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化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育產業化

IT in Educatio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Policy of IT in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PRC
Jack Chen
[email protected]
內容
•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
• 教育信息化(IT in Edu):
– 概述
– 基礎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考與批判:網絡社會視域
1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
2
中
國
大
陸
的
學
制
3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楊東平,2008)
4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
•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進程:
第一階段:撥亂反正,確立教育現代化的任務(1977~1985年)
 1985年,“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
 1983年,“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鄧小平)。
第二階段:全面開展教育體制改革(1985~1989年)
 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
(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
 1958年提出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方針。
第三階段:“教育產業化”和“教育大躍進”(1990~2003年)
 “發展大於改革”,追求教育發展的規模、數量、速度;
 90年代中期開始,“教育產業化”。
第四階段: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教育公共政策的轉變(2003年以來)
 2003年下半年起,批評教育“產業化”思路;
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2006年《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
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5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
• 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農村義務教育:從“分級辦學”到“以縣為主”
 “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形成以鄉為主舉辦義務教育的體制(1985年《中共中央
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義務教育法》);
 “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2001年5月,國務院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二、中小學教育改革
 “應試教育”vs“素質教育”;
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擇校熱”、“擇校費”)。
三、高等教育改革
 高校合併、調整;
 大學擴招;
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6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
• 30年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經驗和教訓:
一、成就
 中國總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21%,教育人口約占世界的26%。
 中國以全世界3%的教育經費,支撐起占世界1/5人口的教育。
二、未完成的撥亂反正
 教育體制、指導思想仍遺有計劃經濟體制和“左”的思想的明顯影響。
7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
• 30年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經驗和教訓:
三、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體制性短缺”
四、教育公平問題突出
 發展性原因;
 制度性原因。
8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
• 30年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經驗和教訓:
五、特殊的發展路徑:教育產業化的發展
 誇大教育的產業屬性,轉移政府發展教育的首要責任,將基礎教育建設的責
任轉移到公眾和家長身上,政府將“公共產品”變成需要花錢購買的服務;
 對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經濟效益的追求,壓倒了對教育公平、教育質量、
教育質量的關注;
 公辦學校通過“改制”實行高收費、改變義務教育和公辦學校的公益性等種
種營利行為,扭曲了學校的教育功能;
 對數字、數量的片面追求,造成嚴重的學術浮躁和學術泡沫,損害了教育質
量和教育的內在質量。
六、被停滯的教育體制改革:官本位、行政化
七、嚴重的應試教育降低國民素質和教育質量
八、民辦教育艱難發展
9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
中
國
教
育:
被
權
力
和
市
場
所
劫
持
?
教
育
10
教育信息化:概述
11
教育信息化:概述
• 什麽是教育信息化?(祝智庭,2001)
– 歷史背景
 1993年9月,美國克林頓政府提出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俗稱“信息公路”),把IT在教育
中應用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
 美國的這一舉動引起世界各國的積極反應,許多國家的政府相繼制定了推進
本國教育信息化的計畫。
– 概念
 西方國家極少使用“信息化”之類的說法,東方國家則大量使用“信息化”
的概念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 IT in education(教育中的信息技術),e-Education(電子化教育),
Network-Based Educdation(基於網絡的教育),Online Education(線上
教育),CyberEducation(賽博教育),Virtual Education(虛擬教育)等。
12
教育信息化:概述
• 什麽是教育信息化?
– 特徵
 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和多媒化。
– 信息化教育
 教材多媒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任務合作化;環境虛
擬化;管理自動化。
–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能促進教育革新,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因為任何技
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於它的使用者。我們的觀點是,教育技術變了,教
學方法也得相應變革。(技術決定論?)
• 教育技術姓“教”,還是姓“技”?
– 未討論社會及其變革;
– 工具理性(即強調只要能達到效率與目的,不計任何手段與方法)
13
教育信息化:概述
教育信息化:概述
Mass self-communication
(祝智庭1999,13)
15
我國基教信息化建設路線圖(祝智庭,2009)
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
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
基教資源庫建設
96-750
多媒體課件開發項目
1000個試點
校園網計畫
“校校通”計畫
100個電腦
教育試驗區計畫
1996
廣州天河區(1996)
提出“以教育信息化
帶動教育現代化“戰略
“金教工程”
“農遠”二期
“農遠”工程
“班班通”
電腦教育普及計畫
2000
蘇州市(1998)啟
動《蘇州教育信息
化行動計畫》,
2006
祝智庭(1999.2)
關於教育信息化的
技術哲學觀透視
國務院(1999.6)
《關於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
決定》
2010
陳至立(2000.10)
《抓住機遇,加快發
展,在中小學大力普
及信息技術教育》
我國高教信息化建設路線圖(祝智庭,2009)
數字電視
數字衛星
“現代遠教關鍵技術工程”
“金教工程”
數字化校園
“數字化資源建設工程”
教育網格ChinaGrid
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項目
中國教科網CERNET
1995
2000
CERNET2
2005
2010
教育信息化:概述
•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
–
–
–
“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
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
•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
–
–
–
教育要能夠應對信息化、全球化、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國際挑戰;
教育要滿足人民對優質、公平、終身、個性化等方面的期盼;
教學發生了改變,要求教育者、社會等相應改變以引領潮流;
教育在改革的同時,要考慮國情實際。
18
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19
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王珠珠,2009)
• 影響這10年的關鍵措施
– 校校通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 數字化資源建設、應用;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 信息技術教育與用技術教與學的能力建設。
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2003);
– 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分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
– 工程投入110億人民幣;
– 實施內容:
 三種模式的基礎設施建設;
 天地網結合的教學資源建設;
 多種內容與形式的農村教師培訓;
 四級技術支援服務體系建設。
– 成果:
 實現了共用優質資源;
 教育教學質量正在提高;
 引發了農村學校的變革。
21
資源類型
教學資源
主要形式
應用物件和方式
小班教學資源
以適用于小學各科教學為主,教師用於直
接教學或輔助教學
知識點資源
重點難點輔導
適用于小學、初中各年級各學科,輔助教
師教學
探究性學習資源
用於支持小學和初中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
活動中的學生探究性學習
學習資源
針對的需求
幫助教師上課
幫助學生學習
自主學習資源
用於學生個別化學習和複習鞏固
專題教育資
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資源
思想道德教育資源
法律教育資源
衛生安全教育資源
科普教育資源
少先隊活動資源,等
用於中小學相關年級的專項教育活動,以
及豐富課餘活動
幫助學校實施素質
教育
教師培訓資
源
師德修養資源
新課程改革培訓資源
新技術培訓資源
三種模式培訓資源
優秀案例資源,等
用於教師專業發展
幫助教師發展
學校管理資
源
校長培訓資源
資金管理培訓資源
校長領導力培訓資源,等
用於校長日常學習提高
幫助校長提高
少數民族學習漢語資源
用於少數民族漢語教學
國家遠程教育資源編譯
用於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的教師和學生
少數民族專題資源
用於輔助少數民族師生組織多種活動
少數民族語
言資源
幫助少數民族學生
平等享受學習資源
• 圖4-2
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王珠珠,2009)
•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
– 幾乎所有的高中、80以上的初中(其中:城市初中為95%以上,農村
初中為60%左右)以及20%左右的小學已經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必
修課。
– 高中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作為課程,設置了1個必修模組和5個選修
模組,不僅滿足了基本信息技術能力的要求,而且兼顧了對信息技術
有興趣學生的發展,提供了信息技術教育的合理解決方案。
(源自《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及趨勢》,2008年)
• 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主要進程
2004
2005
2006
• 12月,教
• 4月,教育部
• 全面推进项目,
育部正式
启动了“全
实施省级骨干
颁布《中
国中小学教
培训
小学教师
师教育技术
• 确定英特尔未
教育技术
能力建设计
来教育核心课
能力标准
划项目”
程与计划的衔
(试行)》 • 7月,在九省、 接方式
自治区、直
• 11月,开始第
辖市启动试
一次考试
点
2007
2008
• 通过中级
• 初级培训
培训大纲,
规模不断
启动中级
扩大,
考试准备
• 启动中级
• 审定网络
培训
课程,推
• 中级考试
进网络培
的准备基
训
本完成
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王珠珠,2009)
• 我國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標實現程度:
– 目前90%的中小學校都擁有至少一台以上的電腦。
– 學校平均擁有電腦37.2台;有學生專用電腦的學校比例達61%,生機比為
19:1;
– 有教師專用電腦的學校比例達82%,師機比為3:1。
– 72.7%的學校配備了有電腦機房,46.7%的學校建設有多媒體教室。學校聯
網率達53.4%,相當於美國1998年水準(51%),與英國2006年中小學無線
網絡普及率(41%-71%)接近 。
– 已聯網學校出口頻寬平均為64Mbps,39%學校擁有專門的伺服器。
(源自教育部科技司研究課題調查資料)
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王珠珠,2009)
單機
總體架構
教室
網絡
教育信息
化基础设
施
教育信息
化管理及
政策机制
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
平均水平
先进水平
7
6
5
4
3
2
1
0
有
衛星
接入
数字化教
学资源
教育信息
化关键应
用
能用
單個應用
多個應用
多個資料
庫
多個應用
共用資料
庫
明白
積極宣導
知曉
學習
列入規劃
校園網
部門間檔
及資料互
通
網際網
絡接入
精品
部門間資
料庫級數
據互通
調整
形成監測
和評價制
度
集成化
環境
好用
多樣
流程
再造
創新
形成法規
熟悉
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王珠珠,2009)
•
發展階段:
試點階段
基礎設施
建設
普及階段
教育
應用
提高階段段
學校整
體發展
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王珠珠,2009)
•
基礎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 對教育信息化規律認識不足,基礎設施教育應用水準比較低
– 教育教學資源存在結構性短缺,資源共建共用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 信息化基礎設施不健全,區域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
– 信息技術課專任教師數量不足,專任教師專業化程度低
– 學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不足,學科教學應用水準較低
– 管理體制不健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尚未形成
(源自兒基會課題)
– 縮小地區數字鴻溝、實現教育均衡面臨挑戰;
– 持續提升應用能力與投資效益面臨挑戰;
– 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深度與廣度面臨挑戰。
(源自科技司研究課題)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
32
我國高教信息化建設路線圖(祝智庭,2009)
數字電視
數字衛星
“現代遠教關鍵技術工程”
“金教工程”
數字化校園
“數字化資源建設工程”
教育網格ChinaGrid
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項目
中國教科網CERNET
1995
2000
CERNET2
2005
2010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
• 《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項目》
– 歷史背景:
 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教育部,1998)
 我國教育資源短缺的條件下辦好大教育的戰略措施。
– 內容:
 “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將實行短期國家支持、長期自力運行的發展策略。
 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利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勢,通過競爭和市場運作機
制,開發高質量的教育軟體。要重點建設全國遠程教育資源庫和若干個教育軟體發展
生產基地。
 教育部對全國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實行歸口管理,負責組織制訂全國“現代遠程教育發
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 要依託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開設高質量的網絡課程,組織全國一流水準的師資進行講授,
實現跨越時空的教育資源分享。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
– 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教育);
 批准了67所普通高校(網絡學院)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
 教育部批准在全國電大系統分期分批開展“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
點”項目(教高廳[1999]1號文)。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
• “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
– 廣播電視大學系統
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簡稱中央電大)是採用電腦網絡、衛星電視等現代傳媒技術,運
用印刷教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多種教學媒體,面向全國開展遠程
教育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 中央電大是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2月親自宣導並批准創辦的,1979年2月6日開學。
 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52所县级电大工作
站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 中央电大主要负责远程开放教育的整体规划、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组织协调和
教学过程指导监督。
 电大系统累计培养毕业生907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六千万人次,为扩大人民群
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出了
重大贡献。
 中央电大现有教职工480人,并先后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0多所
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了1300多名教授、专家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和教材主编。数以万计
的教授、专家参与了中央电大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电
大
系
统
教
学
资
源
传
输
图
37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
•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 工作與成績(项目总结性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意见,2007)
 试点项目实施8年来(截至2006年年底),试点项目共计开出31个专科专业
和18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累计招生380多万人,在校生近217万人,已毕
业学生163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 初步形成了以天网地网人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综合
应用为特色的网络教学环境。
 按照“统筹与分类结合,分工与合作并举,软件与硬件协调”的原则,不
断强化系统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布局基本合理的教学网络; 中央
电大与普通高校、行业部委合作, 不断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建成了一批
水平较高、具有特色、能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精品课程,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应用性人才培养
模式的基本框架。
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得到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
•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 意見與建議(项目总结性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意见,2007)
 要研究在职成人学习的特点及规律,深入探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
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基
本条件建设,使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状况得到改善。
 提高信息技术设施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的有效性。
 要加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结合,大力推进非学历教育。
 要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进一步整合系统的教学力量,优化教师队
伍的结构,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
和培训,以满足教学需要。
 要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
 要认真研究当前地方电大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确保现代远程教育在电大系
统持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 经专家组讨论,建议中央电大试点
项目总结性评估予以通过。
– 建议教育部将中央电大试点项目转
化为中央电大办学的一种常规形
式;并从立法层面上,适时制定
相关法规条例,明确中央电大定
位,赋予其相应的办学权利、责任
和义务,以推进电大开放教育持
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教育信息化:國家開放大學
教育信息化:國家開放大學
– 發展與變化(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由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等组成;
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 国家开放大学必须依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在教育部的协调支持
下,成立相关支持联盟;(国外公开课)
 学分银行: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提供学习跟踪记录服务
和学分认证、转换与存取服务;
 教育部将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等建设内容纳入教育信
息化整体战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予以经费支持,相关建设项目政策、经
费向国家开放大学倾斜;
 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学位条例和国家开放大学的具体情况,赋予国
家开放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权。
43
44
思考與批判:網絡社會視域
45
思考与批判:網絡社會視域
•
經濟、社會和技術等方面的變革,會對教育制度的本質和結構産生重大影響
(Lauder et al. 2006: 56-57)。
•
重新厘清教育與經濟、技術和工作等方面的關係本質,這些問題在過去經常被
忽略或避而不談(Gamarnikow 2009: 620)。
•
21世紀前後,人類社會開始步入網絡社會——一種經由信息技術革命和資本主
義結構重組所誘發的新社會形態,它也是當今社會組織的主導形式(Castells
1996)。
– 信息技術對教學實踐的直接影響與作用;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 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基礎性作用。
Up to 88 percent of Obama’s total funds received for the primary campaign came
directly from individual donations, coming from over 1.5 millions individual donations.
Approximately 47% less than $200 and 76% less than $2,000. (Castells, 2009:381)
46
• IT經濟將會超越實體經濟?
– 資源日益耗盡
– 虛擬空間不斷增長(摩爾定律)
• The rise of a new lifestyle as iApple
– iPhone, iPad, iPod, iTV……(analog)
– iTues (University), App Store, iCloud……(digital)
47
It’s the most reliable machine ever made: Zero
downtime (Kelly, 2007)
48
The Network Society: Life
凱文·凱利(Kevin Kelly):
《連線》(wired)雜誌創始主編,
也曾擔任《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主編,全球最富影
響力的互聯網觀察者和預言家之
一。
網絡未來五千天(Kelly, 2007)(0’-5’50”)
49
Mass self-communication (Castells, 2009:70)
50
思考与批判:網絡社會視域
• 远程学习脉络之解构与重构:
Industry Society
Network Society
Issues
Atom/Physical
Digital/Virtual (
Atom/Physical )
Epistemology
Solid/Inflexible
Liquid/Flexible
Learning
Flow of places
Space of flows
Disembedded &
Reembedded
Local time
Timeless time
Embodiment
Resources and Capital
Information
Living
Bureaucracy
Net
Networked individualism
51
思考与批判:網絡社會視域
• 數字化知識論:
– 知識論(epistemology)是關於知識的理論,即研究知識的起源、前提、本
質、範圍和真實性(準確性、效度和信度)。
– 與過去的常規知識論相比,數字化知識論在下列四個維度上發生了根本性的
轉向(Lankshear & Knobel 2003:158-171):
(1)被認知的世界由物理世界轉向網絡空間;由原子轉向比特;由模擬世界轉向數
字世界。
(2)人們的致知(knowing)過程與行為越發具有協作、網絡化和分佈式等特徵。相
應地,面對面、科層制的學校體系需面對日趨瓦解的挑戰。
(3)求知過程發生根本性變化:以培養人性和追求解放爲目的的教育被以就業和管
治取向的教育所取代;以追求真理為目標的科研被以追求撥款和權力為目的的研究所
取代。
(4)知識不斷蛻化為數據或信息;理論意義和理論知識不斷降低。
52
思考与批判:網絡社會視域
• 新舊信息檢索系統之比較(Dreyfus 2009):
老式圖書館文化
分類
超鏈接文化
多元化
a. 穩定的
a. 靈活的
b. 按照層級組織
b. 單一層級
c. 根據特定旨趣進行界定
c. 任意聯結
精心選擇
遍及萬物
a. 版本質量
a. 囊括所有版本
b. 校閱文本
b. 可獲取所有文本
c. 推陳出新
c. 任意存儲
永久收存
動態合集
a. 收藏固定文本
a. 互文性演進
b. 按旨趣瀏覽
b. 游戲衝浪
53
思考与批判:網絡社會視域
• 廣播式學習轉向交互式學習(Tapscott 1998: 143):
54
思考与批判:網絡社會視域
• 21世紀教育信息技術帶來的挑戰(Cohen 2002):
學習乃
獲取知識
合作
分享
知識目標
群體中心
集體形式
的教學
變化形式
的教學
一致性
多樣性
制度中心
學生中心
傳統教育
形式
開放學習
競爭
建構
知識目標
個體中心
學習乃
知識建構
55
思考与批判:網絡社會視域
• 远程学习脉络之解构与重构:
远程学习环境之洋葱头模型(丁兴富,2001)
网络社会中的远程学习脉络(陈建,2011)
56
相關文獻及資料:
1. Cohen, E. (Ed.). (2002). Challen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Hershey, PA : Idea Group : Information Science.
2. Dreyfus, H. (2009). On the Internet. London: Routledge.
3. Habermas, J. (1987).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Lifeworld and System:
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T. McCarthy, Trans. Vol. 2). Cambridge, U.K:
Polity.
4. Lankshear, C. and Knobel, M. (2003). New Literacies: Changing Knowledge and
Classroom Practice.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5. Scupham, J. (1972). The Open University. London: International Broadcast
Institute.
6. Tapscott, D. (1998). 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7. 丁興富。(2001)。《遠程教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部信息化專欄
中国教育概况 ——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57