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1.背景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1.背景
第二節 經濟的發展與挑戰
目次
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礎
全球化時代臺灣經濟發展的挑戰
臺灣經濟發展衍生的問題與永續經營之道
4-2.1 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礎
經濟奇蹟的開創
1.臺灣歷經戰後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從半農半工的社會轉
型為工業社會
2.經濟發展不但快速,且物價相對持平,失業率極低,所
得分配亦較其他開發中國家平均
經濟發展的有利基礎
1.承襲日本殖民統治的遺產
2.美國的經濟與軍事援助
3.政府適當的經濟策略
4.中國大陸資金與人才的挹注 圖4-24:中央銀行的庫存黃金
5.民風積極進取且人力資源質優價廉 圖4-25:新臺幣
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
經濟重建期(民國34~42年)
1.背景:
圖4-26:民國38年5月發行臺銀一百萬元本票
(1)戰後初期的臺灣物資缺乏,通貨膨脹嚴重
(2)隨政府遷臺而湧入的百萬軍民,使民生需求壓力倍增
2.情形:
(1)實施幣制改革,以新臺幣替換舊臺幣
(2)致力恢復日治時期的電力事業、米糖加工出口等產業
(3)自民國38年(1949)起,陸續實施「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措施
圖4-28:慶祝耕者有其田
圖4-27:臺灣省三七五減租紀念郵票
陳誠與土地
改革(2:53)
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
3.成果:
(1)改善長期以來土地分配不均問題,大幅提高農業生產
力,農民所得顯著增加,並強化基層民眾的向心力
(2)民國41年(1952),臺灣的生產力恢復戰前最高水準,
為日後經濟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3)部分地主成功轉向工商發展,為經濟重建的重要推手
4.弊端:
(1)肥料換穀政策與償付土地價款的辦法,使農民負擔依
舊沈重
(2)以農林等四家公司股票收購地主多餘土地,因股價過
低導致許多小地主沒落
圖4-29:參加土地補償說明會的地主們
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
進口替代時期(民國42~49年)
1.背景:工業化初期缺乏資金技術與天然資源,大部分生
活必需品均仰賴進口,造成鉅額逆差
2.情形:
(1)發展勞力密集工業來替代進口,減少外匯消耗,同時
創造就業機會
(2)運用「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策略
3.成就:紡織、塑膠、水泥、肥料、人造纖維等民生工業
快速發展,帶動私營企業的蓬勃發展
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
出口擴張的經濟起飛時期(民國49~62年)
1.背景:
(1)1950年代後期,進口替代業產品的國內市場已達飽和
(2)先進國家面臨工資上漲與環保問題等壓力,不得不將
勞力密集及具污染性的產業,移往工資低廉、環保落
後地區
出口導向經濟及
工商業社會(5:48)
2.情形:
(1)政府利用價廉質優的勞工,採取勞力密集產品出口擴
張的策略,以拓展國外市場帶動經濟發展
(2)自民國55年(1966)起,先後在高雄、臺中等地設置加
工出口區
圖4-30:高雄加工出口區下班景況
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
(3)制訂一連串獎勵投資條例,招引外商。美國經濟空前
繁榮,國內市場連年擴大,對低價產品需求大增,因
而外商踴躍來臺投資
3.成就:
(1)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國民所得及儲蓄資金的能力
(2)引進生產技術、管理方法、市場資訊,以及培育一批
具有國際觀的中小企業家
(3)臺灣經濟從閉鎖狀態轉變成加工出口經濟,進入起飛
階段
圖4-22:臺灣的外匯存底一路攀升
圖4-23:近50年來臺灣地區國民財富的增加
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
◆ 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民國62~68年)
1.背景:1960年代末期起的經濟情勢
(1)優勢:出口高度成長,國內資金已逐漸累積,技術水
準也不斷提升
(2)劣勢:外交逆境造成投資意願低落、兩次石油危機的
衝擊、基礎建設不足
2.情形:
(1)1970年代開始,政府依據「調整經濟結構,發展重化
工業」的原則,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和出口擴張
(2)推動十大建設和十二項建設,以大型公共投資帶動景
十大建設
氣復甦 圖4-32:十大建設工程分佈圖
(1:25)
(3)在重化工業之外,進一步發展技術密集工業
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
經濟轉型與三化時期(民國68年~)
1.經濟轉型
(1)背景:1970年代後期的臺灣經濟進入創造經濟形勢帶動
成長的時代
(2)情形:
①發展科技導向的策略性工業,選擇技術密集和附加價
值高、能源消耗低,可奠定國防科技基礎的四大重點
科技(能源、材料、資訊與生產自動化)
竹科的成立(2:15)
②設立「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資訊工業策進會」,
以帶動整體工業升級 圖4-34:新竹科學園區資訊展示區影像牆
(3)成就:民國78年(1989),資訊工業已僅次於電子、紡
織,成為我國第三大產業,改變國內生產結構
圖4-33:世貿資訊展盛況
4-2.2 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
2.三化
(1)背景:出口經濟的高度成長,衍生了物價上漲、勞資
爭執、環保抗爭,以及國際貿易糾紛等問題
(2)情形:
①政府提出自由化、制度化、國際化的「三化」策略
②配合降低關稅、開放市場、解除外匯管制、建立自
由競爭環境等措施
(3)成就:
①服務業開始成為主導性產業,資本、技術密集產業
更成為製造業主力
圖4-31:外貿協會臺灣精品廣告
②出口市場愈趨多元
圖4-35:活絡的股票市場交易
4-2.3 全球化時代臺灣經濟發展的挑戰
出口擴張的新挑戰
1.臺灣數十年來的經濟成長,主要是依賴出口擴張的結果
2.19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時代來臨以及「三化」的發
展,使臺灣經濟的出路面臨新的挑戰
4-2.3 全球化時代臺灣經濟發展的挑戰
海外市場的開拓
1.背景:
(1)美國經濟獨霸的局面不再,臺灣屢遭美國貿易制裁,
必須設法尋覓替代市場
(2)不斷遭受新興工業國家的競爭,以及中國沿海經濟特
區發展的威脅,對傳統出口商品造成極大壓力
2.情形:
(1)臺灣企業把勞力密集產業移往工資低廉國家,但得付
出產業空洞化、失業率上升以及國民所得遲緩的代價
(2)留在國內的資本及技術密集產業,一旦市場發生問題
或投資意願降低,對經濟發展將產生難以預測的不利
影響
4-2.3 全球化時代臺灣經濟發展的挑戰
科技產品的研發
科技臺灣及知
識臺灣(6:21)
1.背景:
(1)臺灣的經濟成長已發展到以科技或知識為主的階段,
但科技產品愈來愈多元化,所需投入的人事及研發經
費極為龐大,而市場又極不確定
(2)類似臺灣的小型經濟體,難與美、日、歐盟等工業強
國抗衡
2.出路:發展小而美、巧而精的科技產業,以集中有限資
源、重點突破的發展原則,維護經濟成長的生機
圖4-36:小美精巧的科技產業
4-2.4臺灣經濟發展衍生的問題與永續經營之道
社會問題
1.背景:致力經濟成長和財富累積的同時,往往忽略公平
合理的社會正義
2.情形:
(1)財富分配不均、金錢遊戲氾濫、經濟犯罪猖獗、治安
嚴重惡化、勞資糾紛轉劇
(2)傳統勤勉、忠誠、善良的美德遭受質疑,世俗人情普
遍傾向輕浮享樂,不勞而獲的心態
4-2.4 臺灣經濟發展衍生的問題與永續經營之道
環保問題
1.背景:「經濟成長重於環境品質」的觀念誤導,日益嚴
重的公害污染及生產破壞,難以提升生活品質
圖4-37 首次反核抗議事件
2.情形:
(1)噪音、垃圾、空氣等公害污染
(2)因缺乏正確保育觀念而造成的生態破壞。如企圖將西
海岸改造成帶狀的濱海工業區,引進高耗能、高污染
的重工業,使已滿目瘡痍的海岸生態更加惡化
永續經營之道
發展整合,達成經濟成長、社會正義和環境保育三大目標
圖4-38 高雄後勁反五輕設廠
考題考很大
下圖是一幅根據國際貿易比重為指標所繪製的變形東亞
地圖。這幅圖反映的應為哪一段時間的情況?
日
南 韓
中華人民
共和國
本
香港
中
華
民
國
馬來西亞
新加坡
菲
律
賓
(A)1950年代初期
(B)1960年代中期
(C)1980年代初期
(D)1990年代後期
考題考很大
在一項名為「時代光影──民國六○年代台灣老照片攝
影展」的展覽中,展出者將照片分成許多主題。下列哪
些主題最可能出現在這個展覽中?
(A)政府開放探親,老兵返鄉
(B)石油危機發生,民眾搶購物資
(C)高速公路完工,剪綵通車
(D)加工出口區外,工人下班情景
(E)中美斷交,群眾抗議示威
考題考很大
資料甲:1950年代臺灣工業原料生產能力非常低,時由美國進
口到臺灣的農產物資以棉花、小麥、大豆三項農產品為大宗。
資料乙:1953年臺灣財經官員尹仲容主張「多吃麵粉少吃白
米」,希望透過此一運動的推展,改變國人當時的消費習慣,
以市場價值較低的麵粉作為主食,而節約價值較高的白米,來
作為對國家有利的用途。
就兩則資料來看,請問:
1.資料甲中的進口物資,成為臺灣後來哪二項工業的發展契
機? 解答:食品、紡織
2.1950年代臺灣麵粉的市場價值會比白米低,其主要原因為
何? 解答:美援
3.資料乙中所說的白米「作為國家有利的用途」,
最可能是什麼? 解答:出口賺取外匯
考題考很大
表(一)是臺灣1960至1970年間,各項產業佔國內生產淨值
的比重表,表中的數字變化,說明了臺灣經濟發展的哪一
項事實? 表(一)
單位:%
年度
1960
1965
1970
農業
28.5
23.6
15.5
工業
26.9
30.2
36.8
服務業
44.6
46.2
47.7
合計
100
100
100
(A)朝野運用外資發展加工出口業已明顯見效
(B)十大建設已成功扮演了工業發展的火車頭
(C)經濟自由化制度化和國際化的政策已奏效
(D)發展小而美的高科技產業已發揮相當效果
主題簡報
請點我 宏觀臺灣經濟發展
下一節:
第三節
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