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與社會 - AppServ Open Project 2.5.10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傳播與社會 - AppServ Open Project 2.5.10

傳播與社會
第二單元
傳播媒體與社會
授課老師:高瑞坤老師
摘要
近年來電視媒介興盛,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及寬頻網路
所帶給閱聽人影像視覺的享受已進入搶收視率的戰國時代,
各家新聞台為提高收視率、搶獨家,紛紛改變傳統播報型態
,除腥、煽、色充斥外,更勝於「假新聞」的是將新聞節目
以綜藝型態表現。
探究其原因,在資訊發達後,閱聽人對使用滿足的追求
已日漸增加,在如此競爭的媒體環境中,具專業且重視新聞
倫理的電視台已日漸減少,又台灣因為年年選舉而產生的政
治語言及負面新聞內容所呈現出社會行為偏差及語言文化的
媚俗,確實導致閱聽大眾盲從虛幻的影響。
摘要
尤其現今政治人物動輒以創造性語言及濫用本土俚語來
強化政策的正當性及達成其政治目的,確實在新聞綜藝化的
環境下,透過語言的傳播更造成諸多不良影響。
如何強化閱聽人對媒介訊息的正確認知、而不隨媒介翩
翩起舞、任其為所欲為,進而以多元思考觀點對不良新聞節
目內容進行批判甚而斷然拒絕,如此或可避免因媒介傳播所
造成負面的影響。
目次
一、何謂傳播媒體?
二、認識傳播與社會
三、台灣的媒體亂象
四、台灣的政治與媒體影響
五、新聞意識形態與閱聽人
六、新聞媒體及重要性
目次
七、新聞綜藝化對語言傳播之影響
八、媒體理論規範
九、電視的影響
十、結論
十一、參考出處
一、何謂傳播媒體?
(一)傳播是
將收受雙方都可以理解的訊息,透過連絡彼此的溝通管
道傳達,以建立共識,共同性是傳達人的意念與他人建立認
知與了解的過程!
(二)傳播三大功能
1. source 消息來源
2. message 傳遞溝通
3. destination 目地
(三) 媒體是
1. 媒體是傳播的媒介,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
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
式的物質工具
2. 媒體主要有以下四項功能:
(1) 監測社會環境
(2) 協調社會關係
(3) 傳承文化
(4) 提供娛樂
二、認識傳播與社會
(一)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所知道的是,大眾傳播媒
介給他們帶來的是消息、方便與愉悅,他們注意的是大眾傳
播媒介的正常生活中立即效果;由這些符號製造了許多「想
像」、「觀念」、「虛幻」,作為我們認識世界、事物的基
本概念。
(二)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會是藉著傳播活動而形成的,
社會也是藉著傳播活動而組織的。所以,社會需要傳播來聚
集人群,而傳播也需要了解成員的需求,人類的行為,藉著
傳播而建立不同的社會制度,這樣的制度模式也含蓋著人們
行為的價值方式,日復一日,就這樣世代地留傳著。
三、台灣的媒體亂象
(一)台灣媒體亂象
台灣媒體亂象主要指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後,由於商業
媒體(特指新聞媒體)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
新聞等手段增加收視率或發行量之現象。該亂象促使部份人
士成立媒體批評團體並對媒體進行監督和批判。
台灣的新聞媒體亂象,我想可以從狗仔文化開始談起...
(一)台灣媒體亂象
現在的新聞報紙,走的是一種圖像新聞學,特別是某些
報這些羶、色、腥的畫面都搬上檯面,挖掘別人的八卦時,
他們總是以人民有知的權利為由,如果政府官員稍加干涉他
們就高喊新聞自由....
但這種狗仔文化的興起,其實不單純是媒體的錯,仔細
想想,若不是敗德的名人、窺探隱私的民眾,何來這種噬血
的媒體~或許有人會說,公眾人物也是人,也需要屬於自己
的隱私空間。但換個角度來說,公眾人物的名和利,是來自
民眾,故他們本身就應該是社會的表率,無怪乎他們的一言
一行,都會受到媒體的監視。
(二)廣告新聞化
1. 台灣的媒體業逐漸變質,觀看電視新聞,不難發現新聞
內容充斥著八卦、口水戰等爭議性話題,媒體業為了提升收
視率,迎合日益低落的大眾文化,走向羶色腥八卦的趨向,
有心人士則利用民眾長期以來對媒體傳播新聞的認同,刻意
製造新聞話題搶占新聞版面,取得本身利益,這種新聞媒體
被私人或商業體系利用的現象,稱之為「廣告新聞化」。
(二)廣告新聞化
2. 台灣的電子媒體近年來倍增,從原先只有無線四台到現
在多了許多有線電視及地方頻道,媒體界為了拼收視率競爭
十分激烈,許多媒體因而走向易引起大眾討論的八卦風潮,
廣告新聞化現象日益氾濫。
熱潮達到免費的廣告宣傳,也打響了雙方的知名度。然而
對觀眾而言,每天新聞裡看到的不再是專業新聞報導,取而
代之的是名模背後的八卦議題,及如八點檔般每日有不同劇
情的口水戰。
(三)政治新聞亂象
台灣的政治人物也利用新聞媒體為自我宣傳的工具之
一,許多政治人物刻意炒作話題提高曝光率,運用媒體提升
自我形象。每當選舉季,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從這些政治人
物炒作的新聞內容中,觀眾除了看到一場場政治秀之外,看
不到政治人物認真打拼讓台灣更進步的希望。
(四)媒體亂象
媒體界為了收視率,犧牲新聞原有的品質,值得檢討,
但相對的,觀眾自己本身也該檢討。現在社會風氣日益敗
壞,人們有窺探別人隱私權的慾望,和看好戲的心態,使得
現行熱門的八點檔戲劇為了收視率,都摻雜許多暴力、色
情、粗俗的言語在其中,而新聞媒體也感染到這股羶色腥風
潮。
當今媒體變質,觀眾本身也有責任。提升媒體素養是當
下媒體及觀眾必須切身去做的事,相關單位也必須負起監督
的工作,讓新聞媒體專恢復業形象。
(五)是否需要公平人制度?
台灣媒體亂象叢生,需不需要「新聞公評人」來把關?
美國全國公共電台首位「新聞公評人」德佛金表示,台灣媒
體政黨色彩濃厚,公評人的角色雖不能解決政治爭端,但可
為新聞公平把關。
「全國公共電台」在美國公信力超過紐約時報,身為
「新聞公評人」的德佛金今天以「美國「新聞公評人」的角
色」為題,舉行北高連線的視訊會議。「新聞公評人」的工
作包括監督新聞、特稿專欄文章、照片與其他影像素材的公
平性、正確性與平衡報導。同時調查、回應讀者對新聞內容
的抱怨、意見。
(五)是否需要公平人制度?
「全國公共電台」在美國公信力超過紐約時報,身為
「新聞公評人」的德佛金今天以「美國「新聞公評人」的角
色」為題,舉行北高連線的視訊會議。「新聞公評人」的工
作包括監督新聞、特稿專欄文章、照片與其他影像素材的公
平性、正確性與平衡報導。同時調查、回應讀者對新聞內容
的抱怨、意見。
(五)是否需要公平人制度?
組織「新聞公評人」團體,可自新聞機構網羅資深員
工,除具豐富新聞經驗外,也要能了解讀者想法。德佛金
說,他通常是藉由與記者、民眾面對面,上節目、或參加市
民會議等方式,了解記者與民眾的想法,彼此作理性對話。
德佛金也希望社會大眾能發揮監督媒體的力量,迫使媒
體做出好新聞。他認為,大眾也能分辨什麼是好新聞,社會
對媒體愈批判,新聞媒體愈能發揮公信力。畢竟,目前仍沒
有媒體能完全擺脫閱聽大眾的壓力。
四、台灣的政治與媒體影響
(一)政治與媒體:
其特點表現為媒體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始終依附於政
治,報道的內容和形式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
『新聞是政治的工具』,這一點在戰爭時期表現得尤為
突出。由於各種矛盾空前激化,新聞事業比平時帶有更為強
烈的政治性。主要體現在政府對新聞事實的取或舍、揚與
壓、詳或略,甚至所報道新聞的真或假。
(二)影響
公眾人物獲得了權力,相對地他也失去了個人自由與隱
私權,在媒體的監督之下,所有的私人行為將不再隨心所
欲,也將無法容許任何失誤。因為公眾人物是大家擁有的,
而非個人的。
但是媒體也不是單純的監督或批判功能,它還有文化再
現的功能與社會職責,是現代社會進化的重要機器,大家需
要看管它,不得讓媒體成為霸權。
反觀台灣的媒體,節目太嚴肅,不是藍就是綠,比政
黨還要政治化,幾乎像個政黨文宣部,製作許多影響群眾意
識型態的節目,製造社會暴力與不安。
五、新聞意識型態與閱聽人
(一)閱聽人的定義
「閱聽人」(audience)為傳播者賴以獲得回饋與注意的
一方,傳播者與閱聽人卻是相互不見的,透過訊息所搭起的
橋樑,使閱聽人接收傳播者所構築的訊息。
閱聽人同時是一種社會脈絡的產品(造成共同的文化興
趣、理解和資訊需求),也是對於特定形式媒介供應物的一
種反應。
(一)閱聽人的定義
在閱聽人所處的環境中,無時無刻地接受著感官的刺激
,無論是大眾傳播或面對面傳播,訊息傳遞後即引領著閱聽
人注意。在這種情況下,閱聽人是由媒介來源的共同特徵來
定義的。閱聽人之所以受大眾傳播影響,在於閱聽人的「動
機」,不見得一件醒目的人、事、物可以持續的吸引閱聽人
,其重點在於閱聽人是否追根究底去觀注傳播者的訊息。
(二)接收與分析
閱聽人是有能力解讀文本意義的主體,閱聽人可主動了
解所接收的訊息意義,可以隨時隨地自傳播者手中獲取自我
意識,避免成為文化的祭品。在「知溝理論」中,因社會結
構的差異產生了知識的差距;但在摩利(Morley,1980)的觀
點中,閱聽人的解讀型態與其社經地位並無直接關係,因為
媒介訊息為文化製碼的領域;另一方面,在閱聽人「使用與
滿足」的驅使下,產生其主動性,更避免其為「文化的祭品
」。
傳播
製碼
訊號
解碼
接收與分析
六、新聞媒體及重要性
(一)新聞傳播媒體
隨著網際網路中電子郵件、新聞論壇、電子布告欄等服
務的風行,新聞傳播媒體在網際網路上也形成了一種新形態
的網路服務業,主要以提供即時新聞報導資訊為主。而原本
透過電視、廣播等方式傳播的媒體,也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中
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二)新聞傳播媒體的重要性
新聞與傳播媒體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割,因此在
成網路環境中一種新興的網路服務業者時,必須投入更多的
創意,並且在規劃策略上,也必須有長遠的眼光,明確地定
位並針對不同的市場區隔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新聞與傳播媒
體在意識到網際網路將成為未來資訊社會中另一種重要媒體
時,應該思考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提供多樣化以及即時的資
訊服務,以滿足民眾對於資訊的需求。
(二)新聞傳播媒體的重要性
資訊媒體發達後,在各家電視台搶收視率的情況下,打
開電視大家會發現:現在的新聞節目做得如此戲劇化,好比
經過策劃過的戲劇節目一般,每天以同樣的手法演著不同的
故事。從先前藝人倪敏然自殺事件的一窩蜂報導,到最近藝
人、名主播的家暴事件、澎恰恰性愛光碟以至於台灣選舉活
動中,政治人物脫序的表現充斥整個新聞版面,每天都有新
聞花絮可看。諷刺地是,只要你敢秀,只要敢站在攝影機鏡
頭前,就能成為新聞事件的焦點,而成為媒體爭相採訪的對
象。
七、新聞綜藝化對語言傳播之影響
新聞綜藝化的敘事結構
在過去三台的時代,電視新聞播報的幾乎是過去的事件
,又以在當時實施戒嚴與白色恐怖的影響下,新聞主管更是
遵循政府政策,嚴守分際確實扮演好「守門人」的職責。
在社會改革開放後,黨禁、報禁一一解除,俗稱第四台
的有線電視頻道更如雨後春筍般開播,新聞電視節目也從以
往三台增加至目前十多台。為了搶新聞,各家電視台的SNG
車一部接著一部出動,從山巔到海邊,在小小的台灣島內處
處可見SNG車的蹤影。
新聞綜藝化的敘事結構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與社會改革開放,閱聽人對媒體需求
的胃口也愈來愈大,相對冷門、無創意的新聞內容,可能難
以引起閱聽人共鳴。
新聞與所有的社會機制都是本身發展的歷史產物及歷史
演進的成果,在新聞講究「時效性」及「能見度」最能影響
傳播科技及社會制度的特質下,也影響了新聞傳播之需求。
新聞媒體往往無法立即參與現在發生的新聞事件,而娛樂性
或虛構的報導方式於是產生。
為了吸引廣大閱聽人及提昇收視率,具敘事結構的新聞
節目便成了現今新聞節目主流,其構成要素有:
(一)等同說故事人的新聞主播記者:
因為角色吃力重要,在電視台的指揮下,除了以「名
嘴」之居,娓娓道出精彩故事,甚而為擴張戲劇效果特別現
身說法,成為居中要角。
(二)英雄故事:
以藝人倪敏然上吊自殺及黑道蚊哥喪禮為例;事件因倪
敏然與夏禕的緋聞而起,進而演變至倪敏然的憂鬱症與夏禕
的紛擾事件造成倪敏然自殺、以及媒體爭相報導黑道蚊哥喪
禮等等過程。
原本為社會負面教材事件,在媒體一聲聲「追憶永遠的
倪大哥」、一齣齣「台灣版無間道」英雄式的不斷報導下,
產生戲劇效果以製造收視高潮。
(三)新聞報導以吸引閱聽大眾為目的:
以少數特定案例與整體聯想做新聞節目來吸引閱聽人;
如「卡神」事件便是藉由楊蕙如使用信用卡獨特的理財方式
,除了賺取發卡銀行大量紅利績點外,更使得與近日吵得沸
沸洋洋的「卡奴」事件產生極大的對比。
這種發乎人性的訴求所產生的反應,即是新聞節目敘事
結構吸引閱聽人的本質。
(三)新聞報導以吸引閱聽大眾為目的:
電視新聞含有「神話」儀式的要素;「神話」一詞通常
含有「虛構」或「荒謬」的意思(黃新生,2002,p121)
。
在新聞報導中,對預先計畫安排的事件評論或分析事件
往往佔了極大比率,由此可知新聞節目所報導的事件,許多
是經過演練的「假新聞」,新聞守門人為了能有效控制新聞
節目的播出,對於新聞事件的先期安排與配合演練,新聞節
目製作人可說是瞭若指掌。
(三)新聞報導以吸引閱聽大眾為目的: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電視新聞傳播已是目前最新、最
快獲得資訊的管道,然而在台灣小小寶島中,充滿著全球密
度最高的SNG車,其訊息傳遞之快速,使得閱聽人很快獲得
具時效性的知識;也由於電視媒體所製造新聞廣大曝光度所
帶來的影響,也使得效果立即而具有全面性。
新聞從業人員若不能先了解新聞的內容與本質,新聞便
不可能被播報出來。
但新聞人如何了解與解讀這些新聞事件,使新聞播報的
內容更趨客觀且閱聽人也能選擇適當訊息接收,是所有閱聽
大眾所期待的。
(三)新聞報導以吸引閱聽大眾為目的:
對於媒體報導一窩蜂的現象,除了讓某些人、某些事件
知名度大增外,同時也對社會形成了嚴重的輿論控制。媒體
一窩蜂地報導特定新聞議題,如某電視台知名主播家暴事件
、女藝人未婚懷孕,或是歌手余天獨子余祥銓的上節目受辱
事件,好像取代了當日所有的新聞,又如圍捕槍擊要犯張錫
銘的現場報導,各家記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不畏危險的搶
先報導,而電視螢光幕前轉來轉去也都是相同畫面,就是深
怕少了獨家賠了收視率。
但是其他值得注意與關切的新聞,在新聞同業競爭下,
只有輕輕帶過,殊不知除了影響了閱聽人知的權利外,還降
低了觀眾的品味。
八、媒體理論規範
(一)閱聽人的需求
在看多了娛樂化報導的新聞畫面後,閱聽人的需求改變
了嗎?在倪敏然事件中,閱聽人多半不願收看到其悲劇英雄
反社會化的報導;對於每年選舉口水氾濫成災的疲勞轟炸報
導,許多閱聽人亦表示反感,並紛紛轉台或關機。
而在面對粗暴言語及濫用論述的新聞處理上,任何刺耳
或具挑釁的語言傳播,閱聽人的反應是立即且直接的。
(二)媒介的省思
透過媒體報導的強大擴散力,對閱聽人認知的影響甚鉅
。媒體在無形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閱聽人的信念與基本
信仰。NCC成立後,除了期許其有效監督與管理之外,媒體
的反省和改善新聞節目品質,有其重要之處。
美國CBS新聞部經理Salant曾說過「任何被報導或傳播
的事件,若帶給觀眾超乎事實的印象都將不被容忍...這
樣嚴格的要求或許會導致更高成本的付出、或降低事件的趣
味性,但畢竟我們所處理的是新聞而非娛樂節目」。(新聞
評議,第253期,民85)重口味的「腥、煽、色」報導方式
雖然可以引起閱聽人注意,卻也忽略了媒介的社會責任。
(三)媒介應有的體認
貝爾(Martin Bell):「新聞記者絕非與事件保持距離
的中立觀察者,而是與事件緊密牽連,而且毋需迴避在報導
中對事件提出價質判斷」。
福勒(Fowler,1991):「因為經濟因素及社會價值判
斷之影響,使得媒介在新聞語言傳播上並非中立;更確切的
說,語言是這些價值觀、意義與知識的構成要素。」好的新
聞報導,除了敘述事件發生外,更要尋求事件本質的呈現;
在TVBS因揭發高捷弊案所引發的撤照事件中,對於新聞言
論
自由的價值判斷,應是免於干擾而予以保護。然而在言論本
身是否對事件或當事人造成傷害之權衡,即使在新聞言論自
由下,媒體主管更要審慎評估,扮演好「守門人」的角色。
(四)新聞倫理
新聞工作在各行各業看來,也不過是三百六十行的其中
的一項行業;但基於新聞向來素有第四權的社會期待下,新
聞又可以說是建立在道德原則上的職業。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新聞專業及倫理道德的相互拉扯
下,從事實真相報導的新聞內容,可能解決了一個貧苦家庭
的困難。
相反的,新聞所關心的是意見、爭議,甚至刻意製造新
聞、侵犯個人隱私,或騷擾不幸者,如此引起負面社會觀感
,輕者影響當事人,重則危害整體社會善良風俗。
(四)新聞倫理
新聞倫理與新聞產業同樣是事實的一部份。(Matthew
Kieran ,2004,p15)。新聞為了搶頭版、上頭條,為了賺
錢
爭收視率,因此不斷報導無聊或帶由有腥、煽、色的新聞,
如此,新聞倫理當然會受到壓力。
新聞倫理及新聞產業需求分處天秤的兩端,在倍受壓力
下,兩者難以取得適當的平衡;但是,即使存在多少困難,
新聞倫理的堅持與發揚,仍是文化發展中重要的催化劑。
(四)新聞倫理
媒體常為了取得社會重大事件報導,迫於做出揭人隱私
、扒糞、侵犯隱私等等行為,都引發社會熱烈討論與質疑。
媒體本身對社會責任的期許,在於透過理性的批判與反
省,才可在合理的範圍內,加強媒體的責任與義務。
因此,好的新聞報導除了敘述新聞事件何以發生外,更
要探求新聞實質內容的展現。
九、電視的影響
(一)
從現在兒童近視戴眼鏡的年齡層逐漸下降可觀察到;
自從電視機普遍入主每個家庭後,一般家庭的生活重心多以
拿著遙控器的權力者為中心,圍繞著電視機接收世界各地所
發生的訊息,在觀賞電視節目的同時,千奇百怪的社會現象
並同時刺激和影響每個閱聽大眾。
如韓劇、日劇的流行所造成的哈韓、哈日風,對台灣文
化整體影響產生諸多變化,甚而連鎖反映出前新聞局長姚文
智提出韓劇退出八點檔以保護本土劇的作法。
(二)
從自殺者的電視學習模式至一窩蜂哈韓風追趕流行,電
視媒體有如遠距交學般深深地影響著閱聽眾。
在社會化的人生學習中,媒體與閱聽人彼此間的行為,
更形成了彼此互動的微妙關係。
想想看,爛節目沒人看;收視率低的節目一定沒人要做
,當媒體與閱聽人在兩相影響之下,唯有彼 此維繫良好互
動,才能擁有優質的媒體環境。
十、結論
在功利主義社會中,很難叫媒體不去賺錢,但在「媒體
」與「閱聽人」處於唇齒依存的道理下,電視媒體從業者應
本著文化傳承之重責大任,實施媒體自律。
我們殷切盼望新聞節目能夠在媒體業者的自我職業道德
約束和閱聽人的有效督促之下,注重品質及做好平衡報導;
因為人類社會化和道德發展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長期暴
露在新聞語言暴力及歪曲濫用的鄉土俚語環境中,已使得社
會和諧嚴重破壞與違反社會善良風俗。
十、結論
但是,我們亦不能因噎廢食地反對媒體言論發展,因其
有礙意見表達的自由。
如果,媒體能在資訊環境中創造傳播奇蹟,並回應社會
廣大的期許,相對閱聽人亦能在媒體所形塑良好社會價值觀
的環境中相互依存,才能造就出良好的媒體生活環境。
十一、參考出處
1.
2.
3.
4.
5.
6.
7.
8.
9.
國立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郭文霖研究資料。
徐桂士,〈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正中。
翁秀琪,〈2004〉,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黃新生,〈2002〉,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Bernard Roshco著,姜雪影譯,〈2003〉,製作新聞,台北,遠流。
Matthew Kieran等著,張培倫、鄭佳瑜譯,〈2004〉,媒體倫理與規範,台
北,韋伯。
Littlejohn,S著,程之行譯,〈2004〉,傳播理論,台北,遠流。
Fowler,R,〈2004〉,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In
the Press,London,Routledge。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