一個重 大決定就是軍方不再使用松山機場為作 戰的用途改用民航的標準評估。  當時民航標準為50公尺,航高限建的問 題迎刃而解,國醫中心順利展開工程。  參考自.

力挽狂瀾於既倒─潘樹人 將軍
指導:郭世清教官
組員:余奕尚 陳揚叡
梁宏瑋 胡鈞傑
曾靖倫
生平介紹
 事蹟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GP家庭醫師訓練
─校友會的成立
─國醫中心的建立
 結語
 心得

生平介紹
江西省上饒縣人,生於民國十三年二月三日
 肄業中學,適逢抗日戰爭,鑒於國難當前,矢志獻
身救國救民,考入國防醫學院前身之軍醫學校,民
國三十六年畢業。
 民國六十五年晉升少將,六十九年調任陸軍軍醫署
署長,隔年升國防部軍醫局局長,次年升中將。七
十二年三月以軍醫局局長兼任國防醫學院院長。七
十四年五月至七十五年十月復以國防醫學院院長兼
任軍醫局局長。

潘院長之政績卓著先後奉頒忠勤、雲麾、
乾元等勳章及績學、弼亮、景風、金甌
等獎章多座。
 除任軍職外,曾任國家癌症研究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諮議委員
並膺選為首任中國民國內科醫學會理事
長等職。
 潘先院長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在國防醫
學院院長任內退役退役後,原擬以其醫
療與管理長才貢獻於民間,並致力於兩
岸學術交流活動。

軍醫經管制度革新

當時軍醫經管制度複雜,陸海空聯勤等
皆有不同的經管流路,一般來說從國防
醫學院畢業後要下部隊服務,一般是兩
年過後就檢討回總醫院,但有時軍醫院
沒有職缺,有時外島一待,可能就是六
、七年。
從潘院長及其之後的局長,建立公平健
全的軍醫經管制度,亦即畢業下部隊服
務兩年過後,不用靠關係或特殊表現就
可以回總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訓練,住院
醫師做到總醫師後,再補服隊勤一年。
 若是軍方總醫院沒有職缺時,潘院長就
會想辦法安排讓這批從部隊回來的軍醫
前往榮民總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使
國醫校友在本職學能上,都能得到充分
的專業發揮。

GP家庭醫師訓練
從醫科79 期以後的軍醫,在畢業下部
隊服務前要求先接受兩年的GP 家庭醫
師訓練。其目的在練就醫學技術基本功,
對資淺軍醫下部隊時建立搶救傷患與後
送照護能力具有實質貢獻。
 校友均給予極高評價。對國軍官兵特別
是戍守外島官兵健康與安全維護,貢獻
極大。

校友會的成立
潘前院長和羅光瑞院長,前台北榮總院
長、國防醫學院校友會創會會長一起合
辦國防醫學院校友會,此為重要之里程
碑,潘前院長可說是當了先鋒。
 但當初校友會的章程規定限定必須是各
校退役後的校友才能加入,而潘前院長
並非退役校友無法參加。雖然如此,潘
前院長以自己能力所及對於成立校友會
付出極多。

國醫中心的建立
國防醫學院原為國醫中心體制,遷台後
限於客觀環境建制縮小,誠為現代醫學
教育功能之憾。
 經潘院長持續努力,終獲上級核定成立
「國防醫學中心籌建委員會」,指定內
湖區原工兵學校舊址規劃作為國防醫學
院、直屬教學醫院三軍總醫院、航太醫
學中心及海底醫學中心等四機構合為一
體之新址並於民國七十三年付諸實施。

峰迴路轉


有一年的雙十節前後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
老參謀總長彭孟緝先生和時任參謀總長的
郝柏村先生同車經過介壽路(現為凱達格
蘭大道)、仁愛路附近時,正好看見了正
在翻修改建的臺灣大學醫學院與附設醫院,
彭老總長說:「臺大的改建進度這麼快,
怎麼軍方一點消息都沒有」
時值內湖工兵學校已遷至高雄燕巢營區,
內湖營區閒置,於是在幾番考量之後,郝
總長決定將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院搬遷
到內湖區。
因新院區離松山機場很近,當時最大問
題是因為飛機有飛行高度的限制,松山
機場有民航航高標準與軍航航高標準當
時軍航限高約35 公尺,如此一來因受
到高度的限制,三軍總醫院和國防醫學
院根本無法興建。
 於是郝總長幾番思量之後,下了一個重
大決定就是軍方不再使用松山機場為作
戰的用途改用民航的標準評估。
 當時民航標準為50公尺,航高限建的問
題迎刃而解,國醫中心順利展開工程。

參考自 源遠季刊 M59李賢鎧 口述
國
防
醫
學
中
心
謝謝潘院長和
郝杯杯!!!
結語
選擇潘前院長做為報告主題,是因為他
是對國醫有著巨大貢獻的院長~國醫能
有現在的成就和規模,潘院長功不可沒。
若沒有當初他的宏大藍圖並竭力去實踐,
國醫在那個時候可能就會慢慢式微了。
 之前看過學長的網誌,「畢業 22 年,
我們仍然深刻記得潘樹人院長,他讓校
友永遠看得起!」
 潘院長是全體國醫人的楷模,更是軍醫
界的典範~謝謝院長!!!

心得─奕尚

潘院長除了在學術、醫療上有傑出的貢
獻和成就外,更讓我欽佩的是他盡心盡
力地為軍醫體系的發展努力,例如他改
革了軍醫下部隊後的進修問題,讓我們
學弟妹都能公平地回醫院進修,當然還
有就是這所國防醫學中心的設立。這些
種種讓我感覺到的是,他不是為了建立
豐功偉業,而是真心地想要讓軍醫更強
大,讓我們學弟妹們更好!
心得─宏瑋

其實在做這份軍事倫理期末報告之前,關
於潘樹人將軍,我僅知他是國防醫學院的
某一位前院長,而不知他對醫界甚至是我
們的國家有如此大的貢獻。身為一位醫師,
他不遺餘力的在軍醫界推動GP家庭醫師
訓練,大幅提升部隊搶救傷患與後送照護
的能力;身為一位軍人,他努力推動軍醫
經管制度的革新,希望使各軍種軍醫的調
度完美化,而不是浪費軍醫人力。對於醫
師與軍人兩種身分,潘前院長確實將這兩
者完美地詮釋,令人讚嘆!
心得─鈞傑

原來以前下部隊可以一待就是六七年,而
且還是外島!以前的軍醫原來並不像現在
感覺是醫生多一個軍醫的身分,而是軍人
“或許”多一個醫生的身分。不過多虧了我
們的大學長,才讓我們可以大家一樣公平
的回醫院做進一步的訓練;再來就是國醫
中心的建立,能有現在這樣舒適的學習環
境,也是因為潘大學長的緣故,真的是前
人種樹、後人乘涼。希望未來還會有像潘
樹人將軍一樣的學長,可以帶領國醫變得
更強。嗯!國醫一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